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西省太原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太原师院附中师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4分)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

慧与独创的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至秦汉时期,《淮南子》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

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

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

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

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

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

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

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设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

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诊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

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

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形成的。

B.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C.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

要反映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D.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

B.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

C.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土柱观测日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是《太初历》,它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与节气无关的一项是()(3分)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为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立春》这一节目?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18分)

炉边(节选)沈从文

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

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

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

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

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

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

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

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

高二语文第3页(共8页)

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

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

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

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

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

“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地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

“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

“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地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

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地取

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

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

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

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

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地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地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

高二语文第4页(共8页)

“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地说。

“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

“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

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

妈没有做声。

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5.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

B.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C.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

D.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

6.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B.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C.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

D.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极其无意思地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述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7.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6分)

8.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诗词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24分)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

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

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

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

饥寒之弊。

高二语文第5页(共8页)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

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

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

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

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

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节选自《贞观政要·节

俭》)

9.下列对文中波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B.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

不足/

C.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D.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

不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知见可欲”与“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仲夏、孟夏、季夏。

C.“诚不可施于百姓”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D.“朕安得闻此言”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以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而没有人抱怨与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人民非常反对之事对比,向大臣阐述了做事要贵顺物情之理。

B.唐太宗要求自王公及之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之事过于豪华就必须停止供应并查处,从而使得贞观年间社会崇尚简朴风俗。

C.贞观二年,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阁子给唐太宗居住,唐太宗考虑到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不允许修建。

D.太宗把奢侈纵欲视为王朝败亡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如果皇帝只知道享受,那么他就离灭亡不远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5分)

(1)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高二语文第6页(共8页)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3)课内翻译: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共9分

观雨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陈与义避难湖、湘间,湖南守帅向子湮组织军民对金军进行了有力的阻击,本诗便作于此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对身份、情态的自述,塑造出了坐看风云、不问世事的隐逸形象。

B.颔联运用多感官描写,描绘出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的壮阔,气势雄浑。

C.颈联中的“海”意指暴雨,连劲拔的竹枝此时都被压低,足以看出雨势之大。

D.尾联反用杜甫诗句“床头无漏无干处”,表现出与杜甫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

14.诗歌中间两联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1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

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两种动物来侧面描写了蜀山的高峻。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手法,以乐景写哀

情,以花反衬人。

(4)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

(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愿立即死去,也不愿有苟合阿谀之态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6)《望海潮》中哪三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是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而柳永在《望海潮》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此句

中借数量词写出西湖四时之美。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____________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

高语文第7页(共8页)

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____________、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而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则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包容、美好的社会责任。民俗的层级越高,就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越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那是一种普通人____________、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根据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

创造作祟。为了旅游开发而编造的“传说”,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塑立的“禄神”,为了开车违章免于被罚而生造的“车神”,都属于____________的伪民俗、丑民俗、恶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形形色色风调雨顺难以逾越不登大雅

B.林林总总风调雨顺难以企及不登大雅

C.形形色色五谷丰登难以企及不上台面

D.林林总总五谷丰登难以逾越不上台面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民俗最终指向雅,却出于俗B.民俗出于俗,却最终指向雅

C.俗是民俗的源起,雅却是它的旨归D.雅是民俗的旨归,俗却是它的源起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崇。

B.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崇。

C.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作崇的产物。

D.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作崇的产物。

五、材料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贬任朗州司马,曾写下《秋词二首》,其一为:“自古逢秋

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柳宗元谪到永州后,曾写下《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元和十四年(819),朝廷召柳宗元回京。只可惜柳宗元多年抑郁,重病在身,无法上路。这年十一月他在悲愤交加中于柳州郁郁而终。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调回洛阳,仕途相对顺畅,至71岁才去世,而且写出了《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等大量传世名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解析:

1.C2.B3.D

4.(1)《立春》这一节目与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间正好吻合。

(2)《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

(3)《立春》这个节目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错误。原文是“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最早”一说于文无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错,原文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

C.“制定出完整的节气”错,原文是“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没有说“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错,原文是“二十四个节气……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选项中把《太初历》说成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清明时节”指清明。

B.“春分”指春分。

C.“露从今夜白”指白露。

D.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可知时间上正好和《立春》这一节目相吻合。

根据“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可知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节气中首个节气,代表着一年的开始,开始播种,并憧憬秋天的收获,《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

根据“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春又是中国二十四节节气中首个节气,北京冬奥会通过《立春》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附:本文论证方法:

根据“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可知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

根据“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这是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一段,根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可知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

第二部分第二段,根据“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可知这段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并列举了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来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三至五段,根据“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可知这几段主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对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C6.DD项,“语言含蓄蕴藉”错误。结合“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等可知,语言明白晓畅,并不含蓄蕴藉;“主要表述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错,“极其无意思地……”主要表述的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而是没有吃到糖的失落。

7.突出糖的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渲染糖的诱人,为写“我”和弟弟妹妹买糖的渴望做铺垫,并反衬出没有吃到糖的失望;通过极富时代、地域特色的风物,增强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8.兄妹三人贪念美味和哥哥怂恿妹妹的场景,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母子、兄妹之间的理解、默契,表现出家人之间的温馨;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询问、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

9.D10.B11.C

12.(1)朕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工具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事,于是打算放弃建造。

(2)朕功德比不上汉文帝,比他还要奢侈浪费,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

(3)世俗本来就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为他(炀帝)暴虐,所以顺应天命陛下取代他。如果陛下知足,那么现在的尊贵富足就可满足;如果陛下不知足,就超过现在一万倍也不会知足。”

“为”意思是“因为”与后面的“故”构成因果关系,且“无道”指的是暴虐、没有德政,与“故”连用语意不通,故应在“故”前停顿,排除AB。

“更万倍过此”,“更万倍”作状语修饰“过”,“此”为“过”的宾语,“此”后断,开整个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意思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固知见可欲”的“固”,本来。句意:本来就知道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

“崤函之固,自若也”的“固”,险固地势。句意: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自然与以前相同。

B.“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仲夏、孟夏、季夏”说法错误,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C.“诚不可施于百姓”中的“诚”,实在、确实。句意:实在不可以强加在百姓身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诚”,实在、确实。句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D.“朕安得闻此言”的“安”,怎么。句意:我怎么能听到这番忠言?

“而今安在哉”的“安”,哪里。句意:可如今在哪里呢?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阁子给唐太宗居住”说法错误,原文是“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靡费良多……’”,可见,公卿上书请求修建一座暖阁给唐太宗居住是依照《礼》的规定,且现在夏天暑气没有退却,秋天凉气刚刚开始,皇宫中非常潮湿。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欲”,想;“具”,准备好;“作”,建造。

“不逮”,比不上;“过”,超过;“岂……也”,难道……吗;“道”,道理。

13.A“不问世事”有误

14.风起云涌,大雨滂沱也是抗金情势危急的写照;竹枝低复举,表现出军民不屈不挠的抵抗;山角晦还明,说明形势有所好转。

15(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6)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7)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8)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C(“形形色色”和“林林总总”都有多种多样的意思,后者偏重指杂乱无章,不切合语境。与“风调雨顺”相比,“五谷丰登”与前后的“六畜兴旺”“老少平安”更协调,更符合“普通人的基本愿望”。“企及“是达到,“逾越”是超过,前者更符合文意。“不上台面”强调卑劣,“不登大雅”强调粗俗,前者贬义更重,更适合形容“伪民俗”的特点。)

17.B(根据前后文意和行文特点,此处应该以“民俗”为陈述对象,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A、B两项中,B项内容显然与后文“包含着……渴望”更为贯通一致。)

18.C(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根据这个意义上看”介词使用不当,二是“伪民俗”与“是……在作崇”搭配不当。只有C项把这两处错误都改正了。)

19.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供了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两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其中重点突出了《秋词》《江雪》两首诗歌。

刘禹锡的《秋词》历来为后人称道。诗人改变了古来悲秋的志士失志的实质,认为秋日完胜春朝。因而针对所谓的秋天寂寥之感,来歌颂秋天的生机和美好,意在告诉人们即使在人生的秋天,也要像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体现了不屈志士的顽强的奋斗精神。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天地间纤尘不染、万籁无声,一翁独钓江雪的画面,看似清高孤傲,少了些许烟火气,实则写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而我们人生的理想志趣恰恰在于坚守,在于一种执著的精神。此诗表述了诗人那种脱离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逸情操。因此理应从精神层面上加以领会,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