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2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师版)_第1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2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师版)_第2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2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师版)_第3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2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师版)_第4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2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2.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知识点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辨析词的古今异义。掌握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掌握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称为“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以及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闻”本义为听见,后面指用鼻子嗅。词类活用:有具体的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以古律今。二、方法技巧1.“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2.语境推断法3.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常考实词积累一、常见实词1、值:遇到、正好、价值

2、去:离开、距离、除去3、引:牵,拉、伸长4、执:拿着、掌管、固执5、走:跑6、益:好处、更加、增加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8、若:如果、好像、你9、悉:全、都10、佯:假装11、徐:慢慢地12、颔:下巴、点头13、尝:曾经14、危:高、危险、端正15、举:选拔、全、发动16、居:停留、处在、居住17、比:等到、靠近18、38、鲜:少,鲜艳19、诸:几个、兼词20、向:从前、先前21、已:停止、罢了、通“以”22、讫:完结23、并:一起24、予:给予、我25、负:背、违背、凭借26、莫:没有、不要27、再:两次,第二次28、但:只是29、孰:谁、哪个、通“熟”30、盖:大概是、原来是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38、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51、竟日:一整天52、市:集市、买53、戚然:悲伤的样子54、明年:第二年55、次第:依次56、诚:如果、确实57、遂:于是,就、终于58、中道:半路上59、谒:拜访60、书:写、信、字条61、逮:到、捉拿62、未尝:不曾63、地方:土地方圆64、俟:等待

65、少时:年轻时66、妻子:妻子儿女67、加冠:男子成年68、厌:满足、厌恶69、身=躬:亲自70、王:君王、称王71、语:话,谈论、告诉72、遗:留下来的,给予73、矢:箭头74、岂:难道(是否、何况)75、事:侍奉76、特:只是77、自:从(在)、如果78、肖:相似、像79、易:交换、改变,容易80、譬:譬喻、打比方81、见:看见,通“现”“被”82、习:复习、温习83、堪:忍受84、肆:放纵、陈列、店铺85、除=拜:任命官职;除去86、适:到、往,刚才、正好87、由是=以是=:因此、通过这种88、奚为:什么,怎么样

89、白:白色、空的、陈诉、说;明白90、使:出使、使者、派遣、假使91、熙:光明,兴盛,通“嬉”嬉戏,开玩笑92、遽:就、立刻、马上、急忙93、会:适逢、正赶上、相会、聚会,一定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庸、愚笨)95、明:明亮、明白、次(年、月)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的、向来97、以为:认为、把、、当作98、虽然:即使这样、虽然这样99、可以:可以、、把(凭借)、能够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长辈,进谏【典型例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国小古文,完成作业。人饷(xiǎng)魏式一杯酪,魏式啖(dàn)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1.多读几遍。联系语境。说说下面汉字的意思。示众:

解:2.联系请境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3.杨修是怎么知道魏武题字的意思?【答案】1.展示给大家看理解2.“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3.“合”字可分解为“人一口”,故可理解为“一人吃一口”。【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盖头上题“合”宇以示众: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故“示众”的意思是展示给大家看。众莫能解:众人没人能够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故“解”的意思是理解。2..本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教”同“叫”;“啖”吃的意思;“复”又的意思;故答案是“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做此题,要认真理解“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曹操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合”字可分解为“人、一、口”,这三个汉字,杨修是通过把“合”字分解来知道魏武题字的意思,故理解为“一人吃一口”。【点睛】参考译文: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众人没人能够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轮到杨修时,他便吃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文言文阅读。读书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①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②者,能为人言。惟③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注释:①营:建造。②异:灵异。③惟:只是。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所:

故:2.飞禽走兽“终不如人”的原因是什么?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答案】1.场所所以2.惟不知读书。3.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的意思是: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所:场所。“故终不如人”的意思是:所以一直不如人。故:所以。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可知,禽走兽“终不如人”的原因是不知读书。3.本题考查了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词:则:那么。与……何异:有什么分别。“人不读书,则如禽兽何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换一种说法是人不读书,则与野兽无异。【点睛】译文: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其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文言文阅读。成衣匠今京城内外成衣者①,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②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③,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履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④,背必伛⑤,需前短而后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注释:①成衣者:裁缝。②匹帛:一匹丝绸。③得科第:在科举考试中考中。④慵(yōng):困倦,精神不振。⑤伛(yǔ):曲背,驼背。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1)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2)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2.解释句子的意思。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3.这段文言文主要说明()①做事情一定要问清楚。

②做事要善于观察,把握特点。③学本领要虚心向他人学习。④请别人做事要有礼貌。【答案】1.都于是2.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3.②【解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1)句意为:现在京城之中做衣服的人都是宁波人。皆:都。(2)句意为: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遂:于是。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点词:少年:青年;傲:傲慢;必:一定。句意为: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短文写的是一位裁缝师傅不仅仅依据人的身体尺寸来做衣服,而是根据人的性格来区分做衣的不同。从他所说的话语,可以看出告诉我们一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出事物的特殊性,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故选②。【点睛】参考译文:裁缝这行当各地都有,而宁波人尤其多。现在京城内外做衣服的,都是宁波人。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佣人感到很奇怪。这个裁缝说:“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疲懒,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阅读。杨亿巧对寇莱公①在中书②。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③杨大年④适来白⑤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当时担任宰相。③会:适逢,恰巧。④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⑤白:报告1.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①水底日为天上日

为:②因请其对

其:③大年应声曰

应声:2.借助注释,写出“会杨大年适来白事”这一句话的意思。3.这个故事中的杨大年称得上文学家吗?请从文中找出两个理由来说明。【答案】1.是。指杨大年。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来报告事情。3.杨大年称得上文学家。第一点:别人对不出来的对子他立刻对出来了。第二点:对子对得工整,通俗形象,巧妙至极。【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水底日为天上日:水底的太阳是天上的太阳。“为”,是。②因请其对:于是请他对对子。“其”,代词,指杨大年。③大年应声曰:杨大年紧接着刚停的话音说。“应声”,紧接着对方刚停下的声音。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意思是: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杨大年巧对的妙处即可。首先“未有对”可知其他人都没对上,杨大年对上了这个对子,可见文学实力强。其次,由“大年应声曰”可知杨大年对对子的速度非常快,可以看出思维非常敏捷;最后,“眼中人是面前人”与“水底日为天上日”,对仗工整,通俗形象,文学功底深厚。因此杨大年称得上文学家。【点睛】参考译文:寇准在中书省。他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没有谁能对出,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请他对对子。杨亿紧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旁边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文言文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孰:。②汝:。③知:。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你从这篇古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1.谁你知识渊博2.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3.①做人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否则是得不出结论的,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②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③宇宙是无限大的,知识也是无限多的,学无止境。即便是博学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解析】1.考查对文中加点字的理解。通读文言文内容,结合译文可知,文中“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其中的加点字,意思依次为:①孰:谁。②汝:你。③知:知识渊搏。2.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读文言文,结合译文可知,文中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其中“初”的意思是刚开始,“探汤”的意思是热水。这句话可翻译为: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3.考查说出学习本篇古文明白的道理。《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点睛】《两小儿辩日》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鲁人刘仁嗜弈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视之,曰:“善”。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①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之。【注释】①诩诩(xǔ)然:夸耀的样子。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①竞局:②观者哂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3.短文对鲁人刘仁棋艺的评价是“嗜弈,然不精”,你从哪里能够看出刘仁的“嗜弈”和“不精”?4.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们常会通过下棋一类的小事,感知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在与“胜者”对弈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仁?【答案】1.结束讥笑2.你有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应该舍得给予他人。3.“嗜弈”:见有棋局就停下来观看,主动邀请胜者对局。“不精”:刚开局稍占优势,但在胜者连出高招后就无招架之力了。原文是: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与之对局。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4.没有自知之明、爱吹牛的人。【解析】1.考查字词解释。①竟:结束。竞局:一局棋结束。②哂:讥笑。观者哂之:观看的人都(鄙视地)讥笑他。2.考查句子翻译。“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你难道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3.考查内容理解。“嗜弈”:指喜欢下棋,由原文“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他路过市集看人下棋,以及邀请胜者下棋都可以看出刘仁喜欢下棋。“不精”:指不精通下棋,由原文“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①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他刚开始下棋占据优势就认定自己会赢,以及对于那个人连出高招却无法应对,可知刘仁不擅长下棋。4.考查概括人物形象。注意结合文章的事例来分析。根据“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可知刘仁是个自以为是的人;根据“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以为必胜。”可知刘仁“好吹嘘爱面子”“虚荣”。【点睛】参考译文:鲁地的人刘仁喜爱下棋,却不是很精通。有一天,他路过市集,看见有人在下棋,(周围)观看的有五六个人,于是刘仁也停下来(观看)。一局棋结束后,赢的人想要离开,刘仁邀请他一起下棋。赢的人仔细地看了看他,说:“好。”刚刚开始下棋子,刘仁占优势,夸耀地认为自己必定胜利。过了一会儿,赢的人连出高招,刘仁十分惊讶,但却没有招架的本领,想要走。赢的人说:“你难道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观看的人都(鄙视地)讥笑他。文言文阅读。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孔子过泰山侧:

何为不去也:2.解释文中画线句子。3.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她为什么不搬家?4.本文揭示了,而反映这种情况的古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再写出一句这方面的古诗句。【答案】1.经过离开2.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3.无苛政4.繁重的赋税对劳动人民的伤害之大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解答时,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1)“孔子过泰山侧”的意思:孔子路过泰山脚下。过:路过,经过。(2)“何为不去也”的意思: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去:离开。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有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苛:苛刻;于:比;全句的意思是: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的意思:(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可知,老人不搬家的原因。4.本题考查对短文主旨的概括和积累诗词名句。结合“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的意思:(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可知,短文提示了繁重的赋税对劳动人民的伤害之大。积累一句反映这种情况的古诗名句即可。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文言文。雏燕吾弟爱鸟,日思得一雏。今春,有燕自南来,竟日①衔泥,筑室于檐下,劳甚。未几②,啾啾之声可闻,盖③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母闻之,曰:“是④乃⑤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⑥得久饲之?”趣⑦弟遽⑧释之。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雏飞于巢,与其家人熙熙而乐也。【注释】①竟日:整天;②未几:不久;③盖:原来是;④是:这;⑤乃:是;⑥安:怎么;⑦趣:同“促”,催促,急促;⑧遽:迅速;⑨熙熙:和睦欢乐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日思得一雏()

(2)有雏坠于堂下()

(3)趣弟遽释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雏飞于巢,与其家人熙熙而乐也。3.母亲为什么反对弟弟饲养雏燕?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仿照样子填空,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思雏→()雏→()雏→()雏【答案】1.每天掉落释放2.小燕子飞回了燕巢,和它的家人们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3.燕子是益鸟,吃的是害虫,它们不久就要飞到南方去度过冬天,养不久。4.拾饲释【解析】1.考查字词解释。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日思得一雏:每天都想着养一只小鸟。日:每天。有雏坠于堂下:有一只小燕子掉在屋子里。坠:掉、落。趣弟遽释:催促第弟把小燕子赶紧放出笼子放飞了。释:放。2.考查句子翻译。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于:到。其:它的。熙熙:和睦欢乐的样子。可知句子可翻译小燕子飞回了燕巢,和它的家人们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3.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母闻之,曰:“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可知燕子是益鸟,吃的是害虫,它们不久就要飞到南方去度过冬天,养不了很久,所以反对弟弟饲养。4.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结合“日思得一雏”可知先写思雏,结合“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可知接着写拾雏,结合“于笼而饲之”可知然后写饲雏,结合“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可知最后写释雏。【点睛】参考译文:我弟弟喜欢鸟,一心想养一只小鸟。今天春天,有燕子从南方来,每天衔泥,在我家的屋檐下筑巢,(它们工作的)非常辛苦。不久,就可以听到啾啾的声音了,因为小燕子已经破壳而出了。一天,有一只小燕子掉在屋子里,被弟弟捡到了,他非常高兴,就把小燕子放到笼子里饲养起来。母亲知道了,说:“燕子是益鸟,吃的是害虫,它们不久就要飞到南方去度过冬天,你怎么能养的久呢?”要弟弟马上把小燕子放掉。弟弟对小燕子恋恋不舍,但是看到它的神态非常悲哀,于是弟弟就把小燕子放出笼子放飞了。小燕子飞回了燕巢,和它的家人们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阅读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xū)刻,地大震。余适①客稷下②,方与表兄李笃(dǔ)之③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④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⑤,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zè)⑥,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yí)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注释】①适:恰好,正巧;②稷下:地名;③李笃之:人名;④俄而:不久;⑤之:语气助词;⑥倾仄:倾斜。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多种解释,请你选出符合语境的一项。(1)余适客稷下()

A.作客

B.旅居他乡的人

C.门客

D.客人(2)相顾失色()

A.照顾

B.视,看

C.顾惜

D.回头(3)方知地震()

A.正当

B.方才

C.将要

D.方圆(4)仆而复起()

A.驾车的人

B.奴仆

C.倒下

D.谦辞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3.文中哪句话表现了地震时人们惊恐失态的情状,请用“______”画出来。4.本文描写了地震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情景。其实在地震之前,有些动物会有一些特别的反应,你知道哪些呢?请写下来,至少写出3种动物。5.这篇文言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答案】1.ABBC2.只见楼阁房舍上下摇晃,墙倒屋塌的声音和小孩子啼哭、女人号叫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喧哗得像鼎中的沸水。3.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4.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5.戌刻俄而久之逾一时许【解析】1.考查字词解释。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余适客稷下:我刚好客居在稷下。客:客居、作客。相顾失色:你看我,我看你,吓得脸色都变了。顾:看。方知地震:才知道是地震了。方:方才。仆而复起:倒塌在地又忽然立起来。仆:倒下。

2.考查句子翻译。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仆:倒下。之:的。儿啼女号:儿子女儿啼哭哀号的声音。煮开了锅。喧:喧闹。如:像。鼎沸:形容喧闹,嘈杂。3.考查寻找关键句子。结合“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句子意思可知街上男女都裸露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倾诉告慰,并且忘记了自己没有穿衣服,表现了地震来临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样子。4.考查课外积累。地震发生前数星期或数个月,有些动物会出现一些怪异现象。如:信鸽迷失方向、猪猡互相厮咬、耕牛掀翻牛棚、老鼠白天在马路上乱窜、犬狗整天吠叫等等。5.考查提取关键信息。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震前、震中、震后的场景,戌刻:七时至九时。俄而:不久。久之:很久,许久。逾一时许:过了一个时辰左右。【点睛】参考译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七时至九时,大地发生强烈震动。我刚好客居在稷下,正在跟表兄李笃之在烛光下对饮,忽然听到一声雷鸣般的响声,从东南方传来,向西北方传去。大家都非常惊讶害怕,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一会儿桌子摇晃起来,(桌上的)酒杯倾倒了,屋顶的梁柱都发出声音,像要断了一样。(大家)面面相觑,都吓得脸色惨白。过了很久,才知道发生了地震,便各自迅速地冲出房子。只见楼阁房舍上下摇晃,墙倒屋塌的声音和小孩子啼哭、女人号叫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喧哗得像鼎中的沸水。人们都感到头昏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大地的摇动而旋转倾倒。河里的水一下子涌出一丈多高,鸭鸣狗叫的声音(一时间)充斥着整座都城。过了一个时辰左右,(地震)才稍微稳定缓和下来。看看街上,男女都裸露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倾诉告慰,并且忘记了自己没有穿衣服。这以后听说某处的井塌陷了,不能提水,某家的楼台南北调了个方向。栖霞山裂开,沂水塌陷出一个数亩大的洞。这真是非同寻常的大变动啊。文言文刻舟求剑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④乎?【注释】①涉:过,渡;②遽(jù):迅速,急忙;③契(qiè):动词,用刀刻;④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者:

(2)其:

(3)自:

(4)于:(5)而:

(6)若:

(7)此:

(8)亦:2.翻译全文。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的人他的从在,到但是像这样同样、也2.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解析】1.考查字词解释。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自:从。于:在,到。而:表示转折,但是。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亦:同样、也、又、不过。2.考查句子翻译。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通“锲”,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矣:了。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句子翻译为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点睛】参考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文言文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②,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③,无一还心④。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⑤,绝其甬道⑥,大破之。【注释】①卿子冠军:这里指楚国将领宋义。②釜甑(zèng):做饭的锅具。③必死:决死之心。④无一还心:没有一点儿后退的打算。⑤九战:经过多次战斗。⑥甬道:通道。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将卒二万

将:

(2)陈余复请兵

复:(3)皆沉船

皆:

(4)绝其甬道

绝: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3.这个故事后来被浓缩成一个成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写出它的意思。4.项羽为什么能大破秦军?【答案】1.率领又全部断绝2.项羽诛杀了楚国将领宋义,(项羽的)声威震动了楚国,在诸侯间闻名。3.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4.项羽骁勇善战,能得到士兵的拥护;破釜沉舟激发了士兵昂扬的斗志;士兵作战英勇,奋勇杀敌。【解析】1.本题考查了古文中对字词的翻译。对于古文中的字词的意思的理解,通过句子意思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是理解字词意思的有效途径。(1)将卒二万:率领二万人。将:率领。(2)陈余复请兵:陈余又来请求增援。复:又。(3)皆沉船:把船只全部弄沉。皆:全部。(4)绝其甬道: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绝:断绝。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这句话意思是:项羽诛杀了楚国将领宋义,(项羽的)声威震动了楚国,在诸侯间闻名。3.本题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译文来回答。结合译文可知这是成语“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4.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译文来回答。结合译文可概括为:项羽骁勇善战,能得到士兵的拥护;破釜沉舟激发了士兵昂扬的斗志;士兵作战英勇,奋勇杀敌。【点睛】参考译文: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阅读《公仪休拒收礼物》,完成习题。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淮南子·道应训》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相鲁而嗜鱼

(2)受鱼而免于相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3.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做宰相连接词,表示原因。2.您喜欢吃鱼,为什么又不接受人家的鱼呢?3.要自立,不能有依赖他人的心理。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解析】1.本题考查加点词语的理解。(1)“相鲁而嗜鱼”意思是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相:做宰相。(2)“受鱼而免于相”接受别人的鱼会被罢免相位。而:连接词,表示原因。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子意思是:您喜欢吃鱼,为什么又不接受人家的鱼呢?3.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这则寓言故事说,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意在称赞公仪休为官廉洁不徇私受贿。至于他说的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只是一个形象直白的比方,让其弟子易懂罢了。启示这篇文章让我们明白要自立,不能有依赖他人的心理。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问他: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因为爱吃鱼,所以不接受。我如果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缘木求鱼(孟子)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宣)王笑而不言。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lì)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欲辟土地,朝秦楚。

()(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2.齐宣王的“大欲”指的是什么?(原文回答)3.孟子说齐宣王的“大欲”比“缘木求鱼”“有甚”,原因是什么?4.翻译句子。(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2)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5.“缘木求鱼”是沿用至今的一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答案】1.使朝拜。征服,使服从。2.指的是“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3.缘木求鱼虽不得鱼但无后灾,而“大欲”必有后灾。4.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邹国与楚国打仗,大王认为谁会获胜?5.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欲辟土地,朝秦楚: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朝:使朝拜。(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靠这一块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块地方,这同邹国跟楚国打仗有什么两样呢?服:征服,使服从。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从句子“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可知“大欲”指的是“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从句子“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可知答案。这句话意思是: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但)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这句话意思是: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2)这句话意思是:邹国跟楚国打仗,大王认为谁会获胜?5.本题考查成语的掌握。缘木求鱼:用那样的办法来追求那样的目的,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点睛】参考译文:

孟子问:“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宣王笑而不答。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宣王说:“真像这么严重吗?”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但)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宣王问:“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孟子说:“邹国跟楚国打仗,大王认为谁会获胜?”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是这样。小的一方本来不可以同大的一方敌对,人少的本来不可以同人多的敌对,势力弱的本来不可以同势力强的敌对。天下千里见方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凑集在一起,占有其中的一块。靠这一块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块地方,这同邹国跟楚国打仗有什么两样呢?大王何不回到行仁政这根本上。文言文拔树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1.下列“故”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西出阳关无故人 B.低头思故乡 C.故草木不生 D.依然如故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下面正确的一项是()A.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B.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C.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D.佐领聪明多端,领导人们在沙漠中探出了水井。3.翻译句子。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4.请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答案】1.C2.C48.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3.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有因必有其果。就像文中树木之所以能生长,是因其地下有水,所以拔树后树根处可以挖成水井。事物之间往往有内在联系。【解析】1.本题考查字义。A.出自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全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是: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故”原来的、旧的、原本的。B.出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全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低头思故乡。”意思是: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故”原来的、旧的、原本的。C.“故草木不生”意思是: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故”所以。D.依然如故:指人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故”原来的、旧的、原本的。综上所述,答案选择C。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从“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