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知识要点。2.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3.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时空线索知识点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变化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表现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6年起,科举制度被废除【知识拓展】晚清教育的三次变革具体内容原因1.洋务教育(1)兴办新式学堂。洋务学堂包括外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这些学堂均中西兼学,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方针(2)京师同文馆之争。近代中国第一次文化之争。洋务派坚持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引入西学的自然科学(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逐步走向近代化(3)科举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不能选拔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4)争取列强支持(5)开启民智、发展教育(6)培养人才(7)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2.维新时期改革(1)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西式教育首次在较大范围内引进(2)创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学与西学,从而推动晚清“兴学堂”的深化3.清末新政改革(1)颁行新学制。由于《壬寅学制》及《癸卯学制》的颁行,20世纪初出现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2)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中国掀起了新的教育改革与教育西化运动【图解历史】留美幼童中的佼佼者詹天佑詹天佑12岁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时期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成果,对于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变革、培养新式人才起到一定作用。科举制度的一生忻州女学堂创建于光绪卅二年(1906年)【即学即练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世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据此可知()A.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B.局势推动官制变革C.清政府积极进行改革 D.经世致用成为主流【答案】B【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有志之士呼唤改革,于是有了维新变法,改革选官制度,增设经济特科等,B项正确;发生“根本改变”说法错误,A排除;清政府迫于局势进行改革,是被动的,而非主动,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经世致用是当时的主流,排除D。【即学即练2】1903年底,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来自师范馆(师范系)的学生就占31名。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较为重视教育的发展 B.日美欧师范教育最发达C.近代教育体制完成了转型 D.旧式私塾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来自师范馆(师范系)的学生就占31名”可知,教育领域的留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说明政府较为重视教育的发展,故选A项;京师大学堂选送赴日本、欧美的留学生以师范馆学生为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不能说明日美欧师范教育最发达,排除B项;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近代学制的基本建立,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旧式私塾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排除D项。【即学即练3】中国的儿童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清朝前期在各类官学的入学人数只占到童生数的1%;1905年以后,新式学堂学生人数以每年净增30万的速度扩大,1907年为1024988人,1909年达1639641人。在各类新式学堂中,幼稚舍、蒙养学堂、初等小学堂等初级教育占有相当比例。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工业文明开始传入 B.科举考试废除C.新式学堂数量增加 D.近代教育体系完善【答案】B【详解】结合材料给定的时间点“1905年”,恰好是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之年,故B项正确;近代工业文明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陆续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新式学堂早在洋务运动期间就开始设置并逐步缓慢增加,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不难得知,近代的教育体系并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故D项错误。2.选官制度改革时间举措新政开始后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史称“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1904年后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1905年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知识拓展】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的特点(1)受西学传播影响(2)为挽救民族危机(3)为政治革新服务(4)近代化趋势明显【图解历史】《奏定学堂章程》与学堂选官制度的建立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初,清政府在全国施行。此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学堂选官制度也由此正式设立。李四光的学习生涯1903年14岁,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1904年,官费赴日留学。1910年回国。1911年,按照清朝学部的规定,到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考试,成绩为最优等,授“工科进士”称号。【即学即练4】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如图是《学部官报》书影。这一现象的出现标志着()A.文官制度正式引入 B.选官制进入新阶段C.封建教育退出历史 D.科举制被彻底废除【答案】B【详解】设立学部负责教育,为学堂选官制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文官制度,排除A项;新学堂尽管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但管理、教育等仍保留了许多封建因素,故C项错误;1905年,清政府立停科举之奏,标志着科举制度废除,故D项错误。【即学即练5】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破产C.戊戌变法的失败 D.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答案】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主要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说明当时选官方式不再以八股取士为主,A正确;B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排除;戊戌变法失败是在1898年9月,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知识点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容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意义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实施。【图解历史】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与《五权宪法草案》“五权”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中华民国成立后,在“五权宪法”框架下,建立考试院,选拔人才。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即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国家建立考试院,助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即学即练6】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可知,这不利于选拔人才,因此要与选举考试相结合,D项正确;八股取士在清朝末年已经废除,A项排除;孙中山认为现行的选举制有弊端,但他并未主张废除选举制,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即学即练7】民国初,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答案】D【详解】材料所述“法令”是孙中山为了保证民主共和政体而颁布的,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太短,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说法绝对化,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由材料无法看出受西方文官制度影响,也无法看出这些法令的开创性,故C项错误。2.北洋政府时期方式内容考试(1)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2)实施: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甄别(1)对象:主要是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2)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3)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微点拨】文官甄别制度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图解历史】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保荐入职的鲁迅1912年,许寿裳向教育总长蔡元培举荐鲁迅,鲁迅被聘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1912年到1926年期间,从未升过一次官。考试落第的郁达夫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到北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万里投考,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文官考试,意报效祖国,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英雄壮志难酬。【即学即练8】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A.强化了监察权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监试委员监督文官考试的各个过程,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B项正确;考试监察是监察委员的职责,与强化权力无关,A项错误;材料与官员素质无关,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即学即练9】1914年10月,文官高等委员会经甄别核准,给鲁迅颁发了教育部佥事合格证书。对鲁迅进行甄别的原因是()A.鲁迅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鲁迅属于已任在职文官C.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要求 D.鲁迅文官考试未获通过【答案】B【详解】北洋政府时期的甄别主要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其能否留任,B项正确;A项不符合甄别的要求,错误;材料与文官考试制度无关,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文官考试,D项错误。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立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内容(1)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2)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实现了孙中山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并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3)对一般在职人员,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特点考试为主、中西结合、开放平等、党派性强、选任脱节。局限制度规定虽严密,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始终无法禁绝。【知识拓展】民国时期公务员的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非经考试及格,不得任用。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及普通考试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高等考试于首都或考试院所指定的区域举行。特点(1)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吸收和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2)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构——考试院负责。(3)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4)《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⑤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全面认识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1)现代性:考试主体性、法制完善性、机制独立性、平等开放性。(2)局限性:考任脱节、专制色彩。(3)当时来看:各种制约、效能有限(4)长远来看:解放思想、制度奠基【知识辨析】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选官制度的相同点及新变化1.相同点:(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文官考试步入法制化的轨道;(2)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3)考试分类初步体系化,考试内容专业化;(4)考试、甄别并用;(5)考试机关、考试权相对独立;(6)制度规定多流于形式,实施过程存在较多漏洞。2.新变化:(1)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近代公务员制度);(2)法律制度更加完备;(3)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4)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5)基本贯彻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6)选考机构为考试院。【图解历史】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考试院院长及考场1931年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考场设在明志楼。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自学成才的青年也可参加检定考试。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在腐败和专制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南京国民政府对北洋政府选官制度的继承与吸收【即学即练10】如图为“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由此可知()A.当时公务员的选拔有法可依 B.国民政府任用私人现象禁绝C.北洋政府禁止女子参加考试 D.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可知,当时公务员选拔有法可依,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B项错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不是北洋政府时期,CD两项错误。【即学即练11】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规定,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一转变使其文官选拔更加()A.开放和平等 B.民主和科学 C.严密和严格 D.繁琐和无序【答案】A【详解】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则允许女子参加,相比较而言更加的开放和平等,故选A;允许女子考试只能是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的开放和平等,无法体现其民主和科学、严密和严格、繁琐和无序等,排除BCD。知识点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时间内容意义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1)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2)为干部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3)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务员素质(4)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微点拨】干部与干部制度“干部”一词是外来语。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知识拓展】新中国干部考核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1.特点:(1)树立正确导向。(2)注重考核实绩。(3)突出综合考核。(4)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发展趋势: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图解历史】党的好干部焦裕禄(19221964)焦裕禄精神:“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即学即练12】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所以答案选D。【即学即练13】习近平强调,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要坚决落实()A.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建设C.民主选举原则 D.公平竞争原则【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好干部“更是管出来的”可知,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干部的管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均体现不出“管”的含义,排除。2.国家公务员制度时间内容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2006年以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微点拨】我国的公务员我国的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知识拓展】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2)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3)中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4)中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独立利益集团。(5)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领导职务任用交流制度。【知识辨析】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法定范围不同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公职人员。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选用标准不同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两官分途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政治原则坚持“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务对象服务政府服务人民【图解历史】“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1983年10月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在县城大街上听取群众意见。【即学即练14】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A.强调德才兼备和择优录取 B.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C.禁止公务员参加党派活动 D.捍卫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都是党的基本路线,因此说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捍卫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故选D;ABC均无法体现题意主旨,排除。【即学即练15】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答案】B【详解】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与西方不同,因此中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公务员制,故选B;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A;C不是中国公务员制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排除D。考法0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清末官制改革的特点及评价1906年载泽等上折,现在议院遽难成立,先从行政、司法厘定,当采(英国)君主立宪国制度,以仰合大权统于朝廷的谕旨。1911年,清政府设立立宪责任内阁,在内阁所有13名成员中,满族共九人,且七人为皇族。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调整了行政格局,形成新旧11个部。美国学者陈锦江曾指出:“(清政府)对新部的要求是很明确的,即肯定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等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史料“当采(英国)君主立宪国制度”说明晚清官制改革参考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史料“仰合大权统于朝廷的谕旨”说明中央集权在不断地加强;史料“在内阁所有13名成员中,满族共九人”说明晚清官制改革是为了维护皇族的利益。提示:特点:吸收借鉴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不断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依然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评价: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但清末官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清王朝内部的矛盾,间接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典例1】1.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 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答案】B【详解】材料中清政府既照顾到新学堂毕业生,又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不能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2.晚清选官制度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广度为前代所无。以下对这次变革的判断错误的是()A.是清政府在面临各种复杂形势下做出的积极政治反应B.改变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体C.不纯粹是政治舞台上的骗局和闹剧D.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答案】B【详解】选官制度的改革不会改变清朝的国家政体,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都是正确评价,不符合题意,排除。考法0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废除科举制的影响1905年以前,学生最多不过26万人,至辛亥时国内学生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几乎是1905年的12倍。这些新式学堂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步入仕途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量毕业生流入会党、新军以及社会革命组织,直接推动了清末革命运动的发展。——摘编自房列曙《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正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根据史料可知,废除科举制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提示: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典例2】1.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新式学堂的出现导致()A.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 B.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湖C.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D.学堂选官制度得以正式确立【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晚清,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新式学堂的出现就是这种变化的重要表现。其中新式学堂的增多有利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使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教育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C排除;晚清时期的新式学堂主要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D排除。故选A。2.据统计,新学堂从1904年的122所增长到1909年的52348所;学生数目由1905年前的28838(不含军事、教会学堂)增至1909年的1638844,这一增长()A.旨在顺应近代经济工业化潮流 B.确立了新型的近代教自体制C.为新文化运动储备了知识阶层 D.奠定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041909年期间,新学堂数量与学生数量大量增长,这有利于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新文化运动储备了知识阶层,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这时期新学堂大量增长的主要目的是为救亡图存,而不是为顺应近代经济工业化潮流,A项错误;新学堂和学生数量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不代表新型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3.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答案】D【详解】材料“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与学生运动高涨无关,A选项排除;仅从科举制的废除是看不出来对旧式价值观念的改变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C选项排除。4.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化()A.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B.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C.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D.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答案】D【详解】A选项表述错误,科举制度的瓦解是乡村教化结构变化的原因而是结果;B选项表述错误,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地方督抚势力就已经慢慢崛起,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了东南互保,为此并非在1905年清朝的中央集权才开始丧失;C选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才直接导致清政府灭亡;D选项符合题意,通过“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可以推知清朝晚期的政治结构的变化。考法03从“唯物史观”角度全面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时间选官制度特点原因作用晚清废科举制,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浓厚的封建性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危机加剧;西方宪政思想影响;科举制弊端促进思想解放;推动工业化进程;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民国文官考试制度浓厚的西方化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体现政治民主。无力发挥实际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增强初步建成规模大、门类全、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典例3】1.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 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答案】A【详解】从课程分类来看,既有中国儒家经学,也有西方自然科学等课程;从课时分布来看,儒学与西学课时比例差别不大。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错误,中国并非殖民地;C项错误,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并行的局面。2.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 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答案】B【详解】文官制度是近代化的产物,但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将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这明显违背了近代化潮流,与文官制度内涵不符,即内容和形式存在背离现象,B正确;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说明其并未完全背离时代潮流,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时的弊端,C强调的是文官考试制度内容的合理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文官考试制度的实施本身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D排除。3.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对政府管理尤其是政府人事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急切地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相适应的新型人事制度。这表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A.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的标志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完善【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对政府管理尤其是人事管理的全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了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可见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A正确;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形成的背景,C、D两项是影响,排除。题组A基础过关练1.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正式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A.科举制的弊端 B.西方列强的入侵C.近代工业的发展 D.西学的传播【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科举制废除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八股取士不能选拔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A正确;BCD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2.如图是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全图。两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其设立的直接相关背景是()A.洋务运动进行 B.戊戌变法运动C.教育制度改革 D.民族危机加深【答案】C【详解】1901年清政府通令教育体制改革,各地掀起兴办大、中小学堂热潮,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确实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与190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故B项错误;民族危机与兴办学校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3.如图为《奏定学堂章程》的部分内容,其颁布表明当时中国()A.学堂选官制度设立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答案】A【详解】依据《奏定学堂章程》的内容可知,当时确立了学堂选官制度,A项正确;近代教育事业起步于洋务运动,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材料未体现新旧教育体制并存,D项错误。4.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 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 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可知,北洋政府所组织的文官考试和外交官考试只是形式上走场,没有真正实现选拔人才的目的,说明北洋政府的文官选拔存在弊端,B项正确;根据材料“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可知,北洋政府有自己的文官选拔制度,A项错误;根据材料“学富五车的郁达夫”可知,郁达夫具有真才实学,C项错误;单凭郁达夫的个例不能说明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的人才,D项错误。5.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体现了()A.社会主义原则 B.学校教育的发展C.党管干部制度 D.干部管理科学化【答案】C【详解】1948年10月即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要求地方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干部,促进干部成长,体现了党管干部制度,C项正确;社会主义原则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学校教育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促进干部成长的措施,与干部管理科学化不符,D项错误。题组B能力提升练1.《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A.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C.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D.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可知戊戌变法将科举考试的内容由八股文改为经义策论,“以报纸为蓝本”,使士子们纷纷关注和阅读报刊,A项正确。“以报纸为蓝本”的仅是时务策论,经义考试的内容仍以古文经典为主,排除B。戊戌变法失败后,科举改革随即被废止,所产生的影响有限,不足以“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排除C。题干中士子对报刊和经义策论的关注仅仅是科举所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并未表明他们对科举改革的认同,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2.民国十年,孙中山发表演讲指出:传统西方宪法在政府机关采取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制度仍有流弊,应该再加入考试权与监察权。这实质上反映了()A.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 B.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的重心C.孙中山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 D.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答案】C【详解】由材料可知,即使到了“民国十年”,孙中山仍在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的重心,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D项错误。3.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可知,这不利于选拔人才,因此要与选举考试相结合,D项正确;八股取士在清朝末年已经废除,A项排除;孙中山认为现行的选举制有弊端,但他并未主张废除选举制,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 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答案】C【详解】由材料“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可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的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后者不受内阁的变动而变动,未必附和复辟帝制,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等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政党政治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5.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湖南军阀何键(湖南醴陵人)选人是“非醴勿听,非醴勿用”,阎锡山(山西五台人)则是“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体现了()A.文官选任制度的随意性 B.军阀用人无视选任制度C.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D.国民政府没有统一全国【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军阀重用家乡人,无视国家选官制度,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文官选任制度具有严密性,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域关系,不是血缘关系,C项错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D项错误。6.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材料三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相比,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推动儒学和文化的发展;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3)区别: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可分析出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根据材料“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可分析出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根据材料“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可分析出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官选拔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推动儒学和文化的发展;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可分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可分析出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根据材料“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可分析出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根据材料“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可分析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3)区别:根据材料“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分析出政治立场明确;根据材料“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可分析出坚持党管干部;根据材料“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可分析出不搞“两官分途”;根据材料“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可分析出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题组C培优拔尖练1.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教育近代化起步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中的“进士”和“地质学”,可知,教育体制正在改革,新旧交融。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本题正确答案选D。2.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 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 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答案】C【详解】清政府进行官制以前,各重要部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安全质量保证合同3篇
- 2025年度公司与会计签订的财务会计信息合规性审查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茶叶电商平台物流配送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材料行业试用期劳动合同规定3篇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买卖合同(示范文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环保产业合伙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行业劳动合同书3篇
- 2025年度水泥罐车运输与环保节能技术研发合同3篇
- 2025年度年度城市公共设施维修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全款购车车辆维修保养合同范本3篇
- 一汽靖烨发动机有限公司安全文化知识手册
- 当前国际形势
- 湘贺水利枢纽水电站设计
- 高压线防护架搭设施工方案
-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调研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 二次元作业指导书
- GB/T 15180-201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 公路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件
- 计算机基础知识整理课件
- 高一数学必修2《事件的关系和运算》课件
-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范文(通用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