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与对策_第1页
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与对策_第2页
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与对策_第3页
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与对策_第4页
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与对策一、本文概述科技论文作为科技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示平台,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学术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论文发表竞争的加剧和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学术不端现象在科技论文领域逐渐显现,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治理对策,以期为营造诚信、公正的学术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将系统梳理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主要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抄袭、剽窃、篡改、伪造数据、一稿多投等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科研人员竞争压力的增大、科研诚信意识的缺失等。同时,本文还将阐述学术不端现象对科技论文质量、学术声誉和科研诚信的严重危害。针对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防范和治理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建立严格的论文审查机制、强化科研机构的监管责任等。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旨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促进科技论文质量的提升和学术环境的净化。本文还将对防范和治理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科技论文学术诚信建设的方向和目标。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相信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更加诚信、公正、高效的科技论文发表和学术评价体系,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二、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概述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是指在科技论文的创作、发表、评价和应用过程中,违反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损害科学研究的公正性、真实性和原创性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学术不端现象在科技论文领域愈发严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学术不端现象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造假、篡改等行为。抄袭和剽窃是指未经他人许可,将他人的研究成果、观点或数据直接用于自己的论文中,而未进行必要的引用和注明。造假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捏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或虚构研究内容,以获得更有利的研究结果。一些学者还存在故意夸大研究成果、隐瞒研究缺陷、恶意竞争等不当行为。学术不端现象对科技论文的质量和学术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它不仅破坏了学术研究的诚信体系,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还可能导致学术资源的浪费和学术竞争的失序。学术不端行为也会损害学者的个人声誉和职业发展,破坏学术界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存在和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这包括加强学术规范和道德建设,提高学者的科研诚信意识和自律能力;加强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学术监督和惩处力度,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和惩罚。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才能有效遏制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和蔓延。三、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其背后涉及到多重复杂的因素。本部分将从制度环境、个体动机、学术评价体系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四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制度环境的不完善是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学术规范和监管机制的缺失或不足,使得部分学者和机构在追求学术成果的过程中,可能选择走捷径,忽视或故意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资源的分配不公、科研项目的评审不透明等问题,也可能引发学术不端行为。个体动机的驱使也是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学术竞争和名利诱惑下,部分学者可能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选择铤而走险,进行学术不端行为。例如,为提高论文发表数量或影响因子,可能采取抄袭、篡改等不当手段。再次,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也是导致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忽视研究质量和实际贡献的评价体系,使得部分学者为追求短期成果而采取不当手段。学术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不透明性和利益冲突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术诚信和道德观念可能相对薄弱,导致部分学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不足和道德约束缺失。社会舆论和媒体对学术成果的过度关注和炒作,也可能加剧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需要从制度环境、个体动机、学术评价体系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治理和改进。四、国内外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应对策略学术不端现象的存在,严重破坏了学术环境的公平、公正,阻碍了科技论文的真实性和创新性。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在国内方面,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已经认识到了学术不端现象的严重性,并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理。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和处罚措施,为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强化了对学术活动的监管,建立了学术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对科技论文的发表和引用过程进行严格的把关。我国还加强了对科技论文作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意识。在国际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在积极探索应对学术不端现象的有效策略。一方面,国际组织如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等国际科学界的重要机构,都在推动制定全球性的科研诚信准则和规范,以引导科研人员遵循良好的学术道德。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也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全球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总体来说,应对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政府、学术界、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等各方都充分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科技论文的健康发展。五、案例分析与对策实施效果评估为了更具体地了解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及其对策的实际效果,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对策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估。案例一:某著名高校A教授在其发表的一篇科技论文中被指控数据造假。经过调查,证实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对此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撤销论文、给予行政处罚和公开道歉等。同时,加强了学术诚信教育,提高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对策实施后,该校的学术氛围明显改善,学术不端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案例二:某科研机构B在提交科技项目申请时被发现存在抄袭和剽窃行为。机构内部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对涉事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在全机构范围内开展了学术诚信教育。同时,加强了科研项目管理,完善了项目申请、评审和验收等环节。对策实施后,该机构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术不端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对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我们可以看到,针对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所采取的对策是有效的。这些对策不仅有助于维护学术诚信和科研秩序,还能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水平。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术不端现象仍然存在,需要继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和科研项目管理,不断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以确保科技论文的质量和学术诚信。未来,我们建议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和宣传,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和道德意识。应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和学术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公正、透明和科学的评价机制。还应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论文的质量和学术诚信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公正和有序的环境。六、结论与展望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诚信和科研环境的健康发展。本文详细探讨了学术不端现象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包括抄袭、篡改、伪造数据、不当署名等行为,并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科研压力巨大、科研诚信意识淡薄等深层次原因。通过对这些现象和原因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既有个体道德沦丧的因素,也有科研环境、制度机制等外部环境的诱导。针对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应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平。完善学术评价体系,避免过分追求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原创性。建立严格的学术监督和惩戒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学术不端问题,推动全球科研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研诚信问题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期待科研环境能够更加公平、公正、开放,学术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科研人员能够更加专注于科研本身,追求真理和创新。我们也希望科技界能够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坚守诚信底线,为科技论文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资料: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学术不端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和毕业生的学术前途。本文将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引起广泛并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一些研究表明,尽管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在一些学科领域,毕业论文的质量仍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逻辑结构混乱、研究方法不当、数据不严谨甚至杜撰数据等方面。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采取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使得学术不端现象愈发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抄袭,即直接或间接地复制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加标注;其次是剽窃,即未经授权使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并据为己有;第三是捏造数据,即为了验证某种假设而虚构或篡改实验数据;最后是篡改他人论文,即未经授权修改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发表。这些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也妨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高校应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通过开设学术道德课程、组织学术道德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机制。高校应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对涉嫌不端行为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以起到震慑作用。强化法律追究也是关键措施之一。对于涉及到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发表或申请学位等行为,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以维护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学生学术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行为表现;二是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审核与监管,确保论文质量符合要求;三是推动导师制度改革,实施导师责任制,确保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四是推广“双盲审”制度,提高论文评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五是建立毕业论文公示制度,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和评价。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损害了整个学术界的声誉。本文通过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探讨,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危害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推动学术诚信建设的进程。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维护学术诚信,促进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科技期刊是传播科研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科技期刊的不断发展,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和声誉,也阻碍了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本文将对科技期刊中常见的学术不端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抄袭和剽窃是科技期刊中最常见的学术不端现象之一。一些作者为了追求发表速度或逃避写作,将他人的研究成果直接复制或稍作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章发表,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和声誉。一些作者为了追求研究结果的完美,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夸大、篡改或捏造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处理,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原则,也影响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一些作者为了追求发表速度和数量,将同一篇论文投往多个期刊或不同的期刊多次发表,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期刊资源,也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和声誉。一些作者为了追求文章的影响力,会在引用他人文献时不按照规范引用或故意忽略某些重要的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现今学术体制中学术行政化的衍生现象所造成的,应当及时、有效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界代表委员呼吁,应从科研人员自律、打造“反内卷”大环境以及严惩失信等方面内外兼施、多管齐下,有效杜绝科研失信,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人们已习惯用图像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论文插图,因此又出现了窜改数据的新形式。例如,由于原图的阳性结果不清晰,就用图像软件添加结果。如果没有窜改原始数据,只是通过调节对比度等方式让图像更清晰,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删减像素,则是不可以的。在撰写论文时,首先要避免剽窃(或抄袭,在本文中,我们对剽窃和抄袭二词的使用不做区分)。剽窃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第一:认为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算剽窃,而照抄别人的语句则不算剽窃。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实验数据是自己做的,那么套用别人论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实验结果就不算剽窃。也有人认为,只有照抄他人论文的结果、讨论部分才算剽窃,而照抄他人论文的引言部分则不算剽窃。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即使是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描述实验结果时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语句。引言部分在介绍前人的成果时,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第二: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在论文的引言或综述文章中介绍他人的成果时,不能照抄他人论文或综述中的表述,而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如果是照抄他人的表述,则必须用引号把照抄的部分引起来,以表示是直接引用。否则的话,即使注明了出处,也会被认为构成文字上的剽窃。虽然对科研论文来说,剽窃文字的严重性比不上剽窃实验数据和结果,但是同样是一种剽窃行为。第三:不同论文的使用了相同图片,或者同一论文使用同一图片,如果是有意的就是学术不端行为,如果是无意行为就是疏忽大意。2021年1月21日,针对网络反映的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中科院裴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饶毅教授、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等的相关论文涉嫌造假问题,在21个部门参加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框架下,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联合工作机制,组建高层次复核专家组,查出曹雪涛,耿美玉,李红良涉嫌图片误用。希望广大青年引以为戒。在看待剽窃的问题上,也要防止采用过分严格的标准。这需要注意3种情形:必须对别人的观点注明出处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观点,如果不做说明就有可能被误会为是论文作者的原创。对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常识、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例如在提及自然选择学说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达尔文《物种起源》,在提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沃森、克里克的论文。有可能构成语句方面的剽窃的是那些有特异性、有一定的长度的语句,由不同的人来书写会有不同的表述,不可能独立地碰巧写出雷同的句子。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剽窃的问题。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表述方面的剽窃,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在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正式发表的成果,无须获得原作者的同意。但是如果要引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成果(例如通过私人通信或学术会议的交流而获悉的成果),那么必须征得原作者的书面许可。在论文注解中应该表明物质利益关系,写明论文工作所获得的资助情况。特别是如果是由某家相关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更不应该隐瞒资金来源。中国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从造假事件的披露来源地学术打假网站来看,中国存在类似事件的高校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关于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不胜枚举。仅2009年中国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就有:●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一稿多投。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爆剽窃论文。浙大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事发后,贺海波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浙大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海南大学年仅38岁的大学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王凤阳,刚被任命为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就被卷入“学术造假”的漩涡。●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赖文教授和吴丽丽副教授联名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学术不端行为败坏科学界的声誉,阻碍科学进步。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本来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也应该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人类的活动很难找出还有哪一种像学术这样强调真实,学者也因之受到公众的敬仰,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良心。如果科学界的声誉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而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必然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因为做科学研究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的,需要有科研资金的提供,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科研环境的。没有了这些因素,科学就很难发展。学术不端行为也直接损害了公共利益。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使用国家资金,学术造假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有的学术造假是和经济腐败相勾结的,是为了推销假药、假产品的,那么就是在骗消费者的钱,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规范,在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如果靠剽窃、捏造数据、捏造学术履历就能制造出学术成果、获得学术声誉、占据比较高的学术地位,那么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搞科研的人,是竞争不过造假者的。而且学术造假还对同行造成了误导。如果有人相信了虚假的学术成果,试图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必然是浪费了时间、资金和精力,甚至影响到学位的获得和职务的升迁。受造假者最直接危害的往往是同一实验室、同一研究领域的人。因此,人人都有权利维护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六日电(记者孙自法)被誉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呼吁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者诚信档案,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以强化科研道德建设、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二十六日闭幕的中国科协“七大”通过《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并在这份用较多笔墨关注科技道德与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出上述呼吁。中国科协强调,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抵制相互吹捧、沽名钓誉等学术不端行为,同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不良现象作斗争。在申报、推荐、评审、鉴定、答辩、评奖等科技活动中,要淡薄“官本位”观念和“明星”效应,充分尊重学术领域不同意见。要把学术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维护学术尊严和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科研单位和科技团体要制定科学道德公约,规范、鼓励学术批评,端正学风研风。加强学术道德委员会建设,制定惩戒处罚制度,促进学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改进和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帮助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人员应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各项科研活动中体现国家意志,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保守国家科技秘密,维护科技安全,牢固树立纳税人意识,确保科技活动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科技人员还要保护好、应用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分析说,当今中国的“学术失范”之风屡禁不止的现象,首先是学者对自己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认知不足,忘却了“公共知识分子”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坚守的是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中的普适性价值理想。除此之外,媒体本身对“学术研究”的报道也为其罩上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光环”,使“学术研究”带上了人为的“神秘感”,而缺少应有学术精神和严谨性。媒体的这种“广告式”的学术报道,往往连研究领域稍有不同的专家都难以理解,并常常对公众产生误导,但它却为学术机构和个人赢得一些实际的利益。这种做法的一个“隐动力”源自多年来风行的,严重背离学术精神的学术评价、评估和评审体系,其危害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北大校长周其凤说,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周其凤指出,在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上坚持四原则:建设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和谐统一的学术氛围,建设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有机结合的控制机制,建设事先预防和事后处理互为补充的教育手段,对于学术失范事件,根据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形式的惩处。同时,着重致力于学术失范的预防机制建设,避免潜在的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建设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并重的成果评价体系。在计算机时代,运用剪切和粘贴太容易不过了,当科学家抛开钻研精神,转而用剪剪贴贴来剽窃科学成果时,不禁令人大失所望。《科学》杂志刊登一个研究组在报告中列出的“潜在剽窃者”名单,这些名单上的作者所著的科学论文与以前曾出版过的作品平均有2%相似。美发现中日科学家剽窃论文比例略升。该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报告,根据对美国联邦政府PubMed数据库样本的研究显示,约二百分之一的论文系抄袭。该小组利用一种计算机程序,来检测约9000个可疑的重复PubMed数据库资料。研究小组随后发出了163份问卷,分别给潜在剽窃者、被复制论文的原创者以及出版科学刊物的编辑,他们收到了144份答复。研究组指出,受访者的反应强烈而多样,93%的原创者对于被抄袭的情况表示不知道或赞同,潜在剽窃者的答复则更加多样化:28%的人否认抄袭,35%承认错误并表示后悔,22%声称是共同作者,只是未参与撰写手稿,其他人则声称他们不知道别的研究。一个重复别人论文的作者在问卷中表示,“这像是个笑话,一场糟糕的比赛,或者朋友之间糊里糊涂地打赌。10年前发生了这件事情,我深感遗憾。”研究组发现,这位深表遗憾的“开玩笑者”还有8篇论文与别人重复,并且他身为所在国家的某个伦理委员会负责人。研究表明,复制的论文来自全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哈佛大学的一篇文章在内。然而,中国和日本的比例略有上升,一些研究者反映有些国家论文剽窃标准过于宽松。最令人震惊的是医学领域的论文剽窃,这可能会影响到医生的诊断和病人的治疗。另外,约42%的重复论文还包括篡改数据、计算或图像。医生根据数据决定治疗方案,科学家根据实验结果做研究决策,因此在剽窃研究中捏造数据非常令人担忧。令人关注的最严重的抄袭是自我剽窃,即研究人员在不同刊物上一次又一次重复自己的论文和旧数据。该研究小组发现自我剽窃案件比剽窃他人案件多8倍。小组研究员加纳表示,科学家也是人,许多院校提出的“要么出版论文要么走人”的要求在绝望的情况下重复发表自己的文章。《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年约有3%的研究人员被发现有科学上的不端行为,主要是伪造数据及剽窃。在过去十年中,震撼科学界的案例有干细胞研究人员黄禹锡伪造数据,贝尔实验室的天才杰恩·亨德里克·舍恩(JanHendrikSchn)伪造实验结果等。当然,以上的种种行为只占所有科研成果的极少数。研究组工作人员加纳表示,“虽然我们公布的(重复论文)数目看起来像是很多,但是你必须记住有180万论文和PubMed数据库的95%以上的研究都是高品质的精心努力的成果。”加纳说,“我们只是希望,高标准的科学精神无处不在。”根治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完全依靠行为发现后的严重处罚,学者自觉践行学术规范才是治本之策。但是,在这种自觉意识还很弱小的时候,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就显得极为重要。专门的学术规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防止因为不了解学术规范而产生的不端行为。当然,除了学术规范的传授,教师自身在学术方面的严谨作风对学生有更好的示范作用。记者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日前已经完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和规范的制定工作,并将于近期下发。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校学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建立健全一整套加强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高校研究人员不会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从而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这位负责人认为,文件和规范的出台将为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推动高校切实负起学风建设的责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日前在京举行第三次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学风建设委员会已经完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学术博客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