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

1.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

[科学探究]

1.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

[科学态度]

1.知道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L具有探究土壤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具有探究土壤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教师]土壤样本、三脚架、金属片、酒精灯、烧杯、水、玻璃棒、放大镜、

湿毛巾。以上材料每组1套。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情景弓I入

创设情鼠:教师出示“神秘礼物”。

1.提问: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珍贵的礼物?请你打开看看是什么。

预设生:学生打开礼物,惊讶是很常见的土。

2.提问揭题:土壤珍贵在哪里?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

《土壤中有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科学实践一

一、出示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L提问:谁能说说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预设生:水、蚯蚓、植物的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2.教师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土壤中是否真的有这些物质呢?你有什么办

法?

预设生: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找证据验证。

二、科学实践一一观察土壤

L教师出示实践任务:观察土壤的成分。学生阅读学习指南并进行实验。

2.学生汇报。

预设生:看到有植物的根、小树枝,摸到湿湿的有水,闻到一股味。

预设生:摸到土壤颗粒大小不一样,有大有小,还有一些黏黏,像粘在一起。

提问探知学生前概念,引发学生对探究土壤成分的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精神,意识到科学的观察方法的重要性,明确开展科学实

践的意义,

突出体现教师指导的作用。

初步形成土壤成分的概念。并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丰富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三、科学实践二

(神奇的魔水)

一、对比观察结果和土壤成分前概念

提问:刚才用观察的方法没有找到的成分是不是不存在呢?怎样才能验证其

它成分的存在呢?

预设生:存在,需要用更多的方法来探究;

预设生:想一个能把土壤成分分离的方法,比如过滤;

二、科学实践---放入水中

1.教师创设情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土壤成分离不开水,老师带来一杯神奇

的魔水,我们一起试试看把土壤放入水中有什么发现。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土壤放入水中一一搅拌一一沉淀,并观察现象。

3.学生汇报

预设生:将土壤刚放入水中时有气泡冒出,可以验证土壤中有空气;

预设生:搅拌时也不断有气泡冒出,我还看到一些成分飘上水面,土壤成分

被分离了;

预设生:沉淀后发现土壤在水中时分层的,颗粒大小不一样。

3.教师小结土壤成分的新发现,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

教师通过提问建立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探究思考。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

行实验,探究土壤成分。

小结梳理土壤成分,为进一步探究做铺垫。

四、科学实践三

(真金不怕火炼)

一、教师设疑引发学生思考

1.提问:还有哪些成分是没有验证出来的,黏黏的物质是什么?土壤为什么

是黑色的?

预设生:小树枝和树叶,还有动物死后的尸体不能一直保持原样,会腐烂,

黏黏的物质可能是腐烂后的物质。

预设生:土壤中应该会有一些营养物质。

2.提问:怎样寻找证据证明。

预设生:学生思考办法。

3.教师引导学生:加热时会产生变化,我们把土壤加热来看看吧!

4.出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装置,演示实验方法并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5.学生进行试验并汇报。

预设生:加热后冒白气,应该是水分蒸发了。

预设生:继续加热土壤有一股烧焦的味道,像苦咖啡味道,像糊味儿。

6.教师出示资料,学生阅读了解。

----腐殖质。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和态度,勇敢质疑,深入探究。

学生充分思考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破难点。

利用•件及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掌握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及汇报交流能力,充分认识“腐殖质”

通过阅读了解腐殖质并渗透查阅资料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五、小结、拓展

出示土壤图片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土壤成分。

提问:土壤的成分有哪些?它为什么适合植物生长?

预设生: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能提供植物生长的必须养分。

学生交流汇报对土壤成分的认识。通过总结回顾土壤成分感受土壤成分的

多样性和与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后记】

2.比较不同的土壤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L知道沙质土、黏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点;

2.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合不同植物的生长。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土壤的基本特点;

2.能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土壤的黏性和渗水性特点。

[科学态度]

1.对探究土壤有一定的兴趣,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

2.对土壤的研究有探究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3.在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2.渗透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土壤的性质和农作物的生长建立联系。

【教学重难点】

L知道沙质工、黏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点;

2.认识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准备】

[教师]壤土、沙质土和黏质土样本,烧杯,水,塑料板,隔层杯,搅拌棒,

塑料水槽,毛巾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图片展示出“我国西北高原上的黄色土壤、东北的黑土地、我国南方水稻生

长的土壤等。”教师介绍我国一些不同地域的土壤环境。

二、提出问题,交流思考

教师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回忆与思考关于土壤的一些发现。

L提问:“在我们的周围或是外出旅游时,我们有没有留意土壤的不同?你

都看见过哪些不同的土壤?”

学生回忆曾经见过的不同的土壤,比如黄色的土、红色的土或是沙土地等

2.提问:“这些土壤上都生长着哪些植物?为什么有的植物生长在这种土壤

±?"

学生思考与回答

三、聚焦问题,引出.题

聚焦:“不同的土壤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与比较一下这

些不同的土壤”

通过不同地方的土壤资料,激发学生对土壤研究的学习兴趣。

在提问与交流中不断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不同特点,促进学生思考。

二、实验观察一一借助感官观察研究不同土壤的基本特点

一、出示样本,布置探究任务

1.教师出示“壤土、沙质土和黏质土”样本,提出探究任务一:“我们首先

借助感官观察这些土壤样本”

2.提问:“我们借助感官可以观察土壤的哪些特征?”

教师提示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与内容,比如用鼻子闻一闻,观察它们的气味

有什么不同。或是用手摸或捏土壤的颗粒,发现它们颗粒中有没有沙石等。

学生思考,提出观察土壤的颜色、气味、颗粒等特征。

二、实验探究活动1

1.领取实验用品和学习卡片1

学习卡片1

颜色气味颗粒干湿其他

土壤1

土壤2

土壤3

2.提示卫生和实验安全

教师提醒学生:

(1)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2)注意实验卫生,不能尝土壤;

(3)实验完成后,把手洗干净。

3.学生观察土壤样本,记录观察结果。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实验。

4.检查各小组的实验完成情况

通过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敢于思考、全面思考、

深入思考。

通过教师细致的指导,保障学生实验方法得当、实验安全、卫生、有序。

四、实验观察一一利用“分层法”研究不同土壤的成分特点

三、实验观察活动2

L提问:“不同土壤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哪种土壤的沙粒含量多?”

学生根据观察推测。

2.提出探究任务二:“利用分层法实验观察土壤的成分”

提示实验步骤

(1)把适量的土壤样本慢慢倒入水中;

(2)不断搅拌,让土壤在水中完全打散;

(3)静置不动,在出现清晰的土层后观察并记录分层的情况。

3学生实验操作

学生领取烧杯和搅拌棒,教师组织、指导小组分工合作,并且表扬静静观察

土壤分层变化的学生,鼓励学生们注意细节、耐心观察。

4.小组汇报,组织交流

根据观察结果和实验现象,学生汇报三种土壤样本的成分

土壤(1):沙土多、黏粒少

土壤(2):沙土少、黏粒多

土壤(3):沙土和黏粒居中

土壤分成方法比较耗费时间,通过教师的表扬、鼓励等评价方法,培养学生

认真、严谨、专注有耐心等科学态度。

理实验结果,填写活动手册

教师引导学生参阅教材中的“小资料”,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识别三种土

壤的名称。

观察不同的土壤,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土壤颜色颗粒分层情况其他

土壤①

土壤②

土壤③

根据我们的观察,属于壤土的是;

属于沙质土的是;

属于黏质土的是。

(建议第1•时到此环节结束)

通过对不同土壤样本的研究结果,可以结合资料判断出相对的土壤名称,可

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归纳思考。

六、实验观察一一研究不同土壤的黏性特点

通过之前的实验观察,我们认识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我们发现三种土

壤的成分不同,科学上还有很多关于土壤的其他重要方面的研究,比如黏性、渗

水性等土壤的性质。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一下这些土壤的重要特点。

四、实验观察活动3

1.提出探究任务三:实验研究与比较土壤的黏性

提问:这三种土壤哪一个黏度大呢?

学生可能猜想到壤土或是黏质土。

2.教师推荐实验步骤

(1)取三种湿的土壤,分别放在塑料板上;

(2)用手搓成条或压片状;

(3)注意实验卫生,实验结束后洗手。

3.学生实验操作,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

学生领取实验用品和学习卡片2,教师提示学生有序实验,注意实验卫生。

学习卡片2

土壤1土壤2土壤3

黏性

4.教师检查与评价学生实验研究的结果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沙质土黏性最小,黏质土黏性最大,壤土黏性居中。

推荐实验操作方法,保障学生实验的探究结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

惯。

七、实验观察一一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特点

五、实验观察活4

1.提出探究任务四:实验研究与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提问:这三种土壤哪个渗水性强、哪个渗水性弱呢?

沙质土的渗水性比较明显,学生猜测壤土和黏质土的渗水性。

教师提问:“怎样比较土壤的渗水性呢?这个实验需要注意改变哪些条件,

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呢?”

引导学生从渗水速度、渗水量的方面进行思考。提示学生关注对比实验中土

壤样本用量和添加的水量因素。

2.教师推荐实验步骤

(1)把相同多的土壤分别放到隔层杯中;

(2)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三种土壤中;

(3)观察三种土壤渗透水性的不同现象;

(4)整理实验用品

3.学生实验操作,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学生领取实验用品和学习卡片3,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注意实验用品的

土量和水量。

学习卡片3

土壤1土壤2土壤3

渗水速度

渗水量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纳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的差异并做记录。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沙质土渗水速度最快,黏质土渗水速度最慢,壤土渗水

速度居中;在相同时间内,杯里沙质土水量最多,黏质土最少,壤土居中。

根据土壤渗水性的实验特点,鼓励学生多想办法,注意对比实验变量的控制,

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

八、整理学习发现,总结归纳学习收获

1.整理实验结果,填写活动手册

土壤擀或搓往土壤倒水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土壤黏性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土壤渗水性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2.全班进行交流,总结不同土壤的主要特点。

沙质土沙粒含量多,渗水性和透气性好,黏性差。黏土沙粒含量少,渗水性

和透气性查,具有较好的黏性。壤土介于沙质土和黏土之间。

借助学生活动手册,帮助学生整理本节•的学习与收获。

九、拓展与应用

1.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不同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讲解沙质土壤比较疏松,渗水性好,比较适合种植西瓜、花生和仙人掌等植

物;

黏质土的透气性和渗水性差,但肥力强,比较适合留住水分,适合种植水稻、

芦苇等植物;

壤土是比较理想的土壤质地,大部分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环境中。

2.布置任务

.下调查周围环境中都有哪些类型的土壤,了解这些土壤上都生长着哪些植

物。

通过图片介绍、交流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土壤与动植物、农作物以及我们的

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学后记】

3.岩石与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具有多种用途

[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岩石。

2.能够就岩石与矿物问题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

[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擅于总结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科学技术的强大。

2.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科学

【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岩石。

2.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观察记录表、常见岩石图片分类人手一份

[学生]铁钉或钥匙(每人准备一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图片,欣赏各种岩石的图片

边展示图片边进行解说。

2.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3.这么多漂亮的岩石,形状各异,千奇百怪,其中一定有许多我们还不知道

的科学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去探究一下岩石中蕴含的奥妙啊?板书:岩石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观察岩石

L.前,我让大家收集身边的岩石,我在上.前看了一下,大家收集的岩石都

很有特点。一会,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你们收集的岩石。

(1)介绍岩石

我是在什么地方采集到的岩石?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掂起来有多重?

(2)提问:大家采集的都是岩石吗?

小组交流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并说明理由。把自己认为不是的岩石

放在一边。

2.观察岩石

(1)讨论并汇报,我们应该是什么方法来观察岩石?(学生汇报,教师把

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2)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为什么?

(3)出示温馨提示(请学生读出要求)

(4)分小组合作进行观察

(5)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展示观察记录。

(6)提问

采集到的岩石都一样吗?都有哪些不同?

(颜色不同、纹理不同、颗粒大小不同、轻重不同、光滑程度不同、软硬不

同)

你是怎么判断它们的软硬程度的?

鼓励学生完整地描述自己采集的岩石的特点。

通过问题质疑,初步调查学生对于真正的岩石特点的前概念。

回顾观察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实际任务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总结,发现自己采集的岩石的特点。从颜色、纹理、

颗粒大小、轻重、表面光滑程度和软硬等方面进行描述

学生在进行刻画除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外,可以选方法正确的学生进行一下演

示并汇报如何判断。

三、岩石分类

刚才,同学生和真正的科学家一样,进行了一次观察、提炼、总结的科学探

究过程。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特征:

L请大家认真阅读材料《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

2.结合特征,观察图片对照判断一个自己采集的岩石属于哪一种常见的岩

石。

3.对自己采集的到岩石进行分类(小组内把同一类型的岩石放在一起

4.重新判断:自己采集到的都是岩石吗?

通过阅读材料对比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岩石的特征,并重新判断采集的

岩石是否是真的岩石

四、拓展延伸

那么岩石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他们有什么用途呢?他们又有多大的价

值呢?请学生读书出拓展延伸的材料。

让学生认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们可以通过矿石可以提炼出大量对人类

有用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在建筑、艺术、交通等领

域都使用到岩石

五、总结

岩石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未知的世界等待我们继续学习继续探究。

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都能成为向李四光、刘东生一样的地

质学家,为祖国为全人类做出贡献。

作业:

1.认真阅读材料,了解岩石与矿物的特点。

2.推荐阅读《地质学发展史》激发学生.后继续学习和岩石与矿物有关知

识的兴趣。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种凤仙花

4.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凤仙花种子的颜色是一种保护色。

[科学探究]

1.通过讨论、交流播种的准备工作及播种步骤,学会播种方法;

2.通过实际播种凤仙花,掌握播种技能。

[科学态度]

1.树立坚持不懈,认真对待的科学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保护环境意识,营造良好环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讨论、交流播种的准备工作及播种步骤,学会播种方法;

2.通过实际播种凤仙花,掌握播种技能。

【教学准备】

[教师]种子、花盆、土、水、铲子、喷壶、报纸、手套,记录单。

[学生]格尺、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出示图片一一凤仙花

1.提问:凤仙花的一生从什么开始。

2.观察发芽视频。

3.提问:植物的一生一般从什么开始。

学生回答:从种子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凤仙花也是从种子开始。

二、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凤仙花的一生从什么开始,从而引出本.的教

学内容一一播种发芽。

二、观察凤仙花的种子

一、观察种子的哪些特征

1.先来观察一下种子的外部特征。

2.提问:观察种子的哪些特征呢?

学生回答出形状、大小、颜色

二、如何观察

L提问:凤仙花的种子那么小,如何更好地观察?

学生回答:

用格尺测量10粒后取平均值;

用放大镜观察。

2.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三、观察种子

1.领取种子,开始观察。

2.汇报种特征。

形状:圆粒

大小:l-3mm

颜色:棕褐色

3.保护色

引导学生说出类似土壤的颜色,好处是保护不受伤害。

四、选种

1.提问:选种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粒大、饱满、无损伤。

2.学生选种

选好后备用。引导学生思考要观察哪些外部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认识到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观察。

明确种子的外部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保护色的好处。

引导学生思考选种的标准。

三、播种凤仙花

一、播种前的准备

1.提问:播种前要做哪些准备?

学生回答:种子、花盆、土、水、铲子、喷壶、报纸、手套。

2.领取准备材料

领取后,铺好报纸。

二、讨论播种方案

L提问:如何播种呢?

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方案。

2.播种凤仙花引导学生思考播种要做哪些准备。

引导学生思考组内的播种方案。

四、养护日记

一、汇报播种过程

1.提问: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播种过程?

学生汇报。

2.播种方法

小组汇报中总结出装土、撒种、浇水这几个核心问题。这就是播种方法。

3.养护日记

反播种方法记录下来,就是养护日记。引导学生思考养护日记要记些什

么。

五、观察日记

1.凤仙花种子几天才能发芽呢?

2.出苗多少棵呢?

3.作好观察日记。观察并记录这些问题就是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5.养护凤仙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养笳凤仙花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

1.能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养护问题;

2.能够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水量变化和不同土壤对凤仙花生长的影响;

3.能与同学讨论、分享养护凤仙花的经验。

[科学态度]

1.能坚持养护自己栽种的凤仙花,并养成认真观察、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的

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对校园、小区的植被区域的水分、土壤状况进行了解。

【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比实验,了解水量变化和不同土壤对凤仙花生长的影响

2.对校园、小区的植被区域的水分、土壤状况进行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凤仙花幼苗若干盆;不同的土壤(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花盆

和栽种植物的工具。

[学生]查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凤仙花幼苗

提问:我们播种的凤仙花种子已经发芽,长出幼苗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

养护它们呢?

二、交流查阅的资料

一、资料交流

3.小组交流.前查阅的资料,形成小组观点。

4.小组汇报

总结出影响凤仙花生长的因素:

与水有关的;

与土壤有关的;

与光照有关的;

与肥料有关的;

三、制定研究计划

一、提出问题

3.提问:根据你选择的因素,提出你们小组的研究问题。

学生回答:植物生长是否需要水;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根据问题进行预测

三、明确对比实验

3.提问:怎样实验才能验证猜测呢?

学生回答:两个花盆进行对照。

4.介绍对比实验

认识实验组、对照组;

明确相同条件、不同条件。

四、制定计划书

1.小组讨论,制定小组研究计划书。

2.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其他小组倾听并提出不同意见。

5.完善计划书。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研究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

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对比实验计划书。

【教学后记】

6.根茎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

2.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1.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

2.能够运用数据、语言描述等方法,记录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

1.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能相互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够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凤仙症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

2.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能相互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PPT、放大镜、油、锥形瓶、橡皮泥、红色色素水

[学生]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前作业从凤仙花长出开始,持续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完成记

录手册《根、茎、叶》第一部分。养成学生长期坚持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为

本节.根、茎、叶的生长变化积累资料。

一、情景引入、聚集问题

出示长大的凤仙花图片

L提问: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学生参照记录手册汇报观察、记录情况。

2.教师强调凤仙花根、茎、叶结构,特别是凤仙花的枝条和主干都叫做茎。

引导学生回忆,凤仙花的生长,明确根、茎、叶的结构。

二、探索

一、活动一: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结构(IOmin)

L提问:我们从哪些方面观察的?

如何观察?

预设:观察形状、颜色、高度、气味、

粗细等。

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

手摸、使用工具如放大镜、

尺子等。

2.总结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完善本节.记录手册第

—部分。

3.小组分享,总结根、茎、叶的特点。

二、活动二:比较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根、茎、叶(5min)

L提问:其他植物的叶和凤仙花的叶一样吗?举例说明。

预设:学生回忆低年级所学进行总结,植物叶在形状、颜色、大小、叶边缘

等方面均不同。

2.提问:其他植物的茎呢?举例说明。

预设:大树的茎、葡萄的茎、草莓的茎等。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茎的图片。

3.提问:其他植物的根呢?举例说明。

预设:大树的根、大葱的根等。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根的图片。

总结: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根在形态上有直根和须根,

茎有木质茎和草质茎,叶的形状多种多样。

三、活动三:根和茎的作用(15min)

1.植物的根、茎、叶多种多样,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学生猜想运输水分、养分、储存营养等。

2.对于根,真的能够帮助获取水分吗?

能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1)预设:学生猜想植物的根能够获取水分,并根据猜想进行简单的实验

设计。

注意:分析实验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谨性,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渗入。

(2)强调实验规则:

①将植物的根浸入水中,然后倒入少许油将水面密封;

②记录此时的水面位置;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水位的变化。

(3)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

(4)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

(此实验需要时间较长,教师可以提前进行实验,做好标记,展示给学生结

果再引导学生.后继续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

3.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如何运输的呢?能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1)预设:学生猜想植物的茎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各个部分,

并根据猜想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注意:注意分析实验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谨性,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渗入。

(2)强调实验规则:

①将植物的根去掉,将茎浸入有颜色的水中,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茎和叶的颜色变化;

③对植物的茎进行简单解剖,观察茎内部的颜色变化。

(3)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

(4)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茎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

部位。

4.总结:通过实验证明了根从土壤中吸收水;茎把水运输到叶。对于刚才大

家提到的其他功能能找到证据吗?

预设:植物的根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泥石流等的发生;植物的茎可以延伸长出

新的一株,起到繁殖的作用等。

5.教师展示根和茎的其他作用图示,并总结:根和茎可以帮助植物获取水分,

还有固定功能、营养功能,茎还有繁殖功能和营养功能等。希望.后继续观察探

索,植物器官的其他作用。

通过讨论,明确科学的观察方法及注意事项,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

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对比观察、比较植物的根、茎、叶,从而体会植物根、茎、叶的多样性。

发散学生思维,思考植物各器官的功能,为接下来具体探究实验做铺垫。

通过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制定计划一搜集证据一处理信息一得出结论一

表达交流一反思评价这一完整流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

拓展学生思维,明确植物的根和茎还有其他作用,并培养学生建立证据与结

论意识。

四、拓展

1.展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线图,观察并说一说说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说一说绿色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作用?利用本节.所学进

一步延伸,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建立人与应自然和谐相处的意

识。

【教学后记】

7.花、果实、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出果实,

果实里有种子。

2.知道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繁殖中的作用。

3.掌握解剖花的方法,知道花的基本结构。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简单的工具解剖凤仙花,能够运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凤仙花的结

构。

2.能够观察凤仙花果实的外部和内部特征。

[科学态度]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2.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出果实,

果实里有种子。

2:2.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1.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两个凤仙花的果实(一个成熟的和一

个未成熟的),放大镜,镶子,一张白纸。

2.其他植物的花或图片。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提问:大翥种的凤仙花开花了吗?凤仙花的花是什么样的?花开后会有什么

变化?

学生交流这段时间观察到的凤仙花的花的生长变化。组织学生交流过去

几周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对花及对开花后的变化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凤仙花的外部特征。

提问:凤仙花的花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凤仙花的花?

学生观察凤仙花的花朵,并进行记录。

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方面描述凤仙花

的外部特征。

2.解剖凤仙花的花,认识它的基本结构。

提问:凤仙花的花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了解凤仙花的

内部结构?

教师示范解剖花的方法,指导学生解剖一朵凤仙花。

学生分组解剖凤仙花的花,并把解剖出来的不同部分有序地摆放在学生活动

手册上,粘贴好。在此基础上,学生观察凤仙花的花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了解

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

学生分组汇报解剖和观察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凤仙花的花由哪几部分构

成,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分发其他植物的花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些花和凤仙花的花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处,并归纳花的基本结构。

在学生解剖花和比较不同花的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总

结:大多数植物的花分为四个部分: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植物的花都有这些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后继续研

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凤仙花的花的外部特征。

学生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完成解剖花的活动,从而直观地观察花的结构。

比较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花,找处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通过花的相同结

构,归纳出花的基本结构。

三、科学实践活动2:观察果实和种子提问:凤仙花的花凋谢后,会结出

果实吗?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提问: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它在生长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

化?

每组领取一个凤仙花果实,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果实。教师要注意

引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最后用手捏开果实,观察里面有什么,数一数成熟的果

实里有多少粒种子。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凤仙花的果实和种子的一般特征。

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果实,观察它们是否有开裂的现象,如果开裂了,

里面的种子会到哪里,启发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的外形特征,以及观察凤仙花果实的内部特

征,总结凤仙花果实、种子的特点,并思考其作用及意义。

四、总结结合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经历,加上种子的产生和作用,让学生

谈谈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繁殖中的作用。

总结让学生了解花、果实、种子都和植物的繁殖有关,它们属于植物的繁殖

器官。了解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繁殖中的作用。

【教学后记】

8.凤仙花的一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

2.知道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

[科学探究]

1.能够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整理凤仙花各个阶段的观察记录。

2.了解凤仙花一个生命周期中几个阶段的生长变化及所要经历的时间。

3.比较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生命周期,认识到植物生长的共同特点及了解植

物生命周期的意义。

[科学态度]

1.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护植物的情感和兴趣。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倾听、乐于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

2.养成科学养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

2.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

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

学生活动手册,一个多月的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日记、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手捧凤仙花(盛开的盆栽)笑吟吟走上讲台,这节.我们继续研究凤仙花。

板书:凤仙花

2.接着出示另一盆(已经结果枯萎),愁眉苦脸,追问学生它怎么了?

3.请结合前面我们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经历,说一说凤仙花的一生会经历哪

几个阶段?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不同阶段凤仙花图片。

5.小结:其实植物从出生到自然死亡,要经过几个不同的时期,所经过的这

几个时期叫作生命周期。板书:“生命周期”,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揭

示.题。1.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思考并作答。

2.根据前面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经历和积累的经验,说出对凤仙花一生所经

历各个阶段的认识(注意:教师在这里不必对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因为在下一

个环节将进一步认识凤仙花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

3.了解植物生命周期科学概念。

4.知道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这就

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5.明确本节.所要学习内容。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

示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提出研究问题,引入新知学习。

二、整理观察日记,交流科学实践。

凤仙花的一生。

L请整理我们的“种凤仙花日记”,说一说凤仙花一生中“身体”各个部分

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归纳凤仙花的各个生长阶段及主要特征。(根据学生回

答适时板书:凤仙花的器官和各个生命周期阶段)

2.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统计凤仙花一生中各个生

长阶段所经历的时间。

提问:凤仙花从种子发芽到长出茎叶,再到开花、结果各需多少天?凤仙花

的生命周期有什么特点?

3.观察和比较其他植物的生命周期

提问:凤仙花的一生是这样的,其他植物的生命周期又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向日葵、胡萝卜等植物的生命周期图,并提出问题:向日葵、胡萝卜的

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凤仙花和向日葵、胡萝卜等植物的生命周期相比,它们有哪

些相同和不同?

4.布置任务让学生.后了解更多植物的生命周期。

L整理自己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日记和记录(也可以是图片、视频资料)。

2.小组交流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3.根据之前种植凤仙花的日记,统计凤仙花每个生长阶段所经历的时间。认

识到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发芽、长出茎叶、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等几个阶

段。

4.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凤仙花生命周期的特点,完成活动手册第1题,填写

并交流气泡图内容。

5.学生观察向日葵的生命周期图,然后,比较它们和凤仙花生命周期的相同

和不同。完成活动手册第2题。

6.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植物有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等不同的生命周

期,而且不同植物各个阶段的生命特征也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和交流“种凤仙花日记”,了解凤仙花各个生长阶段的主

要特征及经历时间;对比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认识到不同植物各个阶段的生命

特征也不同。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三、单元回顾,总结提升。

1.引导学生用图示概括总结本单元所了解的凤仙花生长需要的条件和它一

生的主要特点(见教材P25)。

2.提问:凤仙花和其他植物比较,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对植物生命周期

的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1.明确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是都离不开阳光、水、空气、土壤,都

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2.明确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植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养护植物。明确研究植物生命周期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养

护植物的情感和兴趣。

四、拓展延伸,情感教育。

多姿多彩的植物,不仅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还可以净化空气,有的还是我

们的食材,它们是这个美丽世界的重要一员,所以我们要爱护一花一木,今后你

还打算研究或养护哪些植物?过段时间我们再来做个展示交流吧!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

9.哪里有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空间充满了空气,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科学探究]

1.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瓶子)等观察空气;

2.会利用实验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3.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

1.有证据意识,能用充分的证据来说明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周围的空间里。

2.会倾听、认同他人的观点,学会交流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万物生存离不开空气,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找空气,并证明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

【教学难点】会利用实验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气球、饮料瓶、一次性针筒、粉笔、砖块、硬土

块、烧杯、水等;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图片

提问:袋子里面有什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品。(依次展示3个袋子)袋子里面

都有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1号袋子里面是苹果;2号袋子里面是水;3号袋子里装的是空气。

3.你怎么知道3号袋里是空气呢?

学生:因为空气是看不到的;空气把袋子撑的鼓起来了。

4.揭示.题:哪里有空气根据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让他们充分发表自

己的看法。

二、科学实践

(一)、收集空气

1.你能像这样用塑料袋收集一些空气吗?

2.学生活动。

(二)、感受空气的存在

L都收集到空气了吗?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你要怎样证明它的存在

呢?

2.适时引导:我们可以通过触觉和听觉去感受看不见的物体。

3.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感受:把装满空气的袋子扎上小孔,放到脸旁边。

能感受到空气跑出来了吗?

4.在生活里还可以从哪些现象中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图示引导)

5.学生汇报:呼吸时、扇风时、旗子飘动时。

6.小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空气就在我们周围,而且我们很容

易能捕捉到它,也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三)、验证空气的存在

1.老师还有一个好办法,让你们亲眼看到空气,猜想一下如果把这袋空气放

入水中,再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让空气跑到水里去,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同

屏演示或者微.演示)

2.学生:袋子里冒出来许多泡泡

3.这就是气泡,说明袋子里面有空气。同学们在小组里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吧。

4.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交流:空气进入水中变成了气泡。

出示水中有气泡的图片。

6.小结: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感受空气的存在?看不到的物体我们也能想

办法去验证它的存在。

7.刚才我们用塑料袋装了一袋空气,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物品

(图片出示:针筒、气球、塑料瓶、扇子)你能用他们找到空气吗?(找一两名

学生说,并说明如何验证。)能像老师这样试着把自己的方法画下来吗?

8.学生汇报:用塑料瓶可以收集空气,瓶口朝向手心,捏瓶子可以感受到空

气流出,如果放入水中,能看到水中有气泡;

可以用气球收集空气,把吹起来的气球松开一点,就会有空气跑出来,我们

还能听到口丝口丝的声音,放入水中也会出现气泡;还可以用针筒收集空气.....

扇扇子,可以感觉到空气的流动和发出声音。

9.学生分许活动,教师巡视。

10.汇报交流,展示小组的画图

(四)证明其他地方也存在空气。

1.刚才我们在教室里收集了空气,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里有空气?

学生:走廊里、操场.....

2.我们周围处处充满了空气,那老师手里的这根粉笔里有空气吗?同学们可

以预测一下,然后我们动手去实验,寻找证据验证。

3.图示:记录表(海绵、土块、石块、粉笔)请同学们先观察物品讨论实验

方法进行预测,并将实验方法和预测结果填写到活动手册9页下面的表格中。

4.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些物体里面有空气?

学生:把物品放到水里面,如果出现气泡,就说明这种物品里面有空气。没

有气泡出现就证明没有空气。

5.实验操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活动提示:物品一个一个的放入,仔细观察到现象后拿出来,再放入另一个

物体。

6.学生分组活动,观察实验现象。

7.学生汇报。

这些物品放入水中之后都会出现气泡;

还有什么发现?

气泡的多少和大小不同。

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引导观察物体的缝隙大小。

8.小结: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空气,海绵、石

块、粉笔等物品中也存在空气,这说明空气无处不在,总会充满周围的空间。

捕捉空气是.页所呈现的引入活动,这种方法在低年级了解空气的性质时已

经用到。这里作为.页的引入活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内容,

利用这种方法证明周围空间存在着空气。

教材展示了几个孩子用一个大塑料袋来捕捉空气的场景,还有降落伞,玩气

球,这些和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还有很多,目的是借助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发

现空气的特征和作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比如,抱抱充满空气的大袋子,可

以感受到袋子很软,说明空气能占空间也容易挤压。抛气球,可以看到气球缓慢

落下,说明袋中的空气很轻。扇扇子,可以感觉到空气的流动和发出声音。

风筝、纸飞机需要借助空气才能够上升和飞行;风车在气流推动下转动。这

些都是空气存在的证据。

这些活动可以指引着学生深入开展有关空气特征深入研究。

本环节将研究对象从宏观转到微观,让学生猜想周围的物品里或其他一些地

方是否存在空气。教师呈现粉笔、海绵等物体,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寻找物品,

先进行猜测,再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在设计实验进

行验证时,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可以借助教科书图片引导,让学生利

用把物品放入水中的方法进行实验获取证据。

从宏观的周围空间到微观的物品的缝隙里都存在空气,通过这两方面的证据

说明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周围的空间里。

三、总结提升

4分钟1.出示大气层图片,让学生观察,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

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大气层又称大气圈。

再次回到更宏观的周围空间,加深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后记】

10.空气有质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L知道空气具有质量。

2.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空气质量比较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2.能够记录称量空气的数据,并能够依据数据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

3.能够根据实验过程与现象,灵活地运用科学词汇和示意图等方式如实记录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能够认识天平的结构,并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5.能够认识到在称量过程中,存在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

1.能够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2.能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L了解人类如何利用空气的性质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平衡尺,皮球,气球,豆子,线绳,橡皮筋,杠杆天平,天平,电子

秤、打气筒。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

一、情景导入

1、从生活引入,我们到超市购买东西,经常需要称物体的质量,那么我们

是怎样知道物体的质量的呢?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交流。(预设:电子秤、天平、杆秤)

如果有学生提出重量的话题,简要解释“质量”与“重量”的异同。

2、大家想不想称一下一些物体的质量?

教师出示电子秤,大屏幕讲解电子秤使用。

让学生实际称一下固体(笔袋、书等)和液体(一瓶水)的质量,感受什么是

物体的质量。

3、聚焦问题:固体、液体都有质量,那么空气也有质量吗?(板书:空气

有质量吗)

结合学生的生活,利用容易操作的电子秤,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物体的质量,

让学生对物体的质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任务三做准备

通过固体、液体的质量过渡到气体的质量的问题,学生更容易明确要探究的

问题。

二、科学实践

一、如何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你们认为空气有质量吗?为什么有这个看法?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交流,

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追问:如果认为空气有质量,那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如果认为空气

没有质量,也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我的猜想和研究方法。

全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可以出示实验器材,帮助学生进一步

完善实验方案。

(板书梳理:

平衡尺悬挂气球、

电子秤

杠杆天平)

1、用平衡尺悬挂气球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平衡尺、气球、细线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实验步骤:

在直尺两端分别固定充满气的气球。

将直尺悬吊后调节中间绳子的位置,达到平衡。

然后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出。

再观察直尺的平衡状态。

注意事项:

保持门窗关闭,同学之间也不要随意跑动,以免干扰实验的效果。

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开始时,悬挂气球的直尺

保持平衡状态。将一个气球放气后,平衡尺还可以保持平衡状态吗?为什么?

观察实验现象,充满气的气球一端下沉,放掉空气的气球那端上扬。

2、用电子秤称量

材料:电子秤、皮球、打气筒

先称一个没有充气的气球质量,再把这个气球充满空气放在电子秤的托盘上

称一下,看看两次的数据有没有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如果数据发生变化证实空气有质量

3、用杠杆天平

材料:杠杆天平、皮球、打气筒、沙子

把没有充气的皮球和一杯沙子分别放置左右两端托盘里,调节到平衡

把皮球打足气,在放入托盘中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充气后的皮球端下沉,证实空气具有质量。

研讨结束后,提醒学生记录完善实验方法。

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法进行验证。

学生实验结束后,填写活动手册第10页表格“研究结论”。

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实验现象说明:充气的气球(皮球)比未充气的

重,这说明了空气有质量。

二、估测皮球内空气的质量

学生知道空气有质量后,对空气的质量到底是多少会产生一定的好奇。根据

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我们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那么空气的质量有多少?

(拿出一个皮球)如果把这个皮球打足气,它里面空气的质量估计有多少呢?

进一步提出问题:打足气的皮球里的空气相当于多少粒豆子的质量?请同学

们猜测一下。

实验:利用杠杆天平,估测皮球内空气的质量(PPT)

学生估测空气的质量。

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天平进行测量,看看自己估测的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

把没有充气的皮球和一杯沙子分别放置左右两端托盘里,调节到平衡

把皮球打足气,在放入托盘中

往右侧托盘中放入一些豆子,使杠杆天平恢复平衡状态

记录豆子的数量

学生实验并完成第10页第2个实验表格。

三、测量空气的质量

谈话:'我们知道不空气像固体、液体一样有质量。固体、液体、气体都有质

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交流。(电子秤、天平)

皮球里的空气质量具体是多少?我们想不想实际测量一下?

用电子秤测量空气的质量

操作步骤

1、称量空皮球的质量,记录下来

2、给皮球打气,称量皮球和空气的质量,记录下来

3、两次数值相减,即是空气的质量。

四、认识和学习使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并带领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

教师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小资料”,了解天平

的使用方法。

学生练习使用天平,分组测量(空皮球),并汇报测量结果及测量中遇到的

问题。

学生实验使用天平测量充气的皮球的质量。

小结: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正确使用天平可以比较准确地测量

物体的质量。

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引导学生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研讨,如果学生提出可行的方案,应予以鼓励和

支持。如果学生设计方案存在困难,教师可出示实验器材,启发他们的思维。

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证明。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重点培养学生逻辑

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学中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

从估测到进一步准确测量,从模糊的认识到更加清晰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

空气的质量虽然很小,但是它还是有质量的。

本环节选用豆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