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3.汉朝:编户齐民。4.隋朝:实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7.元朝:户口类型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1|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知识点必备知识清单破8.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

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1)秦汉:县下设乡和里。(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3)明朝:实行里甲制,设甲首、里长。(1)秦汉: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2)唐朝:邻保制度,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知识点(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

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

救济灾民。(3)社会救济: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1)秦汉①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②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知识点(2)隋唐①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3)宋朝: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4)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3.作用: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

统治。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

时期,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和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控制之

下。唐安史之乱后,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

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

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

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

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与主要功能定点关键能力定点破(1)既具有等级性,又具有平等性。(2)既具有封闭性,也具有开放性。(3)既具有宗法血缘性,也具有地缘的行政性。(1)具有很强的政治和社会控制功能。(2)在政府财政上具有经济剥削的功能。(3)被赋予基层社区管理的功能。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编户齐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编户齐

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典例1C

思路点拨: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户籍这样划分主要是为国家分等征收赋税和徭役提供依据,C正

确;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划分编户齐民户籍等级无法确立阶级地位,也与土地兼并无关,排

除B、D。材料《宋史》记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由

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农业经济受季节的影响波动较大,极易出现季节性受灾人群。因此宋朝

政府非常重视对本朝民众的季节性救济,给予从医疗到贫寒物资之发放的多种救助,帮助民

众暂渡难关。张文先生指出:“宋朝社会救济从总体上来说的确成就不凡,使得宋朝社会的

安全运行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从而也使宋朝对社会的控制较为稳固,避免了社会处于失

控状态。”——摘编自《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宋朝慈善救济》2|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定点1.原因: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战争频繁,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农业

经济受季节的影响波动较大,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为社会救济提供了物质基础。(1)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2)稳定了社会秩序。(3)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4)为后世提供借鉴。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

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

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典例2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府通过开仓赈济、设立机构、调整赋税等做法,对鳏寡孤

独、贫老、病患和“不能自存者”采用不同救助措施,体现出政府在救济过程中的主导作

用和针对性,B项正确;孝文帝的救济措施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魏时期南北

对峙,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孝文帝的救济政策缩小了社会贫富差

距,排除D项。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立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大比试者,每人十贯,再

贡者减半,并须实赴大比试乃给,即已给钱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

)典例3D解析:据所学可知,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结合题干《续立义庄规矩》

的相关规定可知,义庄对资助的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说明义庄比较关注家族的长

远利益,故选D项;据题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