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南郊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不断升温,打开了装满极端天气的“潘多拉魔盒”。越来越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世界银行副行长雷切尔·凯特曾表示:“21世纪的前十年,全球经济损失不断增加,这其中四分之三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报告《细数2020年成本:气候崩盘的一年》罗列了发生在2020年的15个由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其中,横扫澳大利亚约20%土地的山火,不仅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同时还使10万种野生动物遭殃,各类损失保守估计为50亿美元。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由气候变迁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属于“敏感脆弱”型产业,大自然的任何变化都会波及农业生产,这使得气候安全和粮食安全处于同一“安全体”之中。具体而言,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食供给层面,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粮食减产,降低了国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数量。全球变暖导致的旱灾频发,不仅导致农业灌溉用水日益短缺,也因水分的加速蒸发降低了土层的含水量,破坏了土壤肥力。而沙尘暴和洪水的暴发,则会对耕地造成严重的侵蚀,加重土地盐碱化,造成庄稼枯萎或粮食质量下降。同时,气候变化会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易诱发虫害等次生危机。此外,出于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在粮食歉收时,产粮国往往会采取紧缩型粮食政策,这威胁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完整。

其次,在粮食获取层面,气候变化弱化了农民、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导致其粮食购买力下降。判断一国粮食安全与否,仅从供给端考察远远不够,还需关注获取端。因为即便全球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但如果国民无法获取,则仍将被视为粮食不安全。连续干旱或特大洪涝的暴发易使农民一年的耕种毁于一旦,没有可供外销的粮食,其经济收入必将受损,进而削弱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

最后,在粮食使用层面,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水质的破坏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将降低大米中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造成潜在的公共健康问题。气候变化造成的次生灾害还会将病菌带入田间地头,诱发食源性疾病。在缺乏先进粮食仓储设施的农村地区,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加重了当地的粮食损失,弱化了灾后粮食自我补给能力。

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等多家联合国机构共同发布的《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将气候变化视为诱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气候灾害频发增加了国际社会到2030年实现“零饥饿”目标的难度。

2022年年初,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恶劣天气事件致使经历者加速衰老。

极端天气致衰老加速的结论来自一项对猕猴的长期研究。2017年,这群居住在圣地亚哥岛的猴子经历了4级飓风“玛丽亚”,灾后虽然大部分的猴子都幸存了,但有2.75%的猴子死亡。研究人员抽取幸存者的血液,做了全面的基因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的极端天气事件从分子层面加速了猕猴的衰老。经历飓风后,它们免疫细胞4%的基因表述发生了变化——炎症基因表述水平大幅升高,与蛋白翻译、蛋白折叠、免疫应答等相关的基因则被抑制了。其中,一种被称作“热休克基因”的表述被抑制得最为严重,活性下降了50%。这类基因不仅能促进细胞中蛋白质生产的正常运作,还与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这些基因表述的变化,与自然衰老过程极其相似。研究者称,与未经历“大风大浪”的同类相比,这些猕猴平均老了2岁(大致相当于人类的7—8岁)。

衰老源于压力。研究人员推测,极端天气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对亲友生命的掠夺,可能让这些曾经无拘无束的猴子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压力。它们内心的惶恐、焦虑不断放大,免疫系统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因而“一夜白头”。类似的命运是否会在人类身上发生?研究者不禁对此充满了担忧。毕竟,猕猴和人类在生理、行为特征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人类的“天气焦虑”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天气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交通拥堵,导致了大面积的“心理创伤”。虽然人人都会衰老,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衰老速度都是相同的。一段负面经历——比如经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

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暖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增大或已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大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给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对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双碳”行动,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而努力;另一方面,据预测,至少到21世纪中叶,气候将继续变暖,面对无法避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趋势,亟需须在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方面加强部署和应对。

(节选自王颖《极端天气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多拉魔盒”一词源自希腊神话,喻指灾祸的源头,文中用来指极端天气在全球多地频频出现。

B.“敏感脆弱”形容农业生产非常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产量衰退和滑坡,形成粮食危机。

C.“零饥饿”的意思是消除饥饿,确保食物安全,改善营养状况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D.“天气焦虑”属于“心理创伤”的一种,指人们在面对未知的天气时产生紧张不安的烦躁情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旱灾会导致农业灌溉用水短缺,水分加速蒸发降低了土层含水量,破坏了土壤肥力,加重了土地盐碱化。

B.极端天气对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造成冲击,削弱了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

C.经历飓风后幸存的猴子血液中“热休克基因”的表述被抑制得最为严重,说明它们会患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D.人们在经历极端天气事件后,心理压力增大,就会引起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极端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一项是()

A.许多茶叶种植区土壤成分发生变化,人们可能再也喝不到品质跟以前相同茶叶了。

B.中美洲地区频频出现飓风,伴随强风、暴雨,给各国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400亿美元。

C.气候干旱引发蝗灾,导致东非、西亚等地区粮食生产受到重创,粮食产地大幅度下降。

D.加拿大某地高温破纪录后,当地居民对天气事件的焦虑水平平均增长了约13%。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极端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5.本文论证严密,请结合材料从论证结构、方法及语言中任选两个角度逬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

C.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

9.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大E怒F畏宪G不H敢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阙,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朝廷。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奋好学,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2)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14.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述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表述了亡国之君李煜的浓重愁绪。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形体的简化提高了书写效率,同时也造成了字体区别度的减弱,从而①。例如:“言”旁简化为“讠”后与“氵”旁、“冫”旁、“扌”旁相近,形成多组读写易错的形近字,如讯—汛、诀—决、译—择。国家语委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字表的3000个汉字中共有449组形近字,其中因汉字简化产生的形近字有167组。

如何消解汉字形体近似带来的形体识别和语义理解难度?汉字演变中的区别性起到了关键作用。汉字的区别性主要体现为意符的语义范畴化和音符的语音提示性。汉字的表意部件系统即汉字的意符系统,它反映了古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和概括,是一种民族思维的外显,体现为一种语义范畴。②,即音符系统,则是汉字语音区别的体现。音符具有明显的类推作用,对汉字的整字读音具有较强的提示性。

汉字在易于书写的前提下,其字形简化会减弱或丧失其象形表意功能,而为了实现辨识功能,又要增加音和意的区别。因此,汉字的发展在简约的前提下要求承载更多的区别信息,这对内在矛盾属性在汉字几千年的演变历程中不断权衡,推动着汉字螺旋式演进,以实现简繁适度的优化造型。虽然汉字历经沿革,因此其展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身上得以代代传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①,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②。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故乡被视为生命的根,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人都是恋家的,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③。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述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爱因斯坦

②对坏事的好奇心是一种可诅咒的毛病,是从对一切不洁的接触中产生。

——谬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好奇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郊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解析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不断升温,打开了装满极端天气的“潘多拉魔盒”。越来越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世界银行副行长雷切尔·凯特曾表示:“21世纪的前十年,全球经济损失不断增加,这其中四分之三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报告《细数2020年成本:气候崩盘的一年》罗列了发生在2020年的15个由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其中,横扫澳大利亚约20%土地的山火,不仅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同时还使10万种野生动物遭殃,各类损失保守估计为50亿美元。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由气候变迁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属于“敏感脆弱”型产业,大自然的任何变化都会波及农业生产,这使得气候安全和粮食安全处于同一“安全体”之中。具体而言,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食供给层面,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粮食减产,降低了国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数量。全球变暖导致的旱灾频发,不仅导致农业灌溉用水日益短缺,也因水分的加速蒸发降低了土层的含水量,破坏了土壤肥力。而沙尘暴和洪水的暴发,则会对耕地造成严重的侵蚀,加重土地盐碱化,造成庄稼枯萎或粮食质量下降。同时,气候变化会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易诱发虫害等次生危机。此外,出于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在粮食歉收时,产粮国往往会采取紧缩型粮食政策,这威胁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完整。

其次,在粮食获取层面,气候变化弱化了农民、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导致其粮食购买力下降。判断一国粮食安全与否,仅从供给端考察远远不够,还需关注获取端。因为即便全球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但如果国民无法获取,则仍将被视为粮食不安全。连续干旱或特大洪涝的暴发易使农民一年的耕种毁于一旦,没有可供外销的粮食,其经济收入必将受损,进而削弱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

最后,在粮食使用层面,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水质的破坏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将降低大米中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造成潜在的公共健康问题。气候变化造成的次生灾害还会将病菌带入田间地头,诱发食源性疾病。在缺乏先进粮食仓储设施的农村地区,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加重了当地的粮食损失,弱化了灾后粮食自我补给能力。

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等多家联合国机构共同发布的《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将气候变化视为诱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气候灾害频发增加了国际社会到2030年实现“零饥饿”目标的难度。

2022年年初,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恶劣天气事件致使经历者加速衰老。

极端天气致衰老加速的结论来自一项对猕猴的长期研究。2017年,这群居住在圣地亚哥岛的猴子经历了4级飓风“玛丽亚”,灾后虽然大部分的猴子都幸存了,但有2.75%的猴子死亡。研究人员抽取幸存者的血液,做了全面的基因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的极端天气事件从分子层面加速了猕猴的衰老。经历飓风后,它们免疫细胞4%的基因表述发生了变化——炎症基因表述水平大幅升高,与蛋白翻译、蛋白折叠、免疫应答等相关的基因则被抑制了。其中,一种被称作“热休克基因”的表述被抑制得最为严重,活性下降了50%。这类基因不仅能促进细胞中蛋白质生产的正常运作,还与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这些基因表述的变化,与自然衰老过程极其相似。研究者称,与未经历“大风大浪”的同类相比,这些猕猴平均老了2岁(大致相当于人类的7—8岁)。

衰老源于压力。研究人员推测,极端天气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对亲友生命的掠夺,可能让这些曾经无拘无束的猴子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压力。它们内心的惶恐、焦虑不断放大,免疫系统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因而“一夜白头”。类似的命运是否会在人类身上发生?研究者不禁对此充满了担忧。毕竟,猕猴和人类在生理、行为特征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人类的“天气焦虑”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天气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交通拥堵,导致了大面积的“心理创伤”。虽然人人都会衰老,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衰老速度都是相同的。一段负面经历——比如经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

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暖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增大或已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大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给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对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双碳”行动,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而努力;另一方面,据预测,至少到21世纪中叶,气候将继续变暖,面对无法避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趋势,亟需须在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方面加强部署和应对。

(节选自王颖《极端天气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多拉魔盒”一词源自希腊神话,喻指灾祸的源头,文中用来指极端天气在全球多地频频出现。

B.“敏感脆弱”形容农业生产非常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产量衰退和滑坡,形成粮食危机。

C.“零饥饿”的意思是消除饥饿,确保食物安全,改善营养状况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D.“天气焦虑”属于“心理创伤”的一种,指人们在面对未知的天气时产生紧张不安的烦躁情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旱灾会导致农业灌溉用水短缺,水分加速蒸发降低了土层的含水量,破坏了土壤肥力,加重了土地盐碱化。

B.极端天气对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造成冲击,削弱了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

C.经历飓风后幸存的猴子血液中“热休克基因”的表述被抑制得最为严重,说明它们会患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D.人们在经历极端天气事件后,心理压力增大,就会引起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极端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一项是()

A.许多茶叶种植区土壤成分发生变化,人们可能再也喝不到品质跟以前相同的茶叶了。

B.中美洲地区频频出现飓风,伴随强风、暴雨,给各国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400亿美元。

C.气候干旱引发蝗灾,导致东非、西亚等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到重创,粮食产地大幅度下降。

D.加拿大某地高温破纪录后,当地居民对天气事件的焦虑水平平均增长了约13%。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极端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5.本文论证严密,请结合材料从论证结构、方法及语言中任选两个角度逬行分析。

1.D2.B3.A

4.①极端天气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②极端天气影响粮食安全,导致粮食产量减少,人们获取粮食困难,粮食品质下降;

③极端天气影响人类公共健康,导致经历者衰老加速。

5.①论证结构严密。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各个分论点之间构成并列结构,论证严密。文章开头提出极端天气将造成多方面影响,下文分别从经济损失、粮食安全和加速衰老角度进行论证。

②综合使用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式,加强论证的可信度。如举2017年极端天气事件对猕猴影响的例子来论证极端天气加速衰老,引用雷切尔·凯特的话论证极端天气造成经济损失。

③论证语言严谨。科学列举数据,用词严谨,针对性强,具有现实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指人们在面对未知的天气时产生紧张不安的烦躁情绪”错误。根据原文“极端天气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对亲友生命的掠夺,可能让这些曾经无拘无束的猴子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压力。它们内心的惶恐、焦虑不断放大”“猕猴和人类在生理、行为特征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天气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交通拥堵,导致了大面积的‘心理创伤’”可知,人们的天气焦虑来源于极端天气造成的危害,而非极端天气的不可预知。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旱灾会导致农业灌溉用水短缺,……”错误。由原文“而沙尘暴和洪水的暴发,则会对耕地造成严重的侵蚀,加重土地盐碱化,造成庄稼枯萎或粮食质量下降”可知,“加重土地盐碱化”的是沙尘暴和洪水的暴发。

C.“……‘热休克基因’的表述被抑制得最为严重,说明它们会患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错误。与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基因不是“热休克基因”,而是上文“与蛋白翻译、蛋白折叠、免疫应答等相关的基因”,这类基因不一定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D.“就会引起慢性炎症”错误。由原文“一段负面经历——比如经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可知,原文说的是“很可能导致慢性炎症”。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土壤成分发生变化不一定是极端天气造成的。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21世纪的前十年,全球经济损失不断增加,这其中四分之三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由气候变迁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可知,极端天气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结合“首先,在食供给层面,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粮食减产,降低了国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数量”“其次,在粮食获取层面,气候变化弱化了农民、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导致其粮食购买力下降”“最后,在粮食使用层面,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水质的破坏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将降低大米中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造成潜在的公共健康问题”可知,极端天气影响粮食安全,导致粮食产量减少,人们获取粮食困难,粮食品质下降。

结合“天气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交通拥堵,导致了大面积的‘心理创伤’。虽然人人都会衰老,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衰老速度都是相同的。一段负面经历——比如经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可知,极端天气影响人类公共健康,导致经历者衰老加速。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方法及语言的能力。

论证结构严密。结合文章第一段关键句“地球不断升温,打开了装满极端天气的‘潘多拉魔盒’。越来越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可知,文章开头提出极端天气将造成多方面影响;再结合关键句“21世纪的前十年,全球经济损失不断增加,这其中四分之三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由气候变迁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2022年年初,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恶劣天气事件致使经历者加速衰老”下文分别从经济损失、粮食安全和加速衰老角度进行论证。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各个分论点之间构成并列结构,论证严密。

综合使用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式,加强论证的可信度。结合“极端天气致衰老加速的结论来自一项对猕猴的长期研究。2017年,这群居住在圣地亚哥岛的猴子经历了4级飓风‘玛丽亚’,灾后虽然大部分的猴子都幸存了,但有2.75%的猴子死亡。研究人员抽取幸存者的血液,做了全面的基因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的极端天气事件从分子层面加速了猕猴的衰老。经历飓风后,它们免疫细胞4%的基因表述发生了变化——炎症基因表述水平大幅升高,与蛋白翻译、蛋白折叠、免疫应答等相关的基因则被抑制了”可知,举2017年极端天气事件对猕猴影响的例子来论证极端天气加速衰老;结合“世界银行副行长雷切尔·凯特曾表示:‘21世纪的前十年,全球经济损失不断增加,这其中四分之三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可知,引用雷切尔·凯特的话论证极端天气造成经济损失。

论证语言严谨。结合“报告《细数2020年成本:气候崩盘的一年》罗列了发生在2020年的15个由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其中,横扫澳大利亚约20%土地的山火,不仅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同时还使10万种野生动物遭殃,各类损失保守估计为50亿美元”可知,科学列举数据,用词严谨,针对性强,具有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

C.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

9.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

6.D7.B

8.①第一次呼告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述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述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9.①事件选材独特:本文主要写了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的小事,避开宏大事件,另辟蹊径;②人物选择独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小战士、大嫂、孩子,均为小人物,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③语言风格独特:本文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细腻感人,语言平实真挚;④主题呈现方式独特:本文通过写“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呈现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鱼水情的宏大主题,切口独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误,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不是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现实主义风格。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错误,文章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对营长这一人物没有运用心理描写。“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是他的动作描写,“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是他的语言描写,“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是对他的神态描写。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次呼告出现在文章中间部分,是“我”在跟随房东大嫂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听到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内心的呐喊,“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我”在此时渴望有一支枪,是村民的遭遇激起了“我”对战斗的渴望以及对敌人的仇恨。

第二、三次呼告集中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根据上文“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等相关内容可知,“我”第二次渴望拥有一支枪是为了保护怀中年幼的孩子,也是为了保护无辜的百姓。第三次呼告前,“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这一句话传达出“我”为了死去的百姓、为了未来的幸福生活而渴望战斗,表述出“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考生分析时,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等常见角度切入进行分析。

从情节上看,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开了宏大事件,另辟蹊径,从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切入,叙述了大嫂带战士找食物、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等日常小事,体现出选材的独特性;

从人物上看,小说中并没有塑造常规意义上的“英雄”人物,而是贴近现实,塑造了一群小人物,如小战士、房东大嫂、孩子等,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

从语言上看,“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等内容细致地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语言平实质朴,于细腻的描绘中打动人心,体现出战争背景下难得的温情,真挚动人。

从主题上看,房东大嫂“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带着“我”去寻找食物,炒完豆子只取了两颗给自己的孩子,其他的都“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知道房东家的事,将孩子抱过来,将黄豆一颗一颗喂给孩子等情节,体现出了民拥军、军爱民的和谐军民关系,表述了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同时,“我”在听闻房东大嫂家及其他村民的遭遇以及看到“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时,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体现出革命战士护卫百姓、英勇抗战的精神品质,呈现出解放军的崇高品质,深化文章主题,切口独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大E怒F畏宪G不H敢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阙,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朝廷。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奋好学,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2)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14.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10.BDF11.C12.D

13.①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

②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之为苦。

14.①他的弟弟班超疾驰上京,面见皇帝,说明情况;②皇帝看了他的书,被其文思折服,故而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

“吏椎呼之”主谓宾齐全,宾语“之”后B处断开;

“奴醉骂”是一个主谓句,宾语省略,“兢”作下句主语,“兢”前D处断开;

“兢大怒”是一个主谓句,其后F处断开。

BDF处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编辑,编撰;同“嘱”,嘱咐。句意:能作文章诵诗作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纪念这件事。

B.正确。

C.“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分析错误,“本纪”只是帝王传记;记述王侯将相的是“世家”。

D.正确。句意:班固听说他们发生内乱。/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错误。原文“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可见是因为受到窦宪战败的牵连而免官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行……事”,代理事务;“将”,率领;“虏使”,匈奴使者。

②“教学”,教诲;“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可知,一是有班超“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疾驰上京向皇帝说明情况;二是因为“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即皇帝读到他写的书,为他的文采折服。

“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皇上才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史令。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凭借至亲的身份担任骠骑将军的职务辅佐朝政,招致贤才,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认为班彪续写的前代历史不详细,就专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疾行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史令,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升迁为校书郎。班固又创作了列传和载记二十八篇,献给皇帝。皇帝就再次让他继续完成以前所写的书。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帝尧的气运,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史臣便追述他们的功德,私下里撰写本纪,编在百王的最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记录,班固因而探寻史料撰写前记,汇集听说的内容,编撰了《汉书》。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推崇此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到居延塞进行通好,想重行呼韩邪从前和亲的做法,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失势时,班固首先荻罪并被免官。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之为苦。当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门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班固于是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天子下诏谴责种兢,把种兢作为主谋官吏来治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述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15.A16.①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著上了人的感彩。

②动静结合。“竹禽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述技巧的能力。

A.“风雨交织的天气”错误,写春风吹断了积雨,天空放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野桃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感彩,形象生动。

“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态描写,景物清新怡人;“野桃笑”“溪柳摇”是动态描写,写活了“野桃”、“溪柳”,动景活泼自在,充满情趣。动静结合,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突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宁静美好。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表述了亡国之君李煜的浓重愁绪。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书生意气②.挥斥方遒③.问君能有几多愁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⑤.春江花朝秋月夜⑥.往往取酒还独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意气、斥、遒、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形体的简化提高了书写效率,同时也造成了字体区别度的减弱,从而①。例如:“言”旁简化为“讠”后与“氵”旁、“冫”旁、“扌”旁相近,形成多组读写易错的形近字,如讯—汛、诀—决、译—择。国家语委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字表的3000个汉字中共有449组形近字,其中因汉字简化产生的形近字有167组。

如何消解汉字形体近似带来的形体识别和语义理解难度?汉字演变中的区别性起到了关键作用。汉字的区别性主要体现为意符的语义范畴化和音符的语音提示性。汉字的表意部件系统即汉字的意符系统,它反映了古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和概括,是一种民族思维的外显,体现为一种语义范畴。②,即音符系统,则是汉字语音区别的体现。音符具有明显的类推作用,对汉字的整字读音具有较强的提示性。

汉字在易于书写的前提下,其字形简化会减弱或丧失其象形表意功能,而为了实现辨识功能,又要增加音和意的区别。因此,汉字的发展在简约的前提下要求承载更多的区别信息,这对内在矛盾属性在汉字几千年的演变历程中不断权衡,推动着汉字螺旋式演进,以实现简繁适度的优化造型。虽然汉字历经沿革,因此其展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身上得以代代传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①形成书写认读中易错的形近字

②汉字的表音部件系统19.汉字虽然历经沿革,但是其展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身上得以传承。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而”表示结果,结合前文可知此空应填汉字“字体区别度的减弱”的结果,再根据后文“形成多组读写易错的形近字”,可以推断此空应填“形成书写认读中易错的形近字”;

第二空,前文提到汉字的区别性主要体现在“意符”和“音符”,随即介绍了“汉字的表意部件系统即汉字的意符系统”,再结合后文“即音符系统”,根据结构一致原则,此空应填“汉字的表音部件系统”。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共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历经沿革”和“其展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主语都是“汉字”,因此“汉字”应放在“虽然”前面;

第二处,搭配不当,“虽然”应与“但是”搭配,形成转折关系,“因此”是因果关系连词,无法进行搭配,故应将“因此”改成“但是”;

第三处,成分赘余,“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身上”与“代代”语意重复,应删去其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①,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②。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故乡被视为生命的根,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人都是恋家的,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③。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述效果。

20.①不期而遇②浩如烟海③历历在目

21.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并被视为生命的根的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

22.运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这里是三个引用句结合起来,构成的一组排比句。这段文字分别引用了柳宗元、李白、岑参诗文中的名句来抒写议论主体柳宗元、李白、岑参的乡愁,突出强调了乡愁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读来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气势非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