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①所谓“诗礼复兴”,指的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致敬、追溯古典诗词文化和礼乐传统的潮流,其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以此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诗礼传统进行回溯,反思诗礼文化对于文化生活的实质性意义,同时分析当前人们追溯传统的社会心态,在此基础上,尝试理解和解释当前的“诗礼复兴”潮流。

②“歌诗习礼”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诗礼的创制是孔子之前的事,但以诗礼教人,从文献上看,在先秦时期则以孔子为盛,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后世将孔子的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传统承继下来。自汉代开始,由于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故而儒家诗礼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能延续不绝,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自春秋以来,虽然社会大局上存在着“礼崩乐坏”的情况,但就民间生活而言,诗礼传家首先是在孔子家族得到了验证,孔子家族也对诗礼传承发挥了典范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中“诗礼传家”的愿望,是儒家诗礼文化在民间生活的朴素表述,也体现了儒家诗礼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传统。

③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诗”是优美文字,“礼”是仪式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外向型、形式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悦服人心”“安定秩序”的意义。人们往往认为,“歌诗习礼”,可能陶冶自己的精神,实现自我教化与自我约束,过一种安定优雅的生活,从而隐恶扬善,促进社会走向良善,正如王阳明所说:“凡歌诗,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从本质上说,诗礼之教能够助人“远恶向善”,能够保障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使得人们不至于轻易犯上作乱,切中了人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故而历代对其追念不已。

④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光怪陆离的现代审美产生疲劳和质疑,以当前人们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为例,新、奇、怪、短以及搞笑化、娱乐化成为趋势,新技术主宰下的内容肤浅和碎片化成为人们日常审美的主要特质,这反映了人们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所揭示的放弃理性思考、艺术追求而一味满足耳目之欲的现象。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礼”的秩序有着抵悟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如中小学兴起的传统诗礼教育,社会上广为人知的“中华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比赛,以及各地方兴未艾的国乐、古礼、汉服复兴活动等,都是当前“诗礼复兴”潮流的表现形式。这既是当代人对于诗礼传统的常态传承,也反映了一种期望以“传统之药”来疗治“现代之病”的社会心态。

⑤“诗礼复兴”现象,是从传统角度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回应,其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精神传统,希望以古典的诗礼精神来充实和完善现代教化和现代伦理秩序,改造审美缺失与伦理混乱的社会问题,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弊病,有利于实现“审美重塑”和“道德重建”。

(摘编自朱承《“诗礼复兴”与回溯传统的社会心态》)

材料二:①《诗经》是先秦诗性文化的总结,礼制是先秦制度文明的核心。“诗”缘于仪式化艺术搬演需求,进入礼制建构和运作;而“诗”与“乐”共同参与礼制,构筑礼乐文明。这是一种最明显、最典型的共生互动模式,并日益转化为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诗礼文化”。

②礼制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与时代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相适应的雍容典雅、温婉和谐、秩序井然的礼乐文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诗》不仅是艺术化的礼,更是礼制建设的艺术途径。于是,《诗》自然成为历代礼仪典章和社会教化的重要依据,“诗教”便成为“礼教”与“乐教”的核心内容。故自西周初期开始,周人开始将“诗”与“礼”“乐”结合,在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过程中,自觉建构了“诗教”“礼教”“乐教”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得“诗”与“礼”在“乐”的中介作用下,日益密切联系,交融发展,形成宗周礼乐文明中诗礼相成的特殊现象——“诗礼文化”。这种“诗礼文化”,经由周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与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导而不断完善,进而经由历代上自庙堂下自民间的创造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以传统“诗礼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礼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③在“诗”与“礼”广泛而深刻嬗变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则是“诗”与“礼”在制度、仪式、文本上的互动性、互文性,及其“诗礼文化”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交融性、相通性。故“诗礼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核,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创立“诗礼文化”研究的话语系统,建构“诗礼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客观地、准确地、科学地把握“诗礼文化”科学内涵、生成机制、传播方式、流变规律及其当代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邵炳军《从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礼复兴”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等方式实现。

B.诗礼传统的传承离不开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也离不开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对“诗礼传家”愿望的追求。

C.“诗礼复兴”反映了人们对审美再塑和道德重建的期盼,也表现出人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心态。

D.“诗”与“礼”共生互动、密切联系,“诗礼文化”也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具有交融性和相通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家族对“诗礼”传统的传承呼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B.只要诗礼传统受到重视,就能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

C.材料中的“诗”的内涵有所不同,材料一指以《诗经》为起源的中华诗词歌赋文化,材料二单指《诗经》。

D.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分析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材料二侧重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够支持“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观点一项是()(3分)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B.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C.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D.诗礼相成,哀乐相生。(《孔子家语·论礼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为什么依然需要继承诗礼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会明沈从文

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过去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草鞋三双,还有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有时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了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的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此句表述了对讨袁战争后军阀持续混战、民不聊生局势的愤慨,也为小说的情节设置了背景。

B.“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将打仗当作热闹,这是会明对战争的理解,与此相呼应的是下文开往前线路上的唱歌和大声说话,以及驻到前线后逢人就问何时开火。

C.会明与村民的交往中虽有一些吹嘘成分,但也有一种淳朴和友善,体现了宁静和谐、全无机心的乡土气息。

D.得到别人赠送的母鸡并进而孵出小鸡,在养鸡的过程中会明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平生活的宝贵,在与以前生活的对比中,他开始意识到战争的残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故事讲述者不但能深入人物的内心,而且能对人物和事件加以评点。

B.小说以散文化笔调叙事,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从容描述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

C.会明希望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且和平成真反倒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这些内容塑造了会明好战的武夫形象。

D.小说详写会明养小鸡的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他从中感受到了虚妄中的真切、混乱世道中的温暖,激发了他的“非战主义”。

8.文中三次写到“插军旗”,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这个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6分)

9.请探究小说结尾“那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材料二:庞葱①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有删改)

①庞葱:一作庞恭,魏国大臣。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有三处不当,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昔者A舜欲以乐传B教于天下C乃令重黎D举夔于草莽之中E而进之F舜以为乐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五声”,又叫“五音”,指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

B.“是非”,古文中有口舌纠纷、评论、对错之意,文中是“对和错”之意。

C.“质”,在文中指“做人质”,与成语“文质彬彬”中的“质”意思不相同。

D.“信”,指相信,与《左传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的“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得到管仲而称霸,吴王因太宰嚭听信勾践最终身死国灭,由此论证举荐人的重要性。

B.材料一论证观点时,列举多个事例作为论据,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文章内容深入浅出。

C.在陪太子去邯郸做人质之前,庞葱用寓言故事委婉地劝讽魏王,可等他回国后,魏王却再也不召见他。

D.“夔一足”的故事、“三人成虎”的寓言都阐述了对信息传播不加辨析的后果,颇有现实指导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4分)

(2)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4分)

14.两则文本都涉及信息传播的辨析,请简要说明如何辨析信息传播的真伪。(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无衣《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5.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

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

16.两首诗都属于边塞征战题材,但表述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决不松懈。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述了对权贵极度的藐视,与《将进酒》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词语曜党,文章华国。毛泽东,作为中共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立言者,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革命话语系统。“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革命者,击败中间派,赢得敌对者。

他“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________,无往而不胜。他创造的新词汇,建立起共产党文化的核心概念。“整风”是他为党铸魂的________,是“改造思想”之大举。在共产党即将取得胜利、走向执政的红地毯时,他创造出“糖衣炮弹”,警示和教导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不要被敌人________。194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此论断,打破了“恐美症”“恐核症”,将其有力地推向全国乃至英语世界。

“毛氏文章”中,创新的思想、独特的词语、丰富的意象,构成绝妙语录,使人过目难忘,________。这些语录,有的是精研细磨的雕章琢句,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是脱口而成的莲花,不经意为之,却犹如神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望风披靡神来之笔拖后腿依依不舍

B.攻城略地生花妙笔拉下水依依不舍

C.望风披靡生花妙笔拖后腿流连忘返

D.攻城略地神来之笔拉下水流连忘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酸甜可口的泡菜,用清新的酸味化解菜肴的油腻感,因此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然而,①,这让很多人对泡菜望而却步。“泡菜致癌”之说,其根据是:泡菜中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在肠胃的酸性环境中会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当人体中亚硝酸盐摄入量为0.2~0.5克时会导致中毒,摄入量超过3克会致死。但是,②,因为我们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只有摄入超量的亚硝酸盐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其实,蔬菜在采摘后,其本身就含有硝酸盐和少量的亚硝酸盐。硝酸盐本身是没有毒性的,只是泡菜发酵初期,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蔬菜中大量的硝酸盐会被转化为亚硝酸盐。随着发酵过程中氧气的减少,杂菌的繁殖受限甚至出现死亡,乳酸菌逐渐演变为优势菌群。它能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从而减少亚硝酸盐的形成。因此,整个发酵过程结束时,③。因此,通常条件下,泡菜中的亚硝酸盐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退的,四凤也要回家。

B.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C.“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期中测试高二语文解析及解答

1.B2.A3.D

4.①首先提出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的问题;②然后分析诗礼传统的传统惯性特点和教化规范的功能;③再揭示当下人对诗礼传统传承的社会心态;④最后总结“诗礼复兴”的现实意义。

5.①诗礼传统具有强大的惯性和鲜活的生命力;②具有教化和规范的作用;③有助于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④诗礼传统能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历代封建统治者”错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自汉代开始,由于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故而儒家诗礼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能延续不绝,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可知,推崇儒家思想是从汉代开始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选项扩大范围。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只要……就”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弊病”可知,知识分子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且“诗礼传统”有利于纠正社会的某些弊病。

C.“材料二单指《诗经》”错,原文是说“‘诗’缘于仪式化艺术搬演需求,进入礼制建构和运作;而‘诗'与‘乐’,共同参与礼制,构筑礼乐文明。这是一种最明显、最典型的共生互动模式,并日益转化为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诗礼文化’”可知,选项错误。

D.“材料二侧重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错,材料二是从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及其意义,而非单纯的“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观点态度的能力。

D.“诗礼相成,哀乐相生。”阐释的是诗礼的共生相合,而非教化和规范功能,不能支持“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的观点。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以“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以问题引出中心,“有必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诗礼传统进行回潮,反思诗礼文化对于文化生活的实质性意义,同时分析当前人们追溯传统的社会心态,在此基础上,尝试理解和解释当前的‘诗礼复兴’潮流”来提出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的问题。

根据“‘歌诗习礼’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可知,然后分析诗礼传统的传统惯性特点和教化规范的功能。

根据“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礼’的秩序有着抵悟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可知,再揭示当下人对诗礼传统传承的社会心态。

最后一段,总结“诗礼复兴”的现实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的能力。

根据“中国传统社会中‘诗礼传家’的愿望,是儒家诗礼文化在民间生活的朴素表述,也体现了儒家诗礼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传统”可以推断:诗礼传统具有强大的惯性和鲜活的生命力;

根据“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可以推断:具有教化和规范的作用;

根据“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礼’的秩序有着抵悟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可以推断:有助于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

根据“以传统‘诗礼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礼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可以推断:诗礼传统能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D7.C

8.①第一处插军旗是蔡锷对会明的鼓励,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是他为自己军人身份感到自豪的原因;②第二处插军旗是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③第三处写不再想插军旗、打仗,体现了会明内心的充实平和。

9.①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④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在与以前生活的对比中,他开始意识到战争的残酷”错误。战争的残酷在第3段中就有表现,而且是通过会明对去年鄂西战役的回忆。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

C.“且和平成真反倒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这些内容塑造了会明好战的武夫形象”错误。这些内容表现会明对战争拖到六月的惨状不忍直视,且对冲突后获得一段时间和平的期待。文中的会明并不是一个好战的武夫形象。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插军旗是蔡锷对会明的鼓励,结合“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可知,会明参加过革命战争,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是他为自己军人身份感到自豪的原因。

第二处插军旗是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结合“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可知,他在村子里跟人谈话时,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

结合“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可知,第三处写不再想插军旗、打仗,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体现了会明内心的充实平和。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句子意蕴的能力。

结合“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可知,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

结合“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可知,会明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

会明养小鸡的过程,使他从中感受到了虚妄中的真切、混乱世道中的温暖,激发了他的“非战主义”。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

结合“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可知,在养鸡的过程中会明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平生活的宝贵,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10.BDE11.D12.A

13.(1)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2)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

14.①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②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察传闻。③不能偏听偏信,要有独立冷静的判断。

10.句意: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舜”是主语,“于天下”做“传教”的后置状语,“传”与“教”中间不可断,故选B处不应断;“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是“令”的内容,“重黎”后面不可断,故D处不应断;“举夔于草莽之中”与“而进之”都是重黎的行为,中间不可断,故E处不应断。

11.A.正确。B.正确。句意:是非的界线。C.正确。做人质。/本质。句意: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原义为人的文采和本质都很适宜。后形容言谈举止斯文闲雅。D.“意思相同”错误。相信。/信用。句意:大王会相信吗?/(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12.A.“由此论证举荐人的重要性”错,论证的是“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即“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

13.(1)“本”,根本;第二个“和”,使……谐和,调和;“若”,像。(2)“去”,距离;“远于市”,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远”,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愿”,希望。

14.由“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可得出: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由“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可得出: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察传闻。由材料二关于“三人成虎”的对话可得出:不能偏听偏信,要有独立冷静的判断。

参考译文:

材料一: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审察他,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对于人都必须用事理进行验证。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得失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以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材料二: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怀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事,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评论他是非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15.A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

A.“以‘兴’为主”分析有误,《无衣》一诗以“赋”为主。故选A。

16.①《无衣》表述的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以一位战士的口吻叙说大敌当前之际,应以大局为重,不计其余,奔赴前线,共同杀敌,表现了积极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②《出关》表述的是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士卒“回头”的动作,表现出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对家乡的眷恋。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无衣》中,以一位战士的口吻展开叙说,“岂日无衣”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这是反问句,意思是“有衣可穿;“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明确了衣服的来源,体现了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明确英勇无畏、共赴国难的决心。“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表现了积极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首诗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第二首《出关》中,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马后桃花马前雪”的意思是,座骑后的土地正是桃花盛开的春天,座骑前的关外却依然飘飞着雪花、寒威肆虐。该句中有种对比,关内春花正艳丽,关外现在是严寒。因而,士卒在出关的刹那不禁犹豫,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这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另外,“出关争得不回头”意为:出关的将士又怎能不回头留念呢?士兵们“回头”的动作也表现出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对故乡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17.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慎终如始④.则无败事⑤.钟鼓馔玉不足贵⑥.但愿长醉不愿醒

18.D19.“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在革命队伍中掀起语言风暴,凝聚了革命者,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20.运用比喻,将原子弹比作纸做的老虎,举重若轻,生动形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对美帝国主义的蔑视,以及必定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在当时极大地激励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精神。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攻城略地:攻打城池,掠夺土地。也作“攻城掠地”。略:夺取,占领。

望风披靡: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根据前句中的“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可知,语境采用拟人手法,把毛泽东常遭的众多的革命词汇比喻成部队攻打城池,掠夺土地那样,故选用“攻城略地”。

第二空,神来之笔: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

生花妙笔: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语境说的是说“整风”一词的创造传神地概括了党的灵魂,此处不是说毛泽东写作能力大有进步,或文章写得很出色,故选用“神来之笔”。

第三空,拉下水:比喻受拉拢,跟坏人一道去干坏事。

拖后腿:比喻牵制、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

语境说的是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不要被敌人拉拢干坏事,故选用“拉下水”。

第四空,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

流连忘返: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语境说的是“毛氏文章”中那些创新的思想、独特的词语、丰富的意象让人留恋不已,故选用“流连忘返”。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误有二:一是“‘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革命者”错中途易辙,因在“革命队伍”前加上“在”;

二是“击败中间派,赢得敌对者”错,语序不当和搭配不但当,应改为“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原子弹”,喻体是“纸老虎”,将原子弹比作纸做的老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对美帝国主义的蔑视,“吓人的一只纸老虎”表明人民必定会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样形象比喻极大地激励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精神。

21.B(文中的破折号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话题转换。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引出下文。D.表示意思的递进)

22.①“泡菜致癌”的说法时常被提起(坊间盛传“泡菜致癌”的说法)②也不必谈亚硝酸盐色变(也不必对亚硝酸盐如此恐惧)③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极低(本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解析亦可酌情给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