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收集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资料收集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命题点真题分布频次题型分值考查内容新航路开辟及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2023·浙江高考·192023·广东高考·132023·全国新课标卷·282022·全国甲卷·332022·海南高考·122022·湖北高考·132022·广东高考·122021·福建高考·122021.6·浙江高考·17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2019·上海高考·75年22考选择题全国卷4分地方卷3分新航路开辟背景及其影响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及其影响5.三角贸易6.《《塞尔登中国地图》与新航路开辟7.马铃薯的传播与文明互鉴8.指南针的传播路径及其影响9.地中海11“茶”字发音的发展史12论述“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13.烟叶传播与殖民扩张14.哥伦布大交换2023·浙江高考·22题2023·全国高考甲卷·412023·浙江高考·252022·海南高考·192022·广东高考·192022.6·浙江高考·292022.1·浙江高考·272020·北京高考·202020·海南高考·232020.1·浙江高考·272019·江苏高考·23材料分析题6分25分16分13分12分15分10分12分15分10分14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2023·浙江高考·182023·湖南高考·132023·浙江高考·132022·全国乙卷·332022·重庆高考·132022·重庆高考·122022·江苏高考·132022·山东高考·122022·湖北高考·122022·广东高考·112022.6·浙江高考·172022·湖南高考·122022.1·浙江高考·172021·全国乙卷·342021·海南高考·152021·辽宁高考·122021·河北高考·122021·江苏高考·132021·湖北高考·122021·北京高考·132021·湖南高考·132021.1·浙江高考·17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32020.7·天津高考·112020.7·浙江高考·192020·山东高考·112020.1·浙江高考·172020.1·浙江高考·16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2019·海南高考·152019·天津高考·42019·江苏高考·152019·浙江4月高考选考·182019·浙江4月高考选考·195年41考选择题全国卷4分地方卷3分中西思想文化交流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科学发展的影响宗教改革自由主义启蒙思想及其影响8.论述题“自写真”9.意大利文艺复兴(材料题)10.宗教改革对德意志的影响11.文艺复兴”与人与世界被发现“12.报纸的历史作用2021·北京高考·19题2021.1·浙江高考·27题2021·辽宁高考·19题2020.7·江苏高考·23题2019·天津高考·14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9分10分13分13分18分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023·湖南高考·142023·湖南高考·152023·全国新课标卷·342023·全国新课标卷·332023·高考全国乙卷·332022·辽宁高考·152022·湖北高考·142022·广东高考·142022·湖南高考·132022.1·浙江高考·182021·河北高考·132021·福建高考·132021.6·浙江高考·192021.1·浙江高考·19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2020·海南高考·152020·海南高考·142020.7·浙江高考·17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2019·上海高考·102019·上海高考·82019·海南高考·162019·天津高考·52019·江苏高考·162019·北京高考·215年34考选择题全国卷4分地方卷3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日本近代化改革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程“光荣革命”《德意志帝国宪法》与其代议制美国联邦宪法法国《民法典》法国大革命的特点俄国农奴制改革1787宪法的缺陷近代国家主权意识2023·全国高考甲卷·452022·全国甲卷·45题2022·江苏高考·20题2022·辽宁高考·19题2022.1·浙江高考·29题2021·江苏高考·19题2021·北京高考·18题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5题2019·北京高考·40题论述题与材料分析题15分15分12分13分10分12分12分15分6分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近代化的影响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外贸的影响日本近代化改革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对林肯的评价《拿破仑法典》1787年宪法16世纪上半期德国的济贫改革1.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来源】2023·广东高考·131.【答案】D【解析】据材料“过探险活动”“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可知欧洲人在海外探险的基础上开辟了新航路,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选D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主要强调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与“控制海洋”“所有大陆”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从传统到现代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材料无法充分体现,排除B项;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2.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黄热病的肆虐B.工业企业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来源】2023·浙江高考·192.【答案】C【解析】据材料“此前每次人口增长……移动”可知,欧洲人口增长的同时食物降价,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土豆、玉米等美洲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故选C项;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来源】2023·浙江高考·18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受到欧洲社会的推崇,但没有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这根本上是因为当时欧洲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中国古代的法律和科举制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故选B项;“社会上层……称道不已”说明赞赏者是社会上层和知识界,有一定实权和影响力,排除A项;欧洲人确实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未看到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这只是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的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文化差异并不能阻挠制度的借鉴和学习,即它不能解答为何他们对中国制度赞赏却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排除D项。4.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来源】2023·湖南高考·154.【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自由党和保守党争夺议会多数席位,胜出后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成为首相,首相、内阁大臣与大多数议员属同一党派,所以内阁的议案通过率高,少数以修正案的形式推出,故选C项;内阁掌握行政权,政府议案仍需议会通过或修正,不能仅从“有人戏称”得出内阁逐渐走向集权,排除A项;内阁是英国最高行政机构,议会掌握立法权,权限分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政治运行规则有所变化,英国议会仍然权力至上,排除D项。5.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来源】2023·湖南高考·145.【答案】B【解析】据材料欧洲各国“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所以欧洲各国的疆域意识加强,积极解决领土争端,故选B项;“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以偏概全,其只与材料部分信息“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相对应,排除A项;“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不合史实,17世纪时西欧国家仍以战争手段来解决争端,排除C项;D项地图只是解决争端的依据之一,但不是主要依据,排除D项。6.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A.强调人的个性B.屈从命运安排C.反对宗教教义D.相信社会进步【来源】2023·湖南高考·136.【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这位意大利诗人积极追求“生命、荣誉,财富、才华”等,得出这位诗人生活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得到解放,故选A项;“屈从命运安排”与材料“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相矛盾,排除B项;文艺复兴反对教会禁欲主义,未对教义提出反对,排除C项;“相信社会进步”与材料侧重诗人对自我的追求相悖,排除D项。7.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一系列举措()A.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B.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C.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D.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来源】2023·全国新课标卷·347.【答案】D【解析】据材料“1854~1868年间......出版......各国专家”可知,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向国外全方面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有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进程,故选D项;据材料“1854~1868年间......幕藩”可知,当时日本处于封建幕藩体制下,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出版......译著或著作......讲习所”可知,体现了日本向西方学习,但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8.图5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图5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来源】2023·全国新课标卷·338.【答案】B【解析】据材料“‘蜘蛛’代表法国......‘苍蝇’是指英国”可知,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兰西与欧洲发生了连续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反法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漫画《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中,拿破仑被描绘成蛛网中心的一只蜘蛛,故选B项;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这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即拿破仑帝国覆灭,排除C项;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9.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来源】2023·全国新课标卷·289.【答案】C【解析】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作用有限,排除A项;据材料“东南沿海某港口......渔村”可知,展现的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10.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来源】2023·高考全国乙卷·3310.【答案】B【解析】由材料“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可知英国国王力图通过民兵法案的形式来巩固自己的军事统治权,表明此时王权仍然高于议会的权力,故选B项;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11.1403年至1404年,有学者撰文写道:“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这些建筑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它们的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罗伦萨的建筑城墙之内,有着和外部同样辉煌的装饰。”对作者的意图,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A.称颂佛罗伦萨城市的壮观和美丽B.赞美居民住宅装饰的完美和辉煌C.讴歌人的才智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D.宣扬佛罗伦萨招引学者条件的优厚【来源】2023·浙江高考·13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可知,15世纪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故选C项;此项是表象,不能反映时代特征,排除A项;此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且也是表象,排除B项;此项只涉及佛罗伦萨对人才的重视,且与材料信息无关,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居住其中人们的身份,排除D项。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8分)【来源】23·浙江高考·22题(20分)6分12.【答案】(20分)(1)关系: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3分)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户籍制度破坏、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分,4点答3点即可)(2)效益:①赚取超额利润;②增加资本原始积累;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分)角色:①传统的特色产品;②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③珍贵商品(贸易品)。(3分)(3)作用:①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②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③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④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⑤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4分,5点答4点即可)意义: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4分,每点2分)【解析】(1)第一小问关系,据材料一“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结合所学得出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据材料一“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结合所学得出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据材料一“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按丁征租也”结合所学得出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得出土地兼并导致政府直接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据材料一“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结合所学得出均田制、户籍制度破坏、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结合所学得出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第一小问效益,据材料二“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结合所学可从赚取超额利润、增加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入手。第二小问角色,据材料二“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结合所学得出传统的特色产品;据材料一“出绢而当庸直”“岁输绢绫纯绵”结合所学得出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据材料二“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结合所学得出珍贵商品(贸易品)。(3)第一小问作用,结合所学得出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据材料三“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结合所学得出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据材料三“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结合所学得出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据材料三“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合所学得出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据材料三“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结合所学得出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出口国外”结合所学得出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据材料三“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合所学得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13.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时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9分)【来源】2023·全国高考甲卷·45题15分13.【答案】(15分)(1)特点:政府主导并高度重视;从支持私有铁路发展到实现国有化;铁路建设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中亚和远东地区;得益于农奴制改革的推动,铁路建设速度快,成就显著。(2)影响: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一定人身自由,为铁路建设提供劳动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相当物质基础;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为铁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解析】(1)由材料“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时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得出政府主导并高度重视;由材料“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得出从支持私有铁路发展到实现国有化;由材料“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得出铁路建设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中亚和远东地区;由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得出得益于农奴制改革的推动,铁路建设速度快,成就显著。(2)由材料“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得出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一定人身自由,为铁路建设提供劳动力;由材料“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得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由材料“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得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相当物质基础;由材料“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时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得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为铁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准确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图最西端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13分)【来源】2023·全国高考甲卷·41题25分14,【答案】(25分)(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张;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2)依据:地图绘制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的上北下南方位;有关明朝的信息最为丰富;以中国南海为中心;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有利于了解当时中外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凸显了时人海洋意识的觉醒;为研究当时亚洲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资料;为当时西方航海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1)由材料“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由材料“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得出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由材料“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得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张;由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得出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由材料“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得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材料“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得出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由材料“下议院议员”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由材料“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得出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2)第一小问依据,由材料“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得出地图绘制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由材料“使用汉字标注”得出使用汉字标注;由材料“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得出采用中国传统的上北下南方位;由材料“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得出有关明朝的信息最为丰富;由材料“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得出以中国南海为中心;由材料“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得出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得出有利于了解当时中外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由材料“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得出凸显了时人海洋意识的觉醒;由材料“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得出为研究当时亚洲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资料;由材料“最远可达地图最西端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得出为当时西方航海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材料“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得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材料二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材料三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6分)(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0分)【来源】2023·浙江高考·25题16分15.【答案】(16分)(1)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2)历史短文(一)实证史料史料举例:①物质类:如马铃薯、瓷器、漆器、茶叶、机器、钟表等。②思想文化类:如茶文化、印度风格、土耳其音乐、中国芭蕾等;日本的“文明开化”、启蒙思想等。③制度类:如文官制度、《拿破仑法典》等。(二)历史阐述阐述角度:①结合物质类史料阐述文明互鉴;②结合思想文化类史料阐述文明互鉴;③结合制度类史料阐述文明互鉴。(三)历史表述略【解析】(1)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一“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结合所学可知,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到美洲把马铃薯带到欧洲,再带到亚洲,即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第二小问条件,据材料一“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等角度入手。(2)历史短文(一)实证史料史料举例:①物质类:如据材料一“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得出马铃薯、据材料二“瓷器、漆器……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得出瓷器、漆器、茶叶、机器、钟表等。②思想文化类:如据材料二“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得出茶文化、据材料二“印度风格……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结合所学得出印度风格、土耳其音乐、中国芭蕾等;结合所学得出日本的“文明开化”、启蒙思想等。③制度类:如据材料三“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结合所学得出文官制度、结合所学得出《拿破仑法典》等。(二)历史阐述阐述角度:①结合物质类史料阐述文明互鉴;②结合思想文化类史料阐述文明互鉴;③结合制度类史料阐述文明互鉴。(三)历史表述首先,据材料二“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得出观点: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论述:据材料二“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得出随着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结合所学得出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逐渐形成了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最后,总结升华,总之,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1.表1进口货物占总货物的价值比(%)1664—1670年1731—1740年胡椒20.14.3茶叶0.029.26咖啡0.635.35棉纺织品62.5965.35表1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来源】2022·全国甲卷·331.【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亚洲货物价值占比中胡椒明显减少,棉纺织品的占比略有提升,而茶叶、咖啡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结合市场市场不断拓展的史实,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将亚洲的茶叶、咖啡大量运往欧洲,推动民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故选C项;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变化,这一时期仍处于工场手工业生产时期,且“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情况,并未提及在其他地区的贸易情况,无法得出“海上贸易霸主地位”,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2.综合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来源】2022·海南高考·122.【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材料呈现了英法等主要殖民国家和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分布,这说明该材料探究的主题是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和演变,故选C项;圣多明各、巴西利亚、马尼拉等地皆位于亚非拉地区,不属于欧洲列强的范畴,排除A项;俄国、德国和日本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材料只呈现了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少数亚非拉国家的情况,不能完全反映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排除D项。3.下图是发表于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其中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是()A.西班牙与葡萄牙B.荷兰与英国C.英国与法国D.法国与普鲁士【来源】2022·湖北高考·133.【答案】C【解析】据材料“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可知,这幅画描绘了身穿军装的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和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坐在桌前,正在瓜分一个好似地球的葡萄干布丁,以此来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故选C项;西葡争霸的时代是15、16世纪,排除A项;第四次英荷战争战争(1780—1784年)中荷兰战败,荷兰走向衰落,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不能和法国竞争,排除D项。4.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来源】2022·广东高考·124.【答案】A【解析】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亦受此影响,由此可见荷兰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故A项正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故B项错误;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拥有自组佣兵、发行货币和他国签订条约的权力。荷兰正是凭借东印度公司的力量逐渐取代葡萄牙在东方的商业垄断,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17在英国兴起,18世纪在法国达到了高潮,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强调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主张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5.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来源】2022·全国乙卷·335.【答案】A【解析】据所学,16世纪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时期,人文思想广泛传播的同时,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日益下降,各地区的民族文化意识得到强化,才有了材料中“法国意识”的萌发,故选A项;据所学,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宗教——新教,而非彻底摆脱宗教神权束缚,排除B项;据所学,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涉及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据所学,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6.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医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来源】2022·重庆高考·136.【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以及启蒙运动的影响。题干前半句,强调11世纪以来,君权对于世俗世界生活的巨大影响。后半句强调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以及启蒙运动之后,这样的影响力在消减。A选项与题干主体信息契合。B选项近代科学的其中一项作用并未在题干中提及,排除。C选项,题干未提及法律的影响,排除。D选项,题干不涉及教会影响,主要讨论世俗君权对于民间影响,排除。7.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来源】2022·重庆高考·12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后,新教地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人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故选D项。材料中未提及贵族,A项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C项排除。8.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A.追求经济利益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C.重视现实世界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来源】2022·江苏高考·138.【答案】C【解析】据材料“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死后上天堂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珍惜现实中的人生,说明其重视现实世界,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人文主义者珍惜时间,无法体现其追求经济利益,排除A项;人文主义者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研究古典文艺,说明并不是专业从事人文研究,排除B项;人文主义者仍然信仰基督教,排除D项。9.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A.贵族传统的延续B.官员地位的降低C.党派干预的加强D.政府职能的扩大【来源】2022·辽宁高考·159.【答案】D【解析】品位分类法是公务制度中与职位分类相对应的分类法,有利于发挥学历高、资历高的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流动和能力提高,分类简单便于管理,但容易形成官本们思想。20世纪初英国实行品位分类制度,是两次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大、政府事务繁杂的结果,强调“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有利于公务员顺应政府事务职能变化需求灵活调整,而不增加报酬等方面调整的成本。品位分类法官阶不变即相应地位不变,所以B项错误;另外,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贵族和党派更替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洁问题等,文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政治中立,所以排除A.C两项。10.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来源】2022·山东高考·1210.【答案】B【解析】据材料“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可知,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政府不要用“理性”设计的方式干涉市场的交换,应该让其自由发展,即自由主义强调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故选B项;此项只是材料的前半部分,排除A项;材料强调人人参与到市场中,体现人的主体作用,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说明材料,排除C项;由于社会分工,每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也就无法依赖于个人自身的劳动,而是要依靠市场交换,这也是材料的后半部分,排除D项。11.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髷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来源】2022·湖北高考·1411.【答案】A【解析】明治维新期间,岩仓具视出访欧美,由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转变到全身西式装扮,这反映了维新官员学习西方文化、习俗,积极践行“文明开化”,故选A项;岩仓具视开始西化不等于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排除B项;明治维新改革促使社会习俗的转变,因果倒置,排除C项;此项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D项。12.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来源】2022·湖北高考·12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意大利戏剧在英国不断演出,莎士比亚也受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影响,说明从意大利爆发的文艺复兴运动(核心是人文主义)逐渐传播到英国,故选D项;此项只是材料的表层意思,实质是人文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莎士比亚个人善于借鉴和创新不能推论整个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排除B项;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材料时间内没有发生政治变革,排除C项。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一些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均不涉及的内容。例如关税,商业,铁路,邮政和电报等,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这反映了德国()A.帝国结构的松散性B.对外政策的扩张性C.资本主义的保守性D.君主制度的脆弱性【来源】2022·广东高考·1413.【答案】C【解析】材料“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体现的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局限性,这也反映了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彻底性和资本主义的保守性,故选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以法律形式维护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并且材料没有体现德国的国家结构,无法不能得出帝国结构的松散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德意志的对外政策,排除B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其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君主个人权力强大,排除D项。14.从充满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学家是()A.达尔文B.牛顿C.爱迪生D.伽利略【来源】2022·广东高考·1114.【答案】D【解析】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1610年,伽利略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这与材料中“自由落体实验”“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等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1687年,牛顿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排除;爱迪生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和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15.没有巨富与极贫,“不大的一块田地,宅旁有一座花园,一个水声潺潺的泉眼,再加上一片小树林”,是他宣示的社会理想。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他的思想启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阅读其作品,感受其思想,他称得上是()①人民主权捍卫者②浪漫主义之父③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④文艺复兴先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来源】2022.6·浙江高考·1715.【答案】A【解析】据材料“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他的思想启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可知,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号召人民向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开战;提出“主权在民”(即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的主张,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故①正确;据材料“不大的一块田地……小树林”可知,卢梭认为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的向导是不可靠的,应当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故②正确;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故③错误;文艺复兴的先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他的代表作是长诗《神曲》,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6.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A.人民的自愿选择B.各州(邦)实力不同C.建国路径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源】2022·湖南高考·1316.【答案】C【解析】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是基于美国是在各州联合斗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取得成功的条件下建立的,而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则是基于德国统一和建立起德意志帝国是通过普鲁士领导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当然普鲁士就拥有了与其他各邦国不同的地位和权力,所以上述两国的不同是根植于建国路径的不同,故选C项;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都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愿,而不是人民的意愿,所以上述现象不是人民的自愿选择,排除A项;各州(邦)实力是有不同,但是实力再弱也不愿意让渡自己的权力给其他的州(邦),所以B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美国和德意志帝国在颁布宪法时都处于本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题干中现象的不同,排除D项。17.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来源】2022·湖南高考·1217.【答案】A【解析】恩格斯提到的“这一观念”既在法国大革命和大革命之后“起了实际的政治的作用”,同时也“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平等,而这个观念又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也就是卢梭的一个主张,结合所学可知,与之相关的主张应该是卢梭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故选A项;社会契约论是对大革命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作用,但是对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则没有“实际的政治的作用”,排除B项;分权与制衡不是卢梭的主张,而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C项;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不符合题干中的“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且卢梭并没有否定财产私有制,他只是提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原因,排除D项。18.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B.责任内阁制形成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D.国王“统而不治”【来源】2022.1·浙江高考·1818.【答案】C【解析】据材料“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故选C项;17世纪末的英国推翻了斯图亚特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9.据载,在佛罗伦萨洗礼堂大门的设计竞赛中失利后,布鲁内列斯奇去罗马潜心研习万神殿等古建筑。1410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积极投入大教堂穹顶的设计和建造。有建筑师追述,布鲁内列斯奇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重新发现了古迹的比例和尺寸……小心翼翼地沿袭古典的法则和样式以及正确的建筑比例”。下列项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①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建筑革命②文艺复兴建筑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③罗马已取代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中心④布鲁内列斯奇的事迹彰显了人类的勤勉和力量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来源】2022.1·浙江高考·1719.【答案】B【解析】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确立经典力学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①错误;据材料“布鲁内列斯奇去罗马潜心研习万神殿等古建筑”可知,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受古罗马文化影响,故②正确;16世纪初,罗马取代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③错误;据材料“不懈的努力和学习”“重新发现了古迹的比例和尺寸……古典的法则和样式以及正确的建筑比例”可知,布鲁内列斯奇在设计竞赛中失利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吸收罗马建筑文化,采用新的施工方法,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大圆顶,彰显了人类的勤勉和力量,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7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6分)【资料夹】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来源】2022·海南高考·19题13分20.【答案】(13分)(1)传播路径:根据材料②,中国在12世纪初已明确记载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①④,可得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不晚于12世纪末已学会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③⑥,中国在宋朝时期与阿拉伯帝国交往交流密切。由此推断,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在13世纪初之前已传至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⑤,11—13世纪,欧洲和阿拉伯帝国战争频繁,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综合上述材料,可推知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于12世纪末之前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根据材料⑦,在中国明朝时,指南针已东传至日本。(2)历史影响:指南针的应用加速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等人类重大航海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指南针的应用传播至欧洲,加速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紧密了全球经济联系;为早期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带来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解析】(1)据材料“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我国在12世纪初已经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并且结合天象用来指示方向;据材料“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可知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不晚于12世纪末已学会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据材料“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可知阿拉伯人在宋代一度管理中国的海外贸易,中国与阿拉伯之间使节往来频繁,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可能在13世纪之前已经传入了阿拉伯帝国;据材料“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可知11—13世纪欧洲和阿拉伯帝国战争频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指南针技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创造有利条件;据材料“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可知明朝时期日本船只已经在使用指南针辨别航道,说明当时指南针已经传入了日本。(2)结合所学知识,东西方普遍将指南针运用航海,有利于世界伟大航海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形成;而且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客观上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使欧洲的中心地位逐步确立起来;在早期的世界贸易中,指南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指南针还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欧洲殖民主义者还将指南针用于早期的海外探险活动和殖民扩张,给广大的亚非美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加速了当地传统生产关系的解体,促进了当地的近代化转型。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图2地中海示意图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来源】2022·广东高考·19题12分21.【答案】(略)【解析】(1)题目要求任选某一称呼或自拟一个称呼为题,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较熟悉的知识选择一个称呼进行论述。比如选择“伟大的海”,可结合罗马的扩张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发展到民法大全的历程等史实展开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展开论述,但是这块知识相对来说考生比较陌生,不建议选择这个称呼,如果选择了这个称呼,可以结合欧洲封君封臣制、基督教会的统治、罗马教皇、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赎罪券等史实展开论述;选择“智慧之海”,建议主要以人文主义这一线索展开,可以结合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选择“贸易之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繁荣,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连接欧亚大陆古代丝绸之路,以及新航路开辟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22.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有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作为整体的西欧是如何通过向世界扩张获取利益的呢?……(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16世纪和17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摘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材料二“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进一步展开了扩张活动,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对这一时代有经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必修三等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实内容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资本主义贪婪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曾经“良好的锚地”戈雷岛却成了扩张者的跳板,并在历史岁月中见证了扩张者的诸般恶行,请结合所学予以概述。(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综合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实现其“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6分)【来源】2022.6·浙江高考·29题15分22.【答案】(15分)(1)表现:野蛮掠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概述:贩卖奴隶活动的中转站(或“最有代表性的奴隶贸易枢纽”,或“奴隶贸易集散地”);亲历殖民时代种种罪恶;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2)命运: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直面:真实再现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3)手段: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结果: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得出野蛮掠夺殖民地;据材料一“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得出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第二小问概述,结合所学可知,戈雷岛作为欧洲殖民者贩卖奴隶活动的中转站,亲历了殖民时代的种种罪恶,是罪恶的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2)第一小问命运,据材料二“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第二小问直面,据材料二“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结合所学得出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对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3)第一小问手段,据材料三“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结合所学得出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第二小问结果,据材料三“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结合所学得出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第三小问矛盾,据材料三“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等角度入手。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列举“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佐证“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6分)(2)资本主义的发展掩盖不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的原因(4分)【来源】2022.1·浙江高考·27题10分23.【答案】(10分)(1)作物:麦、水稻。表现:欧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场扩大;英法荷等国建立特权贸易公司;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改变。(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原因:牟取暴利;美洲土著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解析】(1)第一小问作物,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把麦、水稻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第一、二大粮食作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中国智慧城市AIOT应用
- 实习面试自我介绍范文(15篇)
- 关注民生加强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 市场方案策划范文15篇
-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模拟试卷320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投资基金投资居间协议3篇
- 排烟基础知识
- 2025版高校食堂食品原料集中采购协议2篇
- 基于手部姿态估计和手形重建的虚拟手构建及在沉浸式实验室的应用
- 二零二五年度国有企业并购融资担保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高端商务车辆聘用司机劳动合同模板(专业版)4篇
- GB/T 45107-2024表土剥离及其再利用技术要求
- 2025年黑龙江哈尔滨市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1598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商场电气设备维护劳务合同
- 《妊娠期恶心呕吐及妊娠剧吐管理指南(2024年)》解读
-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满分范文6篇
- 202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及答案解析
- 维吾尔医优势病种
- 《风电场项目经济评价规范》(NB-T 31085-2016)
- 普通地质学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