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九年级语文寒假提升训练(无)语文寒假提升训练(一)
1、古诗阅读
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本诗三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简要赏析。
2、记叙文阅读
老汪栗子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A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B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收野栗→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A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中B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述效果?
5.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语文寒假提升训练(二)
1、文言文阅读
古之君民①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④于干隧⑤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①君民:统治百姓。②审:弄明白。③罢:通“疲”,疲乏。④殁:死。⑤干隧:地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古之君民者/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B.忠信以导之/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C.魏武侯之居中山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D.恣则极物/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仁义以治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D.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4处)。
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5.选文通过魏武侯与李克的对话,阐述了怎样的治国之道?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记叙文阅读
无声的尊重冯雪珺
①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⑩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无声的尊重”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细节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表述效果。
4.本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困难的人?
语文寒假提升训练(三)
1、古诗阅读
(一)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诗歌前两句写出了的分别情景,西风指,营造了一种的气氛。
2.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1.本诗是一首别致的送别诗。王八员外被贬长沙,而送行之人又是因事被贬巴陵的贾至。一句“离恨空随江水长”道尽了个中情韵,请赏析“空”字的妙处。
2.送别诗千姿百态,各尽其妙,各具其情。本诗情景交融,请做简要赏析一二句。
二、议论文阅读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式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适应一种环境,是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的策略和智谋。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少些浮躁而变得安静,进而使思维得到延伸,提升自己的境界,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1.下面语句中最适合做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做一颗彩色的露珠。B.适应一种环境,是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的策略和智谋。
C.人要学会适应。D.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2.下面两个故事,哪个可以当做第③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沙士比亚原来只不过是替人看管马匹的,剧院中的打杂工而已,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着这种执着的“偷学”精神,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3.请根据文意,将第④段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4.请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完整。
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
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语文寒假提升训练(四)
一、文言文阅读
(一)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钞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①校雠:校对。②藉:借助。③经年:一年以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探求)
C.自谓可将十万(带领)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乃撰《广雅疏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先帝不以臣卑鄙
C.全队溃覆,几为所禽/仅有“敌船”为火所焚D.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②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
4.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二、记叙文阅读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选文有删改)
1.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1)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长裙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从词语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寒假提升训练(五)
一、古诗阅读
过湖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本诗写了哪些景物?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中三四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2、记叙文阅读
最后一件行李
⑴很小的时候,随母亲去过一趟北京城,从此再也忘不了糖炒栗子的甘美。家住的小城不产栗子,集市上偶尔碰到卖栗子的小贩,也都是摊着小指肚大的一堆,色既不正,味也不香。
⑵然而,每每过生日,总少不了妈妈炒的糖栗子,一颗颗大个头的栗子是母亲搭公车往两百里外的漯河买来的。我虽每次劝她不要跑那么远买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但下次的生日餐桌上照例还会有一盆糖炒栗子,固执地流溢着芳香。
⑶18岁那年,要到国外上学。离家前的十几天,母亲一直忙着准备我那似乎永远也备不齐的行李,连夹头发的小黑卡和大小不等的各色纽扣也被她买回来,塞进本已满满当当的箱子。
⑷我只觉得母亲絮絮叨叨地给我增了远行的负担,总是很不耐烦:“少放点吧,太麻烦了!”母亲却固执地说:“带上吧,要用的时候国外不一定买得到。”看着母亲一脸的慈爱,我只有苦笑,不再作声。
⑸临行前一天,母亲吃完中饭就出去了,傍晚才回来,臂上挎着一个竹篮。我问母亲哪儿去了,母亲只轻描淡写地说:“出去串了个门儿。”然后把竹篮放到壁橱里。我突然注意到母亲的脚有点跛,是右边那只,便问:“妈,你的脚怎么了?”母亲回头笑笑,“天黑,路上崴了一下。”
⑹我没再多问,想着自己的心事。真的要走了,以往的兴奋忽然间化成客行他乡的惶恐不安,我黯然起来。母亲吃完饭,在我身边坐下来,重复着一些平常要注意的事项。我的鼻管酸起来,有要落泪的危险,很不想再继续这太过伤感的场面。母亲也渐渐黯然了,于是说:“早睡吧,明天还要赶路呢!”拂了一下我的头发,起身走了。
⑺那夜睡得很浅,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醒了。恍惚中,听见院子里有人在说话,睁开眼睛,看到窗外红光跃动。我轻轻起身,披衣来到窗前。
⑻灶房檐下,那个久已不用的铁炉里正火焰熊熊。父亲坐在炉前的小木凳上,用一根木棍拨着炉里的柴火,时而弯下腰,用嘴吹一吹。有时长长的火舌猛然伸出来,险些咬到他的白发。母亲站在旁边,手里握着一把长柄锅铲,在大铁锅里翻搅着,唯恐锅里的东西熟得不均匀。
⑼一个下午的奔波,400多里的路程,夜半起身,只为几斤女儿爱吃的糖炒栗子。母亲的身影缓缓移动,似乎那跌伤的脚还在隐隐作痛。不常烧火的父亲被柴烟熏得流泪,不时擦拭着眼角。他们说着话,脸上挂着笑容,在寒星灿烂的冬夜里为远行的女儿收拾最后的一件行李……
⑽第二天,我们都未提起夜里的事情。
(11)在新加坡的新住处收拾箱子时,在一堆衣服下面,我发现了一个封闭的小纸箱,撕开封胶,是满满一箱糖炒栗子。忙乱中,我把栗子装进一个塑料袋里,塞进壁橱。
(12)那段日子,忙于认识朋友,熟悉语言,适应环境,那包栗子被渐渐遗忘了。直到有一天猛然想起,在壁橱里翻出时,塑料袋下面已积了一小摊褐色的水。解开塑料袋,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袋内蒙了厚厚的一层水雾,褐色的栗子上霜似的一层白霉。
(13)我惋惜着,把它倒进垃圾箱里,然后去擦拭壁橱上那一小片灰褐色的痕迹。可无论我怎样费尽心思,却总有几道仿佛是印在白色的柜壁上,擦拭不净,就像父母对儿女繁琐的爱意,不管你如何漠视,如何抵制,甚至如何恼火,它都会牵牵绊绊,拂之不去。
(14)我又想起火光中母亲围着锅台缓缓转动的身影,还有父亲那险些被火舌咬住的白发和柴烟熏出的泪水。
(15)我走到垃圾箱前,掀开盖子,一大袋糖炒栗子冒着酸气,正躺在垃圾堆中。我凝视良久,泪水纷纷落了下来……
1.阅读文章第⑶--(13)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时间主要情节“我”的心理或情感
很小的时候我随母亲去北京第一次吃到糖炒栗子①
18岁去新加坡的前十几天母亲为要到国外上学的我准备许多行李②
临行前一天③黯然、感动
到新加坡一段日子后我将被遗忘的已变质的栗子倒进垃圾桶④
2.阅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8分)
(1)父亲坐在炉前的小木凳上,用一根木棍拨着炉里的柴火,时而弯下腰,用嘴吹一吹。有时长长的火舌猛然伸出来,险些咬到他的白发。(请品析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2)母亲的身影缓缓移动,似乎那跌伤的脚还在隐隐作痛。不常烧火的父亲被柴烟熏得流泪,不时擦拭着眼角。他们说着话,脸上挂着笑容,在寒星灿烂的冬夜里为远行的女儿收拾最后的一件行李。(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3.标题“最后一件行李”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13)段划线句的理解及感悟。(8分)
语文寒假提升训练(六)
一、古诗文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①陆游
三万里河②东入海,五千仞③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①将晓:天将要亮了。篱门:篱笆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rèn):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
1.这首诗前两句用的修辞手法写祖国山河的(特点),饱含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2.诗歌第三、四句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上举籍①阿城以南,盩厔②以东,宜春以西,提封③顷亩,欲除以为上林苑。时朔在傍,进谏曰:“今陛下累廊台,恐其不高也;戈猎之处,恐其不广也。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尚以为大也。”
久之,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④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⑤,系狱。廷尉请论,上曰:“吾弟⑥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朔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chóu),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陛下行之,天下幸甚!”上初怒朔,既而善之,以朔为中郎。(删改自《汉书·东方朔传》)
①举籍:为簿籍,即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②盩厔(zhōuzhì):县名。
③提封:总计。④尚:娶帝王之女为妻。⑤主傅:指隆虑公主之傅姆(保姆)。⑥弟:妹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圣王为政/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隆虑公主卒/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C.昭平君日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D.狱系关内官/大小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曹刿论战》)
2.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恐其不高也
A.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B.安求其能千里(《马说》)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D.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
(2)上初怒朔,既而善之,以朔为中郎。
4.从文中可看出东方朔是个怎样的人?你对东方朔坚决要求皇帝处置昭平君一事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6分)
二、议论文阅读
磨难赵燮
①磨难有如一种锻炼,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体能,一方面却又强身健骨。
②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古时的斯巴达青年,迫于风俗的压力,每年都要在神坛上承受笞刑,以增强忍受磨难的耐力,这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因素。
③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痛苦时,内心多是坦然的,磨难使他好像刀剑磨出锋芒;被动承受磨难的人,在为磨难所煎熬时,内心多充满惶惑,磨难使他仿佛卵石愈见圆滑。
④过多的磨难,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或许是件幸事,诚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中国的近代史已把这一点昭示得清清楚楚。古人言:多难兴邦。这只是一种狭义上的真理,而不是广义上的真理。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他的小说《失去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地名——香格里拉。后人多把香格里拉喻为世外桃源。
⑤遗憾的是,人们命运中的香格里拉总成虚幻,而生命中坦塔罗斯式的磨难却是百分之百的真实。
⑥就人生而言,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因此,若想做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则是磨难少一些更好;若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则不妨多经历些磨难。
⑦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⑧磨难能使人优秀。如果既想成为优秀,又想远避磨难,这样的事情几乎是极少可能发生的。
1.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磨难能使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人。B.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C.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D.磨难有如一种锻炼。
2.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经受磨难而获得成功。下面四个事例中能够作为本文论据的两项是()(只填序号)(2分)
①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狱中完成史书巨著《史记》。
②傅雷以自己深厚的父爱,为儿子留下了充满拳拳爱子之心的《傅雷家书》。
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④陶渊明远离浑浊官场,回归田园,给我们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划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语文寒假提升训练(七)
一、文言文阅读
周丰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1)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2),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3),与之语,奇之,立许字(4)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5)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6)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7)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1)荡:毁坏、破坏。(2)跅(音拓)弛:放荡,不守规矩。(3)肆:店铺。(4)许字:许配。(5)脱:偶尔。(6)皇皇:同“惶惶”,心中不安。(7)逮:赶上,及,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遂大困,寻死富阳/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B.父既卒/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C.与之语,奇之/邑人奇之(《伤仲永》)D.呼“阿母”不已/会天大雨,道不同,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E.声悲慕如婴儿/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F.丰急令如故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三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火灾荡其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B.与之语,奇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丰于乡里,能行其德/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D.立许字以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翻译下列句子。
(1)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2)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
4.结合文中材料,简要分析周丰这一人物形象。
二、记叙文阅读
第一份工资曾祥伍
①父亲把一个鸡蛋夹到他的碗里,说:“我给你找了一份网吧的工作,你愿意去吗?”他惊讶地看了父亲一眼,没有说话。
②不知道中了什么邪,高二的下学期开始,成绩优秀的他迷上了网游,严重时甚至一头扎进网吧,两天两夜不下线,玩得天昏地暗,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三番五次地登门,面对不争气的儿子,父亲的咆哮就像闷热夏天里的干雷,足以把桌子上的碗震落下来。他却说:“读书没意思,我不想读了。”整个家立即像掉进了冰窟窿。可是,恨透了网吧的父亲竟然说为他找了一份网吧的工作,他会信吗?直到父亲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他确信父亲不是在讽刺他,才犹豫地点了点头。
③第二天早上,父亲送他去网吧——竟是他常光顾的那家。父亲似乎跟这里的人很熟,对一个中年人说些多多关照之类的话后就走了。
④中年人问他能干什么,他红着脸半天说不出话来。他除了会玩游戏之外,其它电脑知识一无所有。中年人看出了他的窘相,说:“你什么都不会,怎么能在这里打工呢?要不是看你父亲的面子,我不会收你的。你先从最简单的收费开始吧。”长那么大,他第一次听到这么刺耳的话。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损害,内心难受不已。
⑤就这样,他开启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之旅,只是旅途并不愉快,收费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年人吩咐,他要面带微笑,辨别钱的真伪,然后打卡。动作稍微慢点,还会受到顾客的呵斥。有时站了一天,腰酸背疼,刚想坐下休息一会,中年人就会说:“请站着服务!”他本以为到网吧打工,可偷空上网,但中年人不允许他离开岗位半步,更不用说玩游戏了。有一次,他一不留神多找了顾客四块钱,就遭到了老板的训斥:“再这样,就扣发你工资!”那时,委屈、难过一齐涌来,他忍不住开始想念起他的老师来,老师是多么耐心啊,从来不会用那么强硬的语气跟他说话。
⑥晚上回到家,母亲准备了一桌好饭。看着眼睛红红的母亲,强作笑容的父亲,他埋下头默默地扒饭。第一次觉得母亲做的饭是那么有味道。
⑦有一天,他依旧百无聊赖地站着。这时,一位大娘走了进来,在一位跟他年纪相仿的少年旁边停了下来,少年因为专注于游戏,竟然没有发觉。接着,他看到了不敢相信的一幕——这位大娘竟然哭着给少年跪下了。原来,大娘是从乡下来的,少年是她的儿子,她千辛万苦挣钱给儿子进城读书,可是儿子却用来上网,已经有差不多半个月没进教室了,而她一直还蒙在鼓里。大娘是来哭求儿子去读书的,那撕心裂肺的声音狠狠地撞击着他的心房,他感觉眼睛潮潮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刻,他内心深处开始厌烦起网吧来。
⑧一个月终于过去了。这天,他问中年人:“您能把这个月的工资结了吗?”
⑨“怎么了?想打退堂鼓?这点苦都吃不了,你今后还能干什么?”中年人一点都不客气。
⑩“我想继续读书去。”他嗫嚅着。
中年人思考了一下,说:“按规定,三个月试用期结束才能开工资的,这也是我当初与你父亲谈好的。不过,你的情况特殊,可以考虑。”
就这样,他激动地拿着从中年人那里领来的第一份工资——800元钱,欣喜地回了家…
现在,当他坐在高大的写字楼里,读着自己喜爱的书,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便常常想起自己的第一份工资来。当然,他也是事后才知道,他所谓的第一份工资,其实是父亲自己掏的腰包,不过是父亲换了一种形式艺术地给了他而已。(有删改)
1.请梳理“我”在网吧打工的经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网吧打工经历心理变化
初见老板①
②委屈难过
看到跪劝③
④激动欣喜
2.阅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8分)
(1)面对不争气的儿子,父亲的咆哮就像闷热夏天里的干雷,足以把桌子上的碗震落下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第一次觉得母亲做的饭是那么有味道。(请理解“味道”一词的含义)
3.“第一份工资”对“我”来说有怎样的意义?小说的结尾写道,“其实是父亲自己掏的腰包,不过是父亲换了一种形式艺术地给了他而已。”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父亲教育儿子的“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
语文寒假提升训练(八)
1、古诗文阅读
望江南①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的景色。(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坡画扇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职临钱塘日/临表涕零(《出师表》)B.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C.公呼至询之/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D.非故负之也/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2.选项中与下面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即以付之曰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翻译下列句子。
(1)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2)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芯片制造的工艺流程
- 项目成本效益分析
- 读《灯光》有感15篇
- 参加军训的心得体会5篇
- 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2
- 重阳节主题活动方案-15篇
- 2024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10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 美食节活动策划方案合集9篇
-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东方明珠 香港和澳门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 人身侵权案例课件
- 初中生无神论专题教育课件
-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摸底联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 摩托车的稳定性与操纵性评估
- (完整word版)经皮胃穿腹腔引流术知情同意书
- 徐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法律职业伦理-复习题资料
- 抖音汽车直播培训方案
-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 关于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课件
- 财务用发票分割单原始凭证 发票分割单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