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9下_第1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9下_第2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9下_第3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9下_第4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9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1.鱼我所欲也

【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附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原文】

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欲:喜爱。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舍:舍弃。

取:选取。

甚:胜于。

故:所以,因此。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莫:没有。

则:那么。

凡:凡是,一切。

得生:保全生命。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为:做。

而:但是。

是故:因此。

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是:此,这样。

心:思想

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则:就。

弗:不。

得:得到。

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

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蹴:用脚踢。

而:表修饰。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辩:同“辨”意为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宫室:住宅•

奉:侍奉。

穷乏者:穷人。

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与:同“欤”,语气助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己:停止。

本心:指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

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

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

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

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

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

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

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

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

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

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

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先前,从前。

二、一词多义

而:⑴呼尔而与之(而,表修饰)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转折

于:⑴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

为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介词,表示原因,为了)

⑵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前为,介词,为了后为,动词,做、接受)

⑶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动词,做)

得: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获得,动词)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动词)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四、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可以)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古义:这,指示代词今义:判断动词

3、一豆羹(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量器今义:计时器具

5、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课文探究】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

义这一中心论点。

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4.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举一个能用本

文观点来选美的例子。

☆如: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5.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舍生取义。(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

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

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

你是怎样看待的?

☆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

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为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

对生命的威胁。

【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

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

【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

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

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

足取的。

巩圉1

_____1一)

7\

【例题1】(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墨者有钻子®腹尊②,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

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尊对目:“墨者之法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

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蜉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

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钳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①银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对人称“银子”。②腹(En)鹉:人名。

I.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死亦我所晋恶: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4)此所"禁所以:

(5)人之所私也私: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3.甲文运用论证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乙文主要通过来刻画腹麝的形象。

4.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答案】

1.讨厌,憎恨同“避",躲避假如,假使用来偏爱

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腹蹲)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

3.比喻(对比)对话(语言描写)

4.示例:[甲]文中孟子认为的“义”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大义、正义,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避祸患的勇

气。

[乙]文中腹蹲认为的''义"是原则、公正、正义,他因此大义灭亲,维护了法律的正义性。我认为两文的

“义”的内涵虽稍有不同,但都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憎恨。

(2)句意: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3)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

(4)句意: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所以:用来。

(5)句意:(孩子)是人们所偏爱的。私:偏爱。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h调、换、

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

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独:只;是:这种;皆:都;丧:丧失;耳:罢了。

(2)许:答应;遂:于是,就。

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表现手法。

【甲】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先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打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

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

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将“生命”比作鱼,将“义”比作

“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运用了比

喻论证法,论述了“正义”比“生命”更重要观点,更加生动形象。

【乙】文“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

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禁绝杀人伤人的人,是天下的大义。君王即使因此让官吏不杀他,我不

能不施行墨家的法令)”是腹罅向秦惠王陈述“杀子”的原因,运用语言(对话)描写,强调腹髀杀子是

“要遵守家法,行大义”之举。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可知。【甲】文中孟子所强调的“义”是相对于

“生(生命)”来说的,认为正义、大义是比生命总要的,正是“义”让“贤者”面对灾祸也不躲避,选

择堂堂正正的面对,是一种不苟且偷生的勇气。

根据【乙】文“墨者有银子腹麝,居秦。其子杀人”“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

吏弗诛,腹罅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银子可谓

公矣”可知,腹鹅杀人触犯了家法与国法,秦惠王念在腹醇年长想网开一面留其子一命,而腹耨选择杀掉

自己的孩子,通过大义灭亲来维护律法的公平公正,可见腹罅认为的“义”是“原则、正义”,两篇文章

的“义”内涵略有不同。但是从根本上说都是能够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稳定的“大

义”。

【乙】译文:

墨家有个很有名望的人叫腹蹲,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

别的儿子,我己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罅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

'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禁绝杀人伤人的人,是天下的大义。

君王即使因此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令。”腹罅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

子女,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舍自己所偏爱的(子女)而去推行大义,腹髀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⅞⅜⅜)

2.唐雎不辱使命

【文学常识】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后人加上。《战国策》是西汉

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钟[、西囿、秦、在、楚、越、魏、乾、燕、

宏、卫、中山十二策。唐雎(ju),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

辱没、辜负。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

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

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镐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

[秦王]即秦始皇赵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yd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

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易]交换。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加惠]给予恩惠。

[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意,置意。错,通“措”。

[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与]疑问语气助词一通“欤”

[直]只,仅仅。

[怫(fU)然盛怒的样子。

[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亦免冠徒跣(xiC∣n),以头抢(qid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怀怒未发,休校(ji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校,吉凶的征兆。休,

吉祥。襟,不祥。

[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的,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

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编(gd。)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

表示庄重。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琼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

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

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

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

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

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

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

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4.寡人谕矣(谕通“喻,知晓,明白)

二、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生气,发怒,动词)

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都是动词)

而:

1.挺剑而起(表顺承,不翻译)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之: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是: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直: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长跪而谢之(谢: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4.休襟降于天(休: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5.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6.虽然,受地与先王(虽然:虽然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

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7徒以有先生(徒:古:只。今:徒弟)

8.秦王色挠(挠:古:屈服。今:轻轻的抓)

四、词类活用:

以大易小------------大,小都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大的地方和小的地方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

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

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

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

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天下编素------------缰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课文探究】

1、如何理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

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

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

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

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I,不要轻举妄动,

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

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

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

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

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

国。

11、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2、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

O

1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寡人谕矣:夫韩、

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文主题】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

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4⅛废ɪ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目:“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与臣而

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弗敢?()

(2)请广于君()

(3)秦王色饶()

(4)长跪而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为长者以数谏故

B.秦王不调俟其欣帆,则又请焉

C.安陵君其才寡人潭中鱼可百件头

D.广故数言欲亡且秦灭韩亡魏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5.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唐雎这个人物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案】

1.交换扩大屈服道歉

2.安陵国却凭借着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B

4.列举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仿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5.通过语言描写

人物性格: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凛然正气

6.示例:蔺相如出使秦国,完整地把和氏璧带回来;晏子让楚王自如欺辱等。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敢交换。易:交换。

(2)句意为: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广:扩大。

(3)句意为:秦王面露胆怯之色。挠:屈服。

(4)句意为: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谢:道歉。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本句重点字词:而,表转折,去U;第一个“以”,凭借;存,幸存;徒,只是;第二个“以”,因为。

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辨析。

A.把/因为;

B.高兴/高兴;

C.答应/大约;

D.逃跑/使……灭亡;

故选Bo

4.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联系全文,以及上下文的内容看待其作用。由第三段“此三子者,

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

日是也”可知,这样做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

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

叙述,几乎全是语言描写;用语言描写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语言描写

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例如由第二段“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

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可知,唐雎凛然正气、有勇有谋、临危不惧。由第三

段“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缩素,今11是也”可知,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警告秦王要轻举妄动,自寻死

路。

6.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比如历史上的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比如阻止公输盘和楚

王攻打宋国的墨子,还有机智过人让楚王自取其辱的晏子等等,选择其中一人,写清他的主要事迹即可。

3.送东阳马生序

【文学常识】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

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

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

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

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

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

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

告之。

【注释】

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

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嗜(Shi)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硕(ShUO)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趋:快步走。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清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

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Chl)(咄duo):训斥,呵责。

俟(si):等待。欣(Xin):同“忻”。

卒:终于。

箧(qi@):箱子。曳屣(y8xi):拖着鞋子。

穷冬:隆冬。

皴(ju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僵劲: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衾(qln):被子。

逆旅:旅店0

日再食:每日两餐。

被(pi)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U):气味,这里指香气。

烽(yG页)然:光采照人的样子。

缢Cyu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d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

缀:这里意为“跟随”。

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

康(H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縻”或“稍”。

裘(qiU):皮衣。葛:夏布衣服。

遗(Wfei):赠,这里指接济。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流辈:同辈.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e):拜见。

撰(ZhUdn):写。长书:长信。贽(Zhi):古时晚辈初次拜长辈时所赠的礼物。

夷:平易。

归见:回家探望。

“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诋(di):毁谤。

际遇之盛:际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

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

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

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

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

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

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

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

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

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

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

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

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

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

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

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

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

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二、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

2、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3、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4、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这里作数词,两次)

5、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6、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7、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三、古今异义

1、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2、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古义:因此今义:判断动词是;

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4、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今义:好处

5、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6、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今义:填满填充

7、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

8、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身边;今义:大约

9、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10、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今义:小兵)

11、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12、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四、一词多义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

(I)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课文探究】

1.作者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遇到的苦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抄书之难:手自笔录;

求师叩问之难:趋百里外,谦虚谨慎;

从师道路跋涉之苦: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生活之苦:日再食,编袍敝衣。

克服的方法:

①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观群书。

②苦无名师引导,长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③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2.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目的: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请举出一例,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作对比,更为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

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5.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

毅力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①学习要勤奋;②求师要诚心;③学习中需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④学习要又浓厚的兴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

【课文主题】

本文是宋濂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篇赠序。文章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

历,勉励同乡晚辈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巩圉)

\„一二二二一一济

【例题1】(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急。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戋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

绣,戴朱缪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坤然若神人:余则缁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咒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即还书。生旦往索。

日:“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日:“此清灯窗所业书。”

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目:“吾以子珍秘太甚,特此相

戏耳。”

(节选自《泽山杂记》)

注释:①领乡荐:古代指乡试中举。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I.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保其欣悦()(2)主人日再售()

(3)生苔,讼于祭酒()(4)清即持所做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每小题2分,共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吾以子珍秘太甚,特此相戏耳。

3.甲文段中除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和“吃穿条件差”的困难以外,作者在求学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

困难?作者为什么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4.同样是无书可读,甲文段中的“余”和乙文段中的景清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I.等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