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以明清山西为中心一、本文概述祠庙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和历史信息。本文旨在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祠庙建筑,以期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山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其祠庙建筑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民间信仰,还反映了地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本文首先对明清山西祠庙建筑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分析其在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过程。接着,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对山西祠庙建筑的类型、布局、装饰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探究其建筑特色和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祠庙建筑与民间信仰、祭祀活动、节日庆典等民俗事象的关联,揭示祠庙建筑在民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还将探讨明清山西祠庙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包括地方社会的宗教信仰、民间信仰、家风家训、道德伦理等。通过对祠庙建筑中的碑刻、楹联、匾额等文字资料的分析,揭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本文还将对山西祠庙建筑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以期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祠庙建筑文化提供参考。本文旨在通过民俗学的视角,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明清山西祠庙建筑,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二、明清山西祠庙建筑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山西作为中国的重要地区之一,经历了经济、文化、社会的多重变革,这些变革在祠庙建筑的发展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在明清两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山西祠庙建筑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高峰期。明朝初期,山西的经济逐渐复苏,商业贸易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祠庙建筑作为宗法制度和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兴建。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业资本的积累,山西的商帮逐渐崛起,他们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文化上表现出极高的追求。许多商帮出资兴建祠庙,用以纪念先祖、祈求庇佑,同时也作为商业交流和社交活动的场所。清代山西祠庙建筑的发展,则受到了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推动。清政府重视祠庙建设,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民心的重要手段。民间信仰的兴盛也为祠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山西地区的民间信仰种类繁多,从传统的儒家祭祀到地方性的神祇崇拜,都有相应的祠庙建筑作为载体。这些祠庙建筑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明清时期山西祠庙建筑的历史背景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推动,也有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支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山西祠庙建筑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三、祠庙建筑的建筑特点与艺术价值祠庙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明清时期的山西,其独特的建筑特点与艺术价值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民俗学的视野下,祠庙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地方社会的历史、信仰、审美和工艺水平。山西的祠庙建筑在布局上讲究中轴线对称,主次分明。这种布局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运用斗拱、檐口、梁架等构件,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屋顶多采用歇山、悬山、硬山等形式,其中歇山式屋顶在山西祠庙中尤为常见,其优美的曲线和层次分明的檐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装饰方面,山西祠庙建筑注重细节处理,雕刻精美,色彩丰富。门窗、梁架、檐口等部位常施以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图案多为寓意吉祥的花卉、动物和人物故事,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既美化了建筑外观,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祠庙建筑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山西祠庙建筑在结构设计和施工技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装饰图案和建筑风格,祠庙建筑传递了地方社会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祠庙建筑还是民间艺术的宝库。许多祠庙内的壁画、雕塑、楹联等都是民间艺术的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些艺术品不仅美化了祠庙环境,也为后人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和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祠庙建筑在民俗学视野下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它们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和民间艺术的宝库。通过对山西祠庙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的魅力。四、祠庙建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祠庙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在明清时期的山西社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物化表现,更是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缩影。祠庙建筑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在山西,尤其是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盛行,各种祠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祠庙大多供奉着当地的民间神祇,如关公、娘娘等,反映了民众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祈求。祠庙建筑的风格、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民间信仰的特点和内涵。祠庙建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其作为社会交往的场所上。在明清时期,山西的祠庙往往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当地民众进行社交、交流的重要空间。许多祠庙定期举办庙会、节庆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民众前来参与,促进了当地社会的交流和发展。祠庙建筑还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明清时期,山西的祠庙往往由当地的乡绅、富商等社会力量出资兴建和维护。这些祠庙的规模、装饰和管理等方面,都体现了当地社会力量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祠庙的兴建也促进了当地建筑技艺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祠庙建筑在明清时期的山西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物化表现,更是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缩影。通过对祠庙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山西的社会文化状况和发展历程。五、案例分析:以某座山西祠庙为例在山西的祠庙建筑中,我们选择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的“文庙”作为具体的案例分析对象。平遥文庙,始建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各代的修葺与扩建,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的规模。它不仅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祠庙建筑,更是平遥乃至山西地区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平遥文庙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对称,主要建筑包括大成殿、启圣殿、棂星门等,各建筑之间以廊庑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其中,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用于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体现了儒家文化在山西地区的深厚影响。在建筑风格上,平遥文庙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祠庙建筑的特色。屋顶采用琉璃瓦覆盖,色彩斑斓,富有地方特色;斗拱、檐口等细部处理精细,展示了当时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同时,文庙内的雕刻、彩绘等艺术装饰也极为精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内涵。在民俗学视野下,平遥文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生动的社会文化空间。每年的春秋两季,当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成为当地文化交流和社区凝聚的重要场所。通过对平遥文庙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明清时期山西祠庙建筑的特色和价值。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当地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窗口。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祠庙建筑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揭示更多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深层意义。六、结论经过对明清山西祠庙建筑的深入研究,我们得以从民俗学的视角,洞察这些建筑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与社会历史变迁。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祠庙建筑艺术价值的理解,更揭示了其在地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祠庙建筑作为明清山西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对其形式、布局、装饰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山西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祖先崇拜以及地方神灵的敬畏与尊重。祠庙建筑在地方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宗教祭祀的场所,也是社区活动的中心,承载着凝聚地方社群、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功能。本研究通过对祠庙建筑使用情况的考察,揭示了其与地方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本研究还发现,祠庙建筑在明清时期经历了显著的变迁。这一变迁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其功能和社会意义上。这种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祠庙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明清山西祠庙建筑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山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社会历史,也为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八、附录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口头访谈等。我们详细记录了山西地区明清时期的祠庙建筑分布、类型、结构和装饰等信息,并进行了分类整理。我们还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口头访谈,了解了他们对祠庙建筑的认识和使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存在一定的限制。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和损坏,我们无法获取所有祠庙建筑的详细信息。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我们的实地调查和口头访谈范围也有限。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遗漏。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增加样本数量,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对祠庙建筑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此处列出研究过程中参考的所有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文章、网络资源等。]感谢所有为本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和组织。特别感谢山西省文物局、各地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提供的资料和协助;感谢接受我们访谈的当地居民和专家;感谢研究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和协作。本附录旨在提供关于本研究的详细信息和背景资料,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数据和资料,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参考资料: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是山西省最具代表性的祠庙建筑之一。本文将对晋祠的布局和空间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历史、文化内涵及在山西祠庙建筑研究中的典型意义。在布局方面,晋祠主要由建筑群、纪念建筑和园林景观三部分构成。建筑群以圣母殿为核心,包含文昌阁、戏台、钟楼、鼓楼等建筑,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纪念建筑则以雕塑、碑刻等形式展示着晋祠的历史和文化。园林景观则通过山、水、花木等元素,为晋祠营造了一种肃穆而优美的氛围。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晋祠的布局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将山水融入建筑之中,形成独特的环境氛围;二是建筑排列注重轴线对称,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建筑秩序;三是建筑与园林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空间形态方面,晋祠的建筑空间组织清晰明了,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分割,形成了多种空间形态。以圣母殿为例,其空间组织严谨,柱网排列有序,与两侧的钟楼、鼓楼形成了虚实相生的空间效果。同时,晋祠的建筑装饰也独具特色,如木雕、石雕、琉璃瓦等,都为晋祠增添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化内涵方面,晋祠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祭祀汾河河神的场所,晋祠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晋祠也是古代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之一,圣母殿中的“亚”字形布局即体现了宗法制度的父权、嫡长子继承制。再者,晋祠还是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包括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标准。晋祠作为山西祠庙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布局、空间形态和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深入剖析晋祠的布局和空间形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思想的精髓和技艺的高超;挖掘晋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晋祠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山西祠庙建筑研究提供宝贵的实证材料,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贡献。未来,我们期望有更多学者和专家对晋祠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时期,四川地区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民间信仰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本文将以祠庙为中心,探讨宋代四川地区民间信仰的源起、演变及其社会影响。在宋代,四川地区的民间信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方面,这是由于宋代商业繁荣,人口流动增加,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这也与宋代的文化政策有关,政府对民间信仰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态度,鼓励各地兴建祠庙,祭祀神灵。在四川地区,各种祠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祠庙祭祀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自然现象等。如成都的武侯祠,便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而建。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兴的祠庙也开始出现,如纪念医学家孙思邈的“药王庙”。四川地区的民间信仰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它通过祭祀活动,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维系了社会秩序。同时,这些信仰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定期的庙会、祭祀活动等,成为了人们交流信息、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宋代四川地区的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这些信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还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区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祠庙为中心的民间信仰研究,为我们理解宋代四川地区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宋代四川地区民间信仰与官方文化政策的关系,以及这种民间信仰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如何从历史上的民间信仰中汲取智慧,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明清时期的山西,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祠庙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本文将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明清山西祠庙建筑的特点及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祠庙建筑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敬仰,还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在祠庙建筑中,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往往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关。在明清山西,民间信仰和祭祖文化对于祠庙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清山西祠庙建筑多位于城镇和乡村的中心地带,以便于信众的参拜。一些祠庙建筑还会根据地形和风水因素进行选址,以符合当地民众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山西的祠庙建筑往往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许多祠庙会供奉着与当地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的神祇,如关公、妈祖等。一些祠庙还会保存着古代的碑刻和壁画,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山西的祠庙建筑也反映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在明清时期,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对于祠庙建筑有着显著的影响。一些祠庙会同时供奉着不同的神祇,如佛祖、娘娘等,以满足不同信教群体的需求。明清山西祠庙建筑不仅是信仰场所,还是社区活动的重要中心。它们为信众提供了祭祀、聚会、教育等场所,增强了社群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祠庙建筑还是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明清山西祠庙建筑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点,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建筑不仅为后人提供了观赏和研究的价值,还对于丰富地方文化和促进旅游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明清山西祠庙建筑对于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不仅满足了信教群体的精神需求,还是传承和发展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重要平台。这些祠庙建筑不仅为信众提供了参拜的场所,还是宗教活动和信仰传承的重要空间。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明清山西祠庙建筑的特点及其影响进行了全面探讨。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明清山西祠庙建筑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是明清山西祠庙建筑的主要特点;明清山西祠庙建筑对于社会、文化和宗教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清山西祠庙建筑在民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为后人提供了观赏、研究、传承的重要资源。明清山西祠庙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其特点及其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为今后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孔庙,即孔子庙,又称文庙,或先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圣庙、宣尼庙、宣圣庙、文宣王庙、圣庙、圣堂、文庙、大成殿等。是历代王朝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为历代儒客学子朝圣之地。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孔庙是儒家崇礼思想最具体的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庙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有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翌年,哀公于孔子旧宅立庙守茔,是为孔子立庙之始,也是今山东曲阜阙里孔庙的由来。礼记上说:“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从史记可知曲阜孔庙收藏有孔子衣冠琴车书等遗物,唐以前,所谓先圣,或指周公或指孔子;唐以后,则专指孔子,所以孔庙又有先圣庙之称。汉平帝时,追谥孔子为宣尼公,所以孔庙又称为宣尼庙,汉桓帝时置官管理。南梁以后,又有宣圣庙之称。唐玄宗时,追谥为文宣王,又称为文宣王庙。至明永乐以后,又称为文庙。民国三年,改称为孔子庙。唐太宗对官学内的孔子庙制,有几项重要建树:一是确立孔子为先圣的地位;二是建立从祀制,在此之前,若以孔子为先圣,祇以颜渊为先师配享;从太宗以后,再择左丘明以下二十二先儒从祀庙庭。玄宗时从祀者增为十哲、七十二子、二十一贤。宋以后到明清,从祀制定为配位(有四配)、哲位、先贤、先儒;哲位以下的人数,随时代而递增,分列在东西两庑。自唐以后,从祀孔庙之制,遂成为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从祀的标准,依清代的规定是:“阐明圣学,传授道统。”这是传统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特质。中央官学之内建置孔庙,始于北魏孝文帝之际。在此之前,如前汉之际,祀孔未出阙里,后汉以后,虽已在太学举行对孔子的释奠之礼,但无庙宇的建筑。地方官学之内建置孔庙,始于北齐文宣帝时代。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官学确实普建孔庙,则要到唐太宗以后。中国历代连续不断的尊孔崇儒,在明代,孔庙已有1560余座,清代孔庙有2000余座。这些孔庙分布于全国各地,至今保存尚好的还有数百座,截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全国大约建造了各级学校文庙1749所。如今遗存的文庙大约有509所,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约有60所,基本完整的约有109所,保存中心一组的约有53所,保存大成殿等零星建筑的约有287所。幸存下来的文庙和孔子庙大部分都被公布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市(州、盟)、县(旗)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曲阜孔子庙于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各地孔庙的保护利用上,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文庙大部分被改做了博物馆,小部分被学校或其他单位占用,只有零星遗存的文庙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从唐代以后,除曲阜孔庙以外,孔庙不但成为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学校的中心地;释奠之礼是国家大典,属于中祀;教师的地位,透过孔子庙制而神圣化;教育理想也透过孔子庙制而具体化。因此,孔庙的存在,教育意义重于政治或宗教意义。学校孔庙的建筑属于宫殿式,庙宇朝南,基本上仿自曲阜孔庙,可分为南北两类:南方式建筑,以木材为主,装饰复杂,屋脊两端翘起;北方式建筑较为朴素,水平式屋脊,枓栱变化少。主要的建筑物,包括大成殿、崇圣祠、东西庑、明伦堂、棂星门、泮池等。这种孔庙制也影响到东亚诸国,构成:“东亚世界:极重要的特质之一。今日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所见的孔庙,就是昔日官学的残影。从祭祀的角度说,孔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孔庙祭祀仪式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但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套专用于孔庙的祭礼“释奠礼”。“释奠”又称“丁祭”,这种祭仪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举行,届时孔庙供奉的历代圣贤大儒都会与孔子一起受到祭祀。大成殿两侧东西庑中受奉祀者,贯穿了2500多年,他们都用生命演绎了仁的真谛。因此他们将永远和至圣先师孔子在一起,受到后儒们的感念和祭祀。为了体现孝道至上、光宗耀祖的儒家精神,突出的圣贤其父母、祖先也会被追封奉祀,基于长辈为先的原则,祭祀之前也会先祭祀父母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各级的孔庙逐渐的分为礼制性庙宇和非礼制性庙宇,但凡列入国家祭典的孔庙都是礼制庙宇,孔子后代的家庙、孔子活动过的地方所建的纪念性庙宇、以及书院内的祭祀庙宇等是非礼制庙宇。所谓礼制庙宇,就是由国家的力量予以倡导和推行,它的建筑模式、体量、色调以及祭祀的内容等级等等,都必须遵循国家认可的规范和准则。在孔庙系列中,太学国庙和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而府之庙学又高于县之庙学,但同为孔庙,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从建筑上说,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启圣王叔梁纥(宋大中祥符元年追封为齐国公,建专祠于曲阜孔庙,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为启圣王,明改称启圣公,嘉靖九年从祀于全国各地学校,清雍正元年复封为启圣王。)清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追封孔子上五代王爵,命将启圣祠改称崇圣祠以奉祀。曲阜孔庙因有家庙性质,启圣祠且有寝殿,于是将孔庙东路家庙改作崇圣祠,奉祀孔子五代先人,并将原启圣祠配祀先贤先儒移入崇圣祠。崇圣祠正中供奉孔子五代祖肇圣王木金父,东侧向外依次供奉高祖裕圣王祈父、祖父昌圣王伯夏,西侧向外依次供奉曾祖诒圣王防叔、启圣王叔梁纥,均面南。东面面西供奉颜无繇、孔鲤,西面面东供奉曾点、孟孙激;东面再外供奉周辅成、程珦、蔡元定,西面再外供奉张迪、朱松。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学家周、张、程、宋、蔡之父配享从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命以孔子弟子从祀。颜无繇、颜回父子与曾点、曾参父子均从祀孔庙,但颜回位列十哲,塑像坐于堂上,曾参因孝道可崇,塑像坐于十哲之后,而颜无繇、曾点因事迹不突出只能于墙上画像。子处父上,从宋代起就受到一些人的指责。明嘉靖九年(1530年),采纳张璁的建议,命国学及天下学校均建启圣公祠,主祭孔子之父叔梁纥,并以颜回之父颜无繇、曾参之父曾点、孔伋之父孔鲤、孟轲之父孟孙激配享。程颢、程颐之父程珦、朱熹之父朱松、蔡沈之父蔡元定从祀,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增加周敦颐之父周辅成从祀。颜无繇,字路,颜回之父,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孔庙,追封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曲阜侯,元元统三年(1335年)加封杞国公,谥“文裕”,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入启圣祠配享,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曾点,字晳,曾参之父,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孔庙,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明嘉靖九年入启圣祠配享,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孔鲤,字伯鱼,孔伋之父,宋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泗水侯,宋咸淳三年(1267年)入祀孔子庙,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孟孙激,字公宜,孟子之父,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周辅成,周敦颐之父,字伯大,宋代人,曾官桂岭令,赠谏议大夫。明万历二十三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张迪,张载之父,宋代人,曾官涪州知州,赠都官尚书郎中。清雍正二年命从祀崇圣祠,称先儒。程珦,理学大师程颢、程颐之父,字伯温,号君玉,河南府伊阳县(今河南省伊川县)人,宋朝时期大臣。宋仁宗天圣年间,以门荫入仕,候补郊社斋郎。起家黄陂县尉,迁庐陵县尉,历任润州观察副使、检校大理丞、兴国县和沛县知县,治理龚州、凤州、磁州、汉州等州。熙宁年间,授嵩山崇福宫使,加位太中大夫、上柱国,册封永年县开国伯。明嘉靖九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朱松,朱熹之父,字乔年,宋代人,曾官知饶州,主管台州崇道观。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追谥“献靖”,次年追赠齐国公。明嘉靖九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蔡元定,蔡沈之父,字季通,宋代人,嘉定三年(1210年)赠迪功郎,谥“文节”。明嘉靖九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从春秋时代开始,截止清朝,两庑共奉祀儒家历代先贤及先儒158位(牌位),代表儒家活生生的血脉传承,也是为了说明凡是贡献国家、社会、文化的人,都有机会跻身”圣贤“的行列。因历史原因,现有的孔庙并没有恢复这一礼制,使两庑沦为展厅,也使历代圣贤之灵成为游魂。”逝去的两庑“被外国学者视为儒家文化传统死去的表现之一。67先儒伏胜字子贱,秦之博士,独壁藏之作《尚书》传四十一篇。39先贤程颐字正叔,宋代人,与兄程颢同著作经书,号伊川先生。“程门立雪”当事人。43先儒高堂生字子伯,汉时人,《礼经》被秦毁独能传十七篇。45先儒诸葛亮字孔明,后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羊只屠宰合同范例
- 联销产品合同范例
- 汽车经销合作合同范例
- 船票包销合同范例
-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无机与有机化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水电出租鱼塘合同范例
- 消防厂房合同范例
-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书籍装帧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电视策划与文案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租聘备案合同范例
- MOOC 国际商务-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焚烧炉热工计算
- 《2021国标建筑专业图集资料》96S821钢筋混凝土清水池附属构配件图集
- 篮球单循环比赛排法
- CHEETAH高压制备色谱操作手册
-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
- 公司劳动工资结构图(doc 1页)
- 智慧树外国建筑赏析期末考试南昌大学
- 携程发展历程及融资决策
- 当归补血口服液研究进展
- 新建油库项目初步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