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项之记叙文阅读题()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项之记叙文阅读题
(一)阅读
山一样的屋顶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撩的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三十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天,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完屋顶下了梯子,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一软,晕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在屋顶不肯下来接电话。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地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赶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在他看来,屋顶是自己家的,就该由他这个一家之主来修补。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守着,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送到异乡做他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就像山一样的屋顶,不会在父亲的面前动摇、崩塌。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如坐废墟的苦楚。
(有删改)
1.文章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制止修屋→→执拗修屋→→回忆盖屋→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3.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4.“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如坐废墟的苦楚。”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成了摄影发烧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我越发感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
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看了他。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望着老杨那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一天,我们在山上拍照。结束之际,我提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果然,色香味俱佳。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天学炒的菜,你尝尝。”望着儿子炒的菜,老杨显出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蓄满了泪水。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了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能用一只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老杨再也忍不住了,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望着紧紧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5.“我”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请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仿照示例,在横线处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纳闷好奇————更加纳闷——大吃一惊——
6.从记叙顺序来看,第四,五段属于,作用是。
7.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8.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事例作答。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藏起来的右手”的理解。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暖的“括号”
张金刚
①穿过客厅,推开卧室,见年迈留守在家的父母正在午睡。两人和衣面对面并排躺着,父亲左侧卧,母亲右侧卧,弓背屈膝,略呈孤形,一左一右,好似一个"括号"。
②我又端详了一会儿。父亲在左,母亲在右,真像"括号"。只不过,那曾经的热闹时光,已从“括号”中间抽身而走,交由一把电视遥控器、一部戏曲放映机填充其中,撑起“括号”间虚空而又苍老的日子。一时,我心生悲戚。印象中,父亲没这么小,母亲也没这么弯,从哪天起,他们成了现在的模样,我已记不起。可面对这个已然不太圆润的"括号",我又满心幸福。人过中年,仍有二老守着老家,守着儿时的村庄。我用略显沧桑的嗓音喊一声"爹娘",还可得到真切的回应,便感觉我依然能在"括号"中间幸福地生活。
③母亲说,小时候的我只要一上炕,就爱躺在他俩中间。小脑袋瓜儿一扭看见爹,再一扭看见娘;脸对脸的一瞬,彼此吹口气,我说“臭”,他俩说“香”,相视一笑,笑得那么开心、畅快。平躺着,父亲会把房顶糊的报纸上的图片,一张一张讲给我听,还念念那些大标题,母亲不识字,趁我们爷儿俩兴致正浓,悄悄下地,给我蒸俩鸡蛋。
④香油味儿惹得我听不进去了,翻身趴下,端过炕沿上的小碗,①一勺儿黄澄澄、颤悠悠、香喷喷的鸡蛋羹,送到父亲嘴边,父亲说"不吃";送到已躺好的母亲嘴边,母亲说“不爱吃”。他俩一左一右围着我,看我将小碗刮得干干净净。好饱,我又翻身平躺,拉着父亲的手、母亲的手,和我的小手一起,抚摸我圆溜溜的肚皮。没承想,痒得我笑个不止,差点喷了刚下肚的鸡蛋羹。
⑤慢慢,我的眼皮开始打架,兴致渐无。在父母一左一右的拍打中,一点点安静下来。然后,就啥也听不见了。早上醒来,我已在"括号"外。母亲笑着说:"你的一泡尿把你冲跑了!"其实,是我睡得太死,尿炕了,母亲便把我抱起来,互换位置,她睡在尿湿的地方。后来,母亲讲起这事,我羞臊得脸红,也感觉苦了母亲,她却说:“这有啥,天下当娘的都这样。”
⑥在“括号”中间的快乐生活,是我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后来,我外出求学、工作,把家安在城里,陆续把"括号"里最有营养、最有分量的内容都抽走了。"括号"里空空几十年,慢慢也抽空了父母,变得干瘪、皱巴。虽在老屋旧址上翻盖了新房,可家里只剩他俩,空荡荡、静悄悄,没了一点儿生气。
⑦我揉揉眼,再望一眼躺在床上的父母,多想躺回"括号"里,让自己回到童年,让父母回到青年。可我知道,“据号”已围不住我,也难以再围住一家人;但我也知道,我、我们兄弟、我们的小家,都“装”在“括号”里,填得满满的。
⑧似有心灵感应,我安静地在门边想着心事,母亲忽然睁开眼,问道:“怎么大中午回来了?”继而,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跟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我忙上前搀扶,她冲我一笑,露出一颗牙也没有的牙床。我心头一酸,忙望向父亲,他也醒了,问了同样的问题,随后跟了出来。
⑨我们仨坐在台阶上,父亲在左,母亲在右,我在中间。初夏的风吹在身上,似是被“括号”围住那般温暖惬意。眼前的青山、绿树、院落,几十年似乎没有变过,可它们眼前的我们,却变了模样。我将给父母买的凉皮、煎饼、火腿、腐乳等放好,菜园地里割了韭菜,拔了葱,又拿了几个母亲蒸的大馒头,还有十几个鸡蛋。父亲说:"趁我们还能种点地,能做点啥,你就常回来多拿,不然……"我打断他:"不然你们也吃不了,是吧?"父亲低头说:“是!”封
⑩骑车走出院子,一回头,父母早站起身,弯腰驼背,在檐下组成一个"括号",默默望着我,向我挥手,我猛地一阵心痛,生怕哪天"括号"少了左边或右边,直至在老家消失。我不敢想,也不敢再看,径直出了村子……
①(kuǎi):“舀”的意思。
10.动情地描绘了哪些儿时与父母相处的温馨画面?
11.文章第③-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1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13.文章以《温暖的“括号”》为题有什么妙处?
(四)阅读
父亲的志向
丁立梅
母亲夜里做了一个梦,一个很不好的梦,是事关我的。
半夜里被吓醒,坐床上再也睡不着。第二天天一亮,就找了父亲来看我。
父亲曲折坐车过来,我已上班去了,家里自然没人。父亲就围着我的房子前后左右地转,又伸手摸我锁好的大门,没发现异常,心里竟很是宽慰。
我回家时,已是午饭时分。远远就望见父亲坐在院门前的台阶上,顶一头灰白的发,朝着我回来的方向——傻望。脚跟边,立一鼓鼓的蛇皮袋。不必翻开,我就知道那里边装的是什么,那是母亲在地里边种的东西,青菜啊大蒜啊萝卜啊。一年四季里,这些东西,总是连绵不断地运到我的家里来,是爸爸妈妈连绵不断的爱。
父亲见到我,把我上下打量了两遍后,长长地舒口气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又唠叨着告诉我,母亲夜里做怎样的梦了,又是怎样被吓醒。你妈一夜未睡,就忧虑你出事,父亲说。我扭头看父亲,发现他眼里红丝环绕,想来父亲必定也一夜未眠。
我抱怨父亲,你们在家净瞎想。父亲搓着手“呵呵”笑,重复说的仅仅一句话:没事就好。他解开蛇皮袋口的扎绳,双手提起倾倒,各种蔬菜当即欢快地跳出来。青菜绿得丰满,萝卜大而白胖。我抓了一个萝卜,在水龙头下洗了洗,张嘴就咬。父亲说,我和你妈就知道你喜欢吃。父亲看我的目光满意而美好。
饭后,我赶写一篇稿子,父亲坐在边上翻我桌上的报看。戴了老花镜,一张一张,翻得极慢,一个字一个字地,像寻宝似的。我就笑他,爸,你找什么呢?父亲并不昂首,笑着低声嘟囔,找你写的。
眼中一热,忙捧了我发的样报给父亲看,一大沓又一大沓。父亲惊喜万分地问,这都是你写的?我说是。父亲的眼睛就乐得眯成一条缝,连连说,好,好,我家出人才了。然后盯着印在报刊上的我的姓名,目不斜视地看。看得目光迷迷离离了,抬首望我,笑道,还记得你拖着鼻涕的姿态呢。
旧韶光一会儿回转来,那个时候,我仍是绕着父亲膝盖撒欢的小丫头,而父亲,血气方刚,吹拉弹唱,无所不会,是村子里公认的“秀才”。那样的父亲,是怀了很大的志向的,他想过学扮演,想过做教师,想过从医,但因了许多原因,包含家的连累,一切的志向,终是失败。
随口问一句,爸,你现在还有志向吗?
父亲说,当然有啊。我充满猎奇地问是什么?我认为父亲会说要砌新房子什么的,老屋已很寒酸了,父亲一向想盖一幢新房子。
但父亲仅仅笑笑说,我的志向便是,能和你妈平平安安度过晚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要儿女们操一点点心。
父亲说这些话时口气平平,一双劳累终身的手,安静地搁在刊有我文章的一叠报上,青筋突兀,如老根盘结。
14.文章记叙了关于父亲的什么事,请你简要概括。
15.文中多处语句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挚动人,请根据要求分析下列句子。
①远远就望见父亲坐在院门前的台阶上,顶一头灰白的发,朝着我回来的方向——傻望。(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父亲就围着我的房子前后左右地转,又伸手摸我锁好的大门,没发现异常,心里竟很是宽慰。(请揣摩父亲的心理,用第一人称写出父亲当时心中所想)
16.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第9段写父亲年轻时的志向有什么作用?
17.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大老远赶来看“我”,这份父爱令人动容,在实际生活中,你的亲人一定也做过让你感动的事,写出其中一件,注意写出细节。
(五)阅读《蜗牛很“牛”》,回答各题。
蜗牛很“牛”
①在很多人眼里,蜗牛是赢弱的小动物,它们行动迟缓、不堪一击,遇到天敌,几乎只能坐以待毙。
②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蜗牛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它们遍布世界各地,森林、草地、池塘、沼泽、高山、平地、丘陵等地随处可见其踪影,甚至在一些高寒地区也能发现它们笨拙但坚定的身影。一个种群能如此繁盛,一定与其强大的适应力有关。
③其实,在适应环境方面,蜗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者。
④蜗牛足部有一个特殊的结构,被称为活板,就相当于蜗牛壳的大门。蜗牛一旦预感到危险,就会把自己的身体缩回蜗牛壳中,用活板封住蜗牛壳的口,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直到它感觉到警报解除,才会再次出来活动。
⑤那么蜗牛在壳中一次能待多久呢?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有可能。躲在壳里的蜗牛可以将自己的代谢速率降到极低的程度,仅仅能维持呼吸、循环等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曾经有人将一只被认为死去的蜗牛制成标本,没想到四年之后,当他把这只标本拿到湿润的环境中时,这只蜗牛竟然从壳中钻了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闲庭信步起来。
⑥在日本,有一种叫蚤蜗牛的蜗牛,它们可以“迁徙”——从一座岛屿迁移到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另一座岛屿上。大家都知道,蜗牛行动极其迟缓,每天的生活区域通常只有几平方米,蚤蜗牛难道能借助什么神秘力量“飞”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
⑦科学家最终揭开了谜底。有一种叫暗绿绣眼的鸟特别喜欢吃微小的蚤蜗牛,但有一小部分的蜗牛被鸟吞食之后,能忍受住鸟儿的消化液,最后随粪便被鸟儿排出体外而逃生。日本研究人员裕也一郎说“我们发现大约有15%的小蜗牛经过鸟儿的消化后,仍然能活着。受到地域限制的无翼陆生无脊椎动物,尤其是蜗牛为什么能够迁移到很远的地方?也许通过以下解释可以揭开这个谜底——它们借助鸟儿的足、肠胃,抑或是龙卷风,被散布到更加广阔的区域。”动物的消化液腐蚀性极强,能将钢铁溶化,一些看似弱不禁风的蜗牛却能在其中安然无恙,并借助“鸟的翅膀”成功地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生存策略。
⑧在我们的意识中,快速、攻击、凶猛是强者的象征,但自然界的逻辑似乎并不如此,不然,缓慢、赢弱、渺小的蜗牛为何也能在“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下生生不息
18.蜗牛是怎样躲避危险的?
19.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这只蜗牛竟然从壳中钻了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闲庭信步起来。
②我们发现大约有15%的小蜗牛经过鸟儿的消化后,仍然能活着。
20.从本文看,蜗牛有哪些特点?
21.微小的蚤蜗牛从一座岛屿迁移到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另一座岛屿上的原因是什么?
(六)阅读
柿树,故乡的一颗美人痣
刘福田
①秋阳,拂去蒙在尘封往事的灰土,一树挂满红灯笼的柿子,让些许已经逝去的记忆,清晰而敏感起来……
②老家的秋,灿烂如火,在地头田畔三三两两生长的柿子树,欲黄还绿的叶子摇曳飞舞,枝叶间若隐若现,挂起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调皮地烘托着温暖与丰收。光影流动间,那一颗颗红红的柿子,挑开了记忆中的层层帷幕,满脑子里闪现的全是老家后院那棵大柿子树……
③据父亲讲,那棵柿子树至少已60岁高龄了。它高大的树干就有8米多高,巨大的墨绿色树冠,覆盖着地面方圆将近十平方米,棕褐色树皮已经斑斑驳驳,树心部分已空了。攀在地面的
庞大树根像神话中龙的利爪,扎根在我家院后。
④每年春天,柿子树抽梢了,长出茂密的嫩叶,叶片枝头缀出点点乳白色花蕊。春风徐徐吹来,一阵阵浓烈馨香,沁人心脾,细小的花蕊招蜂引蝶,勤劳的蜂蝶呼朋结伴而来,为柿子树做媒传粉。
⑤入夏,雨后初霁,几声蝉鸣,那泛着浓绿光亮的树枝叶间,已点缀着时隐时现的小柿子,青青的小果粒像挂在碧空中的绿珍珠,让我们围着老柿子树屏息心醉。
⑥秋天,踏着细雨和凉风而来,那挂满枝头的柿子日渐成熟,棕褐色的小果皮已发出诱人的光泽,站在树底下,仰望着枝头沉甸甸的柿子,总禁不住童年口馋的诱惑。放学时,
围着柿子树,捡着砖头块猛砸树干,有时也扛个竹竿敲打,偶尔掉下来个柿子,伙伴们就遍地寻找争抢
,只要柿子一到手,也不用水洗便咬上几口,涩涩的苦味顿时溢满口腔,数不清吐了多少次,但还手握着,那种苦涩,填充了我童年的好多时光。
⑦直到爷爷把柿子打下来,奶奶用温水把它洗净,储藏在保持温水的大锅里,两三天后,爷爷就让奶奶拿出来给我和弟弟还有我的小伙伴们吃。显然,我的亲朋邻居也就都随着奶奶的方巾尝到了甘甜清爽的柿子。
⑧爷爷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来,爷爷的心也像这棵柿树一般,慈祥而深沉。
⑨柿树和老屋一样,是故土的象征。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美人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不能剔除。
22.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上空。
文章朴实无华,于娓娓叙述中蕴含着浓浓的人情、乡情。先通过父亲的口说出大柿子树的年龄,接着对它进行详细描写,继而按照顺序,由春到夏,自夏至秋,讲述了“大柿子树”的动人故事;最后由树到人,写了(填主要事件),自然地引出爷爷耐
人寻味的一番话。
23.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欲黄还绿的叶子摇曳飞舞,枝叶间若隐若现,挂起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调皮地烘托着温暖与丰收。(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
②有时也扛个竹竿敲打,偶尔掉下来个柿子,伙伴们就遍地寻找争抢……(划线词“偶尔”“遍地”有何表述效果?)
24.请以爷爷的口吻,写出从柿子的成长历程中获得的人生感悟,将第⑧段空缺处补写完整。
25.文章结尾说:“柿树和老屋一样,是故土的象征。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美人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不能剔除。”请品析结尾的妙处。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开镰
周克武
①夏天刚走,秋色就悄悄点染了山村万物。
②高粱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③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垄沉甸甸的稻穗,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忽然,又齐刷刷地勾下头,宛若待嫁的村姑,一副羞答答的可人样。
④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澄黄的谷粒:一、二、三……一抹落日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⑤稻香氤氲的夜晚,月亮似乎格外圆润。月光里,我又看见父亲蹲在老屋的墙根磨刀。他轻轻给镰刀溅上水,弯弯的刀叶开始在磨刀石上有节奏地滑动,随着父亲的双臂一屈一伸,锈迹渐渐褪去。月色下,锃亮的刀口银光闪烁。
⑥“老倌子,喝口水。”母亲递上一杯凉茶。
⑦“等一等”,父亲摆摆头,“明天开镰啦,还有好几把呢!”
⑧听得出,“开镰”二字是从父亲的心底迸出来的,他喜凝眉梢,满脸惬意。
⑨父亲一年到头晴耕雨作,指望的就是新谷满仓。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父亲抬眼望望窗外,喃喃自语:好啊,瑞雪兆丰年。紧接着焚香秉烛,祭拜天地神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早春的日子,蒙蒙细雨像筛糠似的下。父亲头戴斗篷,身披蓑衣,胸前挂只盛满了种子的小萝筐,伸手从筐里抓一把刚刚生出娇黄嫩芽的种谷,在秧田的上空抛出一条条弧线,播下一年的丰收梦。六月天,烈日当空,田里的禾苗被炙烤得无力地垂下了颀长的叶片。他跳上水车,拼命蹬动车轱辘,流水和着他的汗水,哗哗地灌满了新月形的梯田。日子一天天过去,田垄里青了又黄,父亲倚门远眺,满垄的稻香仿佛披到了他的鼻尖上。
⑩终于开镰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禾声由近而远,仿佛在频频传递泥土的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秋阳如虎,偏西的日头还是那样炽热灼人,父亲浑身没剩一根干纱。许是太累,他抓起搭在肩上的罗布手巾抹抹汗,蹲在树荫下,巴嗒巴嗒抽起了自卷的“喇叭筒”。目光却一直定定地盯着晒谷坪里山尖似的谷堆,黝黑的脸庞上溢满了自信。
我知道,此刻在父亲心里,他收割的不只是耕云播雨的回报,也是来年的踏实与祥和。
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由谷粒从指缝间簌簌地洒落下来。也许他又在盘算播撒明年的一片新绿了。
突然,父亲掐灭烟蒂,霍地走起来,把我叫到他身边问:
“看见了吗?”
“看见什么?”我一脸茫然。
“你看坪里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父亲读过私塾,常常搬出旧书上的这类句子教育我。
我笑了笑,不以为然。他的脸霎时一沉:“你呀,懵懵懂懂,只怨种田没出息,”瞟了我一眼,又说,“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
一阵清风掠过,驱散了周身的燥热。我呆呆地站立,半晌无语,抬眼望望对面那片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梯田,一种感觉倏忽而生: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
26.阅读文章,理清“开镰”前后的内容,根据提示填上空。
①沉甸甸的稻穗摇曳身姿时,父亲一天几次往田边跑。
②
③收割后,父亲挑起第一担新谷,看着山尖似的谷堆,父亲充满自信。
④父亲和我的交谈,改变了“我”瞧不起父亲种田的心理,表述了
27.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语。
28.文中第⑨段的回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9.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这句话的理解。
(八)阅读
母亲手中那根棍
(张金刚)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有些突兀。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拄着拐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这木棍是我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褪了皮,直溜、光滑、坚硬;选一枝杈处,留段握柄,截断,磨光,正好给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
②印象里母亲手中似乎倒是常握着一根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虽贫穷却未倾倒的烟火日子。
③“娘,我回来了!”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料,母亲猛扭头,直起腰,不管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告了我一状。
④我生怕被母亲逮住,像打大哥、二哥那样,被摁在墙角,用细柴火棍抽打,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臭小子,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不好,疙瘩煳了锅了;回来再找你算账。”扭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⑤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煳锅的味道。如今,母亲已没心气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
⑥近年,回老家多,常拿起那些老木工具,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每次干活儿,母亲都会嘱我穿上那双在家时穿过的布鞋。那是十几年前,我陪母亲在灶前闲聊。先聊到她打小没念过书,连名字都不会写,我便握着她的手,她握着烧火棍,一笔一画在地上教她写“李向荣”;后来,她又在墙上陆续写了很多遍,越写越好。再聊到我很怀念儿时的千层底,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量过脚底板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穿在脚上,下地,进山,走路,踏实、舒服得很……
⑦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打滑或拄空,叫母亲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
⑧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八十岁老母亲的手中之物,从不离身边,可行动也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的范围。坐在院里,还不时将拐棍挥在手中,轰轰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只能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干脆拄着我了。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30.母亲手中那根棍有什么用处?请根据文中的内容列出三点。
31.第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2.根据要求,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①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从描写角度)
②只能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干脆拄着我了。(这个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3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4.品味第⑧段画线内容,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莫怀戚《散步》)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小题。
武汉热干面
李佩红
①“等你好了,我请你吃热干面。”
②这句写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漫画上的话,顿时让我这个新疆人泪目。它就像在说请新疆人吃拉条子,一听便能找到自己的根。
③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小吃。热干面里有长江的味道、.黄鹤楼的味道、.汉正街的味道、.母亲的味道。.武汉人对热干面的热爱,像孩子迷恋妈妈的怀抱,.与其说是一种日常习惯、一种无可名状的喜欢,不如说是一代代人沉淀在骨子里的文化。
④我最早知道武汉是从毛泽东的诗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知道“一线”即京广线,“两江”即长江、汉水,“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那是多年以后的事了;知道武汉与四.川、陕西、河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湖北九省相通,是龙兴腹地、九州通衢之地,也是多年以后的事了。但我知道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字缝里渗出水雾似的旷古悲情。我还知道汉正街,是因为读池莉的小说。仅此而已,这是我对武汉的全部认知。我的生活圈子在中国西部的新疆,祖上三代也找不出一个武汉的亲戚,武汉这座城市一直在我的视野外,就像一个陌生人。
⑤时间的指针“嘀嘀嗒嗒”走到2005年。
⑥那一年我儿子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几经商量,确定选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去学校看望儿子必经武汉。那是我第一次去武汉。游过黄鹤楼,逛过汉正街、汉江路步行街,我已累得腿脚发软。随便找个小食摊儿坐下,正不知吃啥,一位手拿锅铲、身穿
围裙的中年男人热情地说,妹妹,来碗热干面吧,来武汉不吃热干面等于没来。
⑦我拿出新疆人的豪爽回应,好,来一碗。
⑧他的街边店挺简单,一个小推车,推车上放着各色调料,旁边烧一大锅滚水,一张小矮桌,几把小凳子。在我之前已有几个人坐在那里吃着热干面,不知是辣的还是烫的,他们嘴里直“呵呵”喘气,让我想起爷爷顺着碗边喝玉米糊糊的样子,那种满足感,
好像全世界都不存在了,只有眼前这碗饭,用现在最时尚的话说就是“吃出了幸福感”。我站在摊位前,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个男人抓起一大把不知上面抹着什么油光光的熟面投
入笊篱,再把笊篱放进滚水里,没一会儿就把烫热的面倒进碗里,将麻油、榨菜丁、虾皮、酱油、味精、胡椒、葱花、姜米、蒜泥飞速地舀进碗里,动作老练而精准,最后将调好的芝麻酱浇到面条上,搅拌均匀,并很体贴地问我,辣椒要多还是少。
⑨我一向胃弱,不敢吃太多辣椒,忙说,嘎嘎的一点。
⑩嘎嘎的一点。他重复着我的话,虽然没听懂但已经意会。我们俩都笑了,他的笑容像武汉大学的樱花般灿烂。
第一次吃热干面的感受太强烈,以至于十五年之后,舌尖仍能轻而易举地捕捉到那种香喷喷、热乎乎的味道。
2013年再去武汉,热干面自不可少。它物美价廉,顿顿吃也不烦,像新疆凉皮
子,是百姓的吃食,最接地气。热干面吃得多了,
自然能吃出微妙的差别。
蔡林记的热干面在武汉名声最大,是武汉家喻户晓的老字号。他们家的热干面,爽滑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未食而乡情浓浓,诱人食欲;食之则香飘四溢,回
味无穷”。蔡林记热干面的黑芝麻酱非常香醇,我爱吃这种黑芝麻酱拌的热干面。除此
之外,长子热干面、三毛热干面、蔡明纬热干面在当地也都家喻户晓,且各有各的特色。在武汉,我最喜欢随意转悠,遇到一个小摊儿,看着顺眼,肚子也正好需要,便坐下来吃上一碗热干面。有的香辣,有的咸香;有的面软,有的面硬。对我而言,每一碗热
干面都是我与这个城市永不重复的相见,无论怎样,每一次遇见都是此生最好。
离开武汉后我再没有吃过热干面。在家尝试着自己做,但均以失败告终。食物与一方水土有着千丝万缕、根深蒂固的联系,如落在笔端的文字,词节再精准,也很难描摹内心的微波。
2020年,疫情的变化与发展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热闹繁华的武汉变得凄苦而清冷。但在一个网络视频中,一个小店儿仍在卖着热干面,在店面和顾客之间搭一块滑板,将做好的热干面装在饭盒里,再放在滑板上轻轻往前一推,快递小哥在另一端接住,热干面就通过这种方式送抵武汉人家,让普普通通的武汉人内心天地辽阔、万物蓬勃,在淡定与焦虑中咬牙挺住,等待疫情结束推门迎春。
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只要热干面还在,武汉的春天必将如期到来。
35.文章以“武汉热干面”为线索,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36.文章①②段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3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①武汉人对热干面的热爱,像孩子迷恋妈妈的怀抱,与其说是一种日常习惯、一种无可名状的喜欢,不如说是一代代人沉淀在骨子里的文化。
②热干面里有长江的味道、黄鹤楼的味道、汉正街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38.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喜欢热干面的原因。
39.请你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十)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顶碗少年
赵丽宏
①有些偶然遇到的小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②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③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谦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
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④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⑤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捂住了眼睛……
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⑦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年龄和我相仿。我想,他现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退却。我确信,他是一个强者。
40.在文章的第③节中有一个错别字,请你将它找出来,并加以改正:将改为。
41.文章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
4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划线句从描写角度上分析,属于侧面描写,其作用为烘托出场上的紧张气氛,从而使读者增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B.划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碗要掉下来的样子,正衬出少年内心的担心与害怕。
C.划线句中,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这时候他可能会想:我怎么又失误了呢?这一定是我练功不努力造成的,我很无能……
D.划线句我敢断言“他现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的原因是:根据“我”看到的少年面对困难不气馁、勇敢、乐观的态度,相信他一定会成功的。
解析解答部分
1.回忆修屋;坚守老屋;爱如屋顶
2.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句话写出了母亲看着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修补屋顶时的极度担忧。
3.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父亲盖木屋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说明木屋凝聚着父亲一生的心血,寄托着对家人全部的爱。
4.子女在“屋顶”的荫蔽下,要学会感恩,支撑、呵护亲情,让亲情像屋顶一样牢固。
5.越发纳闷;深受感动
6.插叙;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7.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老杨是一个热爱生活、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9.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也刻画出老杨对儿子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10.与父母玩脸对脸吹气的游戏;父亲给“我”读报;母亲煮鸡蛋羹却不吃,只看“我”吃;“我”尿炕后母亲与“我”互换位置。(写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1.插叙。补充交代了“我”小时候在父母组成的“括号”里的温情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凸显了父母对“我”的爱;为下文“我”再次回到老家,见到“括号”般的父母作铺垫,使行文曲折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
12.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以及母亲见“我”到来后的兴奋、喜悦之情。
13.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暗含文章的主旨,体现出父母的爱给“我”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以及“我”对父母的无限感激。(答出两点即可)
14.①父亲到城里来看“我”,带来自己种的蔬菜,看到“我”安然无恙父亲感到很开心。②父亲在报纸上找“我”的作品,看到后很高兴。③父亲的愿望是自食其力,平安度过晚年,因为他们不让儿女为自己操心。
15.①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的担心和对我的爱。②这孩子,还不错,知道把门锁锁好,这还让我们放心点。
16.插叙,体现了父母对“我”的关爱。
17.细心、关爱孩子的人。多才多艺。曾有很大的抱负。不善言辞的人。
18.蜗牛遇到危险,会缩回蜗牛壳中,用活板封住蜗牛壳的口,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直到警报解除,才会再次出来活动。
19.打比方;列数字
20.①分布广,数量大②适应环境能力强。③行动迟缓
21.一小部分微小的蚤蜗牛被暗绿绣眼鸟吃掉,能忍受住鸟儿的消化液,最后随粪便被鸟儿排出体外而存活。
22.时间;爷爷打柿子,奶奶温柿子
23.①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个个柿子比作“一盏盏橘红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进行性延髓麻痹病因介绍
- T-CIE 232-2024 液气换热型水冷板式间接液冷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 中考地理总复习七下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九课时教材知识梳理
- 呼吸道职业暴露
- (报批版)塑料造粒环评报告书
- 商务励志工作报告汇报模板33
- 重庆2020-2024年中考英语5年真题回-教师版-专题01 语法选择
-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9月月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解析版)-A4
- 2023年汽车电喷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项目融资计划书
- 影像科与临床科室定期沟通制度
- 云计算数据中心设备配清单
- 加油站安全检查表分析(SCL)及评价记录
- 丰田车系卡罗拉(双擎)轿车用户使用手册【含书签】
- 珠宝鉴赏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同济大学
- 宾语前置句式的研究综述
- 食品安全防护检查表
- 幼儿园突发安全事件事故处置措施
- 现代药物制剂与新药研发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苏州大学
- 肺结核的学习课件
- 心肺复苏术最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