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9上_第1页
古诗词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9上_第2页
古诗词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9上_第3页
古诗词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9上_第4页
古诗词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9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I海⅜~者占二)

1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

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

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

创立者。毛泽东还是一位史学家,诗人,书法家。

二、背景与主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嫄上视察地

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

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

《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这首词借景抒怀,通过描写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诗人作为革

命领袖的豪情壮志。

三、诗歌常析

1.参考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

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

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

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

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2.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

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

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

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6.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7.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

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

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

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娩。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

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请概括本词上下阕内容。

2.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答案】

1.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得看现在的无产阶级,看人民群众。歌颂了无产阶

级革命英雄,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上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

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知,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

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根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可知,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

河山的热爱。根据下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

射大雕”可知,词人重点评论了历代帝王;根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知,歌颂了当代英雄,抒发

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

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

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展示了诗人坚

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⅛~者4]

-√∖

2.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筋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仙”之称。他的作品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我国文学史

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著有《李

太白全集》《早发白帝城》。

二、背景与主题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

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这首诗借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既反映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抑郁苦闷,又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

的人生态度及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

中茫茫然。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

从日边经过。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

过大海。

2.欢乐的宴饮中诗人为什么忽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动,形象地把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表现出来。衬出诗

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3.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借吕尚、伊尹得到重用的故事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4.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由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处境,以四句节奏短促的感叹,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

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借南朝宗惠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心情由苦闷和彷徨中再次振作,充

满乐观和希望。

《JS⅝⅛Γ⅞I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L。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I.请体会“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中“济”字的妙处。

2.有人评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一句“意蕴丰富”,请加以简析。

【答案】

1.①“济”是“渡”意思,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的情景,③表现诗人乐观

豁达的胸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富有动感。(意对即可)

2.①“意蕴丰富”是指所包含的意思多;②表面是对现实中行路艰难的感叹;③深层意思是表达诗人对仕

途坎坷、理想难以实现的忧虑和苦闷;④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音低沉,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直挂云帆济沧海”句意: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诗句写出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

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济”是“渡”的意思,表达作者坚定不移的信念,表现了诗人的

乐观、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强化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犹疑;

疑问句式,诗人找不到眼前的出路,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

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表现r他对理想

与前途的忧虑与苦闷。

因此,诗句虽短,但包含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富有深意。

[∙⅛⅛-者点-)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文学常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

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喻寄托手法,有<<刘梦得文集>>

二、背景与主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

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

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

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诗人坚定和乐观的精

神。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被贬谪,被弃置到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方,已经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老友已逝,

空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如隔世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今日

听到你为我所作的诗歌,暂且就靠着这杯酒振作精神吧!

2.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痛苦、寂寞

3.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手法: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心情: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4、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

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

乐观的境界。

[2⅛Jj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等词语,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愤激心情。

B.颔联运用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故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C.“暂凭杯酒长精神”写诗人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D.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赠予刘禹锡,刘禹锡回赠白居易时写下了这首诗。

2.你怎样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

【答案】

1.C

2.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或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勇于面向

未来。

【解析】

I.C.“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表述错误,由“今日听君歌一曲”可知,这两

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由“千帆过”“万木春”可知,诗人并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

相互劝慰,相互鼓励;表达了他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的信心;诗中虽

然感慨很深,但并不是消沉,也并非只是酒后振作。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要在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句子意思,再结合诗中表达的情感,品味诗句的含义。

这两句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沉

舟”‘'病树”代表旧的事物,“千帆”“万木”代表新生事物;诗人将沉舟之畔与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与

万木萌春两相对比,体现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必然规律;另外,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

到惆怅,但“千帆竞发”“万木皆春”的景象表达出诗人面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的豁达的襟怀。揭

示出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勇于面向未来的主旨。

12⅛⅛-七二三)

4.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

“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

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二、背景与主题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

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水调歌头》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

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

对弟弟子由的思念。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

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

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

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2.“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

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3.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

心理?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

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

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4.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

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5.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对月表示原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犹

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我欲乘风归去,又考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答案】

],,欲”是,,想要”的意思,,,恐”是“害怕”的意思,含蓄写出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表达

了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符合题意即可)

2.示例一:“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现了词人因不能和亲人

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形。(从炼字角度)

示例二:选景典型生动,皎洁的月光、朱红色的楼阁、雕花的窗户,展现了月下思亲的情景,既准确生动

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乂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从写景角度)(从

其他角度赏析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意: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

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欲”写出了我希望回到以前的官位上继续当官的心情。“恐”写出了作者心中又惧怕身居高位的心理。

整句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

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

意的自己。作者选取暗夜中的典型代表景物:皎洁的月光、朱红色的楼阁、雕花的窗户,表达了词人对亲

人的思念之情。“转”表明了月亮的移动,暗示时间的变化;“低”表面写月的位置,实则也是暗示时间,

说明月已西落,两个词都表现夜已很深;“无眠”意思是难以入眠,以此表现词人当时的心情。

(~⅛~者ʌ)

5.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

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

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二、背景与主题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

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杜甫的诗也代表了苦难中的老百姓的想法,他的这首诗体现了对人们的同情和关怀,对朋友的关心,

对战争的控诉。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成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

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阅读下面杜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诗歌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王得臣(1036年T116年,北宋文学家)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

意亦深稳。”(《座史》),试分析颔联中“月”这一意象。

【答案】

I.戍楼上传来了沉重单调的更鼓声,阻断了人们的来往;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只孤雁的哀鸣,整个画面给

人凄凉沉寂之感。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2.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

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月是故乡明”,融人了自己的

主观感情,语气肯定,不容质疑,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雁声”的意思:成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

传来了孤雁哀鸣。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

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

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

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

最明亮。“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

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

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

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一、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

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

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

称刘随州。

二、背景与主题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

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

首律诗。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

强烈的控诉.

三、诗歌常析

1.参考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

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

何天涯飘零?

Iiι≈*¾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事项的一项是()

A.“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B.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C.“吊”的意思是“凭吊”,是诗人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D.尾联“怜君”一句,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2.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

满情绪。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C.有误,《吊屈原赋》作者是贾谊,是贾谊来到湘水之滨吊念屈原之

作,不是刘长卿吊念屈原。“湘水无情吊岂知”写出诗人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贾谊的遗址。此句将诗人

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故选C。

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写贾谊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

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

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凭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

的哀惋叹喟。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

在。表面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尾联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遭受不

公的处罚!全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

现实的不满情绪。

〔丞⅜~善金)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

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

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

程碑式人物。

二、背景与主题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侍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

史。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

以他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语言明快,风格沉郁。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为皇帝“除弊事”的

决心和老而弥坚的气概,但一封奏疏竟然获罪,也流露出诗人的怨愤之情。

三、诗歌常析

1.参考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I®能因衰

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

连马也胸蹦不前。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诗人被“左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赏析颈联.

【答案】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

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

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公元819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

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

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

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

即日上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意思是: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

到路途遥远的潮州。此句可作答诗人被“左迁”的主要原因。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作答此类问题,需要正确理解诗句意思是前提下,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答。“云

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为: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

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胸跚不前。两句中“云横秦岭”,云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

“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本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

「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

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

“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的悲哀,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8.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O

棚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yu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

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

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

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

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

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二.背景与主题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

夏承奏《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

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

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

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

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柳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

本暗淡店墙。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己挤满曲岸湖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锋,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柳■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氐砸的一项是()

A.诗中不著“早”字,但通过视觉、听觉的综合描写,描绘了独特的“早行”图。

B.“客行悲故乡”此句中的一个“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C.诗中“明”字,这里为照亮之意,衬托出拂煦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哀景反衬乐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

相应,首尾圆合。

2.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全诗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流露

出诗人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解析】

LD.“以哀景反衬乐情”表述错误。"凫雁满回塘”的意思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这是春意正浓的乐景,而诗人自己却在外奔波,时刻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故应是乐景衬哀情;

故选D。

2.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由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嚓亮,茅草店沐浴

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可知,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

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柳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

的是刚上路的早行景色;点明意象,榔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作者触景伤情;再加上

尾联“凫雁满回塘”写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

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

9.《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秦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一、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偶对整密、诗律纯熟。

二、背景与主题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

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诗人通过对登楼所观之景的描写,营造出了萧条苍凉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作者对历

史沧桑、家国衰败的无限慨叹。

三、诗歌常析

1.参考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兼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夕阳西下时分登

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

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阅读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完成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藕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请分析颔联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当年事”指的是什么事?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颔联融情于景、象征暗示、波濡云诡壮阔景象,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

2.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对唐王朝气息奄奄、颓势难救的衰败形势的痛借与感慨之情。

【解析】

1.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颔联意为: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满楼风声飒飒。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福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

与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

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11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

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当年事”

指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

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

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

“流”字,则暗示出作者对唐王朝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

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7\

10.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

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秋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

俳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著有《李义山诗集》。

二、背景与主题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

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

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了两个爱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又彼此思念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至死不

渝的爱情的赞颂。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春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零。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蜡烛燃烧殆尽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滴干。早起对镜梳妆,唯恐青春容颜逐渐消失,夜晚吟诗,会感到月

光清冷。蓬山距此没有多远,希望有青鸟殷勤地替我去探望(你)。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连用两个“难”字,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更显“别”的深沉与哀绝。

B.颔联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和巧妙自然的双关手法,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C.颈联诗人通过对自身“云鬓改”“夜吟”的描写,道出对恋人无尽的相思之情.

D.尾联中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2.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妙在首联”,你能结合景物特点分析首联中“东风无力百花残”一

句的妙处吗?

【答案】

1.C

2.“无力的东风”“凋残的百花”两个典型意象,既交代了时令是暮春时节,又渲染了离别时凄楚的气氛。

另外,这句诗将别离的伤感与痛苦自然而然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烘托离别之人的痛

苦和伤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意思是: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

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从“应”字写

出的是女子对男人的揣测。据此,“夜吟”不是对自身的描写。故选C。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首联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运用了“无力的东风”和“凋残的百花”两个意象,

既交代J'自然环境和季节,又渲染了别离时凄凉、伤感的氛围,烘托离别之人的痛苫和伤感。同时也是采

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将抒情者心境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使表达的情感更加的真切感人。据此理解

赏析作答。

[Tr七点一)

ʒ/\

11.行香子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巡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一、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轼曾戏

呼其为“山抹微云君”。代表作品有《鹊桥仙》《淮海居士长短句》等。

二、背景与主题

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

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的生

机勃勃,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诗歌常析

1.参考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

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æ⅛S⅞)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⑥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久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画⑤青旗⑥,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