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课【复备教学设计】
观潮
(共2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观潮》是第一篇精读课文,文
章展现的是钱塘江潮“壮观”之美。用文字展现自然景观之美,必是十
分形象之词句,能让读者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将文字在脑海
中转化为或静或动的画面。先说说文本本身。题目,已经告诉读者,文
章内容写的不仅仅是钱塘江大潮,还写了“观”,即人的活动。潮之景
观,是亲眼所见,是身临其境的,文字是带着“观”之发现、“观”之
感触的。这样的文字,一定能让读者也如临其境。读之,果然。潮未来,
海塘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潮即来,顿时“人声鼎沸",随着响声越来
越大,且又“沸腾起来”;潮已去,似乎没有再在观潮的人身上着一字,
细细品味,会发现“过了好久”一词,透露出了观潮人的意犹未尽、回
味无穷。这篇文章的结构顺序十分简明清晰,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
潮去后”的顺序写的。这样的顺序,循着大潮发展变化的线索,层次分
明,还有利于读者通过文字在脑海中想象构建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全貌。
全文四百多字,却有着丰富的内容信息,观潮人之众,潮来潮去之壮观,
都描写得真切生动,读来让人仿佛置身其境。必得语言文字运用之精妙,
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细细咀嚼,我们会发现,文章围绕“观”“潮”
二字,人与潮的描写,在不断的交错转换中进行。写人,有静与动之转
换;写潮,静与动、声与形,转换是那么自然。
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观
潮》作为第一篇选文,字里行间表现出的钱塘江潮之壮美,很能激发学
生阅读想象的兴趣,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会得到进一步运用和巩固。教学
时,要着力指导学生在品读课文时,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想
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在想象的同时感受语言之妙
和自然之美。
二、教学目标
(一)读准"踮”“堤”“霎”“震”四个易错字和“薄”“闷”
“号”三个多音字,会写“滚”“震”等易错生字,通过联系生活、结
合语境等多种方法,理解''天下奇观”“山崩地裂”等词语。
(二)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关键语句,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提取
关键信息,梳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画面,概括课文主
要内容。
(三)聚焦“潮来时”的景象,通过抓关键词、联系生活、联系
【复备教学设计】
上下文等方法,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边读边想象画面,积
累文中形象生动的词句和片段,感受潮水的奇特和壮观。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勾连阅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
1.回顾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阅读写景文章的方
法,引出“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出示篇章页,引读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3.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学生无法想象时,教师可对画
面进行具体描述。
4.聚焦单元要素,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这份自然之美,不仅在画中,在文字中,更蕴含在我们的
想象中。在这个单元,我们要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去
学习写景的文章,感受语言之妙,体会自然之美。
(二)视频情境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L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导入:同学们,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在浙江就有一处雄奇
的景观一一钱塘江大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观赏。(板书课
题,齐读课题)
2.视频激趣,初识“奇观”。
(1)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导: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钱塘江大
潮一一看着这潮水,听着这潮声,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2)学生交流,引出第一自然段:难怪作者这样说一一钱塘江大
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出示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
的“观”意思的差异,从而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了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疑
问。
(三)梳理写作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活动一
♦带着刚才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作业
本》第2题。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江潮的?圈出关键词句。
<♦√
L朗读反馈易错字和多音字。
【复备教学设计】
踮脚大堤霎时震动薄雾闷雷滚动风号浪吼
随机指导:读准翘舌音“霎”“震”,辨析多音字“薄”“闷”
L”
ro
2.同桌校对《作业本》第2题,互读巩固。
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零(chαsha)时年(zhenzheng)动
风号(hdohao)浪吼闷(mCnmen)雷滚动
3.分类朗读四字词语,说说上下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
♦横贯江面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白浪翻滚
——上一组是写人的,下一组是写潮水的。
4.围绕人和潮水说说感受,交流刚才哪些疑问有了答案。
5.反馈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句,相机在课件上圈画,梳理文脉。
这一天早上江潮还没有来
午后一点左右潮来了过了一会儿
霎时过了好久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从这些圈画的词句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的景象。(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
学习活动二
课文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哪些画面?
请边读边想象,圈画能表现“天下奇观”的词句,提炼信息,完成《作业
本》第3题。
引导学生回文中提炼信息,梳理填表,投影展示,并连起来说说
课文主要内容。
(四)聚焦潮涌景象,指导想象画面
学习活动三【复备教学设计】
♦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描写潮水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
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圈出最有画面感的词句,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两方面来
写
“潮来时”的景象,体会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板书:样子、
声音)
2.指名上台汇报,在课件上画出句子,抓住关键词分享想象的画
面。(出示交流小贴士)
读到,我仿佛看到了O
预设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交流词句:扣住“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想象潮来时巨大的
响声。(教师相机播放闷雷音效)
引导想象:此刻你仿佛看到远处已是怎样的画面?
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潮水即将汹涌而来,势不可当,朗读句子,
读出低沉的语气。(板书:闷雷滚动)
预设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交流词句:扣住“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想象潮水占满
江面的画面。
追问:此时作者与浪潮的距离怎么样?作者站在什么角度看浪
潮?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要准确。
出示《作业本》第5题,帮助学生理解“贯”的含义,进一步想
象潮水迅速奔涌的景象,读出潮水的速度之快。(板书:横贯江面)
预设三: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交流词句:扣住“两丈多高的水墙”想象浪花翻涌得很高。
点拨:“两丈多高”,在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
丈多高的水墙”差不多就是“两层楼高的水墙”,想象自己就在这扑
面而来的水墙面前,会有怎样的感觉。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横贯江面”,进一步想象这道移动的水
墙不仅高大,而且宽阔无比,读出渐强的气势。(板书:形成水墙)
预设四: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
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交流词句:扣住''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想
象大潮无人可挡的阵势。
【复备教学设计】
点拨:见过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场面吗?(学生想象,交
流,欣赏万马奔腾的视频,印证、丰富学生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想象
战马踏浪而来的巨大声响,读出潮水的迅猛。(板书:飞奔而来)
交流词句:扣住“山崩地裂”“震得颤动”,想象潮水震耳欲聋。
点拨:生活中有哪些巨大的声响足以“震得颤动”?(板书:山
崩地裂)
3.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关键词,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
方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边读边想象,感受到了潮来时的壮美。下
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去想象“潮来前”和“潮去后”的
景象。
(五)作业布置
1.《作业本》上指导书写“滚”“震”两个生字,完成《作业本》
第5题。
2.尝试背诵第3—4自然段。
附板书:
天下奇观
r潮来前
-样子横贯江面形成水墙飞奔而来
观潮1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山崩地裂
潮去后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课
【复备教学设计】
观潮
(共2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运用多种记忆方法,背诵积累第三、四自然段。
(二)通过圈画文中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潮来前和潮去后的画
面,进一步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S)互文阅读《浪淘沙》,拓展阅读古诗词,链接课后资料袋,
在探究性学习中深入认识钱塘江大潮。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了解为什么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
潮日,搜集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
边读边想象,我们初步领略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壮美奇观。下面我们
来尝试背诵这两个自然段,分享背诵的方法。
2.学生交流分享记忆的方法。
预设一:用填空法背诵。(出示填空)
第三自然段:午后一点左右,O顿时!我们踮着脚
往东望去,。过了一会儿,O
第四自然段:那条白线O再近些,。浪潮越来越
近,;那声音O
预设二:用提取关键词法背诵。(出示关键词)
第三自然段:隆隆的雷声÷潮来了一踮起脚尖—风平浪静→一条白
线
第四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3.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记忆方法,同桌互相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二)聚焦“潮来前”“潮去后”,想象奇观画面
学习活动一
自由朗读写“潮来前”“潮去后”的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钱塘江
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圈出最有画面感的词句,展开想象:你仿佛看
'到了怎样的画面?,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去感受潮来前和【复备教学设计】
潮去后的景象,进一步探索钱塘江大潮会成为天下奇观的原因。(板书:
潮来前潮去后)
(2)自主阅读圈画,想象画面。
(3)同桌互相交流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4)小组内分享,教师提供“交流小贴士”,学生结合不同的语
句进行交流,要互相借鉴同学交流的角度和内容。(出示交流小贴士)
读了,我仿佛看到了。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集体分享,比较哪位同学更会想象。
预设一: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
盼着。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人山人海”“昂首东望”去想象:海塘大堤
上会有哪些人?他们等着盼着时会有哪些神情和动作?他们会交谈些
什么?(板书: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预设二: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
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
高了。
点拨:题目是“观潮”,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却再也没有在''观"
的人身上着一字。为什么呢?自然而然啊!第四自然段,大潮呼啸而来,
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人的注意力都在潮上,此时此刻,人在潮面前,
显得微不足道了,不写人正突出了潮的壮美;第五自然段,未写人,其
实人已在字里行间中一一“过了好久”,人不是一直在“观”,一直在
回味吗?引导学生聚焦“过了好久”四个字,将对潮之壮观的想象与对
观潮之人的想象联系起来。
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从声音和样子去想象潮去时潮头汹涌,余威犹在的画面;从“霎时”中
想象潮头一眨眼就过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从''江水已经
涨了两丈来高“中进一步想象理解钱塘江大潮之奇。(适时板书:奔腾
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三)探究性学习,深入认识钱塘江大潮
学习活动二
♦自由朗读古诗《浪淘沙》。
♦借助“吼、数丈、触山回”等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在课文中勾画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V√
L导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早就吸引了古代【复备教学设计】
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
刘禹锡的《浪淘沙》,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
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
2.互文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
3.交流想象的画面和画出的句子。
4.诗文参照,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
5,拓展朗读其他有关钱塘潮的著名诗句。
6.阅读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能借助地图或示意图,
清楚地向他人讲述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7.为视频配诵。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学生第一遍观看时,找一找与视频内容对
应的课文内容,第二遍练习配合视频朗诵课文,第三遍展示分享。
(四)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第1、4、6题。
2.交流查找的其他资料,了解为什么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
潮日,能提取关键信息,清楚地向他人阐述原因。
3.小练笔: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学习“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
的写法,学写事物的变化过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来”“蒲公英慢慢
飞远”“宠物狗听到主人叫声跑过来”等,注意按照“从远到近”或“从
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借助连接词,写清楚变化过程。(选做)
附板书:
天下奇观
人山人海
潮来前-
昂首东望
样子横贯江面形成水墙飞奔而来
观潮T潮来时-
L声音闷雷滚动山崩地裂
-奔腾西去
一潮去后一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课【复备教学设计】
走月亮
(共2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吴然的《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都是画意诗情。
文章从课题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充满美好情感的诗意氛围当中一一
“走月亮”。“走月亮”,多新鲜的说法,多美好的意境,多温馨的感
觉,叫人遐想,令人沉醉。流水般的月光洒满大地,村庄、田野,树木、
庄稼,大道、小路……都笼罩在银色的轻纱中,静谧,祥和。在这诗意
的月色中,走月亮,该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陪着“我”一起走月亮
的是亲爱的阿妈,幸福便浓得化不开了。所以,从''我"心中流淌出的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诗意盎然,真挚纯美。文中四次写到“我和阿
妈走月亮”,用反复的方式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幸福之情。
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在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都是作者眼中的美,是附着了作者审
美情趣的美。所以,《走月亮》中的景,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寄
情之景,每一处景物中,都有幸福的味道一一那是牵着妈妈的手一起“走
月亮”时见到的、回忆起的景。“边读边想象画面”,一定是读者代入
了情境中的想象,而非单纯地想象文字所能呈现的客观画面。前一课学
习了“通过想象样子、声音感受画面”的方法,本课将根据文中的关键
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调动多种感官,让画面更丰富,进而感受月夜美
景和浓浓亲情,落实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
课文第四、第六自然段的教学是重点,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我''和
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溪边、果园中、田地里散步的画面。教学时,抓住
这些富有画面感和想象空间的句段,反复品读,细细揣摩,充分调动学
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想象,发散思维,还可以让他们
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说一说,将抽象的文
字还原成具体的画面,使语言文字与鲜活的形象、真切的情感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一)读准“卵”“度”“穗”等字音,借助“洱海”“鹅卵石”
“田展”等词语想象画面,会写易错字“卵”和“稻”。
(二)梳理“我”在月光下走过的地方,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
写法,在朗读中体会“我”月光下散步时愉悦、幸福的心情。
(S)品读第一至五自然段,通过抓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的韵味,想
象月亮升起和月下溪岸的意境美。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熟读成诵。【复备教学设计】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贴。
四、教学过程
(-)回想古诗,引发“诗意”
L导入。夜晚,抬头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哪些和月
亮有关的诗句呢?(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2.揭示课题,学生自主质疑:“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二)整体感知,初识“诗意”
L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反馈交流: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指导读准“卵”“度”“穗”等字音,指
导书写易错字“卵”和“稻”。
洱海点苍山
鹅卵石小水塘田城石拱桥
雪梨火把梨紫葡萄油菜庄稼稻穗
(2)这些词语中哪个东西你没见过,想看看画面,随机欣赏画面。
(3)说一说把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感知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
/λ
学习活动一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谁和谁走月亮?走过了哪些地方?
圈出相关词语。
♦试着把这些地方连起来说说课文大意。
(1)全班交流,梳理指导。(板贴:溪岸、村道、果园、稻田、菜
地)
(2)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3)方法提炼。将课文中变化的地点连接起来,这也是归纳主要内
容的一种方法,大家可以在概括文章或句段时运用它。
(4)回扣课题,交流:“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将“走月亮”换成
“月下散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教师相机介绍云南地区走月亮
的风俗。)【复备教学设计】
“走月亮”是指在月光下散步,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我”
在月光下散步,走过那么多地方,所以这篇课文描写的不是一幅定格
的画面,而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读课文,找画面,填一填。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
走过,
走过,
走过,
走过,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指名朗读汇报,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和亲人一起“走月亮”
的情景和心情,从而体会到“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感到很愉悦,
很幸福。
(6)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我”在月光下到处走的句子,学生
读反映“我”心情愉快的“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奇妙的夜晚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
和阿妈走月亮!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
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哦,阿妈,我们到田埃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
吗?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
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
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7)小结。我们读一篇文章,要先把握整篇文章的思路。这篇课【复备教学设计】
文就是写了“我''在月光下,走过很多地方,看到很多景象,觉得景
色很美,忍不住一次次赞叹“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四)倾听朗读,走近“诗意”
1.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看看在自己的
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说一说自己脑海中留下的画面。
(五)自主读文,品味“诗意”
学习活动二
用心地读一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遇到自己感兴趣
的或喜欢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多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学生的分享交流,抓住重点句段,细读品味,欣赏语言,想
象画面,体会感情,学习表达。
预设一: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
♦秋天的夜晚,月亮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用后面两种写法?
预设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的吗?
“淘洗”让我仿佛看到了月亮就像在碧蓝的洱海里洗过一般,没
有一点儿杂质,非常皎洁。
(1)出示洱海资料,学生借助图片、文字感知洱海。
(2)月光下的洱海更显迷人,作者都写了洱海边的哪些景物?
(点苍山、大青树、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3)作者是怎样将洱海边的景物写得这么美的呢?引出下面句
子。
预设三: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
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1)思考讨论:三处“照亮了”的地方可以调换顺序吗?
(2)出示句子,比较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
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村头的大青树、
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3)方法提炼。通过比较,我们关注四个“照亮了”,感受到了【复备教学设计】
月光的“明亮”。这是一种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排比句式,能增强语
势,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将事物的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
(4)师生接读。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照亮
T——
(5)想象说话。这明亮的月光还照亮了哪些美丽的地方?(出示
句式)
月光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预设四: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
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
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
瓣……
(1)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体会到了诗意?读一读,说一说通过这
些词句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流着……香味”“流着月光”“哟”“可爱”“抱”
等词语,尤其是“流”与"抱”,细细品味,体会景之美以及作者对这
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的喜爱。(随机板贴:流着、流着、抱着)
点拨:是什么让“我”回想起并回味着白天幸福的经历?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触景生情”一一柔和的月光下的溪水、卵石、
抱着月亮的小水塘,使“我”回想起白天在溪边与阿妈一起度过的快乐
时光;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景因情美”一一正是因为月下的溪水、卵
石、抱着月亮的小水塘承载着“我”白天的经历,给过“我”快乐和幸
福,所以,此时此刻,这一切在“我”的眼里、心中便显得更加美好了。
(2)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想一想,仿照着说一说:“我”和阿妈
还会在小溪边做些什么?
(3)教师引导交流学生仿说的内容。
师:看见流着山草和野花香味,流着月光的溪水,看见布满河床的鹅卵石,
看见一个个抱着月亮的小水塘,“我”想起——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
而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我”还想起有一次——
生(读自己想象的画面):哦,阿妈……
师:还有一次——
生(读自己想象的画面):哦,阿妈……
(4)小结。通过边读边想象,我们既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温馨的亲
子画面,又感悟了浓浓亲情,像这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就叫做情景
交融。【复备教学设计】
(5)多种形式朗读并尝试背诵这一自然段。
♦变换句子排列方式,营造诗意朗读氛围。如:
细细的溪水,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流着月光。
♦借助关键词背诵。
细细的溪水,流着,流着0灰白色的鹅卵
石o哟,卵石间,每个小水塘!
哦,阿妈,白天,而我,,运载……,哦,
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看看,看
看O
(五)作业布置,回味“诗意”
1.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附板书:
2.走月亮
溪岸流着、流着、抱着
村道
果园
稻田
菜地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课
【复备教学设计】
走月亮
(共2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回顾,抓住看到、听到、闻到、想到的,提取关键词,
梳理课文描述的画面。
(二)聚焦第六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调动多种感
官展开想象,感受月光下的乡村静美、浓浓亲情。仿照第六自然段,尝
试运用“看到、听到、闻到+联想”的方法,写一写记忆中的某个月下
情景。
(三)师生合作,在发现抒情线索的基础上,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脉络。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贴。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回味“诗意”
L复习导入,板贴关键词。
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
一下“我”和阿妈分别走过哪些地方呢?(板贴:溪岸、村道、果园、
稻田、菜地)在这些地方,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语。(课件出示)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看()
走过宽阔平坦的村道听()
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闻()
走过沟水汩汨的稻田看()
走过硕果累累的菜地想()
2.学生默读课又,提取关键词交流。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看(溪水、卵石)
走过宽阔平坦的村道听(虫鸣、鸟飞、鱼跃)
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闻(甜香)
走过沟水汩汨的稻田看(丰收)
走过硕果累累的菜地想(快乐)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3.梳理板贴,形成画面。
【复备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我”和阿妈走月亮,走着走着,就走成了
一首幸福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相机板贴:看、听、闻、想)
(2)方法提炼。作者就是抓住了看到、听到、闻到、想到的,描
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二)自主读文,品味“诗意”
学习活动二
♦默读第六自然段,用“_______”画出“我”看(闻、听、想)到了
什么,完成《作业本》第6题的第1小题。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L反馈交流《作业本》第6题的第1小题。(随机板贴:虫鸣、
鸟飞、鱼跃、瓜果飘香、丰收的喜悦、快乐无限)
阿妈牵着“我”走月亮,“我”看到了丰收的喜悦,闻到了瓜果飘香,
听到了虫鸣、鸟飞、鱼跃,还想到了无限的快乐。
2.集体交流你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寻找有新鲜
感和画面感的语句,调动多种感官展开想象。
预设: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师生对话,引导想象:秋虫唱着,你听到了什么虫在唱?怎样唱
的...
3.回顾交流。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走月亮》,月下的苍山洱海
非常美。你们曾在月光下做过什么事?听到、看到、闻到、想到过什
么?请你运用“看到、听到、闻到+联想”的方法,仿照第6自然段写
一个片段。
4.学生练笔,完成《作业本》第6题的第2小题。
5.全班交流,师生共评。
评议要点:是否从看、听、闻、想多个角度描写月光下的场景。
(三)关注线索,内化“诗意”
L引读句子。“我”和阿妈就这样静静地走着,一边走一边看,
一边听一边闻,一边想一边品,就这样静静地,这份温情也能相互感
染,走着走着“我”突然看见一一(出示句子)
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
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点拨:这句话是作者的联想,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熟悉吗?(就
像我和阿妈牵手走月亮)给你怎样的感受?这美丽的月亮就是一一(请
学生接着说)小星星就是一一(请学生接着说)
3.交流句子。
走过月亮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
地……
(1)交流:这该走过多少地方啊,差不多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都走遍了吧!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走月亮呢?
(2)对话点拨:是啊,牵着妈妈的手,一起走月亮,是多么温
馨多么幸福啊!(板书:温馨、幸福)走过的每一处地方,见到的景
象都那么美丽,充满了诗情画意,叫人流连忘返。那都是因为我是和
阿妈一起走月亮啊!同学们发现了吗,每走过一处地方,我都会忍不
住在心里幸福地赞叹一句一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3)“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找出来。
(4)合作朗读。教师朗读每个重复语句前面的内容,学生静静
地倾听并朗读“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或者指名朗读每个重复语句
前面的内容,其他学生接读“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四)作业布置,延伸“诗意”
1.完成《作业本》第5题。
2.推荐阅读吴然的《和花朵说悄悄话》散文集。
附板书:
走月亮
溪岸流着、流着、抱着看
村道虫鸣、鸟飞、鱼跃听
果园瓜果飘香X温馨、幸福
稻田丰收的喜悦⅞
菜地快乐无限想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课【复备教学设计】
现代诗二首
(共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两节,七行,42个字,真的是一首小
诗,一首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发现和领悟的小诗。诗虽小,意蕴却不
单薄,很丰厚,耐人寻味。诗人以清奇秀丽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令人
心醉神往的“秋江晚景图”:归鸟驮着夕阳,双翅翻飞间,斜阳滑落
于江面上,斜阳铺洒,江边的芦苇瞬间被装扮得分外鲜艳妖娇。
徐志摩的《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两行,63个字,其中每节
第一行是重复的句式,简洁,轻快,充满朴素的儿童情趣。花牛是诗
歌中的重要形象,它在草地里''坐”“眠”“走”“做梦”,它可爱、
活泼、自由,它的生活充满了情趣。花牛的形象不仅通过对它行动的
描写表现出来,句式的重复,唱三叹的形式,形成一种简明、轻快的
诗歌节奏,这节奏同时是花牛行动的节奏,一头憨态可掬的花牛踩着
这样的节奏走到了读者面前。它或坐或走或卧,都悠闲散漫,自由自
在。反复朗读,感受节奏,体会到的是诗歌独特的音乐美。一首简短
的小诗,结构表现出音乐美,形象展现了绘画美,遣词造句体现了语
言美,这是一首对花牛的朴实赞歌,更是一首对自由和生命的真切赞
歌。显然,这花牛是诗人眼中的花牛,是诗人心中的花牛,诗人这样
深情地抒写花牛,抒写花牛的自由自在,表达的正是自己的向往和心
怀。
教材将《现代诗二首》定位为略读课文,相对于单元阅读训练要
素而言,其学习价值主要在于练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感受诗歌字里行间表现的自然之美,体会诗歌蕴含的情趣和表达的情
感。但同时,这两首现代诗,无论是意境创造,还是语言和结构,都
堪称经典之作,值得反复诵读品味,值得背诵积累。所以,课堂学习
目标的定位,既要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还要聚焦诗歌本身独特的
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之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结合朗读,认识“巢”“苇”“罗”“眠”“霸”“占”6
个生字,借助想象、联系生活场景理解“驮”“翻”“红颜”“霸占”
“偷渡”等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抓住诗歌
中的景物,借助关键词展开想象,想象由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并进行
描述。
【复备教学设计】
(S)通过想象和反复诵读,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背诵积累两首诗歌。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
学生准备:熟读两首现代诗,查资料初步了解诗人刘大白和徐志摩。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回顾学法。
出示《观潮》和《走月亮》所描写的画面,说说在学这两篇写景的
课文时,我们是怎样想象画面的。
2.引入新课学习。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两首现代诗,看看这两首诗
中了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简介诗人刘大白和徐志摩。(出示刘大白和徐志摩简介)
刘大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秋晚的江上》是诗人1923年的作品。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基础理论,又加入了个人的
实践和创新,既有传统的神韵,又有创新的格律。他的诗感情细腻,清新自然。
他在诗歌上的艺术特色对后来的现代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
带着阅读提示任务一句一句地反复朗读诗歌,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在脑
海中勾画出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先自己读,自己图画想象画面,再读给同桌
听,和同桌分享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
(S)对话《秋晚的江上》
L指名读诗歌,注意“巢”“苇”的读音。
2.交流圈画出来的景物。(随机板贴: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3.描述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
预设一: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是驮着斜阳回去。
点拨:联系第二节的画面,你觉得“还驮着斜阳回去”中的“驮”
妙在哪里?这样一幅充满情趣的画面,诗人是在哪里看见的呢?把自己
想象成欣赏这幅画面的诗人,你最喜欢的是哪些诗句描绘的情景?你的【复备教学设计】
心情是怎样的?交流过程中,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
预设二: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点拨:想一想,江上、江边还会有什么景物,鸟儿双翅一翻,这些
景物会妆成什么样子?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仿照诗歌第二节说一说。
4.回顾过程,提炼方法。
同学们,我们读着诗句,捕捉到了诗人描述的景物,还借助关键词
展开想象,让这幅江景图渐渐清晰起来,变得美丽迷人,我们也感受到
了诗人对这迷人景色的热爱之情。(随机板贴:迷人的江景、热爱之情)
(四)对话《花牛歌》
L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发现诗歌节奏和结构上的特点。
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每节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一一同桌这样
合作朗读——自主朗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自学单。
学习活动三
♦四人轮流读诗,每人一小节。
♦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小组内交流分享想象到画面。
♦小组交流后完成学习单,1人负责记录。
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学习单
小节景物想象到的画面
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我觉得这是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花牛。
3.小组分享合作成果。
(1)汇报交流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
机板贴:花牛、剪秋罗、草地、白云、太阳、青峰)
(2)说说通过这几幅画面可以看见一头怎样的花牛。(随机板书:
悠闲的花牛)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抓住''压扁”“霸占”“甩得滴溜溜”"偷渡”
等词语,丰富画面的色彩(剪秋萝花是粉红色的)和内涵(花牛身上【复备教学设计】
的白花仿佛也是一朵朵白云),体会花牛的活泼可爱、自由自在,并通
过反复朗读入情入境,感受诗歌语言中蕴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合作社建设的预算与造价咨询合同
- 定制家具用户信息完善协议
- 58同城房产培训
- 人事统计培训考勤
- 少儿上镜主持课件
-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模版
- 阿坝师范学院《UG技术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众传媒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第二外国语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统计自然语言处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DB4401∕T 5-2018 房屋面积测算规范
- DIN1783厚度在0.35mm以上冷轧的铝及铝塑性合金带材和板材、尺寸
- 桥门式起重机司机培训教材课件
- Model5000功率计(介绍及操作)
- 现场总线技术03 PROFIBUS总线
- 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
- 混合痔病历模板
- “冯茹尔”杯2022年江苏省“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活动周高中化学竞赛试题
- 员工食堂5月份菜谱
- 中国、俄罗斯、欧美电子管型号代换
- 基于语音信号去噪处理的FIR滤波器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