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申请书
一、项目背景
XX县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隶属中卫市,北纬36°06′40″—37°04′32″,东径105°09′45″—106°10′10″之间,东缘与同心、原州相连,南与本区西吉接壤,西邻甘肃靖远、会宁,北靠中卫XX县区。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年降雨量200-400毫米之间且降雨主要集中在
7、
8、9月三个月,年平均气温7''',昼夜温差大,≥10'''有效积温2426''',年均日照时数2706小时,无霜期146天左右。全县总耕地面积403万亩,大部分为川台地,扬黄灌区主要分布在高崖、李旺、黑城、七营四个乡镇,库井灌区主要以西安、树台、关桥、李俊等中南部乡镇为主,水资源全县总体短缺,2007年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和生产,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设施建设面积42576亩,其中日光温室4350亩,拱棚38226亩,2008年设施农业面积26796亩,日光温室主要以蕃茄、辣椒生产为主,两茬种植平均亩产1000公斤左右,早春茬大拱棚辣椒平均亩产3800公斤,产值2500元,甜瓜平均亩产3600公斤,产值5000元,秋延后叶菜平均亩产1000公斤,产值1000元。设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农业重要产业之一。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和必要性
我县土壤大部分为黄棉土,土壤深厚,光照条件充足有利于设施农业生产,同时我县设施农业建设主要以扬黄灌区及中南部库井灌区为主,水资源状况能够确保设施农业生产用水,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规模逐年扩大,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思想认识不断转变,成为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动力,
但由于设施农业是我县的一项新兴产业,农民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掌握不够,大面积生产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量和效益仍然在一个低水平状态。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是推动我县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只有加强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成熟的综合生产技术,以点带面,引领推广才能有效推动我县设施农业大发展,快发展。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一)示范引领和推广
日光温室。在XX县区西安镇付套村建设日光温室生产园区一个,并依托园区生产条件,2009年安排日光温室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面积25亩(10座),蔬菜生产以辣椒、蕃茄、黄瓜为主,品种分别选用长剑、金冠、博耐等当地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主推技术:
1、热风炉应用技术。12月至2月份阴雪天或光温较低的严寒天气使用。
2、co2施肥技术。蔬菜座果后进行施肥,定量适时补充,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3、工厂化育苗和嫁接技术。采用穴盘育苗和嫁接技术提高育苗质量,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作物抗逆性,实现增产。
4、张挂反光幕技术。11月下旬至3月,在日光温室后墙张挂反光幕改善光照条件。
5、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建立以生态栽培等生物防治为主体的防治体系。
6、膜下滴灌技术。利用滴灌灌水,并结合灌水施药施肥。
7、测土配方施肥。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方式,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情况进行配方施肥。
大拱棚:依托高崖乡2008年大拱棚生产园区,安排早熟马铃薯
接秋延后芹菜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示范30亩,马铃薯主栽品种选用克新1号,中薯4号为主,芹菜品种选用美国西芹。
主推技术:
1、机械化耕作。3月下旬用旋耕机结合施肥进行旋耕。
2、测土配方施肥。根据马铃薯营养需求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3、起垄覆膜。采用宽窄行起垄,垄宽70cm,垄沟宽20cm,垄高15-20cm,株距25-30cm。
4、马铃薯催芽播种在移栽前20天(日光温室提前催芽),3月中下旬移栽。
5、早熟马铃薯接秋茬西芹两茬栽培。马铃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获,8月初定植西芹。
6、西芹枯斑病防治通过棚内温度湿度的控制结合药剂进行防治。
7、西芹育苗移栽。7月上旬进行穴盘育苗,9月中旬定植。
(二)开展相关试验研究
1、大拱棚蔬菜不同茬口综合效益试验。
2、大拱棚辣椒(马铃薯)-西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3、西芹不同药剂防治斑枯病实验
4、日光温室黄瓜、茄子嫁接栽培与育苗移栽比较试验
5、大拱棚早熟马铃薯切块播种与芽块催芽定植方式比较试验
6、大拱棚秋延后芹菜不同定植时期效益比较试验
7、co2施肥及反光幕使用效益分析
四、目标效益
1、通过示范项目综合技术措施的落实,实现日光温室冬春茬平均亩产7000公斤,产值14000元,秋冬茬亩产4000公斤,产值8000元,两茬累计产值20000元以上。大拱棚早春茬早熟马铃薯平均亩
产3000公斤,亩产值1750元。秋茬西芹平均亩产5000公斤,产值2000元,两茬累计产值3750元,同时通过组织观摩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将技术措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2、通过试验研究,找到适宜我县设施农业栽培的作物种类茬口安排,主推品种及相适应的栽培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县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技术支撑体系基本构架
聘任区农技总站吕鸿钧研究员为首席专家,并组成专家团。专家团成员:姜黛珠、李建设、郭文忠、谢华、盛彪、赵伟、蒋学勤、张桂芳、余风娟
职责。就海原设施农业发展定位、优新品种引进示范、储运保鲜、产品开发及工艺改进、农产品区外销售市场开拓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发联合攻关。同时成立设施农业示范、实验小组。
组长:李武玉
副组长:高鸿飞王子平
成员:韩超(西安)王春斌(高崖)李树森(黑城)
魏克明(黑城)
职责。制定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落实示范项目地点、面积及配套材料,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运用到位,切实达到增产增效的目标和技术推广引领作用。
六、进度安排
2009年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分六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0日-12月20日)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做好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设备购置阶段(2008年12月21日-2009年1月20日)通过项目设备招标,进行日光温室卷帘机、热风炉、滴灌设施、
反光幕及化学肥料的购置。
第三阶段:设备安装阶段(2009年1月21日-30日)
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指导农户正确使用,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效益。
第四阶段:种植阶段(2009年1月15日-3月20日)
按照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辣椒、番茄、黄瓜育苗移栽工作,按照技术要求精心种植和管护,真正发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作用。
第五阶段。管理阶段(2009年3月21日-2009年7月31日)按照技术方案,进行设施农业的示范及管护工作。
第六阶段:考评验收(2009年4月15日-4月30日)
由专家组成员及相关人员组成验收组对2009年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及验收。
七、运行机制
XX县区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分级组织实施,以任务带团队、以团队促网络、以网络建体系。
技术示范小组,负责全县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优化品种结构、创新种植模式、提高机种机收水平等技术方案,报农业局审批后,由各技术示范小组组织实施。
八、业绩考核
建立XX县区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实行一年一次综合考核。XX县区设施农业由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监督评估委员会组织考核;技术示范团队由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考核;各技术示范小组的考核,根据任务合同书的内容指标,组织考核。
九、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海原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站(所)的主要负责人及担成。主要职责是研究海原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处理大拱棚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资金保障
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由专家费、基本建设支出、仪器设备购置费、工作经费等构成,试验示范总资金44.31万元,其中拱棚设施马铃薯接西芹示范栽培17.78万元,专家费2万元;日光温室示范费26.53万元,其中专家费3万元。全部由区财政补助专项资金拨付,经首席专家签字同意后,由县国库支付中心拨付实施单位实施。
建设设施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所需的培训费、工作经费纳入新型农民培训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基本建设支出、技术示范推广费纳入县农业产业化项目;技术指导费由农业局列项支出。资金管理按照《XX县区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
(三)人员保障
技术人员要保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园区主任由农业局管理、使用、考核。
附:项目建设资金一览表
XX县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08年12月18日
第二篇: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思路与框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思路与框架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及其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针对我国现行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提出了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目标、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一般性框架和总体运行机制。
关键词: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思路;框架
21世纪以来,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形势下,农业科技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为此,国家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增强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作为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三农”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和加快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理论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1国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经验
随着世界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和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各国都在根据新的需要对本国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设置及运行机制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革,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1改革运行机制。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
随着农业形势变化和私人部门的广泛介入,以及公共农业科技系统面临财政负担日益沉重、运行效率不高等各种压力,各国政府都对公共部门的农业科技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其重点在于整合现有的体系和资源,按照自然生态区划、专业领域和研究项目需要建立研究中心,精简机构,压缩人员,提高运行效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1.2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开发与生产经营于一体,技术先进,市场反应灵敏,是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近年来,许多国家都鼓励公共系统的研发机构转制为企业或者进入企业,由此产生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农业科技企业。另一方面,市场竞争迫切需要农业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占领技术与市场制高点,加之政府宏观政策引导及相关鼓励措施的实施,加快了农业企业向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1.3加强合作创新
近年来,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多样化的政策和激励措施,积极鼓励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有的国家还设立了促进合作研究的机构与项目,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设有合作研究中心。合作过程中每个参加者拥有自己所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并可分享其他合作伙伴的成果,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资金,同时通过合作使自己处于科技的前沿。
1.4重视用户与中介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各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用户参与、能力建设以及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这反映了农业科技推广在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即从“自上而下”的线性技术转移模式向侧重于双向沟通的用户参与模式转变。
1.5完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与政策
许多国家都通过对科研和创新活动拨款、制定促进高技术发展和对传统技术改造的各种大型科技计划,以及利用各种财政金融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协调。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对促进私人农业科技投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鼓励私人部门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下,许多企业成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2我国现行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
我国现行的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期确立的,农业技术供给、推广和教育培训均是政府主导的,体现了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曾起到了巨大支撑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及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问题,已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突出的表现为:农业科研机构布局不合理,内部结构重叠,资源分散,加剧了地方农业科研活动的低水平重复和科研资源浪费;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缺乏动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旧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被打破,新的适合
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处于不稳定的被动状态,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割裂现象明显,科研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发展的流程不能相互衔接;农业科技管理缺乏顶层设计,政出多门,宏观调控乏力,微观管理不活,特别是联合攻关不够、重大科研突破少,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3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总体思路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符合当地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区域特色和优势农业发展要求,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手段先进、高效运转、开放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并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政府统筹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支撑运行机制,实现农业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日益增长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个支撑体系应是一个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市场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适应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的,与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互为补充的新型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脱节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应定位于围绕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宗旨,坚持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继承传统和发展相结合,打破地域和部门及所有制限制,立足地方实际、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其中,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1)处理好借鉴国外经验和从地方特色及实际出发的关系,充分考虑地方的自然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农业产业特点及制度框架;(2)处理好新型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与现有科技体系的关系;(3)处理好新型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与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自然生态区划、地方“十一五”规划等衔接关系;(4)处理好新型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整体布局与单项推进的关系¨一。
4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4.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既要体现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又要引入市场机制m儿引,逐步建立起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农业科技支撑格局。
4.2坚持继承传统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要在坚持继续发挥现有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优势的基础上,以克服现有支撑体系的弊端为出发点,根据现代农业、特色和优势农业、都市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特点,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创新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通过整合、充实、优化和提升,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4.3坚持区域特色与国家体系相协调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要通过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科技资源潜力,进一步凸显地方的农业科技优势和地方特色。同时要将区域体系纳入国家体系全盘考虑,建立开放型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与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中央、地方上下左右一盘棋的协作网络。
4.4坚持重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方式上,要整合资源、集成力量,突出特色农业和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及已有的工作基础,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稳步推进的方式¨·,通过省(市、区)、州(市、地区)、县(市、区)、乡(镇)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促进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整体发展,提升服务能力。
4.5坚持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把支撑能力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坚
持理顺体制、激活机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及所有制限制,充分调动现有农业科技资源,优化农业科技支撑机构组织和科技人员配置,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机构的整体能力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形成应变能力强的运行机制和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4.6坚持突出地方内部各州(市、地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区域内各州(市、地区)地方特色,即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内部应是多层次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广泛性。
5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框架
新型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专业队伍与农业企业及农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体系,专业化、规范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配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等五个子系统,五个子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协调高效运行构成了新型的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5.1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建设
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具有研究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州(市、地区)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为补充,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以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研究骨干,组织起跨部门、跨学科和专业的产学研结合和“农业科技攻关联合体”,建成具有较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联合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加速培育知识源、技术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推动地方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储备。
5.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体系建设
分类改革现有的省(市、区)、州(市、地区)、县(市、区)、乡(镇)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逐步建立与区域特色和优势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并积极推进与国家和省(部)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农业院校(包括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中等学校、农业星火学校)、科研机构,特别是与州(市、地区)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民科技组织和农业企业及农民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农业教学单位和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成果优势,形成政府专业组织、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科技组织、农业企业及农民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体系"‘9]。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中成熟化、配套集成及示范推广,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科技组织和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农村技术干部及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探索建立科研来源于生产、成果由市场检验的新机制,实现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
5.3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以提高效率和优化服务为目标,大力发展为农业企业、农民和社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财务、评估、经纪、法律、金融、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完善为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科技创业提供支撑的高效运转的专业化、规范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其主要任务是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建立农业学校、科研机构、政府、农业企业、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实现信息、人才、知识、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5.4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应尽快建立由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牵头,
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计划主管部门和特色农业行业协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环保、气象、水利、金融等部门积极配合,使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与计划、农业科技成果与专利、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农业科技经费、农业科技法规等管理工作协调运行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和管理的顶层设计,对农业科技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实施政府农业科技计划,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提供公共科技产品和公共服务,减少科技工作的重复与遗漏,并加强对农业重大突发事件的科技防控和预案制定,增强科技应急能力。
5.5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建设
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以科技投入、基础条件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的农业科技投入运行机制,构建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科技数据、科技成果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和科技信息等共享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人才和成果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形成推动农业科技持续创新、快速发展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团结协作、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农业科技队伍,积极组织政府问和推动民间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官、产、学、研、金、中介和农民的结合和良性互动。
6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是其内部结构及其相互联系方式。新型区域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是以满足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为源泉,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体系为中枢,以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纽带,以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为支撑的五位一体的网络互动机制,既有各系统内部的自运行,又有系统间的协调与互动。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应充分发挥地方的比较优势,各主体之间有效合作,形成一种整合性的集成支撑能力;主动融人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形成区域联盟及与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有机配合,成为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发展的发动机。
本文所阐述的建设目的、思路和原则是共性的,建设框架是一般性框架,各地在借鉴和参考时需根据当地区域特色和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和找准运行机制改革的切人点。
参考文献:
1.林凌;刘世庆美国大学农业推广服务制度考察2000(08)
2.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趋势2004
3.曲春红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组织管理[期刊论文]-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01)
4.张宝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期刊论文]-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01)
5.章秀德湖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问题探讨2005
6.XX省科技厅XX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粤科函农字(2004)480号2004
7.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2005(02)
8.国务院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12号2001
9.丁巨涛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2004(02)
第三篇: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
近年来,安徽各地围绕新农村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创新了基层科技模式,涌现了一批典型和示范。
一是依托星火科技项目实施,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体系建设,创新各类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农村特点、满足农民需要、市场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专家大院建设中,按照“市场指导、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专家为一体,项目为载体,通过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强化创新服务功能,搭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全省2500名科技特派员已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科技特派员以入股、承包等形式,与农民群众、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组建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以专业大户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为依托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主导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发挥信息化在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构建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市场、土壤、气象、水情、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等数据;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农业电子商务、基层电子政务、农村社会信息化等应用服务系统;在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设置“星火科技”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终端;开展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XX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超对接科技示范行动,主办对接会,开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成果的试点示范,针对农产品(农资)生产到加工、运输,进入超市和餐饮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支撑,最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信息可追溯。
三是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广大科技特派员以“实体创业,服务农民”的模式,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全省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全省在册的2532名科技特派员分布在1300多个乡(镇),共开辟了1850个创业点,涵盖了全省大部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辐射带动18.7万多农户,56万多农民受益,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四是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95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按照“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孵化一批科技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总体思路,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农业科技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和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为载体,推进科技基地与科教单位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基地、人才和项目的整合,为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支撑。专家大院覆盖我省16个市75个县360个乡镇,先后聘请了省内外20多个高校院所的180多位专家在产业基地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共投入研发经费近2000多万元,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60多项,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220项,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480多个,组织重点攻关课题175项,取得了160项重大科技成果,建设各类生产基地220个,培训农民15.4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25.2亿元,促进了区域优势及特色产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强化保障,落实措施,创新方法,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条件支撑。在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建立管理制度,引导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服务新模式,同时确保经费投入,落实支撑措施。全省专家大院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省级专家大院引导、市级专家大院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将专家大院的建设主体和依托主体拓展到农业企业,在首席专家、支持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改革,使专家大院工作从点到面,逐步扩大影响。农业专家大院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了区域农业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民增收,建设了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已经发展成为科技培训的基地、技术示范的基地、成果扩散的源地。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不同于“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和单纯的农技推广服务,它是以科技人员为主导,以实施开发项目为纽带,带动农民一起进行创业的长期行为、经济行为和系统运作的市场化行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核心是创业,关键在机制创新。选派科技特派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自身的积极性,以“自觉自愿、双向选择”方式落实选派措施,认真组织好供需对接,实现科技人员与基层现实需要的最佳结合,不断发展和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
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农村工作与科技工作的结合点,得到了科技部门和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管理办法和工作细则,并加大投入,成立了领导组,召开年度工作总结会、培训会、观摩会、专家座谈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工作的重心下移,提高了科技服务的手段和质量,优化了农村科技发展格局。
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源于实践的创新,源于基层的创造。它适应了“三农”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也使基层科技工作真正找到了一个抓手,搭建了一个平台,织起了一个网络,掌握了一支队伍,吸纳了一批专家,树立了一批典型,培训了一批农民,走出了一条推动农村科技普及与产业提升共进的科技兴农的新路子。通过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合作联手,强力推进,不断丰富和拓展实施模式和工作内涵,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也扩大了科技部门的社会影响,为服务三农、服务基层促进城乡统筹、推进三化同步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四篇:福地农业网站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分类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类型有:
(1)政策、改革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对拟议中的经济、技术政策或改
革方案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为制定政策,深化改革提供依据和建议。
(2)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根据国家爱发改委制定的有关管理办法
中规定的那些生产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引进开发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用于引进新技术、设备以及开辟和拓
展市场、开发新产品,技术或管理方法之类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合营合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合营合资项目可行与否进行论证的报告。
二、格式及写作要点
1.格式
(1)标题(或封面)。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时要单独成册上报。而在标题或封面中一般均含有项目名称、报告单位的内容。
(2)前言。一般包括项目的由来、目的、范围以及本项目的承担者和报告人等。项目课题一定要明确。
(3)正文。参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一份详细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应包括:
①实施纲要。对已经进行调查的结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②背景和历史。对企业做系统的介绍,包括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情况。
③市场及产品生产能力。描述企业产品的市场、生产规划、生产能力的情况以及产品的营销情况。
④原材料的投入与供应情况
⑤建厂地区及厂址方案。
⑥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⑦工厂和企业管理方案。
⑧员工情况。
⑨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⑾结论和建议。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综合性的评价、结论,并提出建议。
注意从经济、技术、资金、市场销售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并就法律、政策、环保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做出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论证与评价,可以灵活使用介绍、分类、比较、图表、数字等说明方式。实事求是,、大话,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练,不要过于技术化。
(5)附件。为了说明结论,往往还需要一些附件,例如实验数据、论证材料、
估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度。
按照上面的药典,无论是可行性研究报告还是投资计划书,都将会是具有充分说服力的。
“福地”农业网站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实施纲要
农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某种程度上讲,拉大了与农业的距离,传统农业的生产流通和信息交换办法几乎没有得到改善,互联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完善和建设,宽带网、卫星的利用,有效的解决了广大农村的上网问题,让信息交换变得更加容易。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配电盘”理论,可以建立企业的市场中心地位,增加行业市场对企业的依赖性。“福地”正是基于这种理论,逐步建立自己的中心地位,通过信息积累,把多种经济理论和市场营销原理集于一体,让企业随着市场的要求产生内在动力来推动发展。
(一)宗旨及商业模式
(二)资产负债汇总表
二、公司介绍
目前,公司还没有注册,这里先介绍一下公司的总体思路
(一)宗旨:服务农业,建设农村、致富农民
(二)公司简介
“福地”一名具有以下意义:(略)
(三)公司战略
公司将依托品牌战略,建立企业的核心地位,将把“福地”的概念进行延伸,全面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地位。实现公司战略的关键是:利用网络建立综合型大平台,实现农业信息的多点录入,更重要的是让客户录入的信息,可以根据客户行业和地区特征进行重新地位,让一般客户不用建立数据库,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动态网站,让大家一起来帮助我们构筑一个全新的及时的产品库、企业库、市场价格信息可等等一系列农业综合型权威信息库。随着客户的增加,数据库的代表性、权威性、准确性以及利用的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
(四)产品及服务
构筑一个农业综合信息、商务平台,一个农产品市场检测控制体系;向客户提供综合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农产品商务、农业技术等信息商务服务。
(五)技术
采用常规的信息技术,结合传统行业,建立农业信息交换的基础平台,提升与客户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
(六)价值评估
(七)场地与设施
三、市场分析
(一)市场介绍
(二)目标市场
定位在政府上网、企业商务服务、农产品批发的信息共享、农村经济共同体的组建等。
(三)顾客的购买准则
客户利用我们的服务,可以简单地实现信息的发布范围和发布目的,即一家发布,全国利用的目的。
(四)市场计划
将利用市场营销公司的现代市场方案,推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项目和产品自身有推动的内在动力。
(五)市场渗透和销售量
全国各级农业部门、百万家农业企业、近千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等等,都可以视为我们的客户;同样,随着我们平台影响力的提高,客户会呈几何级数增加。
(六)竞争者
此思路的企业创建尚处于起步阶段。
(七)服务与支持
通过大平台的搭建,将把政府、企业、个体、科研、教育等专业资源整合到一起。
四、财务计划
资金需求
计划需求资金
第一(年)阶段:600万元(企业开发阶段)
第二(年)阶段:1200万元(企业推广阶段)
五、附录(略)
第五篇: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可行性报告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可行性报告
一、建园的目的、意义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多年来农业在我省的国民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郑州是XX省的省会,交通方便,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对全省的影响不容忽视。
1、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安全指数是一个必然趋势,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产品的生产必须向营养、优质、绿色方向发展。在一个环境优美、无污染的区域进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开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建设农博园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个重要途径。
农业的发展要走科技发展的道路,要将农业科技科研成果和农业生产紧密联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中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农博园集中了我市农业科研多个领域的成果,范围广,规模大,管理科学规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优势,可以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3、符合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要求。
在一个交通便利、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区建设一个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将农业科学研究的新品种、新技术组装配套并充分展示,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示范结构,以此来带动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不但符合省委省政府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同时也可以为我市乃至我省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巨大的贡献。
4、郑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信息流通便捷。
在郑州近郊建设一个农业高新科技博览园区不但可以总揽周遍省市农业的先进技术、经验,同时有利于农业高新科技的推广;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展示,可以让市民感受到农业生产的乐趣,享受田园生活的淳朴。
5、可以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在城市周边交通较为方便的地区建设具有观光、培训、示范、科研为一体的农业园区,可以让城市的消费者在休闲的同时了解农业科研的最前沿,感受农业生产,了解自然界中物种的神奇,减少对农业的陌生感。
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战略选择,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郑州农博园的建设,必将大大提高我市在全省的首位度,增强XX市在中原城市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建园的宗旨和目标
园区建设要能够引领当今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强化农产品安全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战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探索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管理模式,融合科学研究、科技产业示范、农业知识普及
培训、市民休闲观光为一体,把农博园建成一个现代的、科学的、与农业生产普遍接轨的、与市民身心融洽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园区建设的目标是:
1、科学研究。追求农业科学高水平研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科研效益。
2、科技示范。追求成果展示与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培训相结合的社会效益。
3、产业示范。追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样板的辐射作用与农民增收的市场效益。
4、生态示范。追求有机无公害与休闲观光相结合的生态效益。
三、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园区规划
1、园区地址。郑州农博园位于XX市南7公里郑密路与侯尖路交叉口处,紧邻尖岗水库。市民可以乘坐市内公交车317路或郑州至新密方向的公交车到达,自驾车只需10分钟即可。
2、园区规划面积。总占地面积500余亩,融合了平原、丘陵、沟壑和秀水美景。2003年经XX市科技局批准,XX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在距离XX市市区7公里的侯砦乡尖岗水库旁开始建设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简称郑州农博园)。博览园总体规划占地面积500余亩,主要依靠XX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自身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集科研、示范、培训、观光为一体,突出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益的特点,拟在5年内建设成为我省现代化农业、都市型农业、观光型农业、效益型农业的典型。
博览园目前已经实施400余亩,交通方便,有利于同行互相交流学习;省会城市辐射作用强劲,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较为容易;没有XX县区的喧嚣,市民坐车20分钟即可到达,即使骑车也只需40分钟左右,是市民节假日近游的理想去处。
3、分区规划。规划根据地域特色和不同的需求,园区内将包括科研、展示、娱乐、餐饮、休闲等内容,分设花卉园区、盆景园区、瓜类园区、百果园区、百草园区、珍奇植物园区、树木园区、农艺园区、蔬菜自采园区、丘陵观光园区、垂钓园区、餐饮区等十五大功能园区。目前已经建成8个园区,共有林木、果树、花卉、珍奇植物、园林绿化等植物品种1100多个,是农业科研、科研示范、产业示范、生态示范和休闲观光区的缩影,可以基本满足生态休闲、科普实习、农事参与、森林保健、野味品尝的需求。
在农业科技博览园的建设中,要把科研、示范、培训、观光做精,做出特色;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购买和娱乐方面内容,还要突出地方特色,把区域文化、民俗融入其中。使游客通过多种形式,在看农博园、购绿色农产品、住农家院落、吃农家风味、看乡俗民情的过程中,增强参与性,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就国内其他农业观光园区目前的经营状态,兼有多种观光功能的农业博览园是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极大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但在运营中要紧密结合市场,注意农业观光旅游必须符合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方向,要克服旅游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内容缺乏特色的缺点,不断探索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四、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技术依托
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的建设依靠XX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自身的科研、人才和资源优势。XX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是XX市政府所属的农林牧综合科研单位,是XX市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学术交流中心。现有在职职工160人,在职职工中高、中、初级科研人员107人,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科技攻关带头人18人,正研究员11人,副研究
员15人,助理研究员34人,试验用地1300多亩。科研机构设八个研究室,即:农作物研究室、林果研究室、畜禽研究室、农副产品加工研究室、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室、珍稀植物研究室、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室、农业测试室。
农作物研究室下设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四个课题组;林果研究室下设林木和园林植物课题组、水果和经济林资源课题组、杏李课题组和大樱桃课题组;畜禽研究室下设奶牛课题组;肉兔课题组;珍稀经济植物研究室下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厂房转租赁协议范本
- 2024年度公司车辆租赁协议样本
- 2024道路安全员招聘协议样本
- 2024年聘用协议规范化样本
- 2023-2024学年郑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数学试题(A卷)
- 2024安全生产与环保综合管理协议
- 二手车交易过户协议范本2024
- 2024年度专项宣传品订制协议
- 2024年项目实施阶段服务协议范本
-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无答案)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7第七讲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十六章 印度的新闻传播事业
- 腐蚀与腐蚀控制原理
- 养殖行业背景分析
- 政府会计童光辉课后习题答案
- 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课件
- 张剑简要的创业计划书
-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
- 2024年江西赣州城投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人力资源各维度分析报告
- 蝴蝶效应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