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548-2023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与建设技术规范_第1页
DB11-T 548-2023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与建设技术规范_第2页
DB11-T 548-2023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与建设技术规范_第3页
DB11-T 548-2023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与建设技术规范_第4页
DB11-T 548-2023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与建设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13.020.10CCS

Z

00DB

11 DB11/T

—2023代替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与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assessment

and

construction

eco-environment

friendly

watersheds

发布

实施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11/T

548—前言..................................................................................

II1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

25

调查与评价..........................................................................

26

................................................................................

77

............................................................................

88

...............................................................................

129

...............................................................................

1210

..............................................................................

13附录

A(资料性) 小流域调查与统计表

..................................................

14附录

B(资料性) 小流域坡面调查方法

..................................................

18附录

C(资料性) 小流域水质水量监测方法

..............................................

19参考文献..............................................................................

20DB11/T

548— 本文件按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11/T

548—《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进行修订,与

54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变化:a) 更改了术语,包括删除了

4

个术语,增加了

2

个了

1

个见

3,

版的

3);b) 更改了调查与评价(见

5,

版的

5);c) 更改了措施布局(见

6,

版的

6);d)更改了治理措施(见

7,

版的

7),对措施的名称、内容做了整体调整和完善;e) 增加了“”一章(见

10);f) 删除了

A

D(见

版的附录

A

和附录

D);g) 更改了

B

表格,将

B

调整为

A,并了中的表格

A.8(见

A,2008

B本文件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水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中心,北京市水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进黄炳彬、丁建新、赵宇、薛万来、刘佳璇、李添雨、颜婷燕、张耀方文忠、滕润平。本文件及其所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布为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IIDB11/T

548—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调查和评价,以及治理、监测、验收和管护等建设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功能维护与提升。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中的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的条款。其中,注日期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15776

技术规程GB/T

15773

水土保持治理

验收规范GB/T

水土保持治理 荒地治理技术GB/T

21010

土地利用分类GB

50179

河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86

堤防工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计标准GB

51018

水土保持工计规范GB/T

51435

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LY/T

植物篱营建技术规程NY/T

肥料合理使

通则NY/T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氮肥NY/T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有机肥料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SL

336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

379

挡土墙设SL

386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T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SL/T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DB11/T

生态清洁小流域施工质量评定规范DB11/T

河流、流域名称代码DB11/T

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DB11/T

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DB11/

1612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3 术语和定义DB11/T

548—SL/T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三道防线

three

fronts以水生态保护修复源保护为主要目根据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由小流域分水河沟道水系将小流域划分为预防保护区、综合治理区和生态修复区,因地、因害布设防筑小流域保护修复三道防线。横向连通性修复

lateral

connectivity

改善河流的水域、、滨带连通状况,提升水体与生物在横向上的自由流通性。纵向连通性修复

connectivity

改善河流上下游水体连通状况,提升水体与生物在纵向上的自由流通4 基本规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建在小流域调查和评价基础上开展,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建设目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系为脉络。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化保护和修复合水文化保筹上下游、左右岸、实施流域、系统治理、治理,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河。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尊重系统演替规律,从过度干预利用向自然恢复、休养生变。生态系性整性,发挥生态系统调节、修复,防止变相开发和过度干扰对流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小流域内实行以污染总控为原减污。开展村镇点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科学布设内生活污垃圾、畜禽粪污、水土流失、化各类污染源防治措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流域生态系统稳维持为目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系统推进流域内各类要素保复。小流域名称与代码应符合

DB11/T

的有关规定。5 调查与评价调查5.1.1 一般规定5.1.1.1 以小流域元开展综合调查。5.1.1.2 调查方法资料收集地调查和遥感调查等。5.1.1.3 坡面地块、、村庄土保持措施等位置信息应在地形图或遥感影像上标出,地图比例尺应不低于

1:10000,重点工程布设区域不低于

,遥感影像分于

。5.1.1.4 调查成果宜录入信数。5.1.2 调查单元5.1.2.1 以土用为基础,在小流域内划分调查单元,实施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状况的综合调查。DB11/T

548—5.1.2.2 农、林、草等用地以地块为单元,水域以沟道为单元,及相关用地以村庄为单元。5.1.3 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5.1.3.1 应调查小流域的地质、土壤、、气象、植被地利用等基本要素,表格参见表

A.1。5.1.3.2 应调查小流域的人口、劳动力、各产业总产值、人均所得等情况,表格参见表

A.2。5.1.4 坡面5.1.4.1

调查坡面土地利用土保持等情况。5.1.4.2

调查林草地的植被,包括植被种类、覆盖度、群落特征等。5.1.4.3

调查耕地和园地的耕作和管理、肥料农药施用、土地权属等情况。5.1.4.4

调查矿区类型、分布、规模及。5.1.4.5

调查坡面土壤侵蚀状况。5.1.4.6

坡面调查方法参见

B。5.1.5 沟道5.1.5.1 应以小流域主及次级沟道进行分级调查。5.1.5.2 调查的汇积、沟长、沟宽、纵坡等和治理措施格参见表

A.3。获取沟道平面和纵、横断面地形图。5.1.5.3 调查,生物、水文地貌和水质水量,生物和水文地貌应符合

1173、DB11/T

的要求,水质水量调查参见

C格参见表

、表

A.5。5.1.5.4 沟道应完

1

个汛期和期的资料收实地调查。5.1.5.5 调查流域内坑塘分布与利用状况。5.1.6 村庄5.1.6.1

应以村为单元进行调查。5.1.6.2

调查项目包括下列:a)

村庄取水、供水、、排水,包括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情况,表格参见表

;b)

生活垃圾的数处置方式,表格参见表

A.7;c)

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情况;d)

村庄雨水排除护措施情况。评价5.2.1 小流域分析评价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a)

根据地块土壤侵蚀成果,利用土壤侵蚀分析评估小流域壤侵蚀面积、强度及分布,分析土因;b)

分析对沟道进行水文计算分析,推算沟道洪水;c)

根据沟道植被、底栖动物种类及数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受人类干扰程度;d)

根据

绘制小流域主沟道水文地貌分级图,识别人为干扰较严重、连通性受阻、生境退沟段;e)

分析小流域水质达标情况。不达标的应采用统计分析、数学等手段,小流域主要源,绘制水污染物负荷空间分布图。5.2.2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DB11/T

548—a)

评价指标总体指标、坡面指标、村庄指标和指标等

4

项,其中总体指标小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小流域管护

2

项,坡面指标水土流失防治、肥料施用情况、和人为干扰

4

项,村庄指标包括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分类收集处理、规模养殖废弃物处理情况和达标

4

项,指标生物特征、生境和水质

3

项,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见表

1;b)

应按小流域出口所处位置进行评价和计分,表

A.8。总分达

80

分(含)以上为小流域,其中

80

含)至

90

分星级91

含)至

95

分为级生态清洁小流域,96

分(含)以上为三星级生态清洁小流域;c)

根据标准的指标及现状,小流域主要存在问题格参见表

。20

10

a10

32

10

b

b

c

d

GB

10

28

水收10

垃圾

DB11/T

548—表1表1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废弃物处

10

1120

10

2.01210

e

II

13

SL

NY/T

DB11/T

。DB11/T

548—表1表1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续)DB11/T

548—6布局一般规定6.1.1根据小流域评价与问题结果,衔接上位规划,按照确定的小流域建设目标进行治理措施布局。6.1.2 按照防线进行分区措施布局。预防保护区针对坡度较大的坡面,以水源涵养提升为目的实施封育保护为主的措施,实现下山;综合治理区针对村庄及周边耕地、园地,以防控善生产生件为目的,实施水土流失控制和点、面源污染防控等相关措施,实现净水入河;复区以河沟道防洪空间不减少及水生态功能提升为目的,对上下游、干支流实施水质复措施,实现净水。6.1.3根据污染源结果、以小流域出口污染总控为原则,布设点面源污染防控措施,针对重要污染源关键布置措施,其中水土流失控制措施宜面源污染防控功能。6.1.4 对小流域内6.1.5各项应落实到地块、村庄或沟道,并标识在措施布局图中。分区措施布局6.2.1 预防保护区6.2.1.1 预防保护区位于小流域内山高坡陡、人类活动少的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域,一般为坡上坡度一般大于

°。6.2.1.2 主要采取封育保护措施,设置标牌、护栏,与人工巡护等合,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土壤源涵养。6.2.2综合治理区6.2.2.1 综合区位于小流域内农业种植区及人类活动地区,一般为坡

坡度一般小于

25

°。6.2.2.2 根据小流域用和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合理布设梯田整修、树盘、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挡土墙、、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美化、田间生产道路等措施。6.2.2.3 针对耕地和园地地块,控制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对破损的梯田及树盘进行修复,其水土保持源污染防控功能。6.2.2.4 对危及房屋及道全的边坡地段可采取、挡土墙护措施;生活污水处理应根据人口规模、条件、水源保护、水排放等进行集中或分散处鼓励再回用;生置应“减、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类收集与处6.2.2.5 分布在洪水危险区的住户,应尽快搬迁;限件搬迁的,应根据防洪采取防护措施。6.2.3 生态修复区6.2.3.1 生态修复区位于小流域内河(沟)道和湖泊水库及周边地带。6.2.3.2 应根据河沟道调查、监测和评价结果确定河沟道水生态状况,生态自然、功能完好的河沟段(水文地貌

I

级和

II

级保护。对人为严重、生态退化的河沟段(水文地貌等级

V

级)进行修复,修复目标。7.2.2 坡度

以下,土质较好、距村庄较近、7.2.2 坡度

以下,土质较好、距村庄较近、交通便利耕地、经济林用地或已破损的梯田及地地块,宜整修梯田。15

以上耕地不宜梯田,宜改为林地。6.2.3.3 应以河沟道水文计算分析及平面、纵横断面为基础,兼顾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以河沟道为单元进行措施整体配置。6.2.3.4 当河洪水对村庄、农田、道路有或者支毛沟沟底下切剧烈发展时,可采岸、谷坊等防护措施。当河沟道存在影响行洪安全的设施、堆放物等时,应进行清理拆不宜在河湖管理范围内布设防护措施,无防护对象的河道不宜进行防护措施建设。6.2.3.5 当村庄、农田、道路排水不畅或污染严重时,可修复排水措施,包括村庄沟渠、村塘洼用、农田道路排水沟渠等。6.2.3.6 当河存通性受阻、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功能退化时,宜采取近自然的生态措施,包括横向连通性修复、纵向连通复、生物栖息地修复、水生生物等,或提沟道纵向、横向、垂向的三向连通河沟道栖息地生境多样性,提生物多样性。6.2.3.7 坚自然、、低扰原不宜建设人工湖水面造水景,不宜修建阻水建筑物。6.2.3.8 泥石流沟道治理应执行流质灾害防关标准。7 治理措施封育保护7.1.1坡面坡度大于

°或土度小于

cm

的区域,宜进行封育保置封禁标牌和拦护设施。7.1.2 封禁区内林草破坏严重、植被状况较差、恢复比较的区域出入路口可设置护栏、围网等,并与当地景观协调。梯田整修7.2.1 梯田宜以破损梯田为主。oo7.2.3 应遵循就地取材、挖填方平衡、随山就势的原则。7.2.4 梯田防御暴雨宜采用

10

年一遇

最大降雨。7.2.5 梯田宜采取水平梯田或反坡梯田。7.2.6 梯田断面应符合下列规定:a)

梯田田面净宽宜大于

3m;田面坡度不宜大于

,田面不均匀高差一般应小于

0.3;b)

田坎高度不宜超过

;c)

田埂高度应为

~,顶宽

~。7.2.7 梯田可根据条件布设坡面截排水沟。截流沟沿坡面等高线或沿梯田傍山一侧水平布置,排水沟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截流沟的两端应就近接入排水沟。排水沟宜尽量利用低洼地带或连接蓄水池,沟的可采用卵砾石堆等措施发挥滞蓄、消能和过滤等综合功能。截排水沟设计应符合

51018

的相关规定。有截排水沟的梯田,宜对损毁的截排水沟进行整修。7.2.8 梯田田坎、田埂宜种植灌草植被,形成具有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防控功能的植物篱。宜多年生草本、小灌木等。植物篱的配置、种植、抚育符合

关规定。7.2.9 施工中表土应单独收集、存放,施工后将表土均运到田面上。树盘7.3.1 坡度

5°~15°、地形较为破碎的,宜修建。的宜进行整修。DB11/T

548—7.3.2树盘防御暴雨宜采用

10

年一遇

最大降雨。7.3.3 树盘宜为形,向坡上方开口,半径为

~。宜就地取材,可为土或干砌石树盘,外观应与当地协调。7.3.4 在坡度小于

8°的经济林地上可修筑土树盘,宜为

~1.25m。7.3.5 树盘田埂宜种植或灌草植被,宜选择多年生草本。7.3.6 宜同步布设坡面截排水工程,截排水沟设计应符合

GB

51018

的相关规定。经济林7.4.1 经济林措施宜以水土流失防治和面源污染防控为主。7.4.2 采取、生态田埂等措施,因地制宜种植或自然恢复低矮、乡土植物。7.4.3 对缓坡或平滩地种植的林,可采用林菌、林药等立体种植,提高氮磷等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水土保持林7.5.1 土层厚度大于

cm、坡度小于

°的坡地及河沟道两岸、湖泊水库四周、渠道沿线宜营造水土保持林。7.5.2 树种树,以乡土树种,针阔叶树混交,乔灌草结合。7.5.3 初植密度应根林种确

关规定执7.5.4 应采取水土保持整地措施。根地条件和林种的不同,可分取鱼鳞坑、水平阶或穴整地措施,应符合

关规定。7.5.5 灌溉使用再生水,不宜新打机井取水灌溉。挡土墙7.6.1 对危及房屋及道路安全的边坡,可修建挡土墙等防护措施。7.6.2 宜就地取材,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7.6.3 挡土墙设计应符合

GB

50286

关规定。护坡7.7.1 对危及房屋及道路安全、破坏严重层裸露、稳定性差的边坡,可采取等防护措施。7.7.2 宜采用植物护坡的形式。坡比小于

1:2

的沙质或土质坡面,可采用种宜选用生长快、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大种。应尽可能采用多草种混播于

1:,土度大于

的地方,可采用乔灌草护坡。应选用乡土种,采用深根浅根性相结合、乔灌草混交方式。1~2

年内,应采取抚育管理措施。17.7.3 坡比小于

1:

的岸可采用坡改型综合护坡形式设计应符合

SL

386

的要求。1生活垃圾处置7.8.1 垃圾应在分类,按照“减、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置。7.8.2 垃圾池等收集处置设施,应远离河、水源等,污染外流。7.8.3生活垃圾处置设计应符合

GB/T

关规定。鼓励生活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处理7.9.1 根据小流域内村镇建设规划、发展和污水排放数量,合设污水处理设施。7.9.2 污水处理站位置选址应满足防洪标准要求和村庄点卫生防护距离要求,不宜设置在河DB11/T

548—管理范围内。7.9.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应符合

DB11/

的要求,鼓励再生水回村庄7.10.1 村庄绿化美化物清理、植树、种草、铺设步道等措施。7.10.2 村庄绿化美化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与村庄坑塘洼地利用、排洪沟渠等措施相结合。7.10.3 植物种类应以乡土。田间生产道路7.11.1 宜对规模种植区域存在排水不畅、径流严重、路面不平整的田间人行步道或生产道路整修。7.11.2 田间人行步道路宽不宜超过

2m,可道、铺石路或石板路等。铺石路或石板路的石块应互相咬合,路面平整。7.11.3 田间生产道路宽不宜超过

3m,坡度不宜超过

8º。地面坡度超过

的地方,道路应随山就势,盘绕而上。宜采用渣石或砂砾石等路面。合理设置道路排水系统。河沟道生态修复7.12.1 一般规定7.12.1.1 河沟道生态修复包括河防护、村庄农路排水设复、水质改善、地貌修复和水生生物等五大类措施。7.12.1.2 河沟道防护类、护岸、河沟道清理等

3

项措施,村庄农田道路排水设施修复类包括村庄沟渠修复、村庄坑塘洼地利用、农田道路排水沟渠修复等

3

项类包括水质1

项地貌修复类包括横向连通性修复、纵向连通复、生物栖息地修复等

3

项生物类包括水生生物恢复

1

项措施。7.12.2 谷坊7.12.2.1 对支毛沟比降

~或更大、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可修建谷坊;7.12.2.2 应遵循“量少坝矮”原高度不宜超过

1m

并为透水结构,应就地取材;7.12.2.3暴雨防御宜采用

10

年~20

年一遇

3h~6h

最大降雨。7.12.3 护岸7.12.3.1 当沟道洪水对村庄、农田和道路有时,宜布设护岸不宜在河湖管理范围内布设护岸措施,无防护对象的河道不宜进行护岸工程建设。7.12.3.2 护岸以恢复自然岸线形态,在满足防洪安全的条件下,宜采用堤坡平缓、材质、经济实用的生态护岸。7.12.3.3 坡度缓、坡比小于

的岸坡,水流流速小于

的河,宜采用护岸。常水位以下以草本植物为主,应满足、耐涝、易系发达、多年生等要求。常水位以上可栽植或扦插一些根系发达、耐水性较强的木本植物。护坡的坡脚部分,应根据地形、件采用抛石等措施防护。坡比大于

的岸坡,可采用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的综合护岸

定执7.12.3.4 护岸顶部高程不宜高出外侧地两侧径流可汇入沟道。7.12.3.5 防护对象为农田时宜为

5

年一遇洪DB11/T

548—7.12.4河沟道清理应对影响河沟道行洪安全的设施、堆放进行清理。7.12.5村庄沟渠7.12.5.1

应参照村镇整体规划布设。7.12.5.2

村庄沟渠设计标准应符合

50201

的要求,宜按照

年一遇

3h~6h

最大降雨。7.12.5.3

宜采用明渠形式。7.12.5.4

应与相连接。件的地应与村庄附近的坑、塘等连接。7.12.6 村庄坑塘洼地利用7.12.6.1 宜恢复和利用村庄内及周边坑塘洼地,不应,发挥坑塘洼地雨洪节利用、改善、生态提。7.12.6.2 根据洼地的位置和地形地貌,应恢复其与排水沟渠、河等的水系连通。7.12.6.3可对洼地进行生态修复,栽植或自然恢复耐湿、有净化作用和景观效果的植物。7.12.7 农田、道路排水沟渠修复7.12.7.1 综合考虑排水、净化、、等因素,可对排水不畅或严重的农田、道路排水沟渠进行生态修复。7.12.7.2 考虑净化需求时,排水沟渠可铺填磷吸收能力强、低矮、短时耐淹的乡土植物。沟渠纵横断面设计应符合

GB

50288

的要求。7.12.8 河沟道水质改善7.12.8.1 应对堆放集中、影响水质的农业、生活等垃圾进行清理。7.12.8.2 沿河两岸应截污,防止污水直接排入。7.12.8.3 保护河床原状石底底泥清淤应在淤积严重或污染的河段进行,清淤范围和深度,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置,明确底泥的去向。7.12.8.4 可在两岸农田或村庄的河周边,配置植被过滤带等、过滤泥沙和氮磷营养物。植被优先选择乡净化能、养护管理简便的种类。7.12.9 横向连通性修复7.12.9.1 对横向不连通、渠道化且具有扩展的河段,可进行横向连通复,硬质护岸的改造、河滨带修复等。7.12.9.2 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宜对影响河通性的硬质护岸改造,宜恢复蜿蜒的岸线形宜采用堤坡平缓、材质自然、实用的护岸。7.12.9.3 河滨带的宽度宜宽则宽,一般不小于

15m。7.12.9.4 合理筛选和配置植物,以乡土。陆域宜保留原有植物群落,乔灌草配置陆交错区宜配置水生和湿生植物,优先选择净化能、养护管理简便的植物。7.12.10 纵向连通性修复7.12.10.1 以恢复河沟道纵向连通鱼类洄游通道为目的,对河不再具有防洪、供水等功能的拦河坝(闸)宜拆对确需保留的坝、闸,宜鱼道等生物连通设施。11DB11/T

548—7.12.10.2 拦河坝(闸)拆除或改造,可采取散水坝等结构衔接上下游、防止河底下切。采用自然石、细砾和木桩等材料形成缓坡堰体,平均坡缓于

~,堰水面高不超过

30

cm。7.12.11 生物栖息地修复7.12.11.1 受人为活动影响栖息地结构单一或存标物种保护需求的河内,应实物栖息地修复措施。可采用生态跌水、卵砾石群、深潭-浅滩序列等复中宜以自然洪水冲淤为主、人工引导为辅,逐步恢复自然的生物栖息地。7.12.11.2 生态跌水可采用或沿河流上下游式布置,应为透水结构,可采用圆木、块石、填料等材料,高度不宜超过

30

cm。跌水下游度

~,以保顺利通过。7.12.11.3 卵砾石群宜采用砾石、卵石、漂石等材料,可应用于稳定、坡降介于

~4%的河道,尤其适用于河床底质为卵砾石的河沟道。7.12.11.4 根据河道自然的水文地貌特征修复-浅滩序列。弯曲河道宜在凹岸恢复,在凸复浅滩。顺直河道宜在河道中跌水底部形成,深潭下游形成浅滩。7.12.12 河沟道水复7.12.12.1 宜通过修复适宜生物生长的生境,引导生物自然恢复。7.12.12.2 为形宜底栖动物或鱼类繁殖生长的生境,可根据生物调查结果或目标物种的生活习在保护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在河沟道中。7.12.12.3 在有净化特定需求时,包括生物塘、人工湿,可选择种植具有良好净水效果、较强耐污能力的。根据食物链关系,可投放适宜种类与数动物或鱼类。8 监测应对、中、后及暴雨发生后开展监测,实施治理效益评价。监测内容包括小流域土壤侵蚀、村庄环境、水生态及其效益,暴雨后洪水灾害及水持措施受损情况监测评价。土壤侵蚀监测通过实地、技术或结合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进行,获取小流域块土壤侵蚀变化情况。村庄环境监测内容应包括化肥农药施用、污水、、养殖废弃物处理、村容村貌等。采用定期现场巡查、访问等方式。沟道水生态监测内容包括沟道物、地貌、水质水量等。监测方法应符合

的要求,水质水量监测参照附录

C。治理水土保持基础效益、和等,可

A.8

对照评价。9 验收一般规定9.1.1 分为单项措施验收和竣工验收。9.1.2 本标准未

15773、SL

336、DB11/T

1088

有关要求执9.1.3已竣工的水土保持图斑应在地形图或遥感影像上标出,分辨率应优于

1m。单项DB11/T

548—9.2.1 施工按合同完成了某一单项治理措施时,应项重点其质量和数量。9.2.2 隐蔽工程完工后应及时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步施工。9.2.3 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a)

检查工程按批设计文件完成;b)

检查工程施工质量,对事故和工程处理要求;c)

检查工程完成数量;d)

对验收遗留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竣工验收9.3.1 验收应具备的条件:a)

所有单项已施工完毕并验收合b)

各项工程已落实管理单位、具有管理制度并完成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9.3.2 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a)

检查工程按批设计文件完成;b)

检查单项所发现的问题是否已;c)

对验收遗留问题提出处理意见;d)

检查归档符合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有关规定。10 管护建立小流域管护制度,做好小流域后期管理和维确保各项措施持续发挥效益。按照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进行管护。同件下内各治理措施的产权人、使用权人有建设和管护的权益。各项小流域治理措施应产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管护责任和要求应清晰。应明确重项工程的维护管理方案,包含人员和费用等。km2

mmhm2hm2hm2hm2hm2hm2hm2hm2hm2

GB/T

2hm

DB11/T

548—

附录A(资料性)小流域调查与表小流域自然条土地利用现状表见表A社会经济表见表A.2,沟道调查表见表,沟道水文地貌调查表见表,沟道水质监测见表A.5,村庄污水调查见表,村庄生活垃圾见表存在表见表A.8。表A.1

小流域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现状表

表A.1

小流域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现状表

km2

3

d

DB11/T

548—表

A.3

沟道基本情况调查表

mg/Lmg/Lmg/L

bmg/L33DB11/T

548—表

A.5

沟道水质监测表

A.6

村庄污水调查表

水收垃圾废弃10111213主要

A.8

小流域表17DB11/T

548—表

A.7

村庄生活垃圾调查表DB11/T

548—

附录 B(资料性)小流域坡面调查方法B.1 地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