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190题)_第1页
2024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190题)_第2页
2024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190题)_第3页
2024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190题)_第4页
2024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19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190题)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虚拟直观D.语言直观3.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到达高度的完善和自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6.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7.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A.个性心理条件B.心理过程C.生理条件D.个性倾向性9.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D.主动性C.直接感知、间接感知D.形象感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A.生活焦虑B.择友焦虑C.缺钱焦虑D.考试焦虑C.个别化的教学策略D.交互式的教学策略程,叫做(C)D.兴趣A.健康的人格B.健康的习惯C.健康的心理16.完形——顿悟学说的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A.苛勒B.斯金纳C.桑代克D.布鲁纳A.方案策略B.组织策略C.调节策略D.监视策略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问题检验19.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D.泛化A.形成性评价B.定性评价C.定量评价A.工作关系B.心理关系C.道德关系D.个人关系2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B)。A.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团结协作D.以身作则23.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B)。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24.对学生的开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D)。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25.在哪种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C)。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26.哪种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D)。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27、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共鸣28、在以下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开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30、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①学生是开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32、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A必然B必要C必需36、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A发挥B开展C发扬A变革B改变C变化A重要B基本C必要39、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A重要B必要C首要A、教科书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人的全面开展D、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C、加强德育工作创造性A教材改革B课堂教学改革C课程改革DA教学大纲B学生开展特点C国家课程标准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B、教师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开展功能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多样、屡次时机、双向选择的原则④考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德育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④能力目标⑤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②教师观的转变③学生观的转变④教学观的转变⑤评价观的转变74、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①从精英教育走向群众教育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开展本位③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④由统本思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②国际竞争日益剧烈③人类的生存和④我国政治经济开展的客观需要⑤我国基础教育开展的需要78、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①均衡性②综合性③选择性④系统性⑤实用性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开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80.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育育8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83.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邮件讨论等)84、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8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87、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88、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B)A、均衡性开展性互补性B、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C、针对性开展性综合性D、针对性整合性自主性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9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D和平与开展91.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开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A小康社会B信息化社会C学习型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92、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A、课程性质B、基本素养C、教学原则94、“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表达的课程95、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D)96、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C)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B、进行双基教学A.学生B.教材C.教师D.教师和学生A.班主任B.科任教师C.校长D.教研组长10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调动学生的主体A.教学目标B.情感态度价值观C.教学要求D.教学过程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B.关注每一位学生C.用开展的观点认识学生D.信任学生A.情感体验B.师生交流C.学生成才D.106、“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分见和建议,通过(B)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日12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C、标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D128.教师应当履行关心、保护(B),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A、公民素质B、公民思想道德素质C、公民科学文化素质1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A)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1995年9月1日起实施.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134.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13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A.早操、课间操B.体育课C.体育竞赛D.学生自觉锻炼A.心理过程B.信息过程C.逻辑过程D.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D.集体教育和个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41.班主任工作方案一般包括(A)A.学期方案和具体活动方案B.全面方案和专题方案C.课内方案和课外方案D.教学工作方案和思想工作方案142.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自我教育D.社会教育143.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D)A.课外校外教育B.各科教学C.社会实践活动D.班主任工作144.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A.以教学为主B.教学、科研并重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14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147.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D)所持观点是:教育无目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D.杜威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学习潜力C.掌握知识和开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15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以下哪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理解教材、形C.稳固与保持知识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D.确159.“教学与开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161.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A.国家B.地方C.学校D.家长16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165.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166.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A.在课程方案(教学方案)之中B.在学科课程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