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新初一语文暑期学习教案:7分析、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新初一语文暑期学习教案:7分析、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新初一语文暑期学习教案:7分析、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新初一语文暑期学习教案:7分析、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新初一语文暑期学习教案:7分析、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匕讲分析、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适用学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用年级________新初一________

适用区域___________≡J___________课时时长(分钟)120分钟

知识点整体感知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主体,理清文章的主要事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在讲与练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整体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全面把握事件,分清事件主次的思维能力,养成认真、细心

的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主要事件,用简洁、具体的语言进行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难点概括文章情节必须完整;善于从原文提取关键词;语言简洁、精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记叙顺序。

2、预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中心。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显而

易见的则不必要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考点2

一般情况下,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和

描写心理活动,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文学作品中的“我”只能视为人物形象之

一或起串联情节的作用,视为线索人物。

②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它的特点在于不

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③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

作用:明确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考点3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

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

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

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

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观点态度的手段。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

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一一干什

么"(或“什么一一怎么样”)

考点4

段意、层意和主要内容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本

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

能笼统含糊。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

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

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

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进而抓住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可以从六要素入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可化用为: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时间、地点)干了什么事(事件起因、经过)

结果怎么样(中心)

也可以从归纳的段意、层意入手,将段意或层意结合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5

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一般说来,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

接表述中心思想,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

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因此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

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

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1)抓住标题。不能放过开头和结尾。

(2)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3)把握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或者反复出现的句子,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

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5)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

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

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例题精析

【例题U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

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

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

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

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

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

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

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

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

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

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

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

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题干】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母亲、妻子和儿子;起因:母亲身体不

好;经过:产生分歧;结果: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小路。

【解析】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记叙文,第一段给出了地点即田野,人物即一家四口,主

要事件是散步;第二段讲到起因“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

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第四段讲到初春的田野,很明显的时间要素;第六段讲

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析,这是散步这个主要事件的经过;最后两段写到我的决定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是散步这件事

的结果。

[例题2]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

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

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

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

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

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

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

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J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

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

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

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

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是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

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

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

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

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

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

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

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

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

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

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

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

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

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

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题干】1.给这篇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答案】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回忆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紧张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时的情

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

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解析】首先清楚本文的记叙顺序,由第一自然段可以得知,这篇文章是倒叙,那么第

一自然段自然成为一段。接着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可以按照被铺前,被捕时,被捕

后在法庭上与父亲详见和父亲被害后的顺序进行划分。有了记叙顺序的铺垫,此题不难。

【题干】2.说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案】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充

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解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应知道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可将归纳的段意结合,中心思想

则要通过主要段落层次的叙述来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的经过,他在被捕

前坚守工作岗位,保守党的秘密;被捕时临危不惧,保持严峻态度;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

沉着、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信仰视死如归。再结合写作背景可自然得出中心。

[例题3]

彩色的翅膀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

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

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为了调节一下沉闷的气氛,我有意地同他开玩笑:“我猜这只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

东西。从家乡带来的吧?”

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快公开吧,让我也尝尝。”

小高有点急了:“真不能吃。里面装的是一些小昆虫,蝴蝶呀什么的,一打开就飞跑了

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我正想问个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闭紧

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我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们送到宝石岛。当岛顶的灯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时候,观察通讯站站长

拉着我,说:“走,参加我们的晚会去。”

这真是个特别的晚会。黑板上用仿宋体写着“尝瓜会”三个大字,小讲台上的白瓷盘里

放着一个大西瓜。站长右手托起那个大西瓜,笑呵呵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岛上结的第

一个西瓜。今晚,我们开个尝瓜会表示庆祝,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

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去年,

站长和战士们撤下了几颗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

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ju@)着嘴巴,说:“西瓜嫌我

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

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

有别的昆虫。

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了。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

细细地给每一朵雌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

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

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

不敢马虎。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

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眼前。战士们都笑着,

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

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这里安家?”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

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

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题干】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

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上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

品德。

【解析】本文虽文中心思想,但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先知道主要内

容才能归纳中心思想。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先

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

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

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

那对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点题。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

的来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爱岛建岛的深情跃然纸上。

四、课堂运用

【基础】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

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

开始的时候,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

精致的瓷罐。

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请她们出示请柬,她们没有。

“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安东尼说。

“为什么?我们是来表示我们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吗?”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

爱的小露西,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决定把自己储蓄罐里的所有钱拿出来,我可

以不进去,真的不能让她进去吗?”

“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很高兴你们带着

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这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解释说。

“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她的话

让安东尼愣住了。

“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是这是我所有

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

罐递给了安东尼。

安东尼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钱,是

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说话的是一个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

露西身旁。他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安东尼向老头敬了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巴菲特先生。”

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

万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

晚宴的主题标语也变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题干】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时间:2007年2月16日。地点: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入口处。人物:小露

西、安东尼、沃伦•巴菲特先生。起因:小女孩露西想为非洲贫困儿童捐款。经过:因没有

慈善晚宴的请柬被拒绝进入。结果:,在沃伦•巴菲特先生的帮助下进入了晚宴的现场并成

为晚宴的主角。

【解析】本文是一篇典型记事类的记叙文,文章的六要素不难找出。

【巩固】

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

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搬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

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

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

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

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

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

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

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

一些蘑菇下山了。

【题干】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

意思。

【答案】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解析】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

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

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

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人

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干了些什么,再加上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写

成完整的句子,层意就完整了。

【拔高】

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父亲是个职员,整天在证

券交易所那如“囚笼”般的办公室里工作,假如我父亲不把一半工资用在医疗费以及给比我

们还穷的亲戚身上,那么我们的日子还过得去。事实上,我们家是很穷的。

②我母亲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生活中怀着一

线希望,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

③几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

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彩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不管我有时多么想人非非,也从没有想到过幸运

女神会厚爱我们这个在城市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

白无误地证明这辆彩车已属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④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

却被父亲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待在这儿,让我清静清静!”

⑤我无法理解父亲的感情。当我回家后委屈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她安慰我:“不要烦

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合适的答案J

⑥“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⑦“汽车根本不属于我们,这就是问题的关键J母亲回答我。

⑧我歇斯底里地大叫:“哪有这样的事?汽车中彩明明是扩音器宣布的。”

⑨“过来,孩子J母亲温柔地说。

⑩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是348和349,中彩号码是349,“你看到

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Il)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彩票的一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浅浅的K字。

⑫“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13)“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⑷“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跟我讲了。

⑮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票的时候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咕哝说:“为什么不可

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过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事。349那张是凯特立克买

的。现在可看得出来那K字用大拇指轻轻擦过,还能看得见淡淡的铅笔印。

⑯对我来说,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吉米•凯特立克是一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

他不会计较这辆彩车。

(17)”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18)“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母亲平静地回答我。

⑲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

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

父亲一盒雪茄。

⑳直到我成年之后,我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的那句“一个人有骨

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格言具有了新的含意。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

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

【题干】L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题。

【答案】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解析】这篇文章以记事为主,通过“父亲”把买彩票中的汽车归还给凯特立克的事,

告诉人们什么是财富。

【题干】2.文章最后写道:“直到我成年之后,我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母亲的那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格言具有了新的含意。"你怎样

理解“新的含意”?

【答案】“我”对母亲的格言有了新的理解是在“我”有了一辆汽车之后。如果说开始

母亲的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有骨气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而这时,“我”已经拥有了汽车,这

告诉人们,一个人有了骨气,就能够努力奋斗,通过努力奋斗就可以获得汽车之类的物质财

邑。

【解析】本题是从理解文章主旨入手,加强对内容的阅读。揭示中心。

【题干】3.文章最后一句说“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请分别从

文中三个人物的角度分析他们各自“富有”的深刻含义。

(1)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父亲的“富有”指的是:良知战胜了邪念,精神债务消除;母亲的“富有”指

的是:对丈夫消除邪念和儿子逐渐明理的心理上的满足;“我”的“富有”指的是:逐渐了

解做人的真谛,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精神富有者。

【解析】从三个人物的角度分析“富有”的含义,主要是理解“富有”对于每个人的不

同的意思,这要联系人物的思想过程。不管是指谁,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指精神上的富有,

只不过具体的含义略有差别。

五、课程小结

主要内容概括好,六个要素不可少;中心思想分析清,抒情议论看首尾。

六、课后作业

【基础】

没有发芽的种子

散步的时候,心情总是松弛着,洒脱如脱线的风筝,一任世界上的一切像毫无意义的微

风似的从眼前滑过。而从前所有的不快早都遥远得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时不时,眼前一亮,

也说不定有什么东西让人心头一动。比方说一只小狗十分顽皮地向你撒娇吠叫,比方说一滴

挂在枝头上的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向你暗送的秋波,,,,那天,我却被一大片开得如火如荼的喇叭

花吸引住了。

我不知何时已经信马由缰地走到郊外了,在一个农家的门口,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

鲜花的墙头前。花是喇叭花,开得那个热闹,,,,但我之所以如此迷恋它,却绝不全是因为那小

精灵冰清玉洁的可爱姿容,而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期而遇了我的故人旧友。

那是几十年前的事。那时我还是个村童毛孩。一天早上跟父亲下地锄草,就在一个土壕

里看见了那片开得正艳正好的花儿。我禁不住诱惑,跑下壕去,蹲在地边,手摩拳起花儿,

半天不想起来。父亲却早在我身后喊了起来:别踩坏花儿,那是你大伯家种的二丑。我这才

知道这一地可爱的花儿原来是一味中药材。

那一霎,伫立在那儿,我眼里看的是盛开的花儿,心里纷飞的却是打开了尘封的往事,

久久地流连盘旋在那儿,我突然看见二丑花成熟后洒落在地上的种子。我小心翼翼地捡拾着,

心里想,待到来年开春。我要把它种到阳台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形影不离地天天厮守在一

起了。

在我的期盼和浇灌中,喇叭花的幼苗一天天长高了。它的枝蔓那么快就爬满了阳台,真

令人惊讶!它的花不止开满了我的花园和阳台,而且也弥漫浸透了我生命的空间一一我一有

空就站在花蔓下,一任那落英像春雨一样洒在我的头上。邻居们也都来欣赏参观我的花儿,

而且连连称赞说:真好看真好看。有个朋友还拿起照相机拍了照片,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

上……

一天,女儿突然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小信封说:这里面是什么,没用(的话)我扔了?我

一看,说:那是没种完的喇叭花种子,放下,扔什么。她说:今年已经有新种子了,还要它

干什么……尽碍事儿,我扔了。说着顺手丢进了垃圾篓。

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

看着那些被丢弃的花种子,我不断质问自己,我为什么那么粗心?是我,把那儿粒可怜

的种子一生最灿烂的时刻错过了!是我这个刽子手,把它们永远永远地埋没在抽屉和黑暗里

了。此后好多天,一到阳台上,看见那些开得天真烂漫的小花,我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弥漫

起一股淡淡的忧伤。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我幼时的夙愿,也想起了一个个已经被我淡忘了多年

的理想……我不知道人世间又有多少个美丽的梦想,就像那几粒还没来得及发芽开放的喇叭

花种子被永远地理没了。

【题干】文章围绕“喇叭花”(种子)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我被喇叭花吸引,②回忆儿时见到喇叭花开放时的情景,③捡拾喇叭花种子,

④在阳台上栽种喇叭花,⑤女儿丢弃我遗忘的喇叭花种子。

【解析】通读全文,了解大概内容,抓住要素,理清行文线索,在进行概括时要体现文

章的中心。

【巩固】

但愿有个梦

在我一生中,大概那一年是最值得怀念的了。

当院子里的柳树刚刚吐出新芽的时候,那间不大的院子里便传出了欢乐的笑声。

“姥姥,等我长大了,好高好高,就到村旁的树上,摘一朵白云,给你作衣裳!”“傻孩

子,那白云咋能做衣服呢?”于是,欢乐的笑容,同时呈现在一老一少的脸上.春天,我最

爱云,它像姥姥那银白色的头发在风中飘动;又像一团团棉花,要是铺在姥姥的床上,一定

特别舒服……

春天,是白云的季节。或许因为姥姥,我对白云有那样的感情;而因为白云,我对村头

的小山、溪流有那样深刻的印象。

当炎热伴着烦人的蝉鸣声降临的时候,在葡萄架下和姥姥一起编席子的我,却比任何时

候都更感到时光的美好。姥姥灵巧的手指,把一缕缕稻草捆在席中,似乎也把我对她和她对

我的爱一丝丝地卷了进去。于是,这草席也就变得非同寻常了.

夏夜,枕着木凳,睡着草席,望着月亮,听姥姥唱起那古老的歌谣。我闭上眼睛,似乎

觉得月亮、星星、小草、树木都和我一起睡着了。

我最盼望的季节一一秋天,终于来了。桑松还青着的时候,我就站在高高的桑树下,舔

着嘴唇发愣了。这时,面对这高高大大的树木,我忽然感到自己的渺小。等到桑根像一串串

宝石一样挂满全树的时候,瘦小的姥姥便拿着长长的竹竿到我身边,用枯干的手举着竹竿在

树上轻轻敲打着,,被我捡进绿色的小碗。

当许多邻居的小孩馋得流口水的时候,姥姥便把他们叫来,挑最大最饱满的给他们吃。

以后,我吃东西的时候,总记得给别人留一份。

可谁能料到,这最美好的秋天后面还有一个寒冷的冬天。

那是一个白雪纷飞的日子,姥姥穿一身黑色的衣服,躺在一个黑色的棺材里,我总觉得

她那身黑棉衣里,应该絮上我摘的白云……

天是白的,地是白的,树是白的,房子是白的,天地之间,似乎只有我面前这一片黑色。

那黑色,一直铺到我心里去……

我愣愣的,不说话,也没有流泪,只是机械地蹲下来,握紧她的手,那双灵巧的、编过

草席和打过桑根的枯干的手,这时凉凉的,没有一丝血色。我把它放在我的心上,希望那双

手再重新温暖起来。

我被人拉开了。这时,两行热泪,滑过我的脸,落在雪地上,砸出两个浅浅的小坑,我

只看见,一团黑色,从我眼前缓缓地降下去了。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再去姥姥家,小山变成了盆地,桑树也被连根拔掉了。秋天,我

爱靠在土墙旁,望着蓝蓝的天,舔着嘴唇,像幼时那样等待着,等待着那个瘦小的身影,从

那扇小门走出来……

那段美好的时光,现在只能称做“回忆”了。我仍然期待着有一天,我能在梦中和姥姥

一起重新享受过去的欢乐。

【题干】L根据本文的行文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姥姥之间的几件难忘的往

事。

【答案】春天“我”与姥姥共同观赏白云;夏天“我”与姥姥一起编席子;秋天姥姥为

“我”摘桑根;冬天姥姥离“我”而去。

【解析】解答这道题,要注意题目的提示:按照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几件事。先了

解本文行文的顺序,从全文看,文章以季节的更替作为行文的线索,概括时要以季节为语言

标志概括生活往事。“往事”的概括要注意描述“我”与姥姥之间的事,也就是“我”与姥

姥干什么。

【题干】2.作者为什么能够做到“我吃东西的时候,总记得留给别人一份”?

【答案】因为姥姥总把最大、最饱满的桑梅分给邻家的孩子,姥姥这种纯朴、善良之心

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

【解析】解答此题应了解文章表现的人物是姥姥,“我”的行动大都受到姥姥的影响。

虽然,文中没有直接写姥姥对“我”的教育,但姥姥的行动对“我”有影响,所以,从文中

找出姥姥的行为,“当许多邻居的小孩馋得流口水的时候,姥姥便把他们叫来,挑最大最饱

满的给他们吃”。

【题干】3.对本文的中心意思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回忆姥姥一生的经历,赞美姥姥的勤劳、朴素、大方。

B.回忆“我”小时候和姥姥在一起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希望再回到童年的想法。

C.回忆“我”的童年时光,表现了“我”的天真无邪。

D.回忆“我”与姥姥在一起生活的日子,表达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