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精练检测题_第1页
部编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精练检测题_第2页
部编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精练检测题_第3页
部编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精练检测题_第4页
部编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精练检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精练检测题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精练检测题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穿着夹(jiā)袄的都市闲人,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说:“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zè)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B.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鹢(yì)首徐回,兼传羽杯。”可见当时嘻游的光景了。

C.十月的风翻动安祥的落叶,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园中播散(sǎn)着熨(yù)贴而微苦的味道。

D.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juàn)永的哲言,或要我恪(kè)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D

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

A.夹jiá,岐—歧;B.媛yuàn,嘻—嬉;C.祥—详,散sàn,贴—帖。D无误。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C.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几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C

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A.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微弱悠长,也形容事情危急,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B.设身处地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此处应改为“身临其境”。C使用恰当;D.“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此句用“简直”更恰当。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2022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凌万顷之茫然

A.渺渺兮予怀B.而今安在哉

C.崖限当道者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文言句式

例句:句意: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A.句意:我的心怀悠远。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

B.句意:可是现在在哪里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

C.句意: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定语后置句,“限当道”为“崖”的定语。正常语序为:限当道者崖。

D.句意: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吗?被动句,“于”表被动。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顺流而东也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明烛天南

A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向西;B.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行;C.名词用作动词,砍柴;D.名词用作动词,照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B.史铁生,北京人,现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哲理性思考。

C.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D.“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A

文化常识

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绍兴人”说法错误,郁达夫应是浙江富阳人。

故解析为:A

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填上空。

(1)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箫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

(2)《赤壁赋》中采用比喻手法描写客人感慨生命短暂、人生渺小的两句是“”。

(3)“壬戌之秋”中“壬戌”是用纪年法。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干支

名句;文化常识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易错字:壑、蛟、嫠、蜉蝣、粟。

故解析为: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⑶干支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在遇到这类“理解性默写”时,这类题目设置了具体情境,考生从情景中筛选有用信息,看到某诗人,就该想到他们写过的名句,这种名句意识应该有。然后,再进行联想迁移,调动积累进行答题的能力,它启示每一位学生,诗文的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要在积累感悟中运用,感悟准确,默写才能准!文化常识要在课下多记忆。

二、专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①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①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②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③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

7.解释下列短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独处的妙处:

②这样的境界:

8.两篇选文都写了荷,但形象特点和表现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画线处句子进行赏析。

①甲文:

②乙文:

9.阅读乙文,说说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

10.两篇选文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但表述的思想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7.独处的妙处在于可以不按别人的意思说话、做事、想问题,身心得到了自由;这样的境界是指静中见动、动而归静的空灵优美的境界,淡然面对生死的态度。

8.甲文: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②运用博喻手法,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明丽透亮、点点闪烁、清新自然的美丽形象;乙文:①运用对比手法,将季荷和其他地方的荷花在色彩、花瓣上进行比较,写出季荷色彩红艳耀目、花瓣多的特点。②运用拟人手法。“凌驾”“迎风弄姿”“睥睨一切”等词语赋予荷花人的情态,表现了荷花生命力的张扬和顽强。

9.①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②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③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10.①甲文通过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呈现出朦胧静谧美。前三段文字体现了暂得安宁时的淡淡喜悦之情,透露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②乙文写了荷叶的生长茂盛以及莲瓣凋落时的宁静安详,赞美了荷蓬勃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表现了面对生命消逝的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散文

(1)该题考查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的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了解经历,读懂文本,既读懂表层含义,又读懂深层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2)该题考查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多角度考虑:1、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回答时,先概括手法,再指出运用手法的作用;2、对人物形象的作用;3、对主题有何作用;4、结构上的作用,与题目、前文的关系。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种植在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说明”,需要立足文本内容,锁定区位,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以描写荷花为重点,试比较二者在表述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需要分别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比较不同。我们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的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要找对写作的对象,具体对象有人、事、物、景;抽象的对象如人生、自然、情感、事理、文明、文化……。其次揣摩所描写的对象的具体表现、特点;本质特征、精神品质。最后阐述所寄予的情感或者启迪的思考。

7.该题考查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的理解能力。“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们首先把握“这”指什么,指代前文: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理解这两个句子,可知“独处的妙处”指独处的妙处在于可以不按别人的意思说话、做事、想问题,身心得到了自由。

“这样的境界”我们首先把握“这样”指什么,指代前文: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深入理解这个句子,可以理解到这样的境界是指静中见动、动而归静的空灵优美的境界,淡然面对生死的态度。

8.该题考查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

甲文,结合“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把荷花当做人来写,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结合“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三个比喻,来描写荷花,故而运用博喻,写出了荷花明丽透亮、点点闪烁、清新自然的美丽形象。

乙文,结合“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分析,主要从花色、花瓣数量等角度,把“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和“其他地方的荷花”进行对比,突出门前池塘里荷花的与众不同。联系上文“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分析,表现对自己种的荷花的特别喜爱和自豪之感。

结合“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分析,句子使用了“凌驾”“弄姿”“睥睨”等词语,赋予荷花以人的神态和动作,生动描摹出家门前荷花的姿态和性格,表现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另外,“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引用古诗,赞美我门前荷花堪与杭州西湖的荷花媲美。

9.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分析,“季荷”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结合“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分析,“季荷”的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结合“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辫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分析,“季荷”的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结合“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分析,“季荷”的莲瓣及倒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10.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本文前三段写了盼望荷花发芽开花的乐趣,中间部分写了观赏生长旺盛的荷花,欣赏荷韵的乐趣,结尾部分写了品味天伦之乐等乐趣。结合第⑩节内容分析,季节变换,荷花会凋零;但它从不会放弃生的梦想,它会在寒冷的季节积蓄力量,来年春天又会美丽绽放。有生命的东西,总有“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因此,即使生命中遇到严寒(挫折困境)暂时凋零,也应该抱有无限希望和梦想,相信生命的力量一定能够实现梦想。“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写出荷花来年又会绽放,冬天是在积聚力量。由花及人,人也如荷花一样,有顺境有逆境,要在困境中积聚力量,理想才会实现。《荷塘月色》,全文主要写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后来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反映了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赤壁赋(节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攀栖鹘之危巢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归而谋诸妇

D.枕藉乎舟中放乎中流

12.下面是关于《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述了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②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14.《后赤壁赋》最后写道士化鹤及梦醒不见道士,有何作用?

11.D

12.D

13.①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②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

14.鹤象征着高贵优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写道士化鹤,是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梦醒后不见道士,表明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表现了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的徘徊困惑。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4)该题考查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特别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对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1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A项,“危”,后句是“高”;前句为正,危坐即端坐。B项,“适”,后句是“刚好,恰好”;前句为动词“享有”。C项,“而”,前句为修饰关系,连词;后句为顺承,不翻译。D项,“乎”,介词,翻译为:在。故解析为:D。

1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后赤壁赋》非情、理、景交融,也不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更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故解析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的得分点为:“逝”,流逝;“斯”,此、这,指水;“盈虚”,指月亮的圆缺;“卒”,最终;“消长”,增减。

第二句的得分点为:“是”,这;“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步”,步行;“自”,从;“坂”,斜坡。

14.该题考查探究能力。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所以鹤象征着高贵优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写道士化鹤,是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旷达之思。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所以梦醒后不见道士,表明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表现了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的徘徊困惑。

三、表述运用

15.仿照示例,在下面的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帆因船只而存在,而船也因有了帆的扬起,才多了动力,少了阻碍。烛因黑暗而存在,而暗也因有了烛的照耀,才多了些希望,少了些迷茫。

示例:桥因河流而存在,而河也因有了桥的横跨,才多了份神秘,少了份俗尘。

仿写句式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仿写、续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第一,内容方面,注意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例句中“帆”和“船”,“烛”和“暗”;同时,内容要健康向上而排斥颓唐萎靡,明确两种事物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第二,形式方面,句式要依照“……因……而存在,而……也因有了……,才多了……,少了……”的句式进行仿写。

故解析为:示例:桥因河流而存在,而河也因有了桥的横跨,才多了份神秘,少了份俗尘。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仿写、续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第一,内容方面,注意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第二,形式方面,注意句式要求。

16.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竹露滴清响”这一诗句的优美意境,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示例:夏日的夜晚,微风轻拂,窗外的竹林在月光下身姿袅娜,那竹叶如裙裾般轻轻摇曳,滴滴露水从竹叶上滑落,发出滴滴答答的脆响,更显出夜的幽深宁静。微风过处,送来竹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扩展语段;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本题主要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竹露滴清响’这一诗句的优美意境,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题干要求“优美意境”“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竹露滴清响”需要注意季节特征,一定要找出扩写的重点,重点描写的对象有“竹子”“露珠”“发出的响声”,注意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故解析为:示例:夏日的夜晚,微风轻拂,窗外的竹林在月光下身姿袅娜,那竹叶如裙裾般轻轻摇曳,滴滴露水从竹叶上滑落,发出滴滴答答的脆响,更显出夜的幽深宁静。微风过处,送来竹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本题主要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还要注意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和字数要求。

1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朱自清看到的,是别样的荷香月色;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普普通通的枣树,郁达夫感受到的,是故都的清、静、悲凉;天天进去的地坛,竞相生长的草木,史铁生发现的,是生的欢喜,是生命的坚韧和顽强……熟悉的地方有风景,熟悉的地方常常蕴含着一个个你我都容易忽视的美丽。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作文

材料的关键句是“熟悉的地方有风景,熟悉的地方常常蕴含着一个个你我都容易忽视的美丽”,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关注自我的心灵世界,发掘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

“熟悉的地方”这个限制语把学生带回久违的、熟悉的地方和场景,也许是从小到大生活的村子,也可能是日日走过的小桥,甚至是有点厌倦的校园等。“风景”的含义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界的风景,如田园风光,校园美景,四时之景等;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风景,即一种好的风尚,一种精神、品质等等。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兼而有之。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精练检测题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穿着夹(jiā)袄的都市闲人,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说:“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zè)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B.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鹢(yì)首徐回,兼传羽杯。”可见当时嘻游的光景了。

C.十月的风翻动安祥的落叶,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园中播散(sǎn)着熨(yù)贴而微苦的味道。

D.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juàn)永的哲言,或要我恪(kè)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C.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几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2022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凌万顷之茫然

A.渺渺兮予怀B.而今安在哉

C.崖限当道者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顺流而东也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明烛天南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B.史铁生,北京人,现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哲理性思考。

C.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D.“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6.填上空。

(1)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箫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

(2)《赤壁赋》中采用比喻手法描写客人感慨生命短暂、人生渺小的两句是“”。

(3)“壬戌之秋”中“壬戌”是用纪年法。

二、专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①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①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②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③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

7.解释下列短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独处的妙处:

②这样的境界:

8.两篇选文都写了荷,但形象特点和表现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画线处句子进行赏析。

①甲文:

②乙文:

9.阅读乙文,说说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

10.两篇选文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但表述的思想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赤壁赋(节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攀栖鹘之危巢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归而谋诸妇

D.枕藉乎舟中放乎中流

12.下面是关于《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述了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②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14.《后赤壁赋》最后写道士化鹤及梦醒不见道士,有何作用?

三、表述运用

15.仿照示例,在下面的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帆因船只而存在,而船也因有了帆的扬起,才多了动力,少了阻碍。烛因黑暗而存在,而暗也因有了烛的照耀,才多了些希望,少了些迷茫。

16.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竹露滴清响”这一诗句的优美意境,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1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朱自清看到的,是别样的荷香月色;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普普通通的枣树,郁达夫感受到的,是故都的清、静、悲凉;天天进去的地坛,竞相生长的草木,史铁生发现的,是生的欢喜,是生命的坚韧和顽强……熟悉的地方有风景,熟悉的地方常常蕴含着一个个你我都容易忽视的美丽。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解答部分

1.D

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

A.夹jiá,岐—歧;B.媛yuàn,嘻—嬉;C.祥—详,散sàn,贴—帖。D无误。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C

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A.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微弱悠长,也形容事情危急,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B.设身处地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此处应改为“身临其境”。C使用恰当;D.“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此句用“简直”更恰当。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C

文言句式

例句:句意: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A.句意:我的心怀悠远。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

B.句意:可是现在在哪里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

C.句意: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定语后置句,“限当道”为“崖”的定语。正常语序为:限当道者崖。

D.句意: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吗?被动句,“于”表被动。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4.A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向西;B.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行;C.名词用作动词,砍柴;D.名词用作动词,照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5.A

文化常识

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绍兴人”说法错误,郁达夫应是浙江富阳人。

故解析为:A

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干支

名句;文化常识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易错字:壑、蛟、嫠、蜉蝣、粟。

故解析为: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⑶干支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在遇到这类“理解性默写”时,这类题目设置了具体情境,考生从情景中筛选有用信息,看到某诗人,就该想到他们写过的名句,这种名句意识应该有。然后,再进行联想迁移,调动积累进行答题的能力,它启示每一位学生,诗文的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要在积累感悟中运用,感悟准确,默写才能准!文化常识要在课下多记忆。

7.独处的妙处在于可以不按别人的意思说话、做事、想问题,身心得到了自由;这样的境界是指静中见动、动而归静的空灵优美的境界,淡然面对生死的态度。

8.甲文: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②运用博喻手法,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明丽透亮、点点闪烁、清新自然的美丽形象;乙文:①运用对比手法,将季荷和其他地方的荷花在色彩、花瓣上进行比较,写出季荷色彩红艳耀目、花瓣多的特点。②运用拟人手法。“凌驾”“迎风弄姿”“睥睨一切”等词语赋予荷花人的情态,表现了荷花生命力的张扬和顽强。

9.①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②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③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10.①甲文通过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呈现出朦胧静谧美。前三段文字体现了暂得安宁时的淡淡喜悦之情,透露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②乙文写了荷叶的生长茂盛以及莲瓣凋落时的宁静安详,赞美了荷蓬勃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表现了面对生命消逝的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散文

(1)该题考查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的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了解经历,读懂文本,既读懂表层含义,又读懂深层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2)该题考查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多角度考虑:1、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回答时,先概括手法,再指出运用手法的作用;2、对人物形象的作用;3、对主题有何作用;4、结构上的作用,与题目、前文的关系。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种植在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说明”,需要立足文本内容,锁定区位,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以描写荷花为重点,试比较二者在表述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需要分别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比较不同。我们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的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要找对写作的对象,具体对象有人、事、物、景;抽象的对象如人生、自然、情感、事理、文明、文化……。其次揣摩所描写的对象的具体表现、特点;本质特征、精神品质。最后阐述所寄予的情感或者启迪的思考。

7.该题考查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的理解能力。“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们首先把握“这”指什么,指代前文: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理解这两个句子,可知“独处的妙处”指独处的妙处在于可以不按别人的意思说话、做事、想问题,身心得到了自由。

“这样的境界”我们首先把握“这样”指什么,指代前文: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深入理解这个句子,可以理解到这样的境界是指静中见动、动而归静的空灵优美的境界,淡然面对生死的态度。

8.该题考查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

甲文,结合“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把荷花当做人来写,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结合“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三个比喻,来描写荷花,故而运用博喻,写出了荷花明丽透亮、点点闪烁、清新自然的美丽形象。

乙文,结合“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分析,主要从花色、花瓣数量等角度,把“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和“其他地方的荷花”进行对比,突出门前池塘里荷花的与众不同。联系上文“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分析,表现对自己种的荷花的特别喜爱和自豪之感。

结合“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分析,句子使用了“凌驾”“弄姿”“睥睨”等词语,赋予荷花以人的神态和动作,生动描摹出家门前荷花的姿态和性格,表现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另外,“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引用古诗,赞美我门前荷花堪与杭州西湖的荷花媲美。

9.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分析,“季荷”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结合“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分析,“季荷”的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结合“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辫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分析,“季荷”的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结合“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分析,“季荷”的莲瓣及倒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10.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本文前三段写了盼望荷花发芽开花的乐趣,中间部分写了观赏生长旺盛的荷花,欣赏荷韵的乐趣,结尾部分写了品味天伦之乐等乐趣。结合第⑩节内容分析,季节变换,荷花会凋零;但它从不会放弃生的梦想,它会在寒冷的季节积蓄力量,来年春天又会美丽绽放。有生命的东西,总有“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因此,即使生命中遇到严寒(挫折困境)暂时凋零,也应该抱有无限希望和梦想,相信生命的力量一定能够实现梦想。“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写出荷花来年又会绽放,冬天是在积聚力量。由花及人,人也如荷花一样,有顺境有逆境,要在困境中积聚力量,理想才会实现。《荷塘月色》,全文主要写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后来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反映了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11.D

12.D

13.①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②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

14.鹤象征着高贵优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写道士化鹤,是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梦醒后不见道士,表明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表现了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的徘徊困惑。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