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研究_第1页
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研究_第2页
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研究_第3页
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研究_第4页
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在推动国家建设、保障民生福祉以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路径,以期为我国财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首先将对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全面梳理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深入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协调、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不透明等。本文还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等。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推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二、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财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下是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预算管理不够科学和规范: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环节,但目前我国的预算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预测,导致预算与实际需求脱节。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预算调整随意,预算约束力不足。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够明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和约束。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平衡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我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存在明显的“重建设、轻民生”倾向。过多的资金被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而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支出结构不仅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加剧了社会不公和民生问题。财政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保障财政管理体制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现行的财政监督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和约束力;另一方面,财政监督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划分存在重叠和交叉,导致监督效率低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不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工具。然而,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两者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政策效应相互抵消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预算管理不科学、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明确、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强预算管理、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以及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三、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议面对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福祉。制定和完善财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财政管理活动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提高财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增强财政管理的公信力。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估,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和方法,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预算执行和监督,确保预算资金按照既定用途使用,提高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系。加强财政管理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财政活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财政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加强财政风险管理,建立财政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提高财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动财政管理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便利性。重视财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财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政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法制建设、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管理、推进体制改革、加强监督与风险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提升人才素质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些对策与建议的实施,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财政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四、结论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共服务和维护国家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不够科学精细等。为了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匹配,增强基层政府的财政实力。二是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三是要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建立科学精细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效率。四是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税收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和组织,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确保改革的有序推进。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和建议,为完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贡献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参考资料: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镇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然而,当前我国乡镇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乡镇的发展和治理能力。本文将就如何完善我国乡镇现行管理体制展开思考和探讨。当前,我国乡镇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权责不匹配、机构设置冗余、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在权责方面,乡镇政府承担着大量的基层治理任务,但实际权力有限,难以有效应对各类问题。在机构设置方面,乡镇政府内设机构繁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行政效率。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由于资源有限,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完善乡镇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乡镇管理体制能够提高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更好地服务群众。优化乡镇管理体制有助于整合资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的乡镇管理体制能够增强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优化机构设置:精简乡镇政府内设机构,推行“大部门制”,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强化权责匹配:赋予乡镇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使其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同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确保权力的规范运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对乡镇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其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镇公务员的选拔标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乡镇工作。加强培训和管理,提升乡镇公务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乡镇政府的治理能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务信息共享,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其与干部任免、奖惩等挂钩,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完善我国乡镇现行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强化权责匹配、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及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乡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的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研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内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外方面,研究者则更加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设计、实践经验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尽管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缺乏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把握;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的支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实际数据,并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现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我们了解到当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导致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二是评价范围不够广泛,未能全面覆盖各类财政支出;三是评价结果与实际工作脱节,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从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二是扩大评价范围,全面覆盖各类财政支出;三是加强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一是深入研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三是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模式。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财政分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势。财政分权不仅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和行政效率,还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然而,如何合理划分财政权力,完善地方财政体制,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部分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其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支配地方财政资源。这不仅可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合作,提高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在财政分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确保地方政府具备足够的财政实力来履行其职责。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是实现财政分权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强地方财政的预算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和审核标准,确保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和资金使用效益。需要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保障地方财政的稳定性。还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规范地方财政行为,防止财政风险和腐败现象的发生。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体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政分权可以增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使其更加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财政分权可以促进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居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财政分权还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为了合理划分财政权力,完善地方财政体制,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实行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级财政体制,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明确划分,相互独立。美国还建立了完善的预算管理、税收征管和监督机制,保障了地方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日本也实行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级财政体制,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相互独立,预算管理、税收征管和监督机制也较为完善。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通过合理划分财政权力,完善地方财政体制,可以促进地方政府积极性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实施财政分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税收征管和监督机制,以保障地方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财政管理体制,简称“财政体制”。是指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活动中,划分中央政权和地方各级政权以及财政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力、财政收支范围以及组织原则、管理方式和机构设置等各项法规和制度的总称,是国家财政管理的一项根本制度和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财政管理中划分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与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制度。简称财政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原则。目录·内容·发展·内涵·原则·演变·内容·发展·内涵·原则·演变·相关词条·参考资料根据国家各级政权的职责范围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并规定收支划分的方法。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由于国家预算集中了国家的主要财力,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通常也把预算管理体制称为财政管理体制。规定预算外资金(见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财政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而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规定各级政权机关在税收管理上的职责和权限。税收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在各级政权组织之间,不仅对税种及税收的减免权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对税收稽征管理的职权也有具体的规定。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完成其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所具有的经费支配权限和责任,经费开支的范围和管理形式,以及在完成任务和计划后对经费节余可以分享的权利。规定在使用国家投资过程中,国家与建设单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更新改造的单位)及其职工之间各自的职责和全面完成国家任务后应得的利益。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专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和建设单位本身的财务活动,不属于财政管理体制的范围。规定国营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国家与企业、职工之间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企业收入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责任、权限和利益。资金(包括企业固定资金和企业流动资金)和积累的分配是财政管理体制直接处理的。涉及企业与银行以及企业内部关系的,则分别属于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和企业本身的财务活动。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统一收支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过程。不同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过各种变化,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不同,分级管理的形式也不同。在大部分时期内,是同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相适应的。1978年后,为了加速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财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以后者为重点。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方面,扩大了地方的财权,加强了地方理财的责任心,体现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与企业的财政关系方面,改变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的状况,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先后试行了企业基金办法、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办法和盈亏包干办法。其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企业上缴利润的制度逐步改为向企业征收所得税,企业纳税后的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使用(见国营企业利润分配)。通过征收所得税,用法律形式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既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进一步发挥了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从而有利于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落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方面,把财政无偿拨款供应基本建设资金改为通过建设银行有息贷款,定期偿还,并推行投资包干制,明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经济责任,进一步调动其完成国家计划投资的积极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也开始推行包干使用、节余分成的办法,促使其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前提下努力节省经费开支。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国家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国家的各项职能是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完成一定的政治经济任务,就必须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财政资金支配权和财政管理权。一般地说,各级政府有什么样的行政权力(事权),就应当有相应的财权,以便从财力上保证各级政府实现其职能。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财政管理体制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都要有财力、物力的支持。正因为如此,财政管理体制必须适应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由于财政管理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它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由其决定。因此,财政管理体制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服务,并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有: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国家统一的财政方针政策、财政制度和财政计划之下,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应有相应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国家预算直接支配的财力在国民收入中应占合理的比重,中央支配的财力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应占较大的比重,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智力投资、国防战备等需要,以及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进行必要调剂资金的需要。②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相结合。财政体制必须有利于有计划地分配,保持财政平衡,以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同时,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支出包干等财政杠杆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促使各单位和劳动者从切身利益上关心国家计划的完成。第二,财政管理体制必须适应我国政权体制的要求。一级政府有一级施政范围、就必须相应地建立一级财政。第三,我国要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同样需要计划,财政必须有计划地筹集和分配资金。在财政管理体制中,统一领导与分级财政,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问题。集权与分权,是一对矛盾。这种矛盾只能是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一般地说,凡是关系国家全局的管理权限一定要集中到中央,不能任意分散,以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凡是需要由地方因地制宜的管理权限,一定要放给地方,中央不能统得过死,以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财政管理体制必须确定分几级管理,财政的分级管理必须与我国的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相一致。因为一级政权及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着它们职权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文教等方面事业的权力和责任,必须赋予相应的管理财政收支的权力和财力;才能保证其职能的实现。财政管理体制既然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财政管理体制就必须随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为:第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都牵涉到财力和财权的分配问题,如企业改革、价格改革等,都和财力的分配分不开,也要求财政管理体制加以相应变革。第二,财政问题直接关系到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的经济利益,必须随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而相应地调整财政管理体制,从而相应地调节经济利益关系,才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财权与事权要统一,就是说各级政府有什么样的职权、什么样的办事的事权,就要有相应的财权。要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就必须要有权与责的结合。权与责相结合反映在财政体制上,就是要使各级财政都有各自的收入来源和支出范围,并且要把财政支出同财政收入尽量挂起钩来。只有权与责结合了,才能切实保证财权与事权的统一。自建国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经历过多次变动,总的趋势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由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实行各种形式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体制。尽管分级管理的形式有许多种,集中和分散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各个时期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多数是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其发展变化的需要相适应的。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生产停顿、职工失业、通货膨胀等残破不堪的经济局面,只能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把国家收入和支出的支配权集中在中央,即“统收统支”制度。我国从恢复国民经济开始转向有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财政下放了权限,实行中央、省(市)和县(市)三级财政。把地方收人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支出大体上按照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各级财政支出范围。这一时期,经济管理体制作了较大的改革,中心是扩大地方的权限。财政管理体制也相应作了重大的改革,即中央企业下放给地方,收入归地方,支出也相应地下放,实行以收定支,确定收支比例、五年不变,但只执行了一年,而后改“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做法。1961年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与国民经济调整相适应,财政管理体制作了必要的改进,主要采取集中财政,加强财政管理,强调“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本账。国家的经济管理、财政管理处于半计划、半无政府状态。1971年开始实行企业下放,财政收支实行大包干。企业大幅度下放后,中央各部几乎没有直属企业,而地方又没办法把这些大企业管好。从1980年起,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分灶吃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