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_第1页
天津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_第2页
天津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_第3页
天津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_第4页
天津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一一古诗词赏析

诗歌阅读(共4小题)

1.(2021•天津)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侏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

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2.(202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3.(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蜗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

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

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

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4.(2018•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侬L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土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总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

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天津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一一古诗词赏析

一.诗歌阅读(共4小题)

1.(2021•天津)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侏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

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

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画面的鉴赏能力。先要用优美的语言还原画面,再概括画面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在把握梅花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诗人

理想性格。

【解答】(1)C.“‘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意思是梅

花的高洁风致是天然生成,与风露冰雪无关。

(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影着天上一轮

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

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

(3)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洁,与风霜冰

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

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

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

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

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答案:

(1)C

(2)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3)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

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

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

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

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202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

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

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词意境,及针对诗词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词,

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想象内容进行赏析,回答问题。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题型为“炼字”题的“诗眼”题。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选择动词或形容词,或能

概括全诗主旨的词。①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

(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③点出该字(词)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解答】(1)B.“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从“酿酒迎新社”“何处饷田归”等句可见,这是清明

前后,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时节,而春社就预示着农忙时节的到来,农民们整日在地里忙碌,甚至无暇回家吃

饭,才有“饷田”的行为。

(2)这句话是说村民们早已酿好了酒等着迎接春社祭祀,远处传来几声砧声,暮色霞光渐渐暗淡。前一句写村

民们酿酒迎春社祭祀土地神的热闹场景,后一句写出春社祭祀完毕,村民们忙于农活,而只有远处几声砧声传来,

诗人院落笼罩在宁静的余晖之中,前句的热闹与后句的宁静形成对比反差,既反映出农民渴望风调雨顺、庄稼丰

收的心境,更以诗人“村居”的宁静祥和来反衬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

(3)本题开放式作答,先确定自己观点,再进行分析;如认为原诗“数声”好,可认为牧笛声声有动静结合之

效,能写出牧童在乡村自由自在地吹笛的情景,同时也写出农人们迎“新社”、牧童“饷田”,充满对一年丰收的

期盼之情,渲染乡村热闹轻松的愉悦氛围;如认为“一声”好,可结合前文“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可见环

境幽雅,“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可见诗人的闲适,“遥砧送暮晖”可见诗人所居之处的宁静;“一声”则能

以声衬静,契合诗歌幽静安闲的意境。

答案:

(1)B„

(2)为准备祭祀、乞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

活场景。

(3)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了乡村热

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点评】炼字

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

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数词--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夸张渲染。

4.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3.(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蛇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

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

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蜗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

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

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

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意境的理解欣赏;注意抓住意象和诗人情感,答出景色特点;

(3)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

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解答】(1)B.“冬季出行,蚊蜗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有误;原文“人远凫

鸭乱”,是说人离得还远,野鸭已经纷乱,但并未指出是“岸边的野鸭”,也并未描写“乱入河中”的景象;

(2)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画面,再总结画面特点;如“山色远寂寞”一句,“山色远”,可见眺望苍茫旷远,

令诗人顿生空寂之感;“江光夕滋漫”一句,“江光”是江水在夕阳余晖中的反光,“滋蔓”二字说明江水满溢,

带来水天浩渺之感;因而山水在此处都显出空旷辽远、辽阔壮美之感;

(3)诗歌前两段写山行所见美景,有“绮丽”“壮观”“寂寞”“滋蔓”等词,展现出诗人观赏美景的喜悦之情;

而后四句着重抒发诗人情感,应仔细品读,“伤时愧孔父”,指生不逢时,为自己所学儒学不能经世致用而感到愧

疚;“去国同王粲",用王粲避乱离开长安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离开国都的飘零之苦;“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此句不仅是感叹自己身世飘零,“所历”二字包含了自己飘零之苦的根由,即国家战乱不息,不知何时才能平定

的内涵,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答案:

(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译文:

沿溪而行,衣衫自然浸湿,这浓郁的雾气直到午间才散开。

冬季温暖,蚊蛾仍旧聚集;人还远离,野鸭已受惊纷乱。

登山坎坷,但见阴云重叠;山路崎岖,两岸高山耸立。

柳枝衰败,驿站坐落在其旁;远望城郭,处在轻烟之畔。

河水倾注,自山中流入江河,何等的绮丽;穷尽目力见江河壮观。

山色远望,颇有寂寞之感;余晖闪烁,江水漫延两岸。

为时而伤,愧对孔子先圣;离开国都,与王粲倒是经历相同。

我身世飘零,一生悲苦;我所经历的一切,令我忍不住长叹。

赏析:

这是从射洪到通泉的路上所作,通泉县,在梓州东南百三十里,离县十五里有秀美的山水,人们称为沈家坑,

杜甫到这里眺望观赏山水而作诗。前六句是记登山行走的踪迹,拂晓赶路,衣服被雾打湿,到午间才散开。蚊蜗

聚集,可见此地温暖。凫鸭乱,足见环境幽静。登顿、欹倾,写出来路崎驱。

中六句写驿站前的景色,从驿站望见城郭,可见通泉己经很近了。河流从山中流出注入江水,因而可见到绮丽之

景。远山寂寞,遥望而生悠然之情。夕阳滋漫,晚照增添辉映色彩;

最后四句叙述自己情感,见山水美景仍旧不足以纾解忧愁,整首诗前两段各六句,最后四句收束作结,以美

景而衬哀情。

【点评】鉴赏诗歌思想情感题,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

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

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

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

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

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

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

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4.(2018•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土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怆当的一项是A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

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考点】山水田园诗.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

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了描述画面,要注意紧扣诗中意象,运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表述。

(3)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

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

【解答】(1)A.”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误,“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句透露出,对于世道的兴衰,对

于孔子、子路一类的人物,诗人从心底里还存有某种希冀。

(2)“平畴”,平坦的田野。“怀新”,孕育着新的生机。理解了这两个难点词语,再结合“远风”“良苗”就可以

描绘出画面。

(3)此句根据“掩柴门”“为陇亩民”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隐逸情怀;一个“聊”字值得分析,其意思一般是“姑

且,暂且”的意思,言下之意是虽然隐居了,但并不能全然忘情,不能完全放弃济世弘道的理想。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译文: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

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赏析: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

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

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此诗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

现基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癖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

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

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

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考点卡片

1.古诗词阅读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根据诗歌的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

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二、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

(一)诗歌的分类: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

诗、政治讽喻诗等。

当然,诗歌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同一首诗歌可能属于不同题材的诗歌,如边塞征战诗中也有抒发思乡怀

人情感的,那也可以归入为思乡怀人诗。且上述分类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诗歌,只是几种最常见的诗歌。

(二)诗歌的结构章法:

诗:

1.绝句:前两句写景(次要),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2.律诗:前四句写景(次要),后四句(抒情)(主要)。

词:

1.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度,主要以写景为主(次要);

2.下片:抒情(主要)。

(三)诗歌的基本特点:

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反、相关、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

【规律总结】

一、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

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

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

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例: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

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

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读诗角度:

1.标题信息:标题中“金陵”“汉江”可以看出地点。“金陵望汉江”告诉我们:这是作者在金陵时写的一首诗。

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作者信息:联系作者生活年代及写作时间,可知此诗写于盛唐之时,抒发的是对盛唐的赞美,同时也能透露出

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

3.注释信息:对时代(如“六帝”“三吴”)、地理(如“派”)、疑难句子作了介绍,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了障碍。

尤其是注释④诠释了任公子的典故的含意。

4.主要意象:“汉江”其实指长江。

5.关键词句:“回万里”写长江之远长,“九龙盘”写长江之曲折,“迅湍”写长江之气势,“沦亡”“不足观”

衬托唐之兴盛;“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则暗示自己无用武之地。

二、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

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而“感伤”。

答题示例: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

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

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

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

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

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

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

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

“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

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

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

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

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藤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

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

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

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

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

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

要分析。(4分)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

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