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至少可以看出三波浪潮,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第二波发生在中国北方,以红山、石峁、陶寺文明为代表;第三波发生在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据此可知A.当时文明已有早期国家特征 B.中华文明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C.中华文明是多元融合的产物 D.三波文明浪潮间存在继承关系2.考古研究表明,距今5000—3000年左右的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与西亚地区考古发现的雕像相似;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大量来自于印度洋的环纹贝以及东南亚的象牙。这说明三星堆文明A.源远流长 B.以农业为基础 C.高度繁荣 D.与域外有交流3.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4.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5.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6.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个人私有财产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7.公元前383年,楚悼王“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楚悼王的做法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改变了王位继承的方式C.抑制了旧贵族的势力 D.废除了世袭的分封制度8.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9.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可以养活六到九人,甚至十人,这就使得“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推广 B.统一趋势日益增强 C.商鞅变法的推动 D.各诸侯国兴修水利10.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书》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11.《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加强中央集权12.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

)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 B.中央集权巩固发展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 D.政权分裂根源消除13.东汉以后,壁画渐由京师宫廷将及到地方官府和学校,壁画取材广泛。其中涉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多是先贤圣母、孝子烈女、义士侠客。这说明(

)A.壁画开始与道德教化结合 B.壁画已经丧失装饰功能,C.绘画深受社会价值观影响 D.地方豪强主导艺术审美14.魏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认为自己是汉匈和亲的汉公主后裔,并将汉高祖、汉光武帝、汉昭烈帝(刘备)列为“三祖”。北魏皇帝更是认为自己黄帝的后裔。这说明A.反映了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 B.体现了少数民族彻底抛弃旧俗C.导致了西晋末年的北方大动荡 D.促使了内迁各族习俗影响汉族15.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但在这黑暗之中,江南地区获得开发是其一大亮点。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16.东晋初期,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视世家大族,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17.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18.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19.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均田制不断发展的结果20.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中枢权力机构完备C.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D.君相矛盾得到缓解21.史载:“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又设三司使、副以总之号为计相。”这一制度变革(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始行于元朝初年C.增加了财政收入D.导致了宦官专权22.“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3.如表所示为北宋太宗至道末年至神宗熙丰年间岁入钱数与岁入总额的比较(单位:贯)。据表可知,北宋前中期(

)时间赋税总收入两税收入折钱数/所占比重……商税/所占比重太宗至道末年355917302321133065%1238040035%真宗天禧末年572545702762404048%2963053052%神宗熙宁、元丰年间707393502162698531%4911236569%A.财政危机显现 B.变法效果显著 C.农民税负减轻 D.商业不断发展24.下列文字是对古代中国某一政治机构的描述:“………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该机构出现于(

)A.宋代 B.明代 C.元代 D.清代25.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此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 B.农副产品的商品化C.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6.下列选项是对下图(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所示相关货币的解读,其中符合史实的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A.该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该货币的使用仅限在对外贸易方面C.该货币此后成为我国主要流通货币D.该货币的出现说明抑商政策已改变27.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28.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A.佛道的思想冲击 B.佛教积极适应中国环境C.儒佛的思想融合 D.儒学正统地位得到确立29.理学家在继承先秦儒家“义以生利”重义轻利思想的基础上,对义利观作了一些微调。如南宋浙东学派提出了“义利并立”“以利合义”“义利双行”;其代表人物叶适认为,功利是义理的外化,义成为养利的手段。这反映了当时(

)A.科举制完善促使读书人追求功名B.士族衰落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佛教道教盛行冲击儒家正统地位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儒学的演进30.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B.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D.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31.宋太祖赵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C.缓解边境压力 D.解决财政危机32.下列表格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威胁沿海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1624—1661年荷兰侵占台湾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A.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B.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C.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33.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现象,具体表现有(

)A.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B.大都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实现 D.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34.“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奉天承运,皇位永继B.控制言论,维护统治C.严刑峻法,钳制思想D.废除丞相,确保皇权35.明代晚期的乡村,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这反映明代晚期(

)A.民间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重塑C.社会新经济因素快速增长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36.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A.以经济目的为主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C.以政治目的为主 D.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37.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朝代人物事件结果明朝戚继光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清朝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清朝康熙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38.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这体现了(

)A.经济发展区域化增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自然经济的解体39.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A.闭关锁国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40.下列主张体现了陆王心学思想的是(

)A.“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存天理,灭人欲”C.“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

东北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北方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西北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东南打败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答案〗〖解析〗1.C〖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三波浪潮分布于不同区域,且各具特色,最终汇聚为中华文明,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故排除。2.D〖解析〗从材料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与西亚地区考古发现的雕像相似;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大量来自于印度洋的环纹贝以及东南亚的象牙。说明三星堆的文明与西亚以及印度洋及东南亚的文明的一定的交流,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3.B〖解析〗材料“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可以看出,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血缘,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故AC两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点石成金』】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结合所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4.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结合所学可知为宗法制,故〖答案〗为D;世袭制是关于王位继承的制度,不合题意,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B;C是西周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排除。【『点石成金』】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5.C〖解析〗从材料中的“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和“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故〖答案〗为C项;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并非都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排除A项;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通过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实现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其他地方得到开发,不是王室附近地区衰落,排除D项。6.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及所学可知,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对私田仅有使用权,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下村社成员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进行土地买卖,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私田的收获物作为报酬部分归私田耕种者所有,“全部”上缴国家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井田制下,私田并不是个人私有财产,排除C项。故选D项。7.C〖解析〗楚悼王“废公族疏远者”,同时减削官吏的禄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是世卿世禄制度,楚悼王的举措打击了贵族势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并不能看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王位继承方式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打击贵族,而非废除世袭的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C项。8.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战国。据材料“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派别分别为儒家、墨家、发夹、道家,B项正确;儒家主张为政以德,A项第一个为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逍遥,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顺序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越,因此A正确;BCD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10.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史书中认可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朝对国家统一的作用,秦朝的制度的积极作用,以及把秦始皇称之为“千古一帝”,由此可以看出,对秦朝统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故D项正确;ABC项都只是材料的部分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11.D〖解析〗根据材料中“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国势力,推行“推恩令”,从而打击了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通过内外朝制度,加强君主专制,A项排除;推恩令与民族交融无关,B项排除;推恩令是政治措施,并非经济措施,C项排除。故选D项。12.C〖解析〗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逐渐都称为“汉人”,说明对“汉”的认同,由此可知到汉代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故选C;称呼上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国疆域是否确立和中央集权是否巩固发展,排除AB;政权分裂的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可能消除,排除D。13.C〖解析〗汉武帝以后儒家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壁画内容多是先贤圣母、孝子烈女、义士侠客,说明绘画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C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壁画的装饰功能并未丧失,而是增加了教化功能,排除B;壁画由京师宫廷将及到地方官府和学校,与地方豪强无关,排除D。14.A〖解析〗材料“匈奴贵族刘渊认为自己是汉匈和亲的汉公主后裔”“北魏皇帝更是认为自己黄帝的后裔”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A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北魏不属于西晋末年,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D排除。故选A。15.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局动荡不安,因此大量北人南迁到南方,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故选B;A项和C项是南方经济获得开发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但均非主要原因,毕竟如果没有北人带去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那么南方条件再优越,也无济于事,排除;南方经济开发晚于北方,故D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16.A〖解析〗根据材料“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视世家大族”“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豪强大族实力强大,能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A项正确;九品官人法存在弊端,与“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不符合,排除B项;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九品官人法注重门第,排除D项。故选A项。17.D〖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纳谏很大部分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达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守法精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用人唯才,排除B项;材料核心思想是民本,未体现兼收并蓄,排除C项。故选D项。18.C〖解析〗屯田所有权及其收成归属权的变化使得唐代地方节度使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排除A项;电田及其所有权和收成的归属权的变化不是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的表现,排除B项;节度使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19.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可知,反映了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的征税标准侧重于资产和土地,这些规定和变化反映出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废除人丁税是在清朝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政府的土地政策,而且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纳绢代役,两税法征税标准的变化是唐朝土地兼并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均田制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20.A〖解析〗皇帝的命令如果不经政事堂决议副署,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说明皇帝不能任意妄为,即皇权受到制约,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通过题干可以看出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群体权力相对较大,排除C;题干主旨并未涉及君相矛盾,排除D。21.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又设三司使、副以总之号为计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分割宰相职权来加强皇权的史实,这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正确。材料史实属于宋代,故B排除。分割宰相职权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故C排除。材料信息与宦官专权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22.C〖祥解〗试题分析:材料表现的是宋的二府三司制。从“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可知,说的是这一体制造成权力分割,无法从全局上来考虑事情,因而C项符合。A项与B项只是从局部上概括,不及C项全面,所以不选;D提高行政效率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集权措施〖解析〗23.D〖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宋太宗至道末年至神宗熙丰年间,商税收入和比重呈大幅上升的趋势,这反映了当时商业不断发展,D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一时期宋代财政收入呈上升趋势,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变法效果显著和农民税负减轻,排除B、C两项。故选D项。24.C〖解析〗宋代西藏地区不属于中央政府管辖,也没有设置类似的机构,故A项错误;明代设置乌斯藏都指挥使司、朵甘卫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地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知该机构为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物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故C项正确;清代朝廷设置驻藏大臣,与班禅、达赖共同管理西藏地区事务,故D项错误。25.B〖解析〗稻米是粮食作物,荔枝和柑桔等是经济作物,而荔枝等经济作物的价格要比稻米高,所以福建人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即使政府提倡种植粮食也收效甚微,这说明农业的种植受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故选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商帮,排除A;12世纪是宋朝,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石成金』】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6.A〖解析〗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依据图片中“纸币铜版”可知是“交子”,故A正确;纸币的使用主要是国内贸易,故B错误;纸币出现的时候主要是在四川地区流通,故C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因为纸币的出现而改变,故D项错误。27.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从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来自东南地区,D项正确。A、B、C项的时间均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28.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可知,宋代佛教强调圣人治理天下、佛教安定内心,儒家的圣人和佛同样都通过教化促进社会的安定,体现了佛教和儒教思想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与道教,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佛教受中国文化影响发生了变化,B项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29.D〖解析〗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学重义轻利,南宋理学家.强调“义利并立”,义成为养利的手段,实际上肯定了追求财富的合理性,这些变化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项正确;理学家口中的利是财富,是经济利益,不是功名,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佛教道教盛行冲击儒家地位符合史实,但佛道并不宣扬追求财富,排除C项。故选D项。|30.B〖解析〗材料反映了宋元之际市井小说、话本的形成,体现了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为文学作品的特点,与材料强调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不符,故错误。材料反映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与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是强调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故D项错误。3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派遣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是为了分化地方权力,实现中央集权的目的,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32.C〖解析〗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到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可知,明朝中后期后,殖民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侵略和殖民活动,中国社会面临外部危机越来越严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疆域的基本奠定,排除A项;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变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33.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具有代表性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D项正确;交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大都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重心是在元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实现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BC项。故选D项。34.D〖解析〗试题分析:“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可以联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因此选D。A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B项与题干无关;C与材料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废除丞相【名师『点石成金』】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影响:秦以来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35.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晚期地方的乡绅开始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说明的是民间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A正确;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程朱理学,未发生改变,B排除;C选项的社会新经济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显然未涉及,C排除;材料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D排除。故选A。36.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往往是“厚往薄来”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国家的联系,是以政治目的为主,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排除A项;朝贡贸易同“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B项;“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与朝贡贸易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7.C〖解析〗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领导的雅克萨之战都属于中国明清时期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故选C;题干信息不是关于加强专制统治、镇压边疆地区叛乱和积极主动外交方面的,故排除ABD。【『点石成金』】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就是将上述三个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得出其共同之处。38.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冲击了官营作坊。结合所学可知,私营手工业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材料“尽逐绫绸之利”也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化增强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农户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39.A〖解析〗据材料“某一政策”、“……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倾向倒退、中国防守和排外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A正确;崇文抑武政策是宋代的政策,B与题意不符;“重本抑末”政策与材料“防守和排外的”不符,C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汉初的政策,与材料无关,D错误。40.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体现的是陆王心学强调生而有“良知”的观点,C项正确;“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黄宗羲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1.(1)制度:察举制。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2)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维持社会和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