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临淄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2023.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机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二:

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同时,也对“勇”作了有层次的划分。孟子说:“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孟子列举了三种类型与层次的“勇”:第一种是北宫黝之“勇”,这种“勇”,是打在身上不躲逃,毫不示弱,不畏权贵,对付万乘之君就像对付一个贫贱者一样,只要遭到冒犯就会反击,这种做法在当时孟子所处的那个贫富、贵贱、尊卑有着森严等级的时代也不失为一种“勇”。其次是孟施舍的“勇”,打仗不管能否取胜,都像必胜一样向前冲,此乃“守气”的无惧之勇。第三种是曾子的“反求诸己”之“勇”,通过自反,发现真理如果不在自己这边,即使面对普通百姓,也会自觉惭愧而害怕。如果确定自己掌握着真理,纵然面对千军万马,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孟子认为,北宫黝虽勇于对抗权贵,凭过人的气势彰显了果断、坚毅之勇,但却缺乏理性和思考,因而只是血气之勇。相较之下,孟施舍要胜于北宫黝,因为孟施舍能够由心出发,做到内心不畏惧,不过孟施舍养勇的方法又是通过无我或忘我从而达到“无惧”,因而也只是神勇或者说主观上的勇,他与北宫黝之勇一样都缺乏“理”的内涵。只有曾子之勇才是“勇”的最高层次和理想境界,才是真正的德勇,因为他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够通过道德反省来确定正义与否,进而做出勇与不勇的行为选择。可见,孟子的勇不是动辄而起、不顾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

(摘编自王翠英《浩然之气与大丈夫之德——孟子“勇”的思想探析》)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

B.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C.真正的勇者既能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能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

D.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使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蛮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

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D.新冠肺炎疫情中那些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3.下列各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二所论述的“理性之勇”的一项是()(3分)

A.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C.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D.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斗寒图[注]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但对于他,我毫无办法,似乎只有等待这场悲剧的来临。

现在,祸事果然临到他的头上了。他怎么样了呢?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摩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艳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

“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

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选自中篇小说《斗寒图》,有改动)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赵雄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祸事果然临到他的头上了”,“祸事”指赵雄已经盯上了老沈,“果然”表现了“我”对老沈的担忧不是多余的。

B.“头发硬,总有--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表面写老沈的外在,实则写他的性格。

C.潘大年郑重诚恳地要求老沈把《斗寒图》送给他,是因为潘大年认为这幅画是老沈的代表作,这幅画很值得收藏。

D.“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未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因为“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时代背景,丰富了老沈的形象。

B.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烘托手法,塑造了画家老沈作为艺术家的典型形象。

C.老沈挥毫创作《斗寒图》是本文描写的重点,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彰显了老沈的性格,也有助于故事情节展开。

D.结尾处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照应了开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表述了“我”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8.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4分)

9.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体现了哪些人性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见叔牂,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楚斗椒救郑,曰:“能欲诸侯而恶其难乎?”遂次于郑以待晋师。赵盾曰:“彼宗竟于楚,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乃去之。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踏不熟,杀之,置诸舂,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晋灵公A不君B厚C敛D以雕墙E从台上弹F人G而观H其辟丸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克有终”的“克”与“克已复礼为仁”的“克”字用法相同。

B.骖乘是古代乘车陪坐在右边的人,又称为“车右”,地位最高的人坐在左边,居中的是御者。

C.诗即《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本文中的句子语出自《诗经·大雅》。

D.“贼民之主”的“贼”意为杀害,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忍能对面为盗贼”的“贼”字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想要赎取华元,车马仅送去一半,华元就了逃回来,进城后见到了他的车夫,并且一起逃到了鲁国。

B.华元在巡视工作时受人嘲讽,华元让骖乘反驳筑城的人,面对役夫的怨愤,华元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C.秦国攻打晋国,赵盾认为,宗族在楚国争权夺利,很快就要完了,应加重他们的弊病,最终离开了郑国。

D.士季对晋灵公做事感到很担心,三次前去劝谏,晋灵公尽管在口头上说要改错,但在行动上还是不改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季曾三次劝谏晋灵公,其劝谏的话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请据此简要概括士季劝谏语言的巧妙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诗首联以“鸣蝉”起兴,“得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贺诗尾联“秋风发上生”意指鬓发斑白,更给人以秋风凄冷之感,用语新奇,不落俗套。

C.黄诗颈联巧用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感慨知音难觅,唯幸美酒相伴的孤独无聊之情。

D.黄诗尾联借助眼前的“归船”“白鸥”,表述了诗人归隐江湖、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

16.同样登高望远,贺诗的颈联和黄诗的颔联在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述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万古寂寞之愁,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2)孔子教导弟子,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德行,在《论语·学而》中,夫子教导说,一个君子,不追求物质条件的安逸和享受,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好学了。

(3)李白《将进酒》中,用夸张手法写自己要豪饮的句子是“”,

用夸张手法写曹植狂饮的诗句是“”。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志向远大)

B.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

C.天下归仁焉(归:归顺)

D.呼儿将出换美酒(将出:牵出,拿出)

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终止

C.国治而后天下平治:太平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故事”讲了许久,如何能够讲得更好?任重而道远。然而,我们已然能在当前纷繁的综艺市场中找到解析的踪迹:具备了这些“风向标”意义的新探索节目,为中国文化的大情怀寻找到小切口,为海内外观众呈现出共同语言与情感共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正变成可能。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风向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美食、音乐、表演、文学都可以成为综艺节目克服文化差异的“最大公约数”。

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C.“中国故事”讲了许久,如何能够讲得更好?

D.“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正变成可能。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很多人的脸上经常长痘,尤其是身处青春期的同学。皮肤长痘是一件很让人恼火的事,不抠吧,看着闹心,抠破了则容易留疤,大家都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有人说①,因此,很多本是“无辣不欢”的人为了不长痘纷纷拒绝吃辣。

实际上,长痘的原因很多,从饮食的角度来看,②。我们长的痘属于痤疮的一种。《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提到的饮食措施中,没有提到预防痤疮需要戒辣,只是说:“限制高糖和油腻食品,适当控制体重,避免不熬夜等均有助于预防痤疮发生。”

也许有人会说:“那为啥我每次一吃完辣的食物,脸上的痘痘就马上蹦出来?”那是因为,辛辣的食物往往伴随着高糖高脂,比如红油火锅、水煮肉片、辣子鸡等,这些食物会导致皮肤长痘。可见,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懿”是美好之意。它由三个汉字组成:壹,次,心。包含着追求美好的意识或品质。壹,代表专一与持久;次,行事分轻重缓急,有条理;心,追求内心的丰盈。)

请综合图形的内容和寓意并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月测试题参考解析

C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错误,根据原文“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知,是这些列举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了对“勇”的赞颂。B项,“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错误,根据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且“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也错误,根据原文“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个假设性前提可知,并非不论任何情形都可以勇往直前。D项,“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错误,根据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可知。

C

本题考查分析观点的能力。C项涉及原文内容在文章第五段,孔子及其弟子困于陈、蔡之间,解除危机后,子贡要铭记这场不幸。而孔子视之为“幸”。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危机是成就英勇人格的外在条件,因此视危机为幸运。而非选项中的“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

A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项,李白写的是侠客的高超武艺,这种勇敢不属于理性之勇。B项,林则徐强调不趋福避祸的前提是有利于国家,这是符合理性之勇的。C项,孔子的话强调不与蛮勇之人共事,强调要有所惧,有所谋。这也是一种理性之勇。D项,孟子的话意思是,可以死,也可以不死,如果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盲目赴死,就会伤害“勇”德。这句话也强调了理性之勇。

4.文章采用的是层递式结构思路。一至二段阐释“勇”的概念内涵。三至四段分析“勇”的行为特点:有锐气,也有静气。五至六段阐述“勇”的培养方式。

本题考查梳理行文思路、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文章采用的是层递式结构思路。本文第一段先陈述“勇”的渊源,再阐释什么是大勇,什么是小勇。因此,一至二段阐释“勇”的概念内涵。由“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可知,三四段论述“勇”的特点。由“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等句可知,五至六段阐述“勇”的培养方式。

5.①勇者不惧,勇者之勇,是大勇,大勇之勇,在于以遵循道义为前提。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②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一方面,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谨慎小心。另一方面,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但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③勇者不惧,还指勇者应是理性的,勇中有怯,勇中有思,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

本题考查理解观点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由“夫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可知,勇者不惧要坚守道义,需要与“义”相融。由“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可知,勇者不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无惧”与“有惧”的统一。由“因为他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够通过道德反省来确定正义与否,进而做出勇与不勇的行为选择。可见,孟子的勇不是动辄而起、不顾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可知,勇者不惧应当理性思维,做出正确选择。

6.C7.A

6.①小说故事由“我”来讲述,叙述内容更真实可信。②“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随着“我”的见闻,情节得以展开。③“我”的“揪心”、关心和“放心”等系列行为,衬托出了老沈傲岸不屈的性格,使老沈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④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表现那个时代艺术工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

7.①善良真诚。文中“我”、潘大年、范瑛担忧、关心、保护老沈,体现了人性美。②宁直不屈。面对歪曲评价恶意中伤,老沈没有屈服,而是激情奔涌、挥毫泼墨,作《斗寒图》。③执着追求。老沈坚持自己的画找不出什么毛病,表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不改初心、执着追求。

C.“是因为潘大年认为这幅画是老沈的代表作,这幅画很值得收藏”错误,由上文潘大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这段话可知,老沈的这幅画展现了他傲岸不屈的人格品质,这幅画一旦传出去会给老沈招来祸事;再结合后文“我”让潘大年不要把老沈的这幅画给人看时,潘大年“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可知潘大年要求老沈把画送给他主要是想要保护老沈,不让批斗者知道这幅画的存在。

A.“丰富了老沈的形象”错,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后文不畏艰难执着追求艺术的老沈出场做了铺垫,而不是丰富老沈的形象。

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叙述者形象和塑造的形象。本文叙述者形象由“我”充当,这是第一人称,考生可以从小说中“我”对故事情节发展、形象塑造、主旨凸显以及读者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文中来看,“我”是小说故事叙述者,在情节上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因担心老沈而去看他,“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和老沈一起喝闷酒,然后亲眼看他作画,并和潘大年、范瑛一起商量如何劝老沈撤回参展的画作等,最后“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总之,故事都是“我”这一见证者的所见所闻,使读者读来感觉真实可信,给人以真实感。

以“我”的视角去塑造主要人物,“我”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起了陪衬作用,例如,通过“我”的眼睛看老沈作画,“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这株老梅就是傲岸不屈的老沈的化身;还有“我”劝老沈把画从画展撤回来,而他坚决不允许,更真实地反映出老沈傲岸不屈的性格。

在主旨上,以“我”的视角,表现了以老沈为代表的艺术家的风骨,“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然而老沈却用“斗寒图”表述了他的不屈与坚守,在范瑛劝他把画撤回来时他说“不!”“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通过“我”的视角,表述了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艺术工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

题干提示考生要从“写人生”的角度进行回答,要从文中找到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人性美”的语句进行分析。

如“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潘大年和范瑛也来看他,而且潘大年懂老沈,“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范瑛很担心他,“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这些表现了“我”、潘大年对老沈的关心和鼓励,展现了这些朋友的真诚善良,体现了人性美。

如面对歪曲评价恶意中伤,老沈没有屈服,而是激情奔涌、挥毫泼墨,用他的画作“斗寒图”表现自己的刚直不屈,“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这也是人性美。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老沈面对别人来找麻烦一点也不畏惧,并且坚持参加画展,表现了老沈对艺术创作的不改初心、执着追求,这同样是人性美。

10.BEG11.A12.A

13.(1)你劝谏如果听不进去,就没有人继续劝谏了请让士会先去,不听,你再接着劝谏。

14.①首先,直接指出“有错能改是最好的事情”这一道理。

②然后,引用《诗经》之言,通过充分的理由说明弥补过错的重要性。

③最后,假设论证,说明弥补过失所带来的结果。

句意:晋灵公做事不合为君之道,重重地收税用来彩画墙壁,从高台上用弹九打人而看他们躲避弹九的形状。

“君”,名词作动词,(做事)符合为君之道,“灵公不君”是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其后断开,故B处断开;

“厚敛”是偏正结构,中间不断开;“以”,连词,表目的关系,“雕墙”是“厚敛”的目的,“厚敛以雕墙”中间不断开,其后断开,故E处断开;

“弹人”是动宾短语,中间不断开,“从台上弹人”是偏正结构,其前省略主语“晋灵公”,句意完整,其后断开其后断开,故G处断开。

A.错误。名词用作动词,“主持”;动词,种植。句意:由华元主持。/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

D.正确。杀害;忍心。句意:刺杀百姓的主人。/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A.“并且一起逃到了鲁国”错。原文“既合而来奔”,是羊斟回答完逃到了鲁国,不是一起逃到了鲁国。

(1)“而”,表假设,如果;“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则莫继之也”;“入”,采纳;“继”,接着。

(2)“则社稷之固也”,为判断句;“社稷”,国家;“固”,形容词作名词,保障。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原文“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士会叩头对君主说:“一个人谁没有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这是直接指出“有错能改是最好的事情”这一道理。

②原文“《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士会两次引用《诗》中的话劝说君主,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很少,君王能够弥补错误,有好的结果,是国家的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