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阳高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解析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述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渚”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稻香村”最初被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因为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
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对沁芳桥的命名,表露出了“新雅”的含义,得到了贾政的赞赏,也有力证明了“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B.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C.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述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麦场
萧红
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
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儿,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遍布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地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
“……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掉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是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我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
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圃,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去。闪光一过,王婆的话声又连续下去:
“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
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
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冷。
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来,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
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
“那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子一定要给水冲走呢?”赵三习惯的总以为她会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
“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来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出,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赵三为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同她拌嘴。
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闪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一点儿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
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
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
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的耙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经行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地他唱着寂寞的歌;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
文本三:
不用说,这里的农民蚁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节选自胡风《〈生死场〉读后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这一比喻,表现了老王婆讲故事时的流畅,这与故事本身的悲惨性形成反差,增强了震撼力。
B.文中多次将夜色中讲故事的老王婆称为“幽灵”,是有意塑造老王婆人性异化的形象,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大雨即将到来时村庄里的忙乱景象,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女性的细致的观察”。
D.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长虹、凉爽的空气和高涨的草堆等,写出了闪电后村庄里的平静和忙碌景象,表述了对勤苦劳作的人们的赞美。
7.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王婆以两个疑问句,将人们的预想和自己的实际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点儿”“一滴”两个数量词耐人寻味。
B.麦子的丰收,竟让一个母亲忽略了孩子的不幸,甚至感受不到一丝悲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
C.文中连用三个“没”,生动地表现了老王婆在收获时节的忙碌辛劳,其实老王婆也正是借劳动来逃避丧子之痛。
D.丰收过后,当老王婆看到邻人的孩子长大时,又忽然想起自己的孩子,这说明老王婆仍然保有着基本的母性良知。
8.文本一中反复写到夜空中的“闪光”,有怎样的作用?
9.学过《祝福》之后,老师让同学们阅读了文本一。通过阅读对比,同学们发现祥林嫂和老王婆的故事有着相近的主题,但在叙述艺术上存在较大差异。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其在叙述艺术上的差异。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①,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浇讹:浮薄诈伪。②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C.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矜”字含义相同。
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魏征在朝廷上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2)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14.唐太宗曾说:“以铜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湖①
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②竟安在,轩乐③讵④曾过。
唯有君山⑤下,狂风万古多。
①此诗作于元和八年。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被召回罚俸,之后遭贬谪,困顿州郡十余年。②虞巡:虞舜登帝三十九年,南巡狩君山。③轩乐:轩辕黄帝之乐。相传黄帝曾在洞庭湖奏乐。④讵:岂,难道。⑤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为湖中众小山之最有名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人生中见过的壮观场面,除了大海就是洞庭湖,可看出洞庭波的浩荡声势。
B.颔联描写了洞庭湖波涛汹涌、巨浪滔天、吞吐日月星河的磅礴气势,炼字精妙形象。
C.颈联用典,对虞舜巡狩君山、黄帝在洞庭奏乐表示疑问,借以体现洞庭湖的险恶。
D.本诗既通过写景来抒情,同时又直抒胸臆,充分达到了写景与抒情的和谐统一。
16.本诗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均为仕途失意后于洞庭湖的即景抒怀之作,但诗人描写的洞庭湖景色及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阿房宫嫔妃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二、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展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黄埔军校是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国共两党革命摇篮。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黄埔,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战的疆场上,浴血奋战,为救亡图存,为民族独立,为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伟大的黄埔精神。近一个世纪之后,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祖国统一大业尚未最终实现,两岸中国人仍然需要①,共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携手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作为反对分裂、促进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历久弥新的黄埔精神在反“独”促统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走进新时代,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两岸综合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大陆已经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更加充满信心。虽然当前两岸关系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前进道路也不可能②,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两岸关系由和平统一迈向融合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势不可挡。两岸中国人应当大力传承与弘扬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认清“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③、人心所向,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奋发有为的旺盛斗志,积极投身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追求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征程,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创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未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热血青年奔赴黄埔,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与原句表述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述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帝内经》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困”是属于“天人相应”。气候逐渐变暖,我们就会感到头昏脑胀、身体疲乏、困倦瞌睡,难以集中精神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
冬季、春季的气候变化大,人体需要有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体在寒冷的时候,皮肤通过汗腺收缩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而春季气温回暖,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使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和肌肉,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就会出现我们俗称“脑缺氧”的表现。我们的身体没有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血管、神经调节也就不灵敏,生物钟也就不那么准了,②。
“春困”除了与天气变化相关,③。“白领”是“春困”的高危人群,久坐办公室,活动减少,长时间对着电脑,易出现头昏、口干、嗜睡、头颈部酸痛、眼睛发痛等现象。其次,不吃早饭易造成大脑缺氧,注意力不易集中、昏昏欲睡;而午饭吃得过饱会加重肠胃负担,也易犯困。另外,熬夜、失眠、早醒等造成日夜颠倒也会导致出现疲倦的感觉。
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您所言极是,我们就按照您的建议来把这件事做好吧。
B.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日子。
C.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D.“不躺平,从头越”,热血青年们如是演绎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而个体的精神成长则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也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生会召开读书分享会,邀请你代表高一同学发言,请参考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阳高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解析解答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解析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述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渚”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稻香村”最初被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因为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对沁芳桥的命名,表露出了“新雅”的含义,得到了贾政的赞赏,也有力证明了“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B.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C.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述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D2.C3.A
4.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
5.(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景致;(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述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也有力证明了‘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和材料三“此处虽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可知,此处证明的是“雅”不仅要切景,还要蕴藉含蓄。
B.“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
D.“……因为……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是给人“中”的感受。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如“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
A.洞门“穿越”性是与“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
B.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古典文学的结合无关。
C.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
D.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古典文学的结合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这是引用张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观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区别点,“后者……而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指出园林命名的关键在“雅俗”,这两句为第一层;
第三句先指出“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着列举《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两处题名驳斥这一观点,第四句以“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问题,这是第二层。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需要先知道园林命名的规则,然后结合具体的名字进行分析。如材料一中提到园林命名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违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不能“不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实”,要含蓄。
再看材料三中,当诸人认为当名“翼然”时,贾政说“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可见这“翼然”与此处景致特点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这一条,所以从“中”这一方面来看,就不如“泻玉”更切合景致。但宝玉认为“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可见这“泻玉”,犯了违制这一条。
结合“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这“沁芳”切合此处景观,同时又蕴藉含蓄,非常雅致。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麦场
萧红
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
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儿,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遍布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地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
“……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掉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是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我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
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圃,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去。闪光一过,王婆的话声又连续下去:
“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
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
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冷。
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来,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
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
“那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子一定要给水冲走呢?”赵三习惯的总以为她会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
“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来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出,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赵三为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同她拌嘴。
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闪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一点儿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
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
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
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的耙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经行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地他唱着寂寞的歌;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
文本三:
不用说,这里的农民蚁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节选自胡风《〈生死场〉读后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这一比喻,表现了老王婆讲故事时的流畅,这与故事本身的悲惨性形成反差,增强了震撼力。
B.文中多次将夜色中讲故事的老王婆称为“幽灵”,是有意塑造老王婆人性异化的形象,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大雨即将到来时村庄里的忙乱景象,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女性的细致的观察”。
D.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长虹、凉爽的空气和高涨的草堆等,写出了闪电后村庄里的平静和忙碌景象,表述了对勤苦劳作的人们的赞美。
7.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王婆以两个疑问句,将人们的预想和自己的实际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点儿”“一滴”两个数量词耐人寻味。
B.麦子的丰收,竟让一个母亲忽略了孩子的不幸,甚至感受不到一丝悲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
C.文中连用三个“没”,生动地表现了老王婆在收获时节的忙碌辛劳,其实老王婆也正是借劳动来逃避丧子之痛。
D.丰收过后,当老王婆看到邻人的孩子长大时,又忽然想起自己的孩子,这说明老王婆仍然保有着基本的母性良知。
8.文本一中反复写到夜空中的“闪光”,有怎样的作用?
9.学过《祝福》之后,老师让同学们阅读了文本一。通过阅读对比,同学们发现祥林嫂和老王婆的故事有着相近的主题,但在叙述艺术上存在较大差异。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其在叙述艺术上的差异。
6.D7.C
8.①引出下文写夜间村庄里的忙乱,与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凉爽平静形成反差。②与老王婆的故事相呼应,营造紧张、悲凉的氛围。
9.①叙述视角:《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文本一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②叙述方法:《祝福》中在“我”回鲁镇的故事中插叙了祥林嫂的故事,而文本一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③叙述语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洁客观,而文本一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语言更加细腻,具有一定的情感张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以及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赞美”错,这段描写写出了人们的忙碌和欣喜,暗含了对人们这一生存状态的惆怅和沉思。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其实老王婆也正是借劳动来逃避丧子之痛”理解错误,从下文“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可知老王婆整个秋天的没有停脚只是丰收的忙碌,并不存在借此逃离丧子之痛的意图。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天边小的闪光不住的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王婆的故事在闪光中开始;“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园,都在闪光下出现”,这是王婆讲到孩子死去的时候的环境;“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这是王婆在忙碌结束后看到邻家的孩子长起来,又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小钟时的环境描写。可见关于闪光的描写与老王婆的故事相呼应,营造紧张、悲凉的氛围。
“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屋里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起,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为着闪光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点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这些关于闪光的描写引出下文夜间村子里的忙乱;与结尾部分“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所描写的第二天清晨的凉爽平静形成反差。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干提示我们要从叙述艺术方面比较两文。
①叙述视角:《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我”是小说祝福中的重要线索人物,在我的叙述中,呈现出了祥林嫂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篇小说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描写老王婆向邻家妇人讲述她失子的事,描写村人生活的忙碌、辛苦,村庄在即将到来的雨夜的混乱等。
②叙述方法:《祝福》先写“我”回鲁镇,遇到了祥林嫂,写祥林嫂的死亡,然后回忆与祥林嫂有关的故事,这是采用倒叙和插叙手法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这篇小说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写在不断的闪光中老王婆讲述她的故事,写闪光让村人陷入忙乱,写第二天村庄的平静。
③叙述语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洁客观,都是围绕祥林嫂来写,如写四叔对祥林嫂的厌恶,写柳妈与祥林嫂对话,祥林嫂去捐门槛等。而这篇小说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如“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地。再过一会,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闪着”,语言更加细腻,富有一定的情感张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①,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浇讹:浮薄诈伪。②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C.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的“矜”字含义相同。
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2)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1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
10.DHM11.D12.B
13.(1)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
(2)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
14.①论及百姓教化时,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②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③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
“魏征书生”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生”的后面应加句读,故选D;
“若”表假设的连词,故在“若”的前面应加句读,故选H;
“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为表假设的句子,“若信其虚论”为假设的条件,“必败国家”为假设所引起的结果,故“若信其虚论”与“必败国家”中间应加句读,故选M。
故选DHM。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深”,表程度,很/与“浅”相对。句意: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B.正确。
C.正确。“矜”,均指骄傲、得意之意。句意: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蟋蟀昂首挺立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
D.“含义相同”错。“故”,原因/交情。句意: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错。原文“上然其言,入告皇后”意思是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受”,接受;“竭”,竭尽。
(2)“引”,援引;“抑”,抑制;“乃”,才。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①,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可知,论及百姓教化时,他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的。
②由原文“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可知,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
③由原文“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可知,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口渴的人容易对喝的东西满足。”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封德彝反对说:“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魏征说:“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世渐渐变得浮薄狡诈,那么到现在,应该都成了鬼怪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话。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十三日),唐太宗对诗臣们说:“我翻阅《隋炀帝集》,看到这本书文辞深奥渊博,隋炀帝也知道肯定尧、舜,否定桀、纣,然而他做事为什么就相反了?”魏征回答说:“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隋炀帝依仗他出众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说的话,而做的是桀、纣所做的事。又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国家灭亡。”太宗说:“前事不远,我们要以此为鉴。”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因为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特别怜爱她,命令有关部门给公主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相比。’令封给他儿子的领地比分给楚王、淮阳王的封地少一半。现在陛下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这和汉明帝的想法不同了吧?”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皇后感叹道:“妾屡次听到陛下赞赏魏征,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陛下不可以不听从。”于是请求派遣宫中宦官赏赐魏征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很正直,今天终于见到了,所以赏赐这些财物。希望场你始终保持这份忠心,不要改变。”太宗有一次罢朝回宫,愤怒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堂上让我难堪。”皇后听了退进内室,穿好朝服立于厅堂,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皇后说:“妾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正直,现在魏征忠直,是由于隆下的贤明,妾怎能不祝贺。”太宗才高兴起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湖①
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②竟安在,轩乐③讵④曾过。
唯有君山⑤下,狂风万古多。
①此诗作于元和八年。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被召回罚俸,之后遭贬谪,困顿州郡十余年。②虞巡:虞舜登帝三十九年,南巡狩君山。③轩乐:轩辕黄帝之乐。相传黄帝曾在洞庭湖奏乐。④讵:岂,难道。⑤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为湖中众小山之最有名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人生中见过壮观场面,除了大海就是洞庭湖,可看出洞庭波的浩荡声势。
B.颔联描写了洞庭湖波涛汹涌、巨浪滔天、吞吐日月星河的磅礴气势,炼字精妙形象。
C.颈联用典,对虞舜巡狩君山、黄帝在洞庭奏乐表示疑问,借以体现洞庭湖的险恶。
D.本诗既通过写景来抒情,同时又直抒胸臆,充分达到了写景与抒情的和谐统一。
16.本诗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均为仕途失意后于洞庭湖的即景抒怀之作,但诗人描写的洞庭湖景色及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不同。
15.D16.①元诗着重描写洞庭湖汹涌的波涛巨浪,象征人世宦海风波的险恶,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的抑郁之情与厌恶之感。②张词着重描摹皎洁月光下平静澄澈的洞庭湖胜景,抒发了词人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超越宠辱得失的豪迈气概。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此诗前两联写洞庭波的浩荡声势,第三联写关于洞庭湖的传说,且对此隐隐表示怀疑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的狂风怒号、浊浪滔天“万古多”,含蓄地表述了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没有使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元诗作写景,起首便冒出“人生”二字,又以海涛比洞庭波,把洞庭波的浩荡声势形容出来了。第二联是对洞庭波的直接描写,那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第三联似乎对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到君山,黄帝张乐洞庭湖这荒蛮之地,隐隐表示怀疑。亦为反用典故,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自古以来经常发生的事。元诗着重描写洞庭湖汹涌的波涛巨浪,象征人世宦海风波的险恶,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的抑郁之情与厌恶之感。
②张词着重描摹皎洁月光下平静澄澈的洞庭湖胜景,“玉鉴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总之,张词抒发了词人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超越宠辱得失的豪迈气概。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阿房宫嫔妃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氛围。
①.一肌一容②.尽态极妍③.昔闻洞庭水④.今上岳阳楼⑤.正故国晚秋⑥.天气初肃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妍”“昔”“肃”。
二、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展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黄埔军校是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国共两党革命摇篮。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黄埔,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战的疆场上,浴血奋战,为救亡图存,为民族独立,为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伟大的黄埔精神。近一个世纪之后,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祖国统一大业尚未最终实现,两岸中国人仍然需要①,共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携手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作为反对分裂、促进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历久弥新的黄埔精神在反“独”促统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走进新时代,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两岸综合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大陆已经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更加充满信心。虽然当前两岸关系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前进道路也不可能②,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两岸关系由和平统一迈向融合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势不可挡。两岸中国人应当大力传承与弘扬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认清“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③、人心所向,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奋发有为的旺盛斗志,积极投身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追求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征程,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创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未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热血青年奔赴黄埔,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与原句表述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述效果更好,为什么?
18.①齐心协力
②一帆风顺
③大势所趋
19.回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革命摇篮。
20.原句中的两个“一批批”间隔反复,强调数量众多。“一批批”修饰“热血青年”可以突出表现热血青年们前赴后继奔赴黄埔学习救国;“一批批”修饰“革命军人”可以突出黄埔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强调两岸中国人仍然需要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可用“齐心协力”。“齐心协力”,形容思想认识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
第①空,语境指前进道路不可能非常顺利,可用“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第①空,语境指“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局势发展的趋向,可用“大势所趋”。“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一是“展望历史”搭配不当,改为“回望历史”。
二是语序不当,“国共两党”应放在“培养”前面。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述效果的能力。
原句“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黄埔,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中,两个“一批批”间隔反复,强调数量众多;“一批批”修饰“热血青年”,强调无数热血青年们前赴后继奔赴黄埔学习救国;“一批批”修饰“革命军人”,强调黄埔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之多,突出黄埔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硅片切割液行业发展态势及需求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男士古龙水市场深度调研与销售模式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2024年中国四角法兰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中国焊接材料行业盈利模式及产销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火焰探测器行业未来前景及投资潜力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润滑油抗氧剂行业竞争策略及需求潜力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课程设计开发主体中公
- 课程设计打印要不要钉
- 施工索赔课程设计
- 电话拨号模拟课程设计
- 酒精(乙醇)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食品生产质量手册
-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规程27188307》课件
- 数控刀具切削山高seco中文turning cn2007lr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复核申请表
- m301样车nvh改进方案
- 新鲁科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
- 产品技术信息-电芯规格书
- JJG 1036-2022电子天平
- GB/T 26704-2022铅笔
- YY/T 0729.2-2009组织粘合剂粘接性能试验方法第2部分:T-剥离拉伸承载强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