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东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解析_第1页
2024广东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解析_第2页
2024广东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解析_第3页
2024广东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解析_第4页
2024广东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广东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

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

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海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

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

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

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

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

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

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

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

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

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

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

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

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

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

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

稳定。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

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

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

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谱》介

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

都觉得奇怪。

《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砂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

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

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

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

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

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

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砂糖”。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砂

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

段:第一个阶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即经过初

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

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在火上熬炼的程序。文献记载,

唐太宗派人从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学者误以为,这次引入

的新技术是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灼推测,熬糖法是“熬糖津作

剂,似是今之砂糖也”,接下来他明确道:“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

非古也。”他指出,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提到固体糖的制作工艺,所以糖霜的历史

并不长。同时,他认为,唐初从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产品就是砂糖。所以,

在王灼那里,砂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

《糖霜谱》指出,砂糖是用甘蔗浆就,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收编了详细的“煎

熬法”,其工艺说来相当简单:

把甘蔗汁于大锅内温火熬煮,熬到变为黑枣合(疑通“褐”)色;在一只大盆的底

部凿一个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将煮好的稠浆倒入盆内,任其从小

孔内一点点滴落,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澄清,分离糖蜜。最终,落入罐底的糖蜜在

品质上比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这类饮料。留在盆内的部分才是质量好的砂

糖,贮存起来,供随时食用。

《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砂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

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砂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

品是流质的胶饴。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

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而福建的液态糖产量极大,“仙游县田耗

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这一繁荣一直持续到元代。从《糖霜

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

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

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

砂糖。

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砂糖的起点,唐

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

《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

珍。”原来,至晚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出现了砂糖(饬)这个专称,它来自远方,

稀少而昂贵,很显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赋中与砂糖并列的尚有“石

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

(摘编自孟晖《宋人的砂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糖霜”在形态上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与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

同。

B.宋代遂宁伞山周围集中了许多糖霜户,他们的“糖霜”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相同的。

C.中国古人对蔗糖的消费进入第三个阶段,与摩接陀国“熬糖法”的传人有密切关

系。

D.作者孟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宋代流行的是液态糖,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

固体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费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这属于王灼提出的中国古人在

蔗糖消费上的第一阶段。

B.宋人生产“糖霜”存在“沥缸”和“晒霜”这两道程序。前者是指在农历的五月将蔗

浆析出的结晶取出。

C.较之糖霜,宋代熬制砂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

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

D.若研究中国蔗糖史,学者可以参考《糖霜谱》《农桑辑要》等古籍,也可以

参考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术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这说明

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

B.宋代的“糖霜户”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生产“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产过程,

这可推断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C.南宋医学家寇宗爽《本草衍义》的记载“甘蔗……石蜜、砂糖、糖霜皆自此出”

可以佐证宋代的"砂糖"与"糖霜"不是同一种商品。

D.“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人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浙

淮地区对砂糖的消费量是巨大的。

4.作者运用哪些证据推翻了“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宋人消费

以固体蔗糖为主”的结论?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5.孟晖对宋人所消费的蔗糖的研究能给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哪些启示?请

简要说明。

【答案】1.D2.C3.A

4.①作者考证出宋代存在的固体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种事物,

所以宋人不可能消费'砂糖”;②依据《糖霜谱》的记载,宋代境内“糖霜”的产量

很低,且境外不生产“糖霜”,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③贺

威、刘伟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所

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④作者从《糖霜谱》《农桑辑要》考

证出宋代的“液态糖”的专有名称是砂糖,可见砂糖不是固体糖,所以“宋人消费以

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5.①从事学术研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②研究中要尽可能研读更多的文

献资料;③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④学术研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只

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错。从文章最后“赋中与砂糖并列的尚有‘石蜜’,

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可知,唐代之前已经出现了固体糖。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宋代熬制砂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

留下来的糖水”强加因果关系。工艺相当简单,与其使用的原材料没有直接关系。

且宋代熬制砂糖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缺少依据,原文

说的是“《糖霜谱》指出,砂糖是用甘蔗浆就”。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错。原文说“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

非常普遍”。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砂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

品”“所以,在王灼那里,砂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可知,作者考

证出宋代存在的固体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种事物,所以宋人

不可能消费'砂糖”;

由原文“《糖霜语》记录了当时糖霜与砂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

长,而且出品率很低”“《糖霜语》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

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可知,依据《糖霜谱》的记载,宋代境内“糖霜”的产量

很低,且境外不生产“糖霜”,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由原文“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

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可知,贺威、刘伟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

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

在;

由原文“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

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

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

个指定专用名称——砂糖”“《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砂糖’的技术过程,

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砂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

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可知,作者从《糖霜谱》《农桑辑要》

考证出宋代的“液态糖”的专有名称是砂糖,可见砂糖不是固体糖,所以“宋人消费

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

辟之《淹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

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可得,从事学术研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

由原文“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海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这

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语》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

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

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砂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

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

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可得,研究中要尽可能

研读更多的文献资料;

由原文“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

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

们明白,宋代并非砂糖的起点”可得,在考证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研

究成果,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

作者在文中指出“很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结果得出错误的

观点,由此可得,学术研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只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

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

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

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

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

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

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

一伙的。

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

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

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

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

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

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

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

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栓

着一个伤痕累累的塘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

“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

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

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

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

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

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

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

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

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

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

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

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

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

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唤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

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

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

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

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

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

儿子……”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

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挛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

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

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

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

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

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

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冲出来的医生、声音哑的卫生员的描写,体现出

伤亡的严重、战事的惨烈残酷。

B.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

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

C.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刻画了鲜明人物形象,

表现了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

D.小说运用幻觉现实主义手法,以虚写实,以梦境折射出孙大娘真实而丰富内

心世界,强化了主题的呈现。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O

A.第二部分开头写她“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比喻新奇生动,表现了孙寡妇

体力透支心力交瘁和迷迷糊糊的状态。

B.小说主要通过孙寡妇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

细腻地表现人物在战争中的复杂心理。

C.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

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

D.战争中的村庄本应弥漫着火药味、血腥味,而孙寡妇却从去世士兵身上闻到

了“甜丝丝的气味”,表现了她的念子心切。

8.小说中颜色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更有助于表现主人

公的心理状态。请据此梳理小说第二部分中孙寡妇的心理变化过程。

9.莫言对诺贝尔委员会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的说法表示认可,他

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

想象有虚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答案】6.B7.D

8.①孙寡妇先看到“黄色的马灯”“金黄色的铜号”,这些本是暖色,这里却反衬出

孙寡妇失去儿子的悲凉和痛苦。②后来打开席筒看到的是一道“灿烂的绿光”,具

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孙寡妇发现死者不是儿子的激动和惊喜。③然后孙

寡妇仔细端详士兵的脸,“深红的蜡光”是死者生命力的余晖,“蓝色的洞眼”残酷

冷峻,由此而转为母性的慈爱和悲悯。

9.①立足现实:小说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

幻灭与苦痛(孙寡妇的两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同时也表现了血腥战争年代

人性的美好(看到死去的“儿子的敌人”,孙寡妇同样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

感到悲伤)。②变形夸张:如“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一道灿烂的绿光随

席筒的张开流泻”;“他双眉间蓝色的洞眼”等。③想象虚构: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

境;还有文中的一些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

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

都是想象虚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

对象'错误。根据原文“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

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

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

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

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可知,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不幸孩子的同情和悲悯,并不是找一个替身来倾泻悲痛。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体现了她的念子心切”解读有误,表现了一个母亲超越了敌我界限的博爱和

慈悲。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描写特色及人物心理的能力。

先找出第二部分描写颜色的词,再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

(1)“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

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

包……”“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黄色的马灯”“金黄色的铜号”,

这些色调都是暖色的;但是女卫生员告诉她儿子小林牺牲了,“她感到那把军号

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这些暖色

调反衬出孙寡妇失去儿子的悲凉和痛苦。

(2)打开席子,“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绿光”是因为死者

穿的衣服是国民党的绿军装;而“灿烂”反映出孙寡妇发现死者不是儿子的激动和

惊喜:“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

儿子!

(3)然后孙寡妇仔细端详士兵的脸,“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

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深红的蜡光”是死者生命力的余晖;

“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

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蓝色的洞眼”残酷冷峻。看到的这些唤起了

孙寡妇的母爱,“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

在死者手上”,由此而转为母性的慈爱和悲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考生要抓住“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来分析。

①变形夸张:

如“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

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

流泻出来”;“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

钻子钻出来的”等。

②想象虚构:

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孙寡妇的梦境;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

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

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③立足现实:

小说运用超越现实的描写,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她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但从小

说第三部分来看,小林应该也牺牲了;小说也表现了现实血腥黑暗的战争年代中

人性的美好,如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境,看到死去的是“儿子的敌人”,但她同样

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感到悲伤,“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

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总之,文章揭示了战争给人

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管子曰:“仓縻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日: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

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嫌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

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

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文本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

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

有所裸。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

曰民赋少,三日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

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

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

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漠②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

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

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甘主]①嫌(zhi):细致。②探(xie),流通。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民P

以Q粟R为S赏T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B.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同。

C.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

国的重要性。

B.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

府以求生计。

C.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

的根基。

D.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

农民的土地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14.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

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答案】10.DHL11.A12.B

13.(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

情会做不成?

(2)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

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14.文本一,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文本二,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于农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

食来求赏或免罚。

“欲民务农”中“农”作“务”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停顿;

“在于贵粟”中“粟”作“贵”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H处停顿;

“贵栗之道”名词性偏正结构,作主语,较长,在其后L处停顿。

故在DHL三处停顿。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句式不同。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宾语前置句,正常

的语序为“莫或止之”;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句意:没有

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B.正确。“亡”通“无”,没有、无/逃亡。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逐逃亡的

人。

C.正确。消费、耗费/没有、无。句意:而消费的人很多。/起早睡晚不嫌苦,忙

里忙外非一朝。

D.正确。纵横/正在。句意: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事物正在

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错误,由原文“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

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可知,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

就互换子女来吃。只是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抢劫,也不是推翻官府。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苟”,如果;“何为而不成”,宾语前置

句,正常的语序为“为何而不成”,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2)“若”,即使;“困乏”,穷困匮乏;“岁”,年成;“孰”,通“熟”,丰熟;“富乐”,

富庶安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是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由原文“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

民以粟为赏罚”可知,当时粮食短缺原因是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致力于农业。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

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

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

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

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

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

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

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

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

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

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

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

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

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

文本二: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

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

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

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

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

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

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

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

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

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

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

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

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

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

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

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

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9分)

和①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施。

【注】①题中“和”,读h。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

的沉重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

雪将至的景象。

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

书时间之长。

D.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

联,脉络清晰。

16.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

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⑴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梁柱上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

(2)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是人们推崇的榜样,也是后人传

颂的对象,“,懒表现出文人对“英雄”的缅怀之情。

⑶电视剧中主人公与挚友离散多年,在久别重逢的一刻却将只有深情的凝望。

小刚被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不禁想到了古诗词中也有诸多描写无言、无声却情韵

悠长的情景的诗(词)句,如。

(3)示例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示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示例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示例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复兴中学高三(1)班的许老师让学生认真研读《红楼梦》中香菱讲诗的内容。他

说,香菱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我们品读一般文学作品的方法是()的,请大家阅读下

面文段,谈谈香菱如何品诗。

……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

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遇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

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

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

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圈‘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

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

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

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

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

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宋子杰同学阅读后,觉得香菱品诗中很注重品读用得精妙的字词。

王丹辛同学补充说,,这跟老师引导我们要分析出“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中的

“碧”“翔”的做法一样的。

于文迎同学则从香菱品读字词的方法上总结说,,所以能与诗歌共情。

①徐老师表彰大家分析得很好,②并归纳说,除了联想这种思维方式,③古诗词

品读炼字很重要的方法是替换对比法,④即替换诗中的关键词,⑤为了在对比中

体会不同的词对描写景物、表达感情、体现诗意的不同效果的目的。

18.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同小异B.不约而同C.不谋而合D.殊途同归

19.下列句子中的“难为”和“难为他怎么想来!”中的“难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3分)

A.他要难为我,我不敢进去。B.她难为地说还是明天吧。

C.难为你想得周全。D.她不愿意去,那就别再难为她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使语

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横线处根据上下文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22.老师邀请你用替换对比思维,通过替换“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一个关

键词,

对比表达效果,体会原句的妙处。要求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雨了,没带雨具,你暂且可以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避雨。与伞比较起来,屋檐

大,伞小,屋檐能更好地为你遮风挡雨。

但屋檐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