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试卷(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行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取。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材料二: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于东西方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述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C.材料二认为,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D.材料二认为,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答案】B【解析】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误。通观材料,“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作者对此是肯定的。C.“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可见,在魏晋时期还没有最终形成成熟的“文如其人”的观点,只是得到“支撑”。D.“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观点比修辞特点论更客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答案】D【解析】“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于东西方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即两种学说的互识、互补成就的是两者的相似、相近,而不是“差异”。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A.民间谚语:“什么人说什么话”“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B.《诗经》中就有很多歌颂劳动场面的诗句,如《伐檀》就是反映了他们砍树运木头的生活现状。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D.北宋苏轼,他在《答张文潜书》中指出:“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案】B【解析】《诗经》中很多歌颂劳动场面的诗句论证的观点是:文学作品反映着现实生活。所以该项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①先提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这一核心命题,并阐明其起源、发展与形成的过程。②然后谈论西方“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其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③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风格论的相似、相近之处。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案】①“诗言志”的观点是被中国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即文学作品要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②诗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这种传承有了依循。③“情欲信”与“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其核心价值是“贵真”,强调文学作品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雨湖沈扬曾经在春阳之下荡舟西子湖,但见远处苏堤上的柳丝在轻风中舞动,如袅袅绿雾;断桥处湖光染翠,树披红云(那应当是烟柳之中的夹竹桃了);而小瀛洲上古典味儿很浓的楼台粉墙与湖中的三塔对应,果真是翠荫华阁,烟波塔影,其美无比。也曾经在夜幕之中舟行湖面,听水声潺潺,看星光闪烁,桨声欸乃之中,有琴声从湖中岛飘来,见鱼儿跃出水面,远岸灯火,在夜色中徐徐移动。一切都在朦胧而寂静的诗意之中。不过我更难忘一次雨中游湖的经历。那是二〇〇〇年的元旦,天空飘着寒雨,我们租船下湖了。早听说雨中西湖、雪中西湖最能激起诗人的诗情。东坡居士在杭州,写了晴湖与雨湖,都是摇曳生姿,灵动有神。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湖,他对满目雪景的描绘,巧用了与“白”相对的“痕”和“点”等,“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氏游雪湖时正是旧历新年前后,有一个好心情,所以看瑞雪时分外生灵性,以至于要把包括自己在内的“舟中人”调侃为“两三粒”。我们此刻也成为舟中的“两三粒”了,小船在轻柔的雨线中前行。湖面宽阔,丝雨与湖水对接时,既无声也无形。水兴微澜,绿波上偶尔也有闪光。如若在阳光下,这种光点一定会明亮而耀眼。西湖的性格是柔和的、温顺的。雨中的湖面似有缥缈的轻烟,更具有诗韵。有鸥鸟在湖面掠水而过,那姿态娇而轻,很是好看。亲水是鸥鸟的天性。湖面上空因飘洒着细雨而使鸟儿更显得兴奋。有时候鸥鸟俯冲而下,尖喙击水之后即快速腾空,扑翅而去。大约是捕捉到了水中之物了。有一只鸥鸟“浮坐”水面,目视雨空,很是悠闲。到了三潭印月的湖面,只见两个石柱子上各有一只鸥鸟栖息。由于是近距离,可以看清硕大的鸟身,背羽灰黑肚羽白,尾羽尖而长。船从三柱间穿过,鸟儿并不惊恐,安然处之。常在“江湖”,鸟也练出来了。很想知道这鸥鸟的名字,船中人七嘴八舌,或说“沙鸥”,或称“海鸥”“湖鸥”。曾记得欧阳修的一首西湖诗,内中写到了鸥鸟,即“沙禽掠岸飞”,禽是鸟类的统称,沙禽即沙鸥大约不会错。“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杜甫的名句。杜甫也是在船行中看到鸥鸟的,不过那不是西湖,而是在成都附近的一条江中。欧阳先生看到的“沙禽”在湖中,杜甫先生看到的“沙鸥”在江中。可见不论是江中或湖中,都有同一类型的鸥鸟,所谓“江鸥”“湖鸥”,只是人们随意的称谓,并不见得有种类的严格区别。即便是海鸥,也是因地而异取的名称,许多地方江海相连,鸥鸟在海上是海鸥,飞到江上便是江鸥。我想“沙鸥”也未必是正式的学名,很可能是某些地方的俗称,只因诗圣杜甫用到了诗中,后人跟着用罢了。欧阳修的西湖诗中还有“无风水面”“隐隐笙歌”“芳草长堤”等字眼。从这些词中可以推测,欧阳先生游湖那天是个晴日,湖面清朗,堤岸上芳草鲜美,而耳旁还有阵阵乐声,沙禽就是在乐声的伴和下贴水飞翔,越过翠绿的堤岸,那情景真是很美很美的。诗传人意,看得出欧阳先生那天也是个好心境。杜甫写“沙鸥”时的情形就不同了,他是在好友——四川节度使严武辞世,失去依靠,离蓉东下的孤舟中咏写此诗的,天地之大,沙鸥之小,漂泊孤零,其凄凉伤感全在诗中。一个是艳阳笙歌,一个是“星垂”“月涌”,这里的隐喻比衬十分明白。物同情异。诗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从同一类禽鸟的飞动之美中,通过不同的话语,各自找到心灵的依托和宣泄。此刻我们在雨中,所看到的不是艳阳下的沙禽,也不是星月下的沙鸥,而是雨丝飘曳中的鸥鸟。这其实是烟雨江南常有的好景致。我只是从同一物种的千年绵延和诗人文字的千年存续中,看到一种物质和人文相融相存的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这种恒久的力量令我感动。堤岸上,有一个香港来的旅游团,一面小旗子上有“新春旅游”的字样。这很可能是一个长游团,从阳历新年一直游到农历新年。神州好风景,岂止一个西子湖?不过我总觉得他们的游览太匆忙。他们看湖,却难以单个儿与湖对话。在盈盈的湖水旁,他们能听到欧阳修的声音吗?(选自《曲楼文拾新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作者在春阳、夜幕下游西湖,描绘出有动有静的生动画面,展示了西湖的美和诗意。B.从“我们此刻也成为舟中的‘两三粒’了”可看出作者心情是愉悦的,流露出调侃的味道。C.“常在‘江湖’,鸟也练出来了”旨在表达西湖是鸥鸟能练就胆识和适应力的最佳栖居地。D.“神州好风景,岂止一个西子湖?”用反问强调祖国名胜众多,暗含对游客不能细赏西湖的惋惜。【答案】C【解析】“旨在表达西湖是鸥鸟能练就胆识和适应力的最佳栖居地”说法错误,应该是“旨在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关于文中写欧阳修和杜甫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探究眼前鸥鸟的名字,引出欧、杜诗歌里的鸥鸟,由“自然的鸟”写到“人文的鸟”,表现出依托“联想”的“形散”特质。B.文中欧阳修的西湖诗以乐景衬乐情,杜甫的诗却是以乐景反衬哀情,虽然所使用的手法不同,但都能表现内心的情感。C.文中“大约”“很可能是”等词语,意味着欧阳修诗歌中的“沙禽”和杜甫诗歌中的“沙鸥”是同一类鸟的结论属于推测。D.诗歌中的鸥鸟和诗人的情感千年流传,凝练成物质与人文相融相存、恒久绵长的生命力,其中蕴含着让人感动的审美力量。【答案】B【解析】“杜甫的诗却是以乐景反衬哀情”分析错误,从原文“天地之大,沙鸥之小,漂泊孤零,其凄凉伤感全在诗中”可知,这是以哀景写哀情。8.在谋篇布局上,标题“雨湖”是如何统摄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开篇简要呈现西湖的美感,引出作者对雨中游湖的经历的回忆。②接着以苏轼、张岱为例,说明雨雪中的西湖能够激起诗人的激情。③然后从雨中鸥鸟,联想到欧阳修、杜甫的诗,表达了美是物质与人文相融相存的生命力,无关乎晴雨。9.文末“他们能听到欧阳修的声音吗”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游客雨中游湖,未必能感受到欧阳修晴天赏湖的明朗心境。②包含着对这些游客未必能超越具体的自然景象,看到中国文化中物质和人文相融相存的生命力的疑问。③表达了作者对游客忙于行程,不能充分领略西湖诗意的惋惜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B.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C.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D.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答案】A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洗沐,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B.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称道家为“黄老”。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汉以后是仅次于王公的爵位。D.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如司马、廷尉等。【答案】A【解析】洗沐,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休沐,借指休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于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疲。B.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非常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礼。C.郑庄居官廉洁,不治产业。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家产,把俸禄和赏赐分赠给宾客,因而死后家无余财。D.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方。【答案】C【解析】因果关系不当,郑庄死后家无余财,主要是由于家道中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2)起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14.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3分)【答案】①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②郑庄推举人不当。他保举的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参考译文】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于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郑当时)做太子舍人。(郑当时)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慰问各位老友,迎送宾朋,夜以继日,直到天亮,还时常担心不能访遍好友。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好像唯恐见不到他们一样。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武帝即位后,郑庄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武安侯和魏其侯的议论,(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郑庄担任太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客人到来,不论尊贵还是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郑庄)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份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置办家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赠给诸位友人,而他所赠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德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确实饶有兴味,时常认为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与属下谈话时,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报告皇上,唯恐延误。(因此,)殽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一致称赞他。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但是郑庄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表明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很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后被贬为平民。不久,暂代长史之职。皇上认为(郑庄)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太守。几年后,(郑庄)在官任上去世。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居家时品行也高洁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日趋零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之多。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庄的贤能,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的翟公说过,起初他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他再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前往,翟公就在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这样的遭遇,可悲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次韵曾吉甫题画屏风[宋]韩元吉何许江山发兴长,浑疑庐阜对彭郎①。胸中丘壑元萧爽,笔下烟波故渺茫。落落疏松长映座,冥冥飞雨欲侵床。冷然已作华胥梦②,便有群仙到枕旁。【注】①庐阜对彭郎: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②华胥梦:梦境的代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写屏风上画作的诗将画面与主观想象结合起来,给人身临其画之感。B.面对画面上的江、山,诗人猜出画家画的是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的景色。C.江、山是这幅画的两个主要元素,山重在丘山沟谷,江则重在烟波浩渺。D.诗人领略了画面疏松的逼真,又感受到了松下有似飞雨入室带来的清凉。【答案】B【解析】“面对画面上的江、山,诗人猜出画家画的是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的景色”解读错误。原文相关句子为“浑疑庐阜对彭郎”,句中“浑疑”的“浑”相当于“浑然天成”的省略,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句中很明显应该是用来形容画工好到让人怀疑眼前所见不是屏风上的画,而是真实的庐山面对着“彭郎”。画面之境生动逼真,让诗人一度产生错觉,可见“浑疑”表明诗人看绘画作品时陶醉的样子,是主观上的怀疑,而非画家写实。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含意:神游画境,诗人仿佛进入美妙的梦境,成群的仙人就在枕边。评价:这幅画意境清幽缥缈,仿佛世外仙境,令人玩味(陶醉)不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海水浩荡、峰峦挺立的景象。(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3)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示例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示例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善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①__________,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在荒山上,张连印②____________,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③____________,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1)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2)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①不耻下问②身先士卒③重振旗鼓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2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案】两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第(1)组极尽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2)组则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于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①________________。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②________________,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北方的冬季,③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教学总结10篇
- 最美中学生主题演讲稿(11篇)
- 金融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34篇)
- 幼儿园自检自查报告
- 考试作弊的批评通报(3篇)
- 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二7类选择题技法专项训练技法1排除法含答案
-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横山中学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十一月物理测试卷
-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压缩语段与扩展语句(新高考专用)含解析
- 2024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中华商业文化》第五章
- (完整版)华为虚拟化技术方案
- 3dMAX菜单中英文对照表(完整版)
- 分析化学期中试卷
- 企业供应链保障措施怎么写
- 大学生安全教育(综合篇)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初中英语-现在进行时 过去进行时(含练习)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业体验及其他活动5.创建我们自己的“银行”(如阅读、道德、环保)》优质课教案-10
- 人 大 代 表 履 职 档 案
- C25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使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