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 窦娥冤 同步课时训练_第1页
部编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 窦娥冤 同步课时训练_第2页
部编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 窦娥冤 同步课时训练_第3页
部编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 窦娥冤 同步课时训练_第4页
部编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 窦娥冤 同步课时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窦娥冤同步课时训练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窦娥冤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嗟(jiē)怨罪愆(yún)衔(xián)冤

B.亢(kàng)旱刽(guì)子手提(dī)防

C.湛湛(zhàn)阡陌(mò)偃(yàn)旗

D.鼓三通(tōng)苌(cháng)弘盗跖(zhí)

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②我本来要把这本书扔掉的,但小明说他正在找这本书,我便做顺水人情送给了他。

③困难从来都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我们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任何困难都会在我们面前“望而却步”。

④犯罪嫌疑人张某可谓江郎才尽,为走私毒品牟取暴利,竟将5小包海洛因吞进了胃里。

⑤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⑥窦娥振振有词地许下三桩誓愿,表述了自己对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社会黑暗,阶级压迫深重,人民苦不堪言。

B.让窦娥临终的三桩誓愿都实现了,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和想象,让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乃至发生的事在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

D.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冤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这桩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当时社会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真实写照。

4.下列对元杂剧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外末、冲末、外旦等指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

B.卜儿,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孤,元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C.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这四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

D.“科”又称“介”,在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如笑科、饮酒科等。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一唱三叹的京剧,婉转悠扬的黄梅戏,缠绵悠远的昆曲……作为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流转千年,经久不衰。___________。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寥寥无几,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日渐凸显。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娱乐方式让传统曲艺再难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如何有效遏制颓势,让衰落的戏曲再现新生机?

A.但是,时代的变迁使得戏曲艺术已经丧失了生命力

B.但是,戏曲艺术已不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

C.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正日趋衰落

D.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节选自《窦娥冤》)

文本二: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

哈姆莱特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节选自《哈姆莱特》)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诀别婆婆时,窦娥认命负屈而死,虽说这是她怜爱婆婆的贤良之举,但也反映出她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

B.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受刑前之所以发下三桩誓愿,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

C.“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体现了哈姆莱特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也流露出他的烦恼、苦闷、彷徨。

D.哈姆莱特心中的伟大事业是为父复仇,在经过一番关于生死的灵魂拷问后,他认识到事业的完成需要行动。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诀别婆婆时的低沉情绪与她在法场上的激昂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对丰满窦娥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B.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写法,这种写法尽管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性。

C.科、白作为元杂剧展开冲突、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辅助手段,在节选文字中烘托了当时的气氛,推动着剧情发展。

D.在这段长篇独白中,运用反问、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哈姆莱特内心灼热、忧郁的情感宣泄得淋漓酣畅。

8.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文本一中的为例,简析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9.《窦娥冤》《哈姆莱特》作为中西文学史上的两朵艺术奇葩,虽诞生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流露出相似的精神内核——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请结合选段中两个主人公形象,作简要分析。

10.仿照下面所给对联的下联,以《窦娥冤》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语言风格、历史地位等其中的一点或数点为写作对象,拟写这副对联的上联。

上联:

下联:汉卿杂剧一腔热血震古烁今

三、语言运用

11.“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悲剧人物,让读者深思。请仿照示例,以“窦娥”为对象进行仿写。要求:符合作品内容和人物思想性格,句式相近。

示例:林黛玉的悲剧,不仅仅是敏感多疑、性情直率,更是封建礼法,她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悲惨地死去。

窦娥的悲剧,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关于关汉卿的记载不仅少,而且互有错讹之处。关汉卿的身份,有记载说是太医院尹,但人们遍查史书发现,元代似乎并无此官职。①,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不过也有资料说是祁州和解州。②?这和中国古代“诗言志,文载道”的传统有关。一般的文人都认为诗歌和散文才是正经“主业”,小说、戏曲不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因此,③。

13.阅读下面的戏剧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

选段中、和都是,都属于宫调。选段中窦娥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亢旱三年。

解析解答部分

1.B

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您”应读“qiān”;C项“偃”应读“yǎn”;D项“通”应读“tòng”。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B

成语的使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第一句,“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表示保留,此句中是指想听听大家的高见,不合语境,使用错误;第二句,“顺水人情”,不费力的人情;顺便给人的好处,用在这里正确;第三句,“欺软怕硬”,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在这里用来比喻对付困难的态度,使用正确;第四句,“江郎才尽”,泛指才思枯竭。不合语境,句意表述的是没有办法,使用错误;第五句,“妙笔生花”,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在这里形容作家,使用正确;第六句,“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没完。做谓语、定语,状语,多含贬义,用在这里错误。

故解析为: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3.D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项,“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语意重复,“大约”和“左右”只能保留一个;

B项,“让窦娥临终的三桩誓愿都实现了,从侧面表现……”成分残缺,缺主语,删除句首的“让”字;

C项,“让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乃至发生的事在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语序不当,“实现”与第一个“发生”位置互换。

故选D。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4.B

文化常识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我们要知晓其内容,掌握其国别;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现代作家主要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B项,错在“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这个地方,其实“卜儿”是元代戏曲里老娘或老妇人的俗称。

故选B。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5.C

语句连贯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问题日渐凸显”“再难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衰落的戏曲”等信息可知,横线处内容要表述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生存状况艰难,并且日趋衰落。A项,“已经丧失了生命力”错,说法太绝对,材料中只是说“衰落的戏曲”;B项,“不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错,材料是说传统曲艺不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并且很难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而并非不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D项,“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说法太绝对,文中只是说传统戏曲艺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述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6.C

7.B

8.①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表述窦娥内心不甘屈死的愤怒之情。②“喷如火”“滚似绵”,运用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内心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③“暑”与“雪”、“火”与“冰”,构成强烈对比,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足以感天动地。④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坚信自己的沉冤必将昭明天下。

9.窦娥:①不甘心于屈死,不屈从于邪恶,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②对吏治腐败导致的人民蒙冤受屈呼告无门的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③在“亢旱三年”的誓愿中,表现出挑战威权、死也不放过恶吏的执着与刚强。

哈姆莱特:①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②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10.窦娥刑场三桩誓愿感天动地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戏剧;文化常识;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环境的烘托和侧面人物的衬托。围绕这些手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筛选解析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5)本题考查对联的撰写。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但也反映出她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错误,窦娥为保护婆婆,只能屈认罪名,可见这是她怜爱婆婆的贤良之举。“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反映窦娥有封建宿命思想,但没有表现其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她负屈而死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B.“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错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的目的很复杂,除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还是对昏暗吏治的血泪控诉。窦娥在生命的最后,许下这一毒愿,是为了呼吁被压迫的麻木百姓,与封建力量作抗争。D.“他认识到事业的完成需要行动”错误,根据原文“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可知,在经过一番关于生死的灵魂拷问后,他退缩了。

故解析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不是“超现实的写法”;三桩誓愿在窦娥身后的逐一应验,才是超现实的写法。“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性”,此说不当。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故解析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运用反问句,增强人物说话的语气,表述窦娥内心不甘屈死的愤怒之情。“喷如火”“滚似绵”,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将“怨气”比喻成“火”,将“冰花”比喻成“绵”,结合这种夸张的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内心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原文“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中“暑”“火”代表酷热,“雪”“冰”代表冰冷,两两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突出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足以感天动地。原文“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中的战国时期邹衍,受请来到燕国,燕国的部分人对邹衍不满,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让邹衍蒙冤入狱,当时正值盛夏六月,天降大风雪。文中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坚信自己的沉冤必将昭明天下。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窦娥形象及作用:窦娥屈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第一桩要鲜血都喷溅到刑场的白绫上,第二桩要六月天飘起大雪,第三桩要当地亢旱三年,窦娥想通过这三桩誓愿向世人昭示自己清白,表现她不甘心于屈死,不屈从于邪恶,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正因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才让无辜的窦娥冤死,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对昏暗吏治的血泪控诉,反应窦娥对吏治腐败导致的人民蒙冤受屈呼告无门的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第三桩要当地亢旱三年的誓愿,是给官员的治理带来阻碍,是对当地官员权威挑战,表述窦娥死也不放过恶吏的执着与刚强。哈姆莱特形象及作用:根据“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可知,哈姆莱特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根据“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出家去吧”可知,哈姆莱特能够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10.本题考查对联的撰写。

题干已经明确要求对联的内容应与《窦娥冤》相关,拟写上联时,可以思考与窦娥相关的情节,比如最动人的情节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还可以关注《窦娥冤》表述的情感或窦娥的形象特征,比如窦娥的善良和对现实的反抗精神等。此外,还要考虑对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仄起平收等特点。常见对联规则: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内容相关,上下衔接。题干中有“汉卿杂剧”可以对应“窦娥刑场”,对应的都是名词性短语;“一腔”是数量词,可用数量词“三桩”来对应;名词“热血”对应名词“誓愿”;“震古烁今”是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成语,可用“感天动地”来对应。据此整理即可。

11.(示例)不仅仅是父离夫亡、孤苦伶仃,更是社会黑暗,她最后在庸官的逼迫下冤屈地死去。

仿写句式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

形式上,要符合“不仅仅是……,更是……,最后在……死去”的格式;内容上,要与窦娥的遭遇相吻合。

故解析为:(示例)不仅仅是父离夫亡、孤苦伶仃,更是社会黑暗,她最后在庸官的逼迫下冤屈地死去。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12.至于他的籍贯;为什么关于关汉卿的资料如此之少呢;有关关汉卿的资料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语句连贯;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

第一处,“元代似乎并无此官职”,横线前写的是“官职”,横线后出现的词语有“北京”“祁州和解州”,都是地名,可见,横线处的内容与地方有官,再联系前面说的是官职,一般介绍人要么说官职,要么说出生地,所以横线处的内容最好是“至于他的籍贯”。第二处,这里要填一个问句,联系这段话的开头,“关于关汉卿的记载不仅少,而且互有错讹之处”,再看横线后回答的句子,可以推断横线处的内容与“记载”有关,所以此处的内容最好是“为什么关于关汉卿的资料如此之少呢”。第三,这是一个表结论的句子,并且是在段落的结尾,既要承接横线处的上一句,又要和开头相照应,可以推断此处的内容也和“记载”有关,于是,此处的内容最好是“有关关汉卿的资料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故解析为:至于他的籍贯;为什么关于关汉卿的资料如此之少呢;有关关汉卿的资料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但要注意题干要求的字数限制。

13.曲牌(或曲牌名);正宫(或正);六月飞雪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第一、二空,根据戏剧的知识可知,填写为:曲牌名、正宫。第三空,根据“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可知,可填:六月飞雪。

故解析为:曲牌(或曲牌名);正宫(或正);六月飞雪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窦娥冤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嗟(jiē)怨罪愆(yún)衔(xián)冤

B.亢(kàng)旱刽(guì)子手提(dī)防

C.湛湛(zhàn)阡陌(mò)偃(yàn)旗

D.鼓三通(tōng)苌(cháng)弘盗跖(zhí)

B

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您”应读“qiān”;C项“偃”应读“yǎn”;D项“通”应读“tòng”。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②我本来要把这本书扔掉的,但小明说他正在找这本书,我便做顺水人情送给了他。

③困难从来都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我们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任何困难都会在我们面前“望而却步”。

④犯罪嫌疑人张某可谓江郎才尽,为走私毒品牟取暴利,竟将5小包海洛因吞进了胃里。

⑤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⑥窦娥振振有词地许下三桩誓愿,表述了自己对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B

成语的使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第一句,“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表示保留,此句中是指想听听大家的高见,不合语境,使用错误;第二句,“顺水人情”,不费力的人情;顺便给人的好处,用在这里正确;第三句,“欺软怕硬”,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在这里用来比喻对付困难的态度,使用正确;第四句,“江郎才尽”,泛指才思枯竭。不合语境,句意表述的是没有办法,使用错误;第五句,“妙笔生花”,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在这里形容作家,使用正确;第六句,“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没完。做谓语、定语,状语,多含贬义,用在这里错误。

故解析为: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社会黑暗,阶级压迫深重,人民苦不堪言。

B.让窦娥临终的三桩誓愿都实现了,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和想象,让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乃至发生的事在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

D.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冤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这桩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当时社会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真实写照。

D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项,“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语意重复,“大约”和“左右”只能保留一个;

B项,“让窦娥临终的三桩誓愿都实现了,从侧面表现……”成分残缺,缺主语,删除句首的“让”字;

C项,“让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乃至发生的事在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语序不当,“实现”与第一个“发生”位置互换。

故选D。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4.下列对元杂剧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外末、冲末、外旦等指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

B.卜儿,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孤,元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C.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这四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

D.“科”又称“介”,在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如笑科、饮酒科等。

B

文化常识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我们要知晓其内容,掌握其国别;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现代作家主要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B项,错在“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这个地方,其实“卜儿”是元代戏曲里老娘或老妇人的俗称。

故选B。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一唱三叹的京剧,婉转悠扬的黄梅戏,缠绵悠远的昆曲……作为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流转千年,经久不衰。___________。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寥寥无几,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日渐凸显。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娱乐方式让传统曲艺再难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如何有效遏制颓势,让衰落的戏曲再现新生机?

A.但是,时代的变迁使得戏曲艺术已经丧失了生命力

B.但是,戏曲艺术已不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

C.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正日趋衰落

D.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C

语句连贯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问题日渐凸显”“再难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衰落的戏曲”等信息可知,横线处内容要表述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生存状况艰难,并且日趋衰落。A项,“已经丧失了生命力”错,说法太绝对,材料中只是说“衰落的戏曲”;B项,“不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错,材料是说传统曲艺不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并且很难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而并非不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D项,“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说法太绝对,文中只是说传统戏曲艺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述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节选自《窦娥冤》)

文本二: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

哈姆莱特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节选自《哈姆莱特》)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诀别婆婆时,窦娥认命负屈而死,虽说这是她怜爱婆婆的贤良之举,但也反映出她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

B.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受刑前之所以发下三桩誓愿,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

C.“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体现了哈姆莱特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也流露出他的烦恼、苦闷、彷徨。

D.哈姆莱特心中的伟大事业是为父复仇,在经过一番关于生死的灵魂拷问后,他认识到事业的完成需要行动。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诀别婆婆时的低沉情绪与她在法场上的激昂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对丰满窦娥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B.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写法,这种写法尽管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性。

C.科、白作为元杂剧展开冲突、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辅助手段,在节选文字中烘托了当时的气氛,推动着剧情发展。

D.在这段长篇独白中,运用反问、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哈姆莱特内心灼热、忧郁的情感宣泄得淋漓酣畅。

8.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文本一中的为例,简析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9.《窦娥冤》《哈姆莱特》作为中西文学史上的两朵艺术奇葩,虽诞生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流露出相似的精神内核——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请结合选段中两个主人公形象,作简要分析。

10.仿照下面所给对联的下联,以《窦娥冤》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语言风格、历史地位等其中的一点或数点为写作对象,拟写这副对联的上联。

上联:

下联:汉卿杂剧一腔热血震古烁今

6.C

7.B

8.①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表述窦娥内心不甘屈死的愤怒之情。②“喷如火”“滚似绵”,运用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内心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③“暑”与“雪”、“火”与“冰”,构成强烈对比,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足以感天动地。④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坚信自己的沉冤必将昭明天下。

9.窦娥:①不甘心于屈死,不屈从于邪恶,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②对吏治腐败导致的人民蒙冤受屈呼告无门的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③在“亢旱三年”的誓愿中,表现出挑战威权、死也不放过恶吏的执着与刚强。

哈姆莱特:①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②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10.窦娥刑场三桩誓愿感天动地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戏剧;文化常识;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环境的烘托和侧面人物的衬托。围绕这些手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筛选解析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5)本题考查对联的撰写。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但也反映出她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错误,窦娥为保护婆婆,只能屈认罪名,可见这是她怜爱婆婆的贤良之举。“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反映窦娥有封建宿命思想,但没有表现其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她负屈而死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B.“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错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的目的很复杂,除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还是对昏暗吏治的血泪控诉。窦娥在生命的最后,许下这一毒愿,是为了呼吁被压迫的麻木百姓,与封建力量作抗争。D.“他认识到事业的完成需要行动”错误,根据原文“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可知,在经过一番关于生死的灵魂拷问后,他退缩了。

故解析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不是“超现实的写法”;三桩誓愿在窦娥身后的逐一应验,才是超现实的写法。“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性”,此说不当。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故解析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运用反问句,增强人物说话的语气,表述窦娥内心不甘屈死的愤怒之情。“喷如火”“滚似绵”,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将“怨气”比喻成“火”,将“冰花”比喻成“绵”,结合这种夸张的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内心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原文“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中“暑”“火”代表酷热,“雪”“冰”代表冰冷,两两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突出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足以感天动地。原文“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中的战国时期邹衍,受请来到燕国,燕国的部分人对邹衍不满,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让邹衍蒙冤入狱,当时正值盛夏六月,天降大风雪。文中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坚信自己的沉冤必将昭明天下。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窦娥形象及作用:窦娥屈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第一桩要鲜血都喷溅到刑场的白绫上,第二桩要六月天飘起大雪,第三桩要当地亢旱三年,窦娥想通过这三桩誓愿向世人昭示自己清白,表现她不甘心于屈死,不屈从于邪恶,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正因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才让无辜的窦娥冤死,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对昏暗吏治的血泪控诉,反应窦娥对吏治腐败导致的人民蒙冤受屈呼告无门的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第三桩要当地亢旱三年的誓愿,是给官员的治理带来阻碍,是对当地官员权威挑战,表述窦娥死也不放过恶吏的执着与刚强。哈姆莱特形象及作用:根据“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可知,哈姆莱特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根据“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出家去吧”可知,哈姆莱特能够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10.本题考查对联的撰写。

题干已经明确要求对联的内容应与《窦娥冤》相关,拟写上联时,可以思考与窦娥相关的情节,比如最动人的情节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还可以关注《窦娥冤》表述的情感或窦娥的形象特征,比如窦娥的善良和对现实的反抗精神等。此外,还要考虑对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仄起平收等特点。常见对联规则: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内容相关,上下衔接。题干中有“汉卿杂剧”可以对应“窦娥刑场”,对应的都是名词性短语;“一腔”是数量词,可用数量词“三桩”来对应;名词“热血”对应名词“誓愿”;“震古烁今”是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成语,可用“感天动地”来对应。据此整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

11.“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悲剧人物,让读者深思。请仿照示例,以“窦娥”为对象进行仿写。要求:符合作品内容和人物思想性格,句式相近。

示例:林黛玉的悲剧,不仅仅是敏感多疑、性情直率,更是封建礼法,她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悲惨地死去。

窦娥的悲剧,

(示例)不仅仅是父离夫亡、孤苦伶仃,更是社会黑暗,她最后在庸官的逼迫下冤屈地死去。

仿写句式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

形式上,要符合“不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