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罗马万神庙形式、建造技术与空间意象探究一、本文概述《古罗马万神庙形式、建造技术与空间意象探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古罗马万神庙的建筑形式、建造技术以及空间意象的文章。古罗马万神庙,作为古罗马时期的重要建筑类型,不仅承载着当时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功能,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造技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古罗马万神庙进行全面的剖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文章将对古罗马万神庙的建筑形式进行详细的阐述。我们将通过对其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其形式美感和功能性的完美结合,从而理解古罗马建筑师是如何通过建筑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意识的。文章将关注古罗马万神庙的建造技术。我们将通过对建筑技术的历史演变、技术特点以及创新之处的研究,揭示古罗马建筑师是如何通过精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其建筑理念的,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推动古罗马建筑艺术的发展的。文章将深入挖掘古罗马万神庙的空间意象。我们将从空间布局、光影效果、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探讨古罗马万神庙如何通过空间意象来传达其宗教、政治和文化内涵,以及这些意象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古罗马社会的认知和理解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罗马万神庙的形式、建造技术和空间意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其独特的建筑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以期为我们今天的建筑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二、古罗马万神庙的形式特征古罗马万神庙,作为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形式特征独具一格,既体现了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厚重与雄浑,又展示了其在空间布局和细部设计上的精细与巧思。从整体外观上看,古罗马万神庙通常采用圆形或多边形的平面布局,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分散地面压力,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同时也使得建筑外观呈现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建筑的立面往往简洁明了,以厚重的石墙和大型的拱券为主,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在屋顶的处理上,古罗马万神庙则采用了穹顶或拱顶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有利于雨水的排出,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在细部设计上,古罗马万神庙更是展现出了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例如,建筑的门廊和柱式往往采用科林斯柱式或托斯卡纳柱式,这些柱式具有优美的比例和细腻的雕刻,使得建筑的立面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律感。建筑的墙面和地面也常常会使用大理石、花岗岩等高档材料进行铺设,这些材料的质感和色泽都为建筑增添了几分庄重和尊贵。在空间布局上,古罗马万神庙往往采用集中式的布局方式,即所有的空间都围绕着一个中心轴线展开。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使得建筑的空间层次更加清晰,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古罗马万神庙则采用了大跨度的拱券和穹顶,形成了开阔而宏大的内部空间,这种空间感不仅令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同时也为人们的宗教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场所。古罗马万神庙的形式特征既体现了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厚重与雄浑,又展示了其在空间布局和细部设计上的精细与巧思。这些特征不仅使得古罗马万神庙成为了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也为后世的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三、古罗马万神庙的建造技术古罗马万神庙的建造技术体现了古罗马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卓越。这些建筑不仅以其雄伟壮丽的外观著称,更以其独特的建造技术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在材料的选择上,古罗马万神庙主要采用了石材和混凝土。石材以其坚固耐用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承重结构和外观装饰。而混凝土则以其良好的塑形性和强度,被用于填充和固定石材,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在结构设计上,古罗马万神庙采用了独特的拱券和穹顶结构。拱券结构不仅分散了建筑的承重压力,还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而穹顶结构则以其圆润的线条和完美的几何形状,使建筑的空间感更加开阔和宏伟。在施工技术上,古罗马万神庙展现了极高的水平。建筑师们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确定了每一块石材的位置和角度。在施工过程中,他们采用了独特的榫卯结构和石材拼接技术,使石材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和稳固。同时,他们还善于利用天然石材的纹理和色彩,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装饰效果。古罗马万神庙还注重防水和排水技术的运用。建筑师们通过在屋顶设置排水沟和落水管,将雨水迅速排出建筑外部,防止了水患的发生。他们还采用了特殊的防水材料对建筑的墙体和地面进行处理,增强了建筑的防水性能。古罗马万神庙的建造技术体现了古罗马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卓越。这些建筑不仅以其雄伟壮丽的外观著称,更以其独特的建造技术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它们不仅是古罗马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四、古罗马万神庙的空间意象古罗马万神庙的空间意象,既体现了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深邃与宏伟,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座庙宇不仅仅是古罗马人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他们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缩影。万神庙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一种轴对称的几何形态,这种形态在古罗马建筑中极为常见。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使建筑外观看起来更加庄重、稳定,同时也体现了古罗马人对秩序和平衡的追求。在万神庙内部,光线通过高大的窗户投射进来,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万神庙的空间意象还体现在其建筑装饰上。神庙的墙壁上布满了繁复的浮雕和壁画,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还通过讲述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传达了古罗马人的价值观和信仰。这些装饰细节丰富了空间的艺术感,使人们在参观时能够感受到古罗马文化的魅力。万神庙的空间意象还体现在其社会功能上。作为古罗马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万神庙不仅是信仰的聚集地,也是社会活动和政治集会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祈求神灵的庇佑,也可以参与各种公共活动,这种多功能性使得万神庙的空间意象更加丰富多彩。万神庙的空间意象还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神庙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台伯河畔,周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使得万神庙的空间意象更加深远和宽广。古罗马万神庙的空间意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体现了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精髓,也反映了古罗马社会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通过对万神庙空间意象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罗马文明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五、结论通过对古罗马万神庙的形式、建造技术与空间意象的深入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万神庙作为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示了当时建筑技术的精湛,更体现了古罗马人民对于空间、美学和宗教的深刻理解。在形式上,万神庙以其宏伟的尺度、简洁的线条和独特的穹顶结构,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的标志性符号。其穹顶设计不仅解决了大跨度建筑的技术难题,更赋予了建筑以向上挺拔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古罗马建筑的美学追求。在建造技术上,万神庙充分体现了古罗马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混凝土的使用不仅增强了建筑的耐久性,更使得建筑的结构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万神庙的穹顶构造也展现了古罗马建筑师对于建筑力学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这种技术上的创新使得万神庙成为了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在空间意象上,万神庙以其宽敞的内部空间和神秘的光影效果,为信徒们营造了一个庄严神圣的空间氛围。这种空间意象不仅体现了古罗马宗教的崇高和庄严,更在无形中增强了信徒们的宗教情感和归属感。古罗马万神庙作为古罗马建筑的瑰宝,不仅展现了古罗马建筑的形式之美、技术之精和空间之意象之深,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古罗马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独特视角。通过对万神庙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罗马建筑的魅力所在,更能从中汲取灵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参考资料: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闻名世界。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主要是拱券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五层公寓式住宅。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罗马建筑的结构特点:拱门结构,拱架结构,桁架结构,梁柱体系,喷泉结构,门楣结构,拱券结构,交叉拱顶结构,多穹顶结构。罗马的石头柱子,通过鼓状砌块进行垒叠。有一些柱子,是由完整的一块石头雕刻的。有一些柱子,是由砖块连接的。砖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进行连接。古代罗马的建筑主要是廊柱结构和梁柱体系,即使用柱子作为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古罗马五种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从还保存着的古代希腊的巨大的露天剧场遗迹来看,人类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就有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古代罗马建筑的室内空间的扩大是和拱结构的演变发展紧密联系着的,从建筑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一切拱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券、筒形拱、交叉拱、穹隆-的变化和发展,都可以说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室内空间的产物。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及成就,它对欧洲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之大无与伦比。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是同券拱结构有密切联系。古代的罗马人喜欢用桁架建造房子的房梁和天花板。桁架是框架结构的一种。罗马人使用木头建造桁架。桁架之间,通过榫卯或金属销子进行连接。罗马建筑内部拥有大量的喷泉。那些喷泉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罗马人建造的。古代的罗马人利用喷泉为城市和农村提供水。古代的罗马就已经由饮用水的喷泉逐渐发展成为装饰性的喷泉和音乐喷泉。古代的罗马有3000多个喷泉,被称为喷泉之城。古代的罗马人喜欢使用喷泉进行音乐表演。无束梁(两个筒形拱以适应角度相互相交的产物)而变成交叉穹肋间更高更简洁的交叉拱顶,例如在施派尔或是在达勒姆、乌德勒支和伦巴第的一种十字勒拱顶。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坚固的壳体成为结构的支撑。墙也经历了相似的变化。包含两个平坦的表面的墙体成为一组贯穿式的结构构架。早去罗马风持续采用的墙面装饰形式—壁柱带、扇形柱楣,以及承重柱身、半椅柱、封闭拱劵—将墙体分解成柱墩和实墙(施派尔一世主教堂上层)或柱墩和连拱劵(如诺曼底的廊式教堂),甚至内外墙和小柱连廊(如矮廊,廊台以及其他类似的构件)。秦阿房宫仅仅是前殿就有长度为1320米,宽420米,占地面积高达55万平方米(55公顷)的遗址夯土地基,1991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为世界奇迹秦阿房宫遗址占地面积1500公顷,汉三宫总占地面积为1800公顷同为皇家园林,汉三宫中的长乐宫占地面积为600公顷,罗马哈德良离宫占地面积为120公顷汉长安城遗址占地面积为65平方公里(6500公顷),罗马城占地面积为41平方公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为了加强拱券的承载力,使用刀形或楔形砖加“枞”,叠用多层拱券,及在券上浇注石灰浆等措施。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罗马万神庙,呈圆形平面,穹顶直径达43.3米,用天然混凝土浇筑而成,是罗马穹顶技术的光辉典范。在万神庙之前,罗马最大的穹顶是公元1世纪阿维奴斯地方的一所浴场的穹顶,直径大约38米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15世纪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罗马最古老的建筑均属于宗教建筑。供奉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的神庙就建筑在奥林匹亚山上。从展出的模型可以看出该神庙比较宽阔,但并不高大雄伟,有坡度陡峻的屋顶。它继承了罗马人祖先--埃特鲁斯坎人的建筑和装饰传统。同时开始借鉴希腊人的建筑风格。古罗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传统上受伊特鲁里亚、希腊文化的影响,吸收其精华并融合而成。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其文化亦高度发展。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罗马人开始着手建筑几乎遍及帝国的高架输水道。罗马最古老的高架输水道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12年。它体现了罗马帝国的国力雄厚。同时,共性的设计方式,在力学和艺术学上都是大创新,节省了大量材料。罗马广场是罗马市民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它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是一片开阔的长方形空地。城市越大,广场规模越宏伟。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城市官方奉祀的神庙和公众生活相关联的法院、市场这样最重要的建筑,每座建筑前均有一排覆顶卷形廊柱。正因为如此,罗马广场是城市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繁荣,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使广场得到扩展和装饰,并成为展示中央权威的一种显著标志。自从罗马成为疆域覆盖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的帝国首都后,诸位皇帝,尤其在公元1世纪施行统治的从奥古斯都到图拉真等皇帝,均扩建了罗马广场,他们所建的每个广场都比其前任规模更加宏大、装饰更加精致。在罗马帝国广场,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发展的成就。然而,最能展现帝国风采的莫过于罗马的神殿和议会大厅。罗马帝国作为当时已知世界的统治者,为了彰显其帝国的威武和庄严,在罗马城大量的修建神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都是同时代其他地区的建筑无法比拟的。为了凸显帝国的物产丰盈,统治者大量征集各地建筑材料,来修建神庙,以体现统治者对申的敬仰。神庙大多是轴对称建筑,依照主轴中心线修建,两边对称。给人以不可侵犯的感觉。古罗马的另外一个传奇性建筑就是斗兽场。它也是遵循对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帝国的强大国力。斗兽场呈椭圆形,长直径187公尺,短直径155公尺。从外围看,整个建筑分为四层,底部三层为连拱式建筑,每个拱门两侧有石柱支撑。第四层有壁住装饰,正对着四个半径处有四扇大拱门,是登上斗兽场内部看台回廊的入口。斗兽场内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为四组,观众的席位按等级尊卑地位之差别分区。在斗兽场的内部复原图上,可以看出这个工程的浩大和壮观。但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已无完整看台的形象,只是原来支撑看台的隔墙尽管破败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让人为往日的辉煌啧啧称奇。万神庙穹顶直径43米的记录直到20世纪还未被打破。如此规模的穹顶通常需要一些支撑物,但古罗马人精通如何建造拱形层顶而不需要柱子支撑的技术。虽然古罗马人不是拱门的首创者,但他们是最早认识拱门用途的人。穹顶的圆眼,直径为2米的采光圆孔,使阳光泻入万神庙。庙内的地面和城墙远离用钯彩鲜明的大理石建成。自从万神庙落成以来,它几乎保持着原状,给人们留下古罗马建筑风貌的最佳印象。当初的万神庙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要华丽得多,在壁龛和彩色天顶上都刻有法规条文。君士坦丁凯旋门(意大利语:ArcodiCostantino)是位于罗马的一座凯旋门,位于罗马竞技场与帕拉蒂尼山之间。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一世于312年10月28日的米里维桥战役(BattleoftheMilvianBridge)中大获全胜而建立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也是罗马现存的凯旋门中最新的一座。君士坦丁凯旋门高21米,宽7米,纵身4米。它拥有3个拱门,中央的拱门高5米,宽5米;两侧的拱门则高4米,宽4米。拱门上方由砖块所砌成,表面则有雕刻图案。君士坦丁凯旋门主体是由几根分开的圆柱及刻有铭文的顶楼所构成,设计类似位在古罗马广场的塞维鲁凯旋门。而拱门的下半部则被认为是建筑师参考更古老的纪念碑来设计的,也许是来自于哈德良皇帝时代。因为君士坦丁凯旋门横跨在凯旋大道(ViaTriumphalis)上,所以当时罗马皇帝在凯旋式时会从这条路进入罗马。这条路线是从战神广场开始,穿过马克西穆斯竞技场(CircusMaximus),随后沿着帕拉蒂尼山前进。在通过君士坦丁凯旋门后,队伍马上在圆锥柱(MetaSudans)左转,沿着神圣大道(拉丁语:ViaSacra)到达古罗马广场并登上卡比托利欧山到达终点朱庇特神庙,途中也会穿过提图斯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在中古时代被并入古罗马的堡垒当中,而首次复原工程则于18世纪时开始。1990年代晚期则对凯旋门进行一次考古挖掘活动,刚好赶在2000年庆祝活动举办之前罗马建筑体现的是帝国的强盛,同时也体现了在共和体制下,国家人性化的一面。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渐趋衰落。15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19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当时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希腊人信奉的神灵众多,主神是宙斯(Zeus),他用雷电维持着天地的秩序。他的妻子赫拉(Hera)是婚姻和家庭女神。他的兄弟波赛冬(Poseidon)是主管海洋的海神,另一个兄弟哈迪斯(Hades)是主管死亡之国的冥王。他的女儿雅典娜(Athena)是智慧女神,为雅典娜神庙的保护神,象征着文明和艺术。他的儿子阿波罗(Apollo)是太阳神,是主管真理、光明和医药之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姐阿尔忒弥斯(Artemis)是月亮和狩猎女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为爱和美的女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是锻冶之火神,锻造了宙斯的雷电。宙斯的另一个儿子赫尔墨斯(Hermes)是宙斯的使者和仆人,也是商业之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酒神,代表狂喜原则,也主管戏剧,宙斯的妹妹赫斯提(Hesti)是灶神和家室之神。阿瑞斯(Aris)也是宙斯的儿子,是战神。建筑神庙、祭祀诸神是古希腊人重要的生活内容,神庙是群众集体活动的场所,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景仰的圣地。古希腊神庙(Greektemples)(古希腊:ὁναός,honaós,为“寓所、宅邸”的意思,语义学上明显的从拉丁的templum在转化成为英文“temple”,翻译成中文就是“神庙”的意思。)在古希腊宗教中的希腊圣域内是为安座众神神像的神圣建筑结构。神庙内部不是做为集会的空间,因为奉献给诸尊神明的供奉与仪式是在神庙外面举行得。神庙常常必须使用到祈愿奉献物(Votiveoffering)。在希腊建筑中他们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及很广泛普及的建筑形式。西亚以及北非在希腊化时代中的王国,一座神庙搭建完成的宗教意向通常是为了延续遵循着当地的传统。甚至连在当地的一个希腊人所受到当地的影响力也是明显可见得,像这样的建筑结构一般认为是与希腊神庙不同的建筑系统。这些神庙建筑采纳的典范方面,譬如说,关于希腊─帕提亚(Graeco-Parthian)以及巴克特里亚的神庙,或是关于埃及托勒密之典范,神庙他是遵循古埃及宗教(AncientEgyptianreligion)的传统。很多希腊神庙都是朝向着东方的天象。西元前九世纪到西元前六世纪之间,古希腊神庙的发展由小型泥砖(mudbrick)建筑结构进入到非凡的双门廊大型神殿,通常高度可达到大於20米(不包含屋顶的部分)的范围。风格上,希腊神庙他们是由明显的地区性之柱式(architectural订单)特色来主导建筑结构。原本,在一开始只有多立克柱式(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爱奥尼亚顺序)两种特色之间的分别,而关于科林斯柱式(科林斯order)则在西元前三世纪晚期为希腊建筑提供了第三种柱式风格之选择。许多不同的建筑平面图也被发展出来了,他们各自的上部构造都可以结合不同的柱式。从西元前三世纪起,大型神庙的建筑变得不太常见;在西元前二世纪短暂的蓬勃发展之後,在西元前一世纪大型神庙建筑几乎全部不再见到了。此後,唯有小型神庙建筑是最新开始发展得,古老的神庙则继续进行翻新或者(如果尚未完成的话)完成竣工。希腊神庙是按照固定的比例进行设计和建造,大多是以圆柱底下部位的直径或是以地基水平面的大小来决定。近乎严格的数学运算之基本设计从而由视觉矫正方面达到了减轻的效果。尽管希腊神庙仍然普遍存在理想化全部白色的形象,希腊神庙原本是有著以颜色得,以便使明亮的红色和蓝色对比著白色建筑石材或是斯达科(stucco,或称灰泥)。许多精心建造的神庙在浮雕与三角楣饰(pedimentalsculpture)上面配置了许多丰富人物形象装饰。神庙的建构通常是经希腊城邦(polis)或是由圣所/圣域的行政部门来规划与资助得。个人性质的建造神庙方面,尤其是希腊化时代的统治者,也可能赞助这样的建筑。在希腊化时代晚期中,他们金融财富的递减,随著这局势的发展希腊世界纳入罗马国境里,罗马的官员和统治者接任成为神庙的赞助者,导致希腊神庙建构的结束。新建造的神庙此刻成为罗马建筑的传统,罗马神庙,尽管他是受到希腊神庙的影响,旨在於罗马神庙是朝著不同的目标和追求不同的审美原则。在迈锡尼时期,古希腊神庙是有门廊的长方形建筑,同贵族住宅相比没什么两样,基本上以石为基,以木为顶。这种神庙到荷马时代,则采用在侧墙前端设柱廊的“端柱门廊式”,后来发展为四柱承重的“前廊式”或“前后廊式”。神庙四周环绕柱廊的做法是在公元前6世纪形成的。由此可见,神庙最重要的建筑构件是柱子。在古希腊神庙中,多利克柱式是最主要的柱式。这种柱式是公元前7世纪形成的。奥林匹斯山的赫拉神庙建于公元前600年,现存的遗址毫无疑问地表明它是多利克柱式的杰作。多利克柱式的基座必须是三层石阶,上面直接竖立柱子,柱高约等于底部圆径的4~6倍,柱身则是石鼓构成的,它底宽上窄,给人粗犷浑厚的感觉。迈锡尼中央大厅(Megaron,又称大殿,西元前十五到十三世纪)是古风时代晚期与古典时代希腊神庙的前身,但希腊的黑暗时代中的建筑变得更小并且很少有巨型神庙了。西元前十世纪与西元前七世纪希腊神庙建筑发展的基本原则他们以在这时开始扎下基础了。在他最简单的形式里是作为内殿(naos),这神庙乃为简单的矩形神龕伴随著突出的侧壁(建筑学专门术语作:antae,汉译为端柱列),形成小型走廊(porch)。直到西元前八世纪,也有或多或少的半圆形後壁拱线结构(apsidalstructures),但是长方矩形样式的神庙比较盛行。通过添加圆柱到这座小型的基本结构上,希腊人引发了他们神庙建筑发展与多种多样的风格。伊斯米亚神庙(庙Isthmia),建於西元前690年~西元前650年连同他的巨大规模或许是最早真正古风时期的神庙,坚实的圆柱柱廊和平铺砖瓦的屋顶设置在伊斯米亚神庙上与同时代的建筑相距甚远。科林斯的阿波罗神庙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建造的,是多利克柱式建筑中较完整的一个。爱奥尼亚柱式与多利克柱式结构相同,但装饰华美的柱头则是多利克柱式所不具备的。这种柱头的装饰是对称的卷涡形的线纹,整个柱式看起来十分典雅。这种柱式在爱奥尼亚人聚居的地方较流行,所以称为爱奥尼亚柱式。它的代表性建筑是阿耳忒弥斯神庙。从爱奥尼亚柱式演变成科林斯柱式,所不同的柱头装饰图案是4个螺旋卷涡纹线。无论爱奥尼亚柱式还是多利克柱式,都是依照希腊人的人体结构理念设计的。据考证,多利克柱式依照男性,而爱奥尼亚柱式依据女性。直至后来,希腊人就干脆直接用人像雕刻当柱子使用了。在古希腊神庙中,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为“世界七大古代奇迹”之一。以弗所是古希腊的一个殖民城市,这里的神庙从公元前7世纪就开始建造了。阿耳忒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主掌狩猎与野兽的女神,后来被视为月神,在罗马神话中她又被称为戴安娜。这座神庙始建于公元前550年,总建筑面积为5814平方米,柱子有130根,工程花了120年,曾经被毁于火,后来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重建,用了127根柱子。不幸的是,它又在公元前262年被毁,主要原因是哥特人的入侵。建于公元前447年的雅典卫城内的帕特农神庙,则用46根多利克柱围绕,庄肃凝重,雄伟浑厚,富有气派,它供奉的是雅典娜。雅典娜是迈锡尼时代的女神,既是乌云和雷电的主宰,又是丰收女神和劳动的庇护者。她与波塞冬为争夺城邦发生了战争,并最终获胜。于是,众神推举她为雅典的保护神,她也将橄榄树赐给雅典人。雅典娜是一位严肃端庄的女神,她经常头戴战盔,身穿战袍,手持长枪、盾牌,全副武装。猫头鹰是她的圣鸟,停在她的脚旁。对雅典人民来说,祭祀雅典娜是一件大事,雅典娜的神庙因此也不同凡响。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被公认为是多利亚柱式建筑的巅峰之作。多利亚柱式是希腊古典建筑三种柱式中最简单的一种。神庙建筑工程由当时的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主持,雕刻家菲迪亚斯负责监督工作,建筑师伊克蒂诺斯与卡利克拉特承建。神庙于公元前447年动工,大约10年后神庙的主体完工。同年,即公元前438年,菲迪亚斯用黄金和象牙制成的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在庙内开光。神庙的外部装饰到公元前432年才完成。帕特农神庙完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这显示了希腊人对女神的尊敬。神庙呈长方形,庙内有前殿、正殿和后殿。神庙的底部有三层基座,如果以最上一层基座计算,神庙长54米,宽89米。基座上是由46根圆柱组成的长方形神殿,神殿东西面各有8根圆柱,南北面各有15根。圆柱直径9米,高44米;每根圆柱都由10~12块刻有20道坚直浅槽的大理石相叠而成;圆柱上有方形柱顶石、倒圆锥形柱头和额枋,檐口处有镀金青铜盾牌和各种纹有珍禽异卉等装饰性的雕塑。中楣饰带由92块大理石板组成,描述了希腊神话的内容。东西端的圆雕表现了雅典娜诞生的故事以及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统治权的战斗场景。神庙的主体部分是两个大厅,东、西两端各有一个有6根多利亚圆柱的门廊。东边的门廊通向内殿,这里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神像,据说神像高89米,外表镀上总重约40~50塔伦特的金片,脸、手、脚都用象牙雕刻,瞳仁用宝石镶嵌。遗憾的是,这件艺术珍品于5世纪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搬走后失踪。基座台基的棱线向上拱起成弧线形,东西两侧弧高06米,南北两侧高11米。檐口、檐壁的水平线也作了类似的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地均衡视觉中部下陷。角柱的轴线向里倾斜06米,各柱轴线按其延长线在台基上空4千米处相交的规律排列,避免了外倾感。柱身轮廓有卷杀和收分,末端开间稍小,角柱稍粗,避免了在天空中看显得细小的错觉,使建筑稳定、平直、丰满。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塑的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他们穿越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并残暴地迫使许多当地土著部落迁徙他乡。他们起初过着游牧生活,但已经具有制作铜器、使用马匹和带轮子的大车的技能。抵达意大利之后,他们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成为随后几个世纪其子孙后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罗马文明的衰落。“古意大利人”是由几个民族构成的,包括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地区。这条河流在低山地区缓慢地流淌,在沼泽地带折向海岸线,是从亚平宁山区下来的人们想要到达大海的理想通道。公元前9世纪和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两个新民族:埃特鲁斯坎人和希腊人。古人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东方的安纳托利亚,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起源看,他们似乎不是古意大利人,正如他们的语言也并非印欧语系一样,他们的文明混合了来自东西方的各种因素。著名的维朗诺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鲁斯坎人的最初发展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新领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进步。这片新领土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及亚平宁山区和第勒尼安海之间的沿海平原地区。埃特鲁斯坎人居住在独立的、强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间通常结成联盟。这些城邦最初由一个君主统治,后来变成通过议会和选举出的官员施行统治的寡头政治。埃特鲁斯坎人本来是农耕部族,拥有组织严密的军队,他们用这些军队来统治周边民族,同时他们也喜欢经营商业和从事手工业。托斯卡纳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区应该是埃特鲁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这片领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里最终建立了罗马城。因此,在埃特鲁斯坎文明鼎盛时期还只是村民的罗马人,与埃特鲁斯坎人的语言、思想和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埃特鲁斯坎人对罗马文化向文明的转化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带纵横航行,随后停滞不前的时期才使得他们的航行告一段落。迫于在西方贸易线路上与腓尼基人的竞争,他们建立了新的贸易基地,接着在公元前8世纪使殖民地得到全面发展。他们最初在意大利的匹兹库萨(在那不勒斯湾的伊斯基尔岛)建立殖民地,之后又把势力稍微地向北推进到西西里岛的库米大陆以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随着与希腊人的接触,埃特鲁斯坎人很快变得更加成熟起来,他们根据希腊文字创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绘画风格,发展了以希腊拟人神为基础的宗教信仰,并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来的仪式。所有这些后来都被罗马人继承了下来。罗马城市建立的日期并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这已经广泛地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尽管可能此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里。传统上,罗马人把罗马城的建立归功于英雄罗穆卢斯。他和他的孪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埃涅阿斯是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的儿子,他在希腊人占领特洛伊城之后来到意大利。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这样描述这个神话故事:这对孪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罗马东南部阿尔班山区阿尔巴国的国王。国王邪恶的兄弟阿穆利乌斯将国王驱逐出境,还让国王唯一的女儿雷娅·西尔维娅做贞女以阻止她生儿育女(贞女是不准生育的),以防止国王的子孙报仇。但是雷娅·西尔维娅违背了他的约束,与战神马耳斯相爱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当这对双胞胎被遗弃在台伯河畔时,一只母狼哺育了他们,后来又被一位牧羊人发现,他的妻子将他们抚养大。长大后,这对孪生兄弟成为了绿林首领。在瑞摩斯被俘、带给国王阿穆利乌斯后,罗穆卢斯带领手下救出了他,并杀死了阿穆利乌斯。此时,孪生兄弟身世大白,他们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复了王位。兄弟俩离开外祖父,在被牧羊人发现的地方创建了自己的城市。在决定谁来做城市的主宰时,神谕告诉他们要由看到的预示成功的飞鸟来决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只秃鹫,罗穆卢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只秃鹫。后者的数字更幸运,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征兆的人。结果兄弟间发生了争吵,罗穆卢斯最终杀死瑞摩斯,成为新城的国王。他统治了很长时期,死后被接纳到诸神中,成为受人尊敬的战神奎里纳斯。在罗马发展为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过程中,罗马人仿效了其邻近的埃特鲁斯坎文明。意大利现存最早的文字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初罗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奥萨客栈大墓地。陶罐上刻画的4个希腊字母表明,刚刚建立罗马城的拉丁人在希腊人采用腓尼基字母后不久就学会使用了这种文字。罗马早期政治是王政时代,国王掌握绝对的权力。他是大立法官、军队的首领、大祭祀长,其权力仅仅受到来自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议会,由不同部族首脑组成。按照宪法和传统习俗,元老院有权通过或否决国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国王的立法和诉讼。公民大会由罗马的全体男性公民构成,按照亲缘关系分成30组;它授予君主行使权力,而这一点由元老院最后正式批准。随着罗马权力和影响的增长,财富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贵族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的成员,他们控制着大部分的贸易、行政管理和军队,而且只有他们才能够进入元老院或被任命和选举为官员。平民主要是小农场主、劳动者和手工艺者,他们占人口的大部分,在政府中却几乎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罗穆卢斯(在位统治37年)之后,传统上记载还有另外六位国王:奴玛·庞皮利乌斯(在位43年)、图卢斯·霍斯提利乌斯(在位32年)、安库斯·马蒂乌斯(在位44年)、L.塔奎尼乌斯·普里斯库斯(在位38年)、赛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在位44年)和L.塔奎尼乌斯·休珀博斯(在位25年)。在王政时代,罗马极大地扩大了对周边领土的控制。建立王政的明确目的就是提供稳定和安全,而对周边领土的征服就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罗马人似乎对领土和财富并不特别贪婪;他们的征服主要为了防范周边民族对自己安全的威胁。随着领土范围的扩大,罗马人引起了北方强大的埃特鲁斯坎人的注意。公元前6世纪中叶,埃特鲁斯坎人攫取了罗马的政权。一时间,埃特鲁斯坎君王统治了这个城邦,这使得罗马人愤恨不平。终于因为埃特鲁斯坎国王塔尔文强奸了一个贵族的妻子卢克蕾蒂亚,罗马人在公元前509年奋起反抗,推翻了他的统治。尽管强奸卢克蕾蒂亚以及朱尼厄斯·布鲁图斯推翻塔尔文可能是演绎的故事,但塔尔文政权被推翻无疑标志着埃特鲁斯坎政权和文明的衰落。罗马人没有再推选出一位拉丁人的君主,而是彻底摒弃了君主政治,建立了共和政体,这预示着罗马势力得到最大扩张时期的来临。罗马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统治。执政官执掌最高权力,由推举出来的两名贵族担当,一年选举一次。他们行使最高权力,创建立法,充任大司法官和军事首脑及大祭祀长,与罗马王政时代的国王一样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他们甚至像君王一样着装,穿着紫色大袍,坐在传统上君王使用的象牙宝座上。不过,他们的权力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他们只执政一年,以后供职于元老院;他们是两人执政,任何一名执政官都可以凭借简单的否决有效地阻止对方的行动或决定。这样,由于执政官没有太多的展示进取心、发挥创造性的机会,罗马政府趋于保守和谨慎。在两名执政官之下是两名财务官员,称为度支官。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还出现被了称为普雷艾特的官员。它起初是司法官,后来成为军队长官。另外,根据财富和纳税额来划分公民等级的工作,原是执政官的职责,最终由两名被称为监察员的新官员来承担。公元前64年至44年凯撒、庞培、克拉苏所在的前三头政治时期,结束了以元老院为权力中心的议会制。凯撒渐渐消灭了庞培、克拉苏,他也就是凯撒大帝,后人用他的名字凯撒代表罗马国王的称号。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被国内反对派布鲁都(Brntus)和卡西乌斯(Cassius)阴谋刺杀。公元前43~27他的外甥,也是义子屋大维成为继承人也就是历史上的奥古斯都大帝。他与安东尼、雷必达的统治被称为后三头政治。后来,屋大维消灭了安东尼和雷必达,屋大维成为罗马的第一位正式皇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提比略(Tiberius公元14~37)这位罗马第二任皇帝曾任命彼拉多为犹太巡抚,在彼拉多任内,耶稣被钉死。尼禄(Nero54~68)亦译尼罗,尼禄皇帝在第一次犹太大起义时,血腥镇压犹太人。维斯帕先(Vespasian公元69~79)亦译韦帕芗或威斯巴仙,这将军于公元67年受尼禄皇帝派遣到巴勒斯坦镇压犹太人起义,尼禄死后的次年被拥立为皇帝。提多(Titus公元79~81)维斯帕先皇帝的儿子,公元70年毁灭耶路撒冷城。图拉真(Trajan公元98~117),在位时两次对外征讨,建立阿拉伯行省,并向东扩张势力到两河流域。哈德良(Hadrian公元117~138),任内加强独裁统治,再次镇压犹太人的反抗。安东尼(Antonia公元138161)。公元一至二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帝国疆域空前广大,北部边界到达现在欧洲的英国、西德、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利亚等地,东边一度达到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埃及和苏丹北部、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边面临大西洋。安东尼皇帝统治时期,局势仍比较稳定,尚能维持帝国现状。马可·奥利略(MarcusAurelius公元161~180),这位皇帝在位时,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已经逐渐消逝。康茂德(Commodus公元180~192),这位皇帝在位时,已到了公元二世纪的末尾,罗马帝国面临混乱与衰落的时期。但这时离开罗马东西分裂,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而成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时期,还足足有二百年的时间,其事发生于公元395年。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他们穿越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并残暴地迫使许多当地土著部落迁徙他乡。他们起初过着游牧生活,但已经具有制作铜器、使用马匹和带轮子的大车的技能。抵达意大利之后,他们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成为随后几个世纪其子孙后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罗马文明的衰落。“古意大利人”是由几个民族构成的,包括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公元前9世纪和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两个新民族:埃特鲁斯坎人和希腊人。古人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东方的安纳托利亚,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起源看,他们似乎不是古意大利人,正如他们的语言也并非印欧语系一样,他们的文明混合了来自东西方的各种因素。著名的维朗诺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鲁斯坎人的最初发展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新领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进步。这片新领土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及亚平宁山区和第勒尼安海之间的沿海平原地区。埃特鲁斯坎人居住在独立的、强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间通常结成联盟。这些城邦最初由一个君主统治,后来变成通过议会和选举出的官员施行统治的寡头政治。埃特鲁斯坎人本来是农耕部族,拥有组织严密的军队,他们用这些军队来统治周边民族,同时他们也喜欢经营商业和从事手工业。托斯卡纳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区应该是埃特鲁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这片领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里最终建立了罗马城。因此,在埃特鲁斯坎文明鼎盛时期还只是村民的罗马人,与埃特鲁斯坎人的语言、思想和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埃特鲁斯坎人对罗马文化向文明的转化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带纵横航行,随后停滞不前的时期才使得他们的航行告一段落。迫于在西方贸易线路上与腓尼基人的竞争,他们建立了新的贸易基地,接着在公元前8世纪使殖民地得到全面发展。他们最初在意大利的匹兹库萨(在那不勒斯湾的伊斯基尔岛)建立殖民地,之后又把势力稍微地向北推进到西西里岛的库米大陆以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随着与希腊人的接触,埃特鲁斯坎人很快变得更加成熟起来,他们根据希腊文字创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绘画风格,发展了以希腊拟人神为基础的宗教信仰,并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来的仪式。所有这些后来都被罗马人继承了下来。罗马城市建立的日期并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这已经广泛地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尽管可能此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里。传统上,罗马人把罗马城的建立归功于英雄罗穆卢斯。他和他的孪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埃涅阿斯是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的儿子,他在希腊人占领特洛伊城之后来到意大利。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这样描述这个神话故事:这对孪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罗马东南部阿尔班山区阿尔巴国的国王。国王邪恶的兄弟阿穆利乌斯将国王驱逐出境,还让国王唯一的女儿雷娅·西尔维娅做贞女以阻止她生儿育女(贞女是不准生育的),以防止国王的子孙报仇。但是雷娅·西尔维娅违背了他的约束,与战神马耳斯相爱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当这对双胞胎被遗弃在台伯河畔时,一只母狼哺育了他们,后来又被一位牧羊人发现,他的妻子将他们抚养大。长大后,这对孪生兄弟成为了绿林首领。在瑞摩斯被俘、带给国王阿穆利乌斯后,罗穆卢斯带领手下救出了他,并杀死了阿穆利乌斯。此时,孪生兄弟身世大白,他们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复了王位。兄弟俩离开外祖父,在被牧羊人发现的地方创建了自己的城市。在决定谁来做城市的主宰时,神谕告诉他们要由看到的预示成功的飞鸟来决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只秃鹫,罗穆卢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只秃鹫。后者的数字更幸运,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征兆的人。结果兄弟间发生了争吵,罗穆卢斯最终杀死瑞摩斯,成为新城的国王。他统治了很长时期,死后被接纳到诸神中,成为受人尊敬的战神奎里纳斯。在罗马发展为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过程中,罗马人仿效了其邻近的埃特鲁斯坎文明。意大利现存最早的文字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初罗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奥萨客栈大墓地。陶罐上刻画的4个希腊字母表明,刚刚建立罗马城的拉丁人在希腊人采用腓尼基字母后不久就学会使用了这种文字。罗马早期政治是王政时代,国王掌握绝对的权力。他是大立法官、军队的首领、大法官和大祭祀长,其权力仅仅受到来自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议会,由不同部族首脑组成。按照宪法和传统习俗,元老院有权通过或否决国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国王的立法和诉讼。公民大会由罗马的全体男性公民构成,按照亲缘关系分成30组;它授予君主行使权力,而这一点由元老院最后正式批准。随着罗马权力和影响的增长,财富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贵族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的成员,他们控制着大部分的贸易、行政管理和军队,而且只有他们才能够进入元老院或被任命和选举为官员。平民主要是小农场主、劳动者和手工艺者,他们占人口的大部分,在政府中却几乎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罗穆卢斯(在位统治37年)之后,传统上记载还有另外六位国王:奴玛·庞皮利乌斯(在位43年)、图卢斯·霍斯提利乌斯(在位32年)、安库斯·马蒂乌斯(在位44年)、L.塔奎尼乌斯·普里斯库斯(在位38年)、赛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在位44年)和L.塔奎尼乌斯·休珀博斯(在位25年)。在王政时代,罗马极大地扩大了对周边领土的控制。建立王政的明确目的就是提供稳定和安全,而对周边领土的征服就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罗马人似乎对领土和财富并不特别贪婪;他们的征服主要为了防范周边民族对自己安全的威胁。随着领土范围的扩大,罗马人引起了北方强大的埃特鲁斯坎人的注意。公元前6世纪中叶,埃特鲁斯坎人攫取了罗马的政权。一时间,埃特鲁斯坎君王统治了这个城邦,这使得罗马人愤恨不平。终于因为埃特鲁斯坎国王塔尔文强奸了一个贵族的妻子卢克蕾蒂亚,罗马人在公元前509年奋起反抗,推翻了他的统治。尽管强奸卢克蕾蒂亚以及朱尼厄斯·布鲁图斯推翻塔尔文可能是演绎的故事,但塔尔文政权被推翻无疑标志着埃特鲁斯坎政权和文明的衰落。罗马人没有再推选出一位拉丁人的君主,而是彻底摒弃了君主政治,建立了共和政体,这预示着罗马势力得到最大扩张时期的来临。罗马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统治。执政官执掌最高权力,由推举出来的两名贵族担当,一年选举一次。他们行使最高权力,创建立法,充任大司法官和军事首脑及大祭祀长,与罗马王政时代的国王一样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他们甚至像君王一样着装,穿着紫色大袍,坐在传统上君王使用的象牙宝座上。不过,他们的权力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他们只执政一年,以后供职于元老院;他们是两人执政,任何一名执政官都可以凭借简单的否决有效地阻止对方的行动或决定。这样,由于执政官没有太多的展示进取心、发挥创造性的机会,罗马政府趋于保守和谨慎。在两名执政官之下是两名财务官员,称为度支官。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还出现被了称为普雷艾特的官员。它起初是司法官,后来成为军队长官。另外,根据财富和纳税额来划分公民等级的工作,原是执政官的职责,最终由两名被称为监察员的新官员来承担。有效的权势全部集中在贵族手中引起了平民的愤懑。自公元前509年共和国创立到公元前1世纪在凯撒手中结束,这两个阶级之间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具体表现为贵族对权力攫取不放,而平民也锲而不舍地追求社会和政治的平等。当时,平民生产食物并提供劳动,使得罗马经济得以发展,他们还是罗马军队的来源。可以说,离开平民,贵族就无法生存。公元前450年颁行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就试图平息这两个阶级间的斗争。公元前445年,平民获得了与贵族联姻的权力;公元前367年,平民获得当选为执政官的权力,随后获得进入元老院的权力。公元前300年,平民获准参加所有等级的祭祀活动,这使得他们在宗教事务上与贵族享有同等的地位。公元前287年,平民大会的立法和决定被认定对所有罗马公民(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有约束力,这是平民最后在权力和影响上取得的最大胜利。这些改革是在没有战争或流血的情况下进行的,尽管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阶级间的争斗,却避免了内战的发生。在改革政治的同时,罗马人建立起领土霸权。起初,共和国的战争大多是防御性的,但不久罗马人就开始控制周边领土来消弭遭受进攻的威胁。这样,罗马人占领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是地中海世界。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期间,罗马人逐步占领了所有拉丁人和埃特鲁斯坎人的领土。与此同时,他们受到了高卢人的挑战。这些高卢人系凯尔特人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侵入意大利半岛,在公元前387年占领罗马城,将其夷为平地。公元前295年,罗马卷入了与居住在亚平宁山脉的萨莫奈特人的战争,残余的埃特鲁斯坎人的城市、高卢人部落和一些反叛的意大利人的城市也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在公元前280年控制了意大利中部。罗马人继续南下征服了南部的希腊城市,在公元前265年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罗马人精于管理被征服的领土,他们使用了开明与独裁相结合的政策。他们通常并不破坏被征服的城市,而是给与它们一定的权力。一些城市,尤其是罗马附近的那些城市,全部被授予罗马公民权。还有一些城市被授予自治权,而另外的则结成同盟。不过,所有的城市都要向罗马缴税并派遣军队。另外,罗马士兵驻扎在部分被征服的地方,其军费由当地支付。在这些地方,罗马得到了实惠,士兵们获得了有价值的财物,并成为该地永久的军事居民。通过这种方式,罗马在被征服的每个地区都保持了一个永久的军事基地。为巩固这些基地,罗马人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筑路工程。他们修筑的道路质量高,笔直如线,甚至径直穿过山区,确保了士兵和供给可以快速地运抵反叛之地。通过实施授予被征服地区的权力和公民权结合在一起(或者允诺他们在将来有公民权)的政策,建立确保对于反叛地区快速严厉的反应通道,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上创立了一个持久的和平的帝国。公元前3世纪,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发生了冲突。迦太基位于非洲北部,是腓尼基人建立的城邦,位于今天的突尼斯附近,拥有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当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扩张时,迦太基人正把他们的统治扩展到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他们还控制了从西部利比亚到直布罗陀海峡沿岸和西班牙南部的大部以及科西嘉岛、撒丁岛。这两个民族以前曾经有过零星的接触,但从来没有一方感觉到对方的威胁。当时迦太基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强国,控制了地中海地区所有的商业贸易,很多民族屈从隶属于它,向它提供士兵和给养,而它从西班牙金矿和银矿开采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公元前3世纪,当罗马的势力到达意大利南端、与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的领土接壤时,这两大强国有了接触。公元前264年,罗马与迦太基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战争的焦点完全在西西里岛。罗马人在岛上围攻几座迦太基城市,并凭借自己的海军彻底摧毁了迦太基前来解救的战舰。尽管这次战争没有明确分出胜负,但这是自迦太基帝国建立以来腓尼基人第一次在地中海地区丧失霸权。公元前241年,迦太基人和罗马人签署条约,他们不得不放弃西西里岛,并支付战争赔偿。公元前238年失去科西嘉岛后,迦太基人开始加强自己在欧洲的统治。到公元前218年,他们在西班牙建立了强大的帝国,财富和权力都得到增强。随着迦太基势力的日益强大,罗马人忧心忡忡,他们强迫迦太基人签定协定,允诺其领土扩张不能越过埃布罗河(位于西班牙北部)。公元前218年,罗马人联军攻占了西班牙城市萨贡图姆,引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驻防西班牙的迦太基军队在年轻统帅汉尼拔的率领下穿越欧洲。公元前218年9月,他率军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北部打败了遭遇的罗马军队。罗马人在绝望中任命昆图斯·费边·马克西姆斯为独裁者。他采取避免与迦太基直接作战的策略,试图通过不断侵扰他们,使他们疲惫得不堪应战。但当汉尼拔军队在公元前216年到达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并开始在乡村肆意蹂躏时,费边派出8万大军前往迎战,结果全部被歼灭,这是罗马从未有过的惨败。意大利南部的罗马同盟倒向汉尼拔一边,整个西西里岛也都与迦太基人联盟。统治着大部分希腊大陆的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乘机与汉尼拔结盟,在公元前215年开始了与罗马的领土之争。形势对于罗马人似乎没有多大希望了,但汉尼拔同样面临军队后继无援和给养的匮乏,这使得他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围攻类似罗马这样的城市。罗马人因而有了反攻的机会。由于殖民地总督普布利乌斯·科内利乌斯·西庇阿的英明战略,罗马人重新占领了西班牙。公元前204年,西庇阿穿越非洲,直逼迦太基城墙之下。汉尼拔被迫离开意大利半岛。当他返回迦太基后,迦太基人重新振作起来并于公元前202年与罗马人展开最后的搏斗。在非洲北部的扎马,汉尼拔第一次被西庇阿及其军队击败。罗马将迦太基变成了一个属国(迦太基城于公元前146年最终被毁灭),从而控制了包括非洲北部的整个地中海西部。由于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与汉尼拔结盟,罗马兵锋东指,发动了征服菲利普随后征服其他希腊王国(叙利亚、帕加马和埃及)的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使罗马统治了已知的世界。在公元前197年,罗马将军提图斯·奎恩科提乌斯·弗拉米尼努斯在希腊东部的色萨利击败了菲利普,并宣布希腊所有城市为自由城市。叙利亚国王安条克,曾试图从罗马人手中夺取希腊,但是他的军队在公元前189年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亚战役中被歼灭。最初,罗马人认为希腊的城市作为自由城市不会对罗马构成威胁,而把自己看作希腊的“保护者”,能够阻止任何对罗马安全构成威胁的集权的产生。但当平定马其顿王国珀耳修斯叛乱(公元前168年)以后,罗马对同盟和隶属国开始实行霸权统治,以防备叛乱的萌生。与此同时,罗马社会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强加给战败国家的赋税和来自被占领城市的战利品,充溢于罗马的国库。在个人生活中,以传统农耕为基础的避免铺张浪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经历着剧烈的变化,人们效仿古希腊时期,把奢华和美好当作地位的象征。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帝国是一架巨大的造钱机器,创建帝国是一件极其划算的事情。第二次布匿战争造成了巨大的财富不均。罗马城内的财富堆积如山,而成千上万依赖农耕为生的平民,其土地和房屋却被战争损毁。原本富有的人们又发了战争财,变得更加富有,他们把土地全部买下来,以至于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大庄园在罗马农业中居统治地位。这些大庄园为暴富的土地所有者拥有,由布匿战争和马其顿战争后被带回意大利的无数新奴隶来耕种。事实上,公元前2世纪,罗马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劳动力经济转变成奴隶经济。这也造成大量的无业游民涌向城市,大批贫穷、不满和愤怒的罗马自由人就集中在罗马城中。公元前133年,这种情形终于引发了内战。提比略·格拉古在公民大会上被选为保民官,提出拥有土地的数额应限制在640英亩,这样就可以从富豪手中剥夺出大量的土地。罗马富豪和元老院反对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他们发动暴乱,一群元老院贵族乘机刺杀了提比略。十年后,提比略的弟弟盖约·格拉古也当选为保民官,他要求公民大会通过与其兄相似的土地法。公元前121年,他被元老院宣布为国家的敌人而自杀身亡,成千上万的追随者也被杀害或处死。这标志着格拉古兄弟叛乱的结束。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罗马平民和富豪之间的冲突仍连续不断,主要表现为出身普通家庭的罗马统帅、执政官盖尤斯·马略(公元前157年—前86年)和出身豪门的罗马统帅、独裁官科内利乌斯·苏拉(公元前138年—前78年)之间的对立。公元前88年,双方的敌对状态引发了内战。马略的军队主要募自最贫穷的阶层,他承诺将战利品和土地分给他们作为服役的代价。这样就造就了一支新型的军队,士兵效忠的不是国家而是他们的统帅。最后苏拉击败了马略,被元老院赋予统治罗马事务的全部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官。其后几年,他把权力归还给元老院,结束了公民大会的权力。苏拉的改革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公元前70年,克拉苏和庞培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当选为执政官,他们迅速废除了苏拉制定的宪法。由于在亚洲打了胜仗,庞培在罗马大受欢迎,而克拉苏尽管镇压了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却不受欢迎。庞培与其他有前途且日渐重要的将领结盟,这些将领中最得人心的就是出身于贵族世家的才华横溢的统帅盖尤斯·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00年—前44年)。克拉苏、庞培和恺撒,这三人达成协议,建立了“前三头政治”,这标志着共和国开始走向灭亡。恺撒在北部的法国、比利时和大不列颠南部打了大胜仗,但在他返回罗马之前,“前三头政治”已经不复存在。克拉苏在与中东帕提亚人的战争中死去,而庞培则转而对抗恺撒,怂恿元老院反对恺撒,并将恺撒宣布为国家之敌。在强大忠诚的军队的支持下,恺撒于公元前49年攻入意大利,穿过意大利中部的鲁比孔河,一场新的内战开始了。公元前48年,庞培在希腊的法萨卢斯被击败,不久在逃亡地被埃及人暗杀身亡。公元前46年,恺撒回到罗马,授意元老院任命他为可以执政十年的独裁者。他被授予统治罗马国家的绝对权力,在任何实际需要时可以不受法律和宪法的约束。两年后,他被任命为终身独裁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恺撒的绝对权力,使他成为绝对统治者、古罗马皇帝、最高统治者,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君主。一些以罗马共和国为荣的罗马贵族,对他的权力极为愤恨不平。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盖尤斯·卡修斯·隆吉努斯和马库斯·朱尼乌斯·布鲁图为首的一群阴谋家,刺杀了恺撒。但是,反叛者企图和平回归共和制的梦想却在现实中变成了另外一场长达十三年的残酷的内战。恺撒的追随者们建立了“后三头政治”,他们与那些阴谋反叛者斗争并在希腊菲力皮获胜。“后三头政治”由恺撒收养的甥孙马可·屋大维(自称卡尤斯·尤利乌斯·恺撒·屋大维)以及恺撒的部下马可·安东尼和马可·艾米利乌斯·李必达组成。然而得到元老院支持的屋大维不久就与在埃及得到女王克莉奥帕特拉支持的马可·安东尼发生了分裂。双方的战争于公元前31年结束,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帕特拉在海战中失败,两人于次年在亚历山大城自杀。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的灭亡。屋大维夺取了恺撒曾经拥有的所有权力,只是在形式上没有作任何关于共和国制度的改变。他确定自己为绝对的统治者,最初他自称为“元首”(罗马的首席公民,这个词就是现代词汇prince的由来),后来称为“奥古斯都”(威严或最高的)。在遗言中,他自诩完成了恢复帝国和平与秩序的使命。他把士兵重新安置在农田里,使第二次布匿战争以来平等拥有土地的梦想几乎变为现实。他将罗马军队由志愿军变成了常备队。这些军队遍及帝国大地,他们把罗马语言和罗马文化传播到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奥古斯都开始了一个巨大的建筑计划,并充任艺术的保护人,从而使罗马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杰出的作家得到元首本人和其助手梅塞内斯的资助,这些人包括著名的维吉尔(公元前70年—前19年)、贺拉斯(公元前65年—前8年)和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他们在意识形态上进一步推动了奥古斯都的政治改革,其中维吉尔创作的罗马文学巨著《埃涅阿斯纪》是关于英雄埃涅阿斯创建罗马文明的史诗。奥古斯都还以赞助文学的热情同样慷慨赞助艺术和雕塑。他实施了包括巴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和其他各种神庙以及罗马广场等许多大型建筑项目。公元14年奥古斯都死后,罗马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从奥古斯都到图拉真时代(公元98年—117年),罗马统治了北非更多的领土、不列颠的大部分、德国的局部、东欧濒临黑海地区,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北部地区,帝国变得更加强大。在本土,罗马努力建立自己新的准君主统治制度。奥古斯都宣称自己为“罗马的首席公民”,他的继任者们则揭掉了虚伪的面纱,直接称自己为“恺撒”,用以表明他们的皇族血统。奥古斯都死后,罗马的政体更像君主制。尽管奥古斯都由元老院选举出来的做法依旧保持着,但事实上掌权的皇帝在死前就选好了自己的继承人。早期罗马的皇帝全都是恺撒的子孙。奥古斯都的继承者是提比略(公元14年—37年在位),其后的继承者是盖尤斯,史称卡利古拉(公元37年—41年在位),其后是克劳狄(公元41年—54年在位)和尼禄(公元54年—68年在位)。提比略和后来卡利古拉的统治证明了皇帝的专横霸道。尤其是卡利古拉,其残暴和疯狂的统治在整个罗马历史上臭名昭著。公元41年卡利古拉被刺杀后,克劳狄被罗马禁卫军拥戴为皇帝,所有共和国统治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军队可以使皇帝的统治合法化时,那些野心勃勃的将军们就利用他们的军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在尼禄这位朱里亚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罗马人开始迫害并处死传自东方的新的神秘宗教-基督教的成员。基督教的创始人是一个犹太人传教士拿撒勒的耶稣,他生活在奥古斯都和提比略统治时期,后被罗马人处死,另外两名创始人传教士彼得和保罗也被处死。后者用毕生的心血将基督教从一个犹太人的信仰转变成为希腊和罗马人可以接受的宗教。公元68年,驻扎在高卢的军队发动暴乱,尼禄被赶下台。次年,至少有四位皇帝登基,每位都有强大的军队作后盾。罗马进入混乱状态,但将军提图斯·弗拉维·韦斯巴芗(公元69年—79年在位)成功地获得了长久的统治,创立了自己的王朝—弗拉维王朝。在他之后,他的儿子提图斯(公元79年—81年在位)继位,之后是图密善(公元81年—96年在位),他开始掀起第二次迫害基督教徒的浪潮。公元96年,图密善被谋杀。由于他没有立嗣,元老院推选出自己信赖的涅尔瓦做皇帝。这是被后世罗马史学家称道的五个好皇帝时期的开始,这五个皇帝是:涅尔瓦(公元96年—98年在位)、图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哈德良(公元117年—138年在位)、安东尼·庇护(公元138年—161年在位)以及马可·奥勒留(公元161年—180年在位)。政权顺利地从一个皇帝传递到另一位皇帝手中,而且每个皇帝都由前任选出和收养,并得到元老院的首肯。这个时期是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统治最稳定的时期。当马可·奥勒留选择自己的儿子康茂德(公元180年—192年在位)作为继承人时,这一局面才宣告终结。在这一时期,罗马的文化、政治和法律得到广泛的传播。罗马人在帝国范围内(尤其在那些还没有城市文化的地区)积极建设大型城市居住区,并赋予这些城市与罗马人同样的权力。上层阶级统治着这些城市,他们因此更加效忠于皇帝。帝国成为罗马官僚控制下的唯一中央集权政府。在文化方面,这一时期与奥古斯都时期同样具有创造力。尼禄时期,生活着罗马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塞内加(公元前4年—公元65年),他信奉古希腊斯多葛派的学说。一个世纪以后,皇帝马可·奥勒留本人也是一个斯多葛派的哲学家。讽刺诗人尤维纳利斯(公元60年—140年)和佩尔西乌斯通过挖掘日常生活、城市堕落和人口膨胀问题,创作出反映罗马文化中道德败坏的讽刺诗篇。塔西佗(公元55年—117年)则可能是最伟大的罗马历史学家。在这一时期,与东方的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其贸易通道主要为“丝绸之路”。这条商路沿用了几个世纪,从地中海沿岸延伸到大夏直至中国。公元前1世纪,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抱怨,每年与印度、阿拉伯和中国(赛里斯国)的贸易要花费至少一亿塞斯特斯(古罗马的货币单位)。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皇帝安敦(即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派遣使臣到达中国境内。根据一段史料记载,罗马人一直想直接与中国人贸易,但为安息(帕提亚人)所阻,因为安息人要保持自己在丝绸贸易上的垄断地位。这段记述为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些考古发现包括在楼兰和河南发现的埃及衣物和罗马玻璃器,在远东的其他考古发现也间接证明了这点,如在越南南部俄厄发现的马可·奥勒留时期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硬币以及同时出土的一面中国汉代晚期铜镜和各种印度文物。在这一时期,罗马进行了最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其中包括营建罗马的万神庙和科洛赛姆,后者即罗马圆形大剧场,供角斗士比赛。所有伟大的工程都建造于这一时期,包括大规模的引水系统:罗马城本身有11条引水渠,可将3亿加仑水从周边的山区输送到城市中。在医药方面,罗马人在公元1—2世纪取得了显著进步。盖伦可能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一位医学家,他生活在2世纪末,动脉血液循环是其最重要的发现。马可·奥勒留死后,他那继位的儿子康茂德被证明是残暴的而且不称职的皇帝。他公然挑衅元老院,整日酗酒作乐。公元192年,他被宫廷侍卫谋杀。这时的罗马帝国面临着危机。在东方,一个新的帝国萨珊王朝在伊朗兴起,并企图重塑昔日波斯王朝的辉煌。在北方,日耳曼部族开始成群结伙入侵帝国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源头,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处。古罗马在建立和统治国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先前发展的各古代文明的成就,并在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文明。古罗马文明对西方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有两方面:前半期的罗马律法和后半期的基督教。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古罗马文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至公元476年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变为封建制国家,逐渐希腊化,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根据传说,当特洛伊城遭到希腊人进攻的时候,维纳斯女神的儿子亚尼斯及其追随者侥幸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罗马。根据现代的研究,亚平宁半岛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到了新石器时代,利古里亚人从非洲经过西班牙,法国来到意大利。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一些讲印欧语的部落从多瑙河和喀尔巴千山脉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其中一支拉丁人进入拉提乌姆平原,约于公元前800年移至后来罗马城所在地,居于帕拉提乌姆等山丘。与此同时或稍后,萨宾人居于邻近山丘。其后伊特拉斯坎人也来到这里。前8-前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并建立城邦,进行商业殖民。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丁人部落联合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个部落组成罗马人公社。公元前7世纪末~前6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邦国家的过渡。前5世纪末,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波河平原。这些部族经过长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公元前8-前6世纪史称王政时代。先后有7个王,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传染病防治兽药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5年建筑安装服务项目提案报告
- 2024-2025学年砚山县数学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果蔬罐头加工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低碳小镇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专家邀请函范文锦集六篇
- 质量承诺书模板集合8篇
- 上海装修施工合同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集合15篇)
- 电子商务实习自我鉴定9篇
- GB/T 45089-20240~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
- 统编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情景试卷(含答案)
- 政府还款协议书(2篇)
- 院内获得性肺炎护理
- 领导干部个人违纪检讨书范文
- 2024年01月11344金融风险管理期末试题答案
-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操作系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web课程设计考勤系统源代码
- 《企业文化与变革》课件
-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初中联盟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 期末复习综合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