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 第二章 作为独立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_第1页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 第二章 作为独立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_第2页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 第二章 作为独立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_第3页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 第二章 作为独立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_第4页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 第二章 作为独立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作为独立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2第二章作为独立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学习主要内容1.国际中文教育的性质、特点及主要任务2.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3.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4.关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5.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制定与实施3第一节国际中文教育的性质、特点

及主要任务一、国际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一)综合性交叉学科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门应用语言学门类下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综合性交叉学科属性和独立学科属性并不矛盾。前者指的是国际中文教育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后者指的是国际中文教育总体上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不是别的其他学科可以替代的。将国际中文教育归属于应用语言学,业界学者可能见仁见智,但国际中文教育从本质上讲终归是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育为辅的学科。4(二)汉语言文化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的主体是全球范围内的汉语言文化教育,即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层次各种需求的中文学习者开展中文教学。具体来说,我们既要教书面语汉字,又要系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语段、篇章的理论知识及具体用法,培养学习者基于听、说、读、写、译的综合交际能力。同时在语言教学中还要融入中华文化内容,既要强调中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或文化环节教学,又要注重文化内容特别是当代中国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教学,以具体可感的汉字、图片、音频、视频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语言和文化一体两面,中文教学是主体,文化教学要紧密融入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二者不可偏废。5(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育和第一语言教育不同,国际中文教育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育。第二语言或外语教育则不同,学习者在接受教育之前一般处于目的语零起点水平,对中文的语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一概不知,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文学习者的年龄、语言水平、学习需求和动机等参差不齐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决定了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内部极为复杂的语言文化教育工程。我们一方面要进行基于不同语言水平的分级教学,另一方面要通过短期集中速成的方式迅速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6(四)跨文化教育和母语教育不同,国际中文教育是一种面向世界多国多文化的跨文化教育,教学的主体内容都是汉语言文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无疑会在中文和学习者之间造成语言理解和运用障碍的可能性,如果这些障碍影响到学习甚至是交际就会形成文化冲突。从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来看,国内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受到语言和目的语环境的双重影响,产生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最高,有时程度也会比较严重,而国外中文作为外语学习者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学习者面临的文化冲突压力可能会小一些。7二、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国际中文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有比较明确的任务界定。刘珣: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陈昌来:将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分为三种:作为教学活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作为事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周小兵:培养出能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人才。短期速成教学,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听说能力、能应付一般日常生活需要或能应付某个特定交际领域内简单交流需要的人;长期进修和汉语专业教学,则要求培养具有听说读写多种交际能力的人才。8从学科和事业层面上,国际中文教育本科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汉语国际教育基本素养及基本技能和汉、英(外)双语知识及实际运用能力,能在各类学校从事国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和在国内外相关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以及相关文秘工作的双语型、跨文化、复合型、实践型专门人才。硕士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设定的主要目标则是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9在汉语言文化教学层面上,国际中文教育旨在统筹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国外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海外面向华侨华人的华文教学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全方位推进汉语言文化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总体设计、语言测试评估、文化教学等环节推动汉语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语言文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读懂中国。10在学科建设层面上,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既要深究教师、教材、教学法,也要在“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问题上取得进一步突破,还要注意研究如何处理好作为事业与作为学科、国内与国外汉语教学、汉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本体理论与外来理论、汉语国际化与母语国等国际中文教育的五种宏观关系,以及汉语与汉字、汉字与拼音、本体与教学、教学与习得、线下与线上等国际中文教育的五种微观关系二是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及研究,在深刻理解国际中文教育所处时代背景、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通过本、硕、博三级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保持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11在事业发展层面上,作为教学活动的国际中文教育与作为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都是为作为事业的国际中文教育服务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科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国家层面之所以提出“国际中文教育”,除了让国内外更多的教育组织和机构参与进来,其主要意图也是“集成海内外中文教育力量,共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语言文化是心灵之桥,正如著名剧作家萧伯纳一段名言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可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12

总的来说,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世界各国语言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助力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助推建设文化强国,这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13第二节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一、语言学1、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对国际中文教育具有指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和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教育,同语言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如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的关系最为密切。要求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学基础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语言并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汉语语言学来说,加强汉语本体研究无疑是作为教学活动和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离开汉语本体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4例如,“上”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表达功能极多、语义极为复杂的方位词,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方位词缺失、方位词冗余、方位词误用、介词缺失等类型的偏误现象。通过考察语料可以发现,方位词“上”所依附的前位语言成分(主要是体词性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具体无生名词、具体有生名词、部件名词、抽象名词、谓词性短语、称谓、时间名词、方位词、处所名词、集合名词、边界不清的普通名词。15再如,关于副词“反而”的教学也是难点之一。马真在《说“反而”》一文中指出,对副词“反而”的教学必须加强对语义背景的阐释,副词“反而”的使用必须基于以下语义背景:

A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

B按说[常情]/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C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没有出现或发生;

D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相悖的丙现象或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对这种语义关系进行了尝试,在讲解“反而”的语义背景以及包含“反而”复句的内部语义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完整形式和简约形式的还原练习。结果显示,学习者普遍掌握了“反而”的意义及用法。这种基于语义背景的分析比较容易让汉语学习者理解“反而”的释义中出现的“与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违背常情”等释义用语,是基于用法的释义。16语言学研究特别是本体研究成果对作为教学活动的国际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这些本体研究成果,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活动“就无法前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这样两点上。一是必须在学习者具备一定汉语水平的基础上强调汉语目的语教学,逐渐引导学生用汉语思考,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可以通过强化写作的方式引导学习者书面语言输出,以书面语输入与输出提高学习者用汉语进行思考的可能性。二是在汉语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比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尽量减少学习者在口头或书面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障碍。172、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践是语言学研究的试金石。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践虽然必须以语言学理论知识为指导,但前者却又往往是后者的“试金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语言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词汇或语法规则及其定义、用法,“究竟是一些表面现象,还是真正的本质,说汉语的人往往看不出来,因为我们用一个词并不是严格地按照定义去用的。学汉语的外国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是严格地按照定义去理解运用一个词的。如果我们给的定义只接触到表面现象而没有揭露出本质,他们往往就会用错”。例如,汉语教材或学习词典对虚词“反而”的解释一般着意突出“与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违背常情”等三个关键词。183、语言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与不同语言学流派也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如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诸多不同理念及语言观的语言学流派,如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等。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可以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基础理论方面的借鉴,例如普通语言学所揭示的语言的普遍规律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心理语言学关于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探讨对国际中文教育会产生直接影响,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语言文化与职业的关系为语言教学法提供了参照。不同理念及语言观的诸多语言学流派可以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基于认识论方面的借鉴。19二、教育学1、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理论对国际中文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教学原则是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长期教学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概括,比如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协调原则等。这些原则相互独立又互相制约,对作为教学活动和学科的国际中文教育均具有指导意义。此外,教育发展史上出现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掌握学习教学理论、范例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教育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合作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等教育理论形态也可以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借鉴。202、教学过程的一般原理影响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媒介和教学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的互相配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下位概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应该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并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以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传授式、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的性质—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检验与评估”活动式、以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的发现学习式、以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为代表的发展式等213、教学论中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在侧重点差异方面,既有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法,也有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法,既有注重性情陶冶的教学法,也有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法。在具体实例方面,话题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对分课堂教学法、创客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基于内容的教学法等都是常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主张“精讲多练”,具体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会受到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具体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学者因地制宜,根据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做出选择。22三、心理学1、心理学中的记忆及记忆规律对国际中文教育具有启发意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存、再现和提取,是进行思维和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记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根据记忆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发挥不同记忆类型的优势,并按照记忆过程规律和遗忘规律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和记忆能力。232、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心理学的类别通常包括普通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等。不同学派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构成语言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通过强化手段让被试建立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强调模仿、重复和强化的“刺激—反应—强化”模式,这一理论后来成为听说法、视听法和程序教学法等教学法流派的重要心理学理论基础。又如,认知心理学成为认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成为默教法和咨询法的理论基础。243、心理学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论对国际中文教育学习者个体因素差异研究。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生理因素主要表现为年龄差异,例如母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学习者年龄对语言习得和学习的影响等。认知因素主要指智力、语言学能、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认知方式,例如对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再如了解不同的认知方式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和性格,情感因素往往对语言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如学习动机不同往往会影响语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对这些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差异的分析和研究,无疑需要借助心理学关于个体差异的分析和阐释。25四、文化学1、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教学属性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指导。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一个交际过程,跨文化交际往往要经历蜜月期、挫折期、调整期和适应期四个阶段。作为跨文化语言教学,国际中文教育必须遵循跨文化交际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注重教师和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兼顾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采用以语言交际为主、非语言交际为辅的方式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62、国际中文教育需要正确看待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亦如此。关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业界颇有论述,基本的共识是语言教学是主体,文化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即语言教学第一性、文化教学第二性,文化教学附庸于语言教学。从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这一角度来看,这种共识是没有问题的。但从文化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来看,这种观点似乎又低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除了基本国情文化和专业所要求的专门性文化知识的教学外,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尤为注重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如体现民族思维方式和心理模式的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等。273、注重语言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关注并尊重异国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国际中文教育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展示中华文化内容,也要注意关注并尊重他国文化。中文教师和中文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学过程中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比分析法的运用,特点因比较而显,在中华文化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异国文化可以凸显中华文化的特点,更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而中文教师对异国文化的关注和尊重也更容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大大提高文化教学的效率。28第三节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框架一、基于教师、教材和教学法的“三教”问题(一)教师1.加强中文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作为一线执业者,国际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理论一直是业界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联系到与国际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几个学科,国际中文教师的知识理论体系大致包括普通语言学理论知识、汉语语言学理论知识、中华文化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和融媒体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体系中,汉语语言学和中华文化的理论知识是核心,换言之,一名合格的国际中文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学和中华文化的理论知识。292.加强中文教师的能力体系研究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在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说到底,国际中文教育在教学活动层面上是一门实践学科,需要中文教师在讲台上传播汉语言文化。因此,中文及外语的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课堂及活动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应急事件处置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亲和能力等应该成为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303.加强师资储备及培养研究究作为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国际中文教育应该同时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但主战场应该在国外。伴随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文列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把中文列为中考甚至高考科目,如何培养世界各国的本土中文教师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但这并不是说要弱化国内的国际中文教育市场,中国作为中文的母语国,应该放眼长远,担当起作为全球中文教学基地、中心和学科理论研究基地的重任。如何统筹国内外中文教师的储备及培养,同时兼顾培养规格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坚持国际中文教师执教资格认证,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31(二)教材1.加强中文教材的编写基础研究教材编写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面向中文教材编写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研究,语用研究,汉字研究,文化研究,以及话题主题研究等。这些研究虽不在一个层面上,但对教材编写的作用毋庸置疑。随着近年来中文学习需求的多元化,汉语拼音在中文学习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如何发挥汉语拼音的第二文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再如面向教材编写的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这些语言要素要不要分类分级,如果要分类分级,那么标准应该如何把握?文化研究及话题主题研究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中文教材应该选择哪些话题主题以及应该融入哪些中华文化、以何种方式融入这些中华文化,更是需要编写者的大智慧。322.加强通用型教材编写与研究通用型教材也可以成为普适性教材,即放在世界各国都能使用的中文教材,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发展汉语》(第二版)、《长城汉语》、《中文》、《快乐汉语》、《汉语乐园》、《跟我学汉语》等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通用型教材,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受到普遍欢迎。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角色地位更加凸显,加强通用型教材的编写与研究,让中文教材更有利于推动中文及中华文化的传播,让中文教材更加契合世界各国学习者的需要成为题中应有之义。333.加强国别化及语别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通用化教材虽然言之“通用”“普适”,但在具体环境中终究有不适切之处,国别化教材和语别化教材可谓中文教材的精准化编写。每个国家、每个语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及国情文化现状,编写针对不同国家和语种的中文教材,可以说是教学内容层面上的因材施教。随着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中文教学从业者也开始编写在自己国家使用的中文教材,《中文听说读写》《中文入门教材》《步步高中文》《爱尔兰中学过渡年教学资源包》《意大利人学汉语》《聊聊》等都是比较成功的由本土中文教师参与编写的国别化中文教材。和全球范围的中文教学规模相比,当前的国别化或语别化中文教材规模还比较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44.不断夯实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中文教材编写是一门学问,需要理论研究作为支撑。当前中文教材编写渐呈多元化趋势,除了普遍使用的通用型教材,还有地域化教材、国别化教材和语别化教材,这更体现出加强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的紧迫性。教材编写理论主要包括对教材基本属性的定位、对教材基本功能的认识、对教材编写原则的概括、对教材基本理念的提炼,以及如何体现某种教学法、如何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系等等。总之,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明确编写的基本程序,又要遵循一些通用编写原则和教学大纲。如果编写系列教材,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级别之间的纵向衔接以及不同技能之间的横向区别。355.进一步加强国际中文教材评估研究国际中文教材编写的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通用型教材,针对不同年龄学习者的教材,面向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区域化、国别化和语别化教材大大丰富了教材的类别,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对教材的选择空间。那么如何知道各类教材的质量如何?这就需要介入教材评估,对已出版的教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方位评估。教材评估的目的是保持优良传统,把符合规律的东西发扬光大,但更重在教材的更新,注重教材编写框架的突破,要通过评估寻求教材的创新(赵金铭,1998)。多元化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需要多元化的教材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以确保教材质量稳步提升。36(三)教学法语言教学史上出现过很多教学法流派,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等;近年来,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法,例如附丽于特定语言的教学法等;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AR/VR技术的发展,技术赋能的国际中文教育将进一步普及化;

总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选择何种教学法常常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师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万能的。37二、基于“教什么”“怎么教”和“如何学”的研究三角问题

国际中文教育定位于应用语言学研究范畴内,应该处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交叉地带,有四个研究层面:

四个研究层面与“教什么”“如何学”和“怎样教”构成了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系统工程。38三、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研究课题和研究领域1.单边主义有所抬头及逆全球化趋势有所加剧的国际环境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2.进一步加强汉语汉字特点的研究;3.加强教材多元化建设,以高质量中文教材为依托,切实加强中文书面语;4.加强汉语学习词典及语料库建设;5.加强语言学习理论与语言教学理论研究;6.加强不同教学模式研究;397.加强文化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8.加强国际中文教育育人体系研究;9.加强中文教师师资储备及教师教育研究;10.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技术赋能研究;11.以典型教学案例,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需求侧研究;12.加强中文传播平台建设研究;13.加强国际中文教育考试及教育标准与等级大纲的研究。40第四节关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一、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发展历程全国目前共有424所高校设立了本科专业,198所高校设立了硕士专业学位,27所高校试点开展专业博士培养;2022年9月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国际中文教育从而获得了“准一级学科”的地位;教材表22展示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发展的大致历程。41二、增设博士专业学位意义重大由于受到总体教育水平以及生源数量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设置本科专业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为了补充高质量的师资,2007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也就顺理成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设立,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也有效填补了海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的岗位缺口,自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累计培养国际中文教育各类专业人才7万余人。42面对新形势,国际中文教育供给侧进入动能转换关键期,在原来本科和硕士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军式人才成为支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举措。新增设博士专业学位,一方面首次实现了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对汇聚各方资源力量支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突破了27所高校试点招生专业博士的局限,可以促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