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4年1月18日18:50—20:05】高中2022级第三学期末教学质量测试生物学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体毛细淋巴管内充满淋巴液。与毛细血管相比,其管壁薄,通透性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A.淋巴液与血浆、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的体液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液C.管壁通透性高,有利于回收血浆中的大分子D.若毛细淋巴管堵塞,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详解】A、淋巴液与血浆、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A错误;B、毛细淋巴管浸浴在组织液中,其中流动的是淋巴液,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B错误;C、淋巴液是组织液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淋巴液回流到血浆中,因此,毛细淋巴管壁通透性变大,便于其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C错误;D、若毛细淋巴管堵塞,会导致组织液无法渗入到毛细淋巴管中,因而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D。2.挤压综合征是地震后最容易出现的“杀手”。人体四肢或躯干等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坏死,挤压解除后,肌肉细胞中大量肌红蛋白、K+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肌红蛋白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B.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与内环境渗透压过高有关C.机体自身细胞的代谢活动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以上事实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详解】A、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B、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蛋白、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使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导致心肾功能衰竭,B正确;C、肌肉坏死,挤压解除后,肌肉细胞中大量肌红蛋白、K+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说明机体自身细胞的代谢活动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D、以上事实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则稳态失衡,D正确。故选A。3.人体的神经系统是机体主要的机能调节系统。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B.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C.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D.脑神经和脊神经主要分布不同,但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其中营养、保护、支持和修复的作用,A正确;B、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B错误;C、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属于脑神经和脊神经中传出神经的一部分,C正确;D、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二者中均含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D正确。故选B。4.胆囊炎常引起右肩体表发生疼痛,而事实上右肩体表并无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这是因为右肩体表与胆囊共用中间神经元,机体无法准确判断疼痛的来源,相关机理如右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右肩体表→①→③→②→胆囊”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胆囊炎发作时,兴奋在②处为双向传导,在③处单向传递C.胆囊炎引起右肩体表牵涉痛时,①②③处的膜电位发生变化D.特定部位的牵涉痛,可以提示机体某些内脏器官疾病的发生【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结构①②均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往大脑的神经,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详解】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结构①②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往大脑的神经,右肩体表和胆囊为效应器,由于缺少感受器,故图中右肩体表、①、③、②、胆囊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结构,A错误;B、胆囊炎发作时,兴奋在②处和③处均是单向传递,B错误;C、胆囊炎引起右肩体表牵涉痛时,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③,②③处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但不能传到①,所以①膜电位不变,C正确;D、由题意可知: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的现象,因此特定部位的疼痛可以提示某些内脏疾病的发生,D正确。故选D。5.将枪乌贼的神经纤维分别浸浴在低、中、高3种浓度的NaCl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膜电位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枪乌贼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与Na+浓度无关B.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外界溶液Na+浓度呈正相关C.该实验用到的浸浴溶液中还应该含有适量的K+D.均记录了神经纤维膜外,由正到负的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枪乌贼的神经纤维浸浴在由低至高的三种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随着氯化钠溶液浓度加大,产生的膜电位逐渐升高,说明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形成的,只有足够量的Na+才会引起正常电位的形成。【详解】A、据图可知,三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神经元所形成的静息电位值相同,说明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不受Na+浓度影响,A正确;B、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据图可知,高浓度的NaCl组、中浓度的NaCl组和低浓度的NaCl组的动作电位的幅度逐渐降低,因此推断,外界溶液Na+浓度与动作电位幅度正相关,B正确;C、该实验用到的浸浴溶液模拟的是神经纤维所处细胞外液,其中还应该含有适量的K+,C正确;D、图示曲线均表示以膜外电位为0时膜内的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D。6.下图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灵敏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两神经元膜外。已知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能被乙酰胆碱酯酶降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B.乙酰胆碱传递到甲膜时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C.刺激a点,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若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甲膜可能会持续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突触结构,左侧为突触前神经元,右侧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详解】A、图示为突触结构,突触的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甲膜为突触后膜,因而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A正确;B、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当传递到甲膜(突触后膜)时,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因此,该处发生的信号转换形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刺激a点,灵敏电表左侧接线柱电位不会发生改变,只有右侧接线柱发生电位变化,电表只发生1次偏转,C错误;D、乙酰胆碱酯酶能对乙酰胆碱进行降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会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即会引起甲膜可能会持续兴奋,D正确。故选C。7.为研究脊髓的功能,科学家从实验动物脊髓第5节颈段以下水平切断脊髓,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反射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发生一段时间后,某些简单反射可恢复,如排尿反射恢复正常,屈肌反射加强,而伸肌反射减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恢复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B.大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可增强伸肌反射C.脊休克现象说明正常情况下大脑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处于主导D.脊休克恢复后再次水平切断脊髓,断离过的脊髓将再次出现脊休克【答案】D【解析】【分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不同的神经中枢功能各不相同。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调节机体最高级活动,同时控制脑干、小脑、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详解】A、失去与脑的联系后,有些反射可恢复,因而说明,可恢复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B、由题意可知,脊休克后伸肌反射比正常时减弱,说明正常情况下,脑中高级神经中枢参与加强了伸肌反射,但切断脊髓后,这种加强作用消失,B正确;C、脊髓控制的活动受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第一次切断脊髓会产生脊休克,说明正常情况下脑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处于主导,C正确;D、脊休克恢复后再次水平切断脊髓,断离过的脊髓失去了脑的调控作用,将不会出现脊休克,D错误。故选D。8.人的大脑皮层由14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学习和记忆与脑内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有关B.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特定的H区与听懂别人说话有关C.手的体积较小,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所占的面积也较小D.情绪是人对环境作出的反应,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中枢由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组成,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低级神经中枢活动。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详解】A、学习和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的,学习和记忆与脑内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有关,A正确;B、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特定的H区与听懂别人说话有关,若该区域受损,则不能听懂话,B正确;C、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手所作的动作精细程度高,其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所占的面积比较大,C错误;D、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情绪有两种相反的表现,它们都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D正确。故选C。9.学校运动会上,长跑健儿们在赛场上挥汗如雨。下列有关跑步过程中机体的部分生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跑步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B.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C.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得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D.参与跑步过程的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小脑、脑干、下丘脑、脊髓【答案】B【解析】【分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详解】A、跑步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因而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正确;B、运动过程中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加速对水的重吸收,B错误;C、机体处于跑步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C正确;D、跑步过程中需要神经系统的调控,以及运动系统的参与,此时参与跑步过程的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小脑、脑干、下丘脑、脊髓,D正确。故选B。10.中枢性甲减是由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导致的甲状腺功能低下。临床上通过静脉注射TRH后测定血清中TSH浓度变化,进一步确诊病变的部位。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A.临床检测的原理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B.TRH和TSH在血液中运输,均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C.注射TRH后血清中TSH浓度未变,可判断垂体发生病变D.中枢性甲减病人会出现体重减少,畏寒,反应迟钝等症状【答案】D【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详解】A、静脉注射TRH若血清中TSH含量上升,则说明甲减是下丘脑病变引起的,若注射TRH后,RSH含量没有发生变化,则是由于垂体病变引起的甲减,可见临床检测的原理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正确;B、TRH和TSH均属于激素,它们通过血液运输,但都只在相应的靶器官起作用,B正确;C、注射TRH后血清中TSH浓度未变,则说明垂体发生病变,否则TSH浓度会升高,C正确;D、中枢性甲减病人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而病人不会出现体重减少的症状,但会出现畏寒,反应迟钝等症状,D错误。故选D。11.人体主要依靠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维持健康。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扁桃体肿大对机体有害无益B.免疫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病毒、细菌的身份标签C.大面积烧伤病人易感染细菌,主要与第二道防线受损有关D.若免疫系统免疫自稳功能低下,则机体容易发生肿瘤【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详解】A、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扁桃体肿大对机体有一定益处,但扁桃体反复感染肿大对机体有害,A错误;B、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病毒、细菌的身份标签,进而发生免疫反应,B正确;C、大面积烧伤病人易感染细菌,主要与第一道防线受损有关,皮肤、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C错误;D、若免疫系统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则机体容易发生肿瘤,D错误。故选B。12.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将通过特异性免疫清除病毒。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病毒突破第一道免疫防线和第二道免疫防线后,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B.辅助性T细胞能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参加特异性免疫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后,病毒可与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结合D.同种流感病毒再次侵入机体,记忆B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将其清除【答案】D【解析】【分析】1、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功能。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详解】A、第一道免疫防线和第二道免疫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病毒突破第一道免疫防线和第二道免疫防线后,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即第三道防线,A正确;B、辅助性T细胞能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参加特异性免疫,B正确;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后,病毒可与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分泌的的抗体结合,C正确;D、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D错误。故选D。1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下列关于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的描述,错误的是()A.都可以作为信息分子B.都需要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C.都由活细胞产生D.都小分子有机物【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灭活;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发挥作用后后神经递质被降解或重新利用。【详解】AB、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都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分别与靶细胞、突触后膜、细胞毒性T细胞或B细胞的受体结合,AB正确;C、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分别由内分泌细胞、突触前膜、辅助性T细胞合成分泌的,因此,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是由活细胞产生的,C正确;D、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不一定都是小分子有机物,如NO可以作为神经递质,但不是有机物,D错误。故选D。14.青霉素过敏可能出现皮肤红肿、休克等症状。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青霉素过敏反应最快速和经济的方法,皮试时,用生理盐水将青霉素稀释后注射到腕关节上方。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皮试不可能引发青霉素过敏反应B.过敏反应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C.青霉素过敏时,过敏者体内抗体水平可能较高D.皮肤红肿可能是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引起的【答案】A【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反应有快慢之分;②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皮试也可能引发青霉素过敏反应,A错误;B、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B正确;C、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发生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时,相当于二次免疫,会产生大量的抗体,即过敏者体内抗体水平可能较高,C正确;D、皮肤红肿是过敏表现的症状之一,因而可能是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引起的,D正确。故选A。15.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曲线CD段,人体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D.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骨髓中大量T细胞成熟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辅助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细胞不断减少,使免疫能力降低。【详解】A、HIV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A错误;B、消灭HIV,一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作用于内环境中的HIV,故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C、CD段,体内HIV逐渐增多,而辅助性T细胞逐渐减少;由于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故随辅助性T细胞的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降低,C错误;D、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故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胸腺中大量T细胞成熟的结果,D错误。故选B。16.为研究淋巴细胞的作用,实验员用LCM病毒感染小鼠,几天后分离该小鼠的淋巴细胞进行如下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对照组小鼠未注射LCM病毒B.本实验能证明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C.本实验能证明浆细胞的作用D.若去除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上清液放射性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向培养液中加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的目的是使小鼠感染病毒后成为靶细胞,并被标记上51Cr,和细胞毒性T细胞结合后,靶细胞裂解,释放出51Cr,从而证明了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详解】A、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需要设置对照组,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则对照组小鼠未注射LCM病毒,A正确;BC、实验结果说明分离出的淋巴细胞能够识别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并进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能说明分离出的淋巴细胞中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没有体现体液免疫,即不能体现浆细胞的作用,B正确,C错误;D、抗原呈所以胞可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可传递信号给B细胞和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所以若去除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特异性免疫降低,上清液放射性下降,D正确。故选C。17.蝴蝶兰是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观赏花卉,自然花期集中在每年的3-5月。为使蝴蝶兰在春节开花上市,园艺工作者使用适宜浓度的外源赤霉素(GA3)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6-苄氨基嘌呤(BAP)处理蝴蝶兰,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组别20℃(低温)28℃(高温)123456处理方法清水GA3BAP清水GA3BAP花序萌芽数++++++---花序数量++++++++++++++++A.20℃低温下,GA3抑制花序萌芽,BAP促进花序萌芽B.应用GA3不能代替低温处理,而BAP能代替低温处理C.蝴蝶兰自然条件下可能要经过春化作用诱导才能开花D.温室中若调节光照时间,也可能使蝴蝶兰的花期提前【答案】B【解析】【分析】1、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这种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效应叫做春化作用;2、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确定激素的应用是否可以代替低温处理来提前花期,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不同的激素处理方法,因变量是花序萌芽数、花序数量;3、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28℃高温条件下所有组的花序萌芽数都为0,而只有BAP处理组的花序数量增加;20℃低温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BAP处理组的花序萌芽数和花序数量都有增加,GA3处理组的花序萌芽数都出现了降低。【详解】A、20℃低温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BAP处理组的花序萌芽数和花序数量都有增加,GA3处理组的花序萌芽数都出现了降低,说明20℃低温下,GA3抑制花序萌芽,BAP促进花序萌芽,A正确;B、28℃高温条件下,所有组的花序萌芽数都为0,说明GA3与BAP两种激素的应用不能代替低温处理,B错误;C、由表信息可知,蝴蝶兰经过低温处理后花序萌芽数增加,说明蝴蝶兰自然条件下可能要经过春化作用诱导才能开花,C正确;D、温室中若调节光照时间,能诱导开花,可能使蝴蝶兰的花期提前,D正确。故选B。18.常年生活在北极的挪威旅鼠主要以苔草为食,出生一个月可达性成熟。每隔几年,挪威旅鼠数量就会大爆发,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A.密度过大时雌鼠的生理变化会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B.挪威旅鼠、苔草两者的种群数量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C.苔草周期性短缺是导致挪威旅鼠数量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旅鼠种群密度,部分标记物脱落导致计算的结果偏小【答案】D【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详解】A、密度过大时,可能导致雌鼠出现排卵功能减退、泌乳受抑制、对仔鼠照顾不良等生理变化,从而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A正确;BC、挪威旅鼠主要以苔草为食,旅鼠的数量随着苔草的增加而增加,旅鼠的增加又会使得苔草数量减少,苔草的减少又会使得旅鼠减少,旅鼠的减少又会使得苔草增加,二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苔草周期性短缺是导致挪威旅鼠数量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挪威旅鼠、苔草两者的种群数量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BC正确;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旅鼠种群密度,部分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捉时捉到的带标记的个体减少,从而使计算出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大,故种群密度也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故选D。19.某地建立了“河蟹一稻田—西红柿”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上半年主要生产西红柿,下半年主要生产水稻和河蟹,其中水稻为河蟹提供了摄食、栖息的环境,河蟹以其中稻虱、杂草以及某些生物的遗体残骸等为食。下列有关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A.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B.水稻和河蟹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河蟹既作为消费者,又作为分解者D.水稻与西红柿的生态位没发生重叠【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以一种生物抑制另一种或一类生物,其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的获得能量。【详解】A、该生态农业模式能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A正确;B、由题意可知,水稻为河蟹提供了摄食、栖息的环境,河蟹以稻虱等为食,但二者的种间关系不是互利共生的关系,B错误;C、由题意可知,河蟹可以以稻虱、杂草以及某些生物的遗体残骸等为食,因此河蟹既作为消费者,又可作为分解者,C正确;D、由图可知,水稻生产期为6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而西红柿生长期是次年2月上旬至6月上旬,因此水稻与西红柿的生态位没发生重叠,D正确。故选B。20.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没有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只有分解者B.向该食物网中引入外来生物,食物网更复杂,结构更稳定C.若蛙的数量突然减少,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可能基本不变D.植物根系可吸收土壤中铅,因此植物铅的含量要高于动物【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2、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而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详解】A、该食物网中只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向该食物网中引入外来生物,可能形成生物入侵,导致物种减少,食物网变得更简单,结构不稳定,B错误;C、蛇可以捕获食虫鸟、蛙和鼠,若蛙的数量突然减少,蛇可以捕食更多的食虫鸟和鼠,蛇的数量基本不变,则鹰的食物来源变化不大,则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可能基本不变,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植物根系可吸收土壤中铅,因此动物铅的含量要高于植物,D错误。故选C。21.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有关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B.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通常是上窄下宽的形状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不可以逆转,这决定了能量流动单向流动D.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就是初级消费者遗体中的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的全部生物的总和。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用金字塔来表示,如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详解】A、一般而言,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此外人工生态系统可能还有人工输入的能量,A正确;B、能量在营养级之间只能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直观地反映出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通常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B正确;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C正确;D、初级消费者通过粪便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中的能量,D错误。故选D。22.2023年4月22日,我国发布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生态系统碳汇是指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较强,可能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强有关B.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C.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抵消全球的碳排放,说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非生物环境。【详解】A、生态系统碳汇是指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而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强会导致二氧化碳过多进入大气中,可见,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较强,不是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强导致的,A错误;B、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可通过增加植被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因而能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B正确;C、碳汇造林可提升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固定能力,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全球的碳排放,说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D、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D正确。故选A。23.“先涝后早,蚂蚱成片”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蝗灾出现的一种规律总结。现代研究发现,蝗虫通过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进行聚集,从而危害农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蝗虫通过化学信号聚集,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人工合成的4VA能聚集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C.4VA促进蝗虫聚集,导致种群密度增大,属于负反馈调节D.“涝”和“旱”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答案】A【解析】【分析】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无污染、操作方便、比较安全。【详解】A、现代研究发现,蝗虫通过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进行聚集,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B、4VA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用人工合成4VA群聚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C、4VA促进蝗虫聚集,导致种群密度增大,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D、“涝和旱”极端天气可能通过影响蝗虫的食物和天敌数量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A。24.某地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没有种植单一的林木,而是在同一片林区中种植了多种树种,形成混交林,并在林下无植被的空地种植中药材。下列对混交林的分析,错误的是()A.混交林中树种的选择以适应当地环境的不同树种进行种植B.林下种植中药材使混交林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混交林中有中药材的不断输出,因此不能够达到生态平衡D.混交林中病虫害较少,是因为混交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混交林是两种以上树种所构成的林分,其中每种树木在林内所占成数均不少于一成。林中树种搭配适当,可提高林分的生产率和稳定性。【详解】A、混交林中树种的选择以适应当地环境的不同树种进行种植,这样有利于提高混交林种植的成功率,进而可以使生态系统的组分更多,营养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A正确;B、林下种植中药材使混交林中物种丰富度更高,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B正确;C、混交林中有中药材的不断输出,因此需要增加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够达到生态平衡,C错误;D、因为混交林中营养结构复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因而抵抗力稳定性更强,因此混交林中病虫害较少,D正确。故选C。25.某河流流经城区多个居民区,曾经是城区主要的排污大河,水质污染严重。经过修复治理后该河流现已成为一道集行洪、蓄水、绿化、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长廊。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B.修复过程中河岸合理布设多种植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治理河水有机污染时,可引入本地水生植物增大对污染物的吸收D.治理后的河流绿色长廊,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答案】D【解析】【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一般说来,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受到不同干扰后的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不同。越简单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强,恢复的速度越快。【详解】A、河流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A错误;B、河流修复过程中在沿河两岸种植多种林木,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物种类型,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错误;C、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C错误;D、经过修复治理后该河流现已成为一道集行洪、蓄水、绿化、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长廊,行洪、蓄水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绿化、观光、休闲娱乐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据推算,细胞代谢产生的CO2若全部溶解在血浆中直接运输,血浆酸度将高出800倍。事实上,绝大多数的CO2会扩散到红细胞内,下图为该过程相关图解,其中①②是内环境中的液体,Hb是血红蛋白。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②分别是___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两种液体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2)是CO2在血浆中的主要运输形式。红细胞不断产生排到血浆,随血液运输到______________(填器官),发生变化后排出体外。若此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血浆pH失调。可见,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______________的基础。(3)运出红细胞的同时,CI-进入红细胞,作用之一是保持红细胞内外电荷平衡,二是______________。(4)由图可知,血红蛋白在维持血浆pH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组织液、血浆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很低(2)①.肺②.内环境稳态(3)维持红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4)血红蛋白既能与碳酸产生的H+结合,也能与CO2结合,以维持血浆pH稳定【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小问1详解】图中①②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二者之间可以发生成分的交换。一般情况下,两种液体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即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的成分,即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很低。【小问2详解】HCO3-是CO2在血浆中的主要运输形式。红细胞不断产生HCO3-排到血浆,随血液运输到肺,发生变化后,即与氢离子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若此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血浆pH失调。可见,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小问3详解】HCO3-运出红细胞的同时,CI-进入红细胞,进而可以保持红细胞内外电荷平衡,二是维持红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进而可以使红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小问4详解】由图可知,血红蛋白既能与碳酸产生的H+结合,也能与CO2结合,进而可参与调节pH的稳定,即血红蛋白质在维持血浆pH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7.运动会是同学们最为期待的校园活动之一。在运动会中,长跑、打球等剧烈运动时,人体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会发生多种生理变化,比如汗多、脸红、乏力、肌肉酸胀等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时,机体耗氧量增加,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大量CO2,CO2进入血液使呼吸运动加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在运动结束初期,人的呼吸频率并没有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主要原因是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具有_______的特点。(2)剧烈运动过程中,葡萄糖消耗加快,血糖浓度降低,机体通过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3)运动中出汗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其中抗利尿激素是由______________(填器官)合成,醛固酮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4)运动后进入空调房休息,此时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的分级调节系统,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这样的分级调节系统称为______________轴。当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素浓度不至于过高,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答案】27.①.血液中CO:浓度增加会刺激相应的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调节使呼吸运动加快②.作用时间比较长28.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29.①.下丘脑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平衡30.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②.反馈调节【解析】【分析】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呼吸频率会加快,呼吸作用增强,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刺激呼吸运动中枢,加快呼吸运动频率。【小问1详解】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剧烈运动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作用时间比较长,所以在运动结束初期,人的呼吸频率并没有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小问2详解】胰高血糖素是机体中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之一,该激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回升到正常水平。【小问3详解】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渗透压恢复正常。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因此,大量失水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小问4详解】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这样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当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素浓度不至于过高,这种调节机制称为反馈调节。28.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下表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回答下列问题。种子萌发顶端优势果实生长器官脱落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注:“+”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表示无明显作用。(1)从表中信息分析,植物的正常生长过程和对环境的适应,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_____________,例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_____的分裂来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但植物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其生长发育的调控,除了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还与基因表达的调控、_____等有关。(2)由表中信息可知,生长素可促进植物出现顶端优势的现象,植物表出现顶端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若要解除顶端优势,可采取的措施除了摘除顶芽,还可用______________(填激素)处理侧芽。(3)已知脱落酸(ABA)会抑制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拟南芥种子中的隐花色素(CRY1)是能够感受光的受体。为了研究ABA与隐花色素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1)的种子,分别放在基本培养基(MS)和含有不同浓度ABA的基本培养基中,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①植物体中的脱落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___。②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的ABA条件下,野生型种子萌发率比突变型更高,据此推测CRY1影响种子萌发的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多种激素共同调节②.细胞核与细胞质③.环境因素(2)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导致枝条上部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②.(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3)①.根冠、萎蔫的叶片等②.CRY1感受光刺激后降低了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或CRY1感受光刺激后减弱了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解析】【分析】表格分析: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表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不同)激素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