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2《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2《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2《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2《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往今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或者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安康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或者为了自己的同胞能享受自由、平等、民主的权利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或者为了国家的和平独立敢于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他们无一不是用切实的行动甚或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他们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光辉的业绩如同漆黑的历史航程上的一座座耀眼的灯塔,引领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齐桓晋文之事》,跟着孟子走进那个时代的家国天下。

二、预习检测

1.走近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3.了解《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4.相关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一次谈话的记录。它集中地阐述了孟子反霸道、尊王道的政治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实现这一政治主张所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是《孟子》书中一篇重要的作品。

5.解题

①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

②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6.文化常识

(1)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3)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4)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周代称庠,殷代称序。

三、初读感悟

1.明确字音。

觳觫(húsù)胡龁(hé)彼恶(wū)知之

褊(biǎn)小忖度(cǔnduó)便嬖(piánbì)

莅(lì)商贾(gǔ)惛(hūn)赡(shàn)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四、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通读全文,梳理文意与文言知识

【提问】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面)全文,梳理文中基本文言知识。

【明确如下】

(一)文化知识

1.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2.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

3.商贾(ɡǔ):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

4.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5.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二)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同已,停止。

2.王说:“说"同悦,高兴。

3.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4.刑于寡妻:“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5.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

7.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彩。

8.是罔民也:“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三)古今异义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古义:吝惜,舍不得

今义:①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②爱惜,爱护;③喜欢。

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痛惜,哀怜

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

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用来推广到

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也",表判断)

是诚不能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将以衅钟。【将以(之)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明以教我。【明以(之)教我】

及陷于罪。【及(之)陷于罪】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之"作代词)

②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③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④牛何之(牛之何,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之”作动词,去)

⑤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⑥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用“之"作宾语前置标志助词)

⑦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之”作代词,这种情况)

【区别】用“之"作宾语前置标志助词,不翻译:①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

(2)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也)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也)

构怨于诸侯。(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3)主谓倒装句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②若是其甚与。(其甚若是与)

任务活动二:梳理劝说思路,体会论辩艺术

思考1: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思考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中心论点是“保民而王”。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

思考3: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

明确: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思考4:试分析为什么“王笑而不言",孟子又是怎么做得呢?

明确:①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②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③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邹与楚之战来比喻小不敌大,从而说明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思考5:齐宣王为什么要用羊替牛衅钟?

明确:齐宣王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因而产生不忍之心,所以他要用羊替牛衅钟。

思考6:对于齐国百姓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是出于吝惜的看法,孟子有何见解?

明确: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惜,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齐宣王见牛而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小的不同。

思考7:孟子提出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试概括。

明确:①“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为国家出全力。孟子非常重视人心的背向,只有人和,才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

②“谨庠序之教”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化,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养。

任务活动三: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1:课文所用“以羊易牛"“为长者折枝”“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三例,分别属于论说上的哪种例证?三者分别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1)“以羊易牛”属于事例,说明齐宣王具有“仁心",他看到牛恐惧战栗而产生不忍之心。

(2)“为长者折枝”属于设例,说明齐宣王虽然具备仁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肯做。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为语例,引自《诗经》,意思是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思考2:本文中,孟子善用比喻、类比和对比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明确:(1)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易于理解。如,以“举一羽”“见舆薪"比喻保民,以此来说明保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又如,用“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能"的事,用“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来解释保民是“不为"而非“不能”。

(2)类比推理。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自己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如: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