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1.在二战尚未结束之前,美苏对战后势力范围已经做出了令双方相对满意的划分,但美苏间经济合作的破裂、西欧经济形势的恶化和西欧安全形势之间的互动,共同推动了冷战秩序的形成。由此可知,冷战秩序的形成()A.为欧洲走向联合提供了一定条件 B.较长时期内避免了战争的威胁C.缘于政治对抗与金融竞争的结合 D.充分吸取了经济大危机的教训2.1955年,西德在众说纷纭中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得以重新武装军备,军人形象再度成为西德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人们对再军备并不持肯定态度,根据当年的调查显示,约有75%的民众反对再军备,大众发起示威游行,军备问题一时之间成为舆论焦点。这主要是由于()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战后世界和平思潮的广泛传播C.德国分裂引起西德人民的反对 D.二战留给西德人民的痛苦记忆3.有学者指出,二战期间,美国联手横跨欧亚大陆的苏联战胜了德国与日本,但在构筑战后新地缘政治秩序时,美国却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安插”了两只“离岸平衡手”;一只是传统海权国家英国,它在大西洋起到“搅乱”欧洲旧大陆诸势力的功能,另一只则是具有巨大海权潜力的日本,它在亚洲充当英国的角色,以便美国控制西太平洋。在该学者看来,当时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是()A.掌控欧亚大陆 B.打造冷战堡垒C.壮大海权国家 D.充当世界警察4.美国漫画家大卫·勒文1967年创作的《约翰逊秀伤疤》。漫画家将约翰逊总统的疤痕画成了一个战争正在剧烈进行的越南地图。该作品()A.反映了西方阵营的分化 B.表达了美国社会的反战情绪C.揭示了冷战政策的实质 D.揭露了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5.1953年9月,美国之音在慕尼黑广播中心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发射电台。斯特莱伯特(美国新闻署第一任署长)明确表示,“这一新的电台全力播音,可以让现在正受莫斯科之声长波电台控制的卫星国家人民清楚收听到,此外它还会极大的消减苏联对欧洲和卫星国家广播的有效覆盖范围。”据此可知()A.美苏加强文化领域合作 B.美国政策制定中的冷战思维C.美国试图缓和美苏关系 D.美苏在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6.1952年,法国学者提到:“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世界,却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据此可知()A.美苏企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B.霸权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C.新兴国家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初露端倪7.20世纪美国农业革命使粮食产量爆炸性增长。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粮食为和平”,向友好国家以长期优惠条件出口农产品;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计划“粮食为为进步”计划,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捐治农产品。由此可见,美国()A.粮食产能出现严重的过剩 B.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C.国民都已解决温饱的问题 D.进行粮食援助有政治目的8.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家多方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于1945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该会议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国的抗战贡献不被认可 B.美英中关系走向了恶化C.冷战焦点是对德日的处理 D.大国利益影响战后秩序9.1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上台后,积极推进以法国为主导的欧洲联合,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还实行“非殖民化”政策。戴高乐推出这些举措意在()A.主导欧洲大陆秩序 B.谋求世界大国地位C.化解欧洲各国矛盾 D.冲击美苏两极格局10.1955年亚非会议上,各与会国试图合作寻找保障国家独立和克服经济困难的方案。为此,会议最终通过了不倒向美国或苏联一边,也不隶属任何一方的积极中立主义的决议案,会议还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在这次会议上()A.中立主义成为亚非各国的共同选择 B.中国声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C.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冲击了两极格局 D.第三世界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11.在1976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首轮选举上,莫斯科和蒙特利尔(加拿大)分别获得28票和25票成功晋级,洛杉矶则仅获17票惨遭淘汰;在最终选举上,莫斯科没能守住首轮优势,以28:41的大劣势败于蒙特利尔。这一事件折射出当时()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奥运会推动了世界局势的缓和C.意识形态斗争已扩至体育领域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深12.1978年,卡特总统组建了美国国际通讯社,并强调该机构既要向“世界讲述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特别是我们对文化差异和个人自由的认识”,还要“向我们自己讲述世界,以便于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和使我们有效地处理国际问题”。卡特总统的这一举措()A.反映了美苏冷战对抗的激化 B.有效提升了美国文化软实力C.意在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D.渗透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3.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了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和美苏倡导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稍后,苏联漫画家创作《法国正为季节性的供暖做准备》(如下图),戴高乐抱着大量导弹向共和国的房子走去,烟囱里冒出如同核爆炸般的蘑菇云。这反映了()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苏联与西方关系的缓和战后国际秩序受到冲击 D.法国奉行民族利己主义14.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亚太区战略框架报告》中以“维持均势”、防止任何“地区性霸权”作为未来战略取向;1990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也首次强调“地区威胁”的问题。此后,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美国此举表明()A.苏联的威胁仍然存在 B.亚太地区和平稳定C.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D.两极格局土崩瓦解15.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展览国展览地点主要展品美国莫斯科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苏联纽约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16.东欧民众在评价东欧剧变之前的社会时说到:“过去那种‘领袖们’向‘普通老百姓’指导应当如何生活的时代结束了,在20世纪,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由此可知,东欧在这一时期()A.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B.国家主权受到苏联威胁C.封建专制制度尚未解体 D.体制僵化引发民众不满17.1990年6月,在联邦德国同苏联领导人会晤中,联邦德国领导人果断决定大幅度限制本国的武装力量,答应苏联推动北约改变战略和结构,并向苏联提供120亿马克的无偿援助和总计100亿马克的无息和低息贷款。联邦德国此举旨在()A.消弭苏联的战略威慑 B.尽快实现国家统一C.增强德国国际影响力 D.推动欧盟向东扩展18.1982年,波兰政府在苏联的压力下取缔了国内最大的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后,美国总统里根迅速宣布对波兰实行经济制裁,并秘密向团结工会提供了1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1984年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9年团结工会赢得波兰议会大选。材料表明东欧剧变()A.是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结果 B.根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是东欧国家争取独立自主的产物 D.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必然结果19.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冷战终结是大西洋同盟体系主导下自由世界的全方位胜利。俄罗斯认为,冷战终结是双方联合协商的结果,它意味着俄罗斯将与西方一道以平等创始人的身份重塑一个基于求同存异、观念和制度多元主义等理念的泛欧洲共同体和一个更加包容的国际安全体系。由此可知冷战的终结()A.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B.扩大了西方世界影响力C.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 D.密切西方与俄罗斯联系20.1989年。东欧剧变发生。1990年,统一后的德国继续留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解散。苏联解体,199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原华沙条约组织成员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吸纳为会员。实现第一次东扩。据此可知()A.战后世界局势日趋紧张 B.世界力量出现了分化重组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欧洲从分裂走向自主统一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许多人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发起的“马歇尔计划”。实际上,“马歇尔计划”是在经济发达的欧洲进行经济重建,而“一带一路”则主要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推进经济发展,且由于涉及国家数量众多、协调困难,“一带一路”的整体实施难度远大于“马歇尔计划”。——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课题组《认识亚投行——从亚投行看世界格局的演变》材料二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很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是中国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将他们带入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帮助他们完善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既提高了沿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提升了沿线各个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当今世界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国经济的动荡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同时,经济危机、恐怖主义等时刻在威胁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这种局势下主动贡献中国智慧,提出承载了全球治理和经济全球化梦想的“一带一路”倡议。——摘编自卢向红、毕芳荣《“一带一路”下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影响。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世界和平运动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就拉开了序幕。军事集团的对峙、核战争的威胁,使人们生活在“恐怖的和平”之中。反战、反核作为世界和平运动的主要诉求,贯穿整个冷战时期。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连续召开了四届世界人民和平大会。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和平运动的先驱者先后在斯德哥尔摩、柏林和维也纳发动了三次保卫世界和平的签名运动,签名人数都超过了5亿人次。之后,世界和平运动几乎从未间断过。由于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平运动也有东、西之分。西方和平组织视东方和平组织为宣传政府外交政策的工具,东方和平组织对西方和平组织也抱敌视态度。尽管如此,冷战时代的世界和平运动相互联系,出现了多次跨越国界的行动,支持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摘编自沈善荣《论冷战时代世界和平运动的特点》等材料二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和平运动的开展面临着新情况、新困难。尽管争取核裁军仍是和平运动的首要主题,但不少和平组织开始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作为和平运动的主要目标。东西方和平运动组织由于不再有根本性的分歧,双方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和平运动的斗争手段也有所调整,除了继续与其他社会运动结合外,更重实效,不再停留在一般性和平示威和抗议活动上,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向有关政府和国家社会提出具体建议。多年来,和平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推动裁军进程上贡献很大。——摘编自汪铮《和平运动:历史与现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世界和平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冷战时期相比,冷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在加纳是通过“分而治之”和“间接统治”的方法进行殖民统治的。这使一些酋长和知识分子认为通过合法的途径就能够使他们争取到民族的自决权,二战后加纳的独立就是在恩克鲁玛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领导下实现的。曾指出“印度和加纳的独立斗争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的恩克鲁玛在独立运动之初指出“现在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自治,一个是用武装革命的方法,另一个是采用合乎宪法和法律的非暴力方法。……我赞成采用后一种方法。“——摘编自张象《论加纳独立的道路》材料二1957—1966年,美国艾森豪成尔、肯尼迪、约翰逊三届政府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加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政府政策艾森豪威尔政府(1952—1960)1957年加纳举行独立庆典时,副总统尼克松亲自参加,说“艾森豪威尔主义”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中东地区,他把其政策称为“民主生活方式”的扩展。在经济上,向加纳提供援助,促进美国资本流入加纳。肯尼迪政府(1960—1963)由于苏联同加纳积极发展关系,美国加大了金元外交的力度。在政治上,肯尼迪政府也提高了对加纳领导人恩克鲁玛的重视程度,如亲临机场迎接等。针对苏联同加纳签订的文化协定,美国通过医疗“援助”等方式加强了对加纳的吸引力和控制力。约翰逊政府(1963—1969)美加关系恶化。看到加纳并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中央情报局于1966年2月24日策划并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恩克鲁玛政府。经过这场斗争,美国在同苏联争夺加纳的较量中,再次占据了上风。——摘编自王江《冷战时期美国对加纳的政策(1957—1966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恩克鲁玛“赞成采用后一种方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57—1966年美国的对加政策”为主题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成文)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原因题和影响题。时空是二战尚未结束之前。据材料“美苏对战后势力范围已经做出了令双方相对满意的划分……共同推动了冷战秩序的形成”,可以看出美苏之间政治的对抗和经济合作的破裂,政治和经济双重的作用推动了冷战的形成,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欧洲联合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冷战的形成的条件和背景,未提及避免了战争的威胁,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经济大危机对冷战形成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德国。根据材料“但人们对再军备并不持肯定态度,根据当年的调查显示,约有75%的民众反对再军备,大众发起示威游行,军备问题一时之间成为舆论焦点”可知,二战后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重新武装遭到民众反对,军备问题引起人民的警惕和反感,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二战后,民众对二战记忆犹新,D项正确;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战后世界和平思潮广泛传播,但这与西德人民反对再军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德国分裂于1945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国际关系。根据材料可知战后美国一直沿着地缘战略行事,通过建立陆海边缘国家联盟,利用英国和日本的牵制,防止在欧亚大陆上出现一个有单极支配力的政治力量,可见其为实现对欧亚大陆的控制,围绕其边缘地带布置力量,A项正确;利用英日控制欧洲旧大陆以及西太平洋不是简单的冷战需要,而是满足美国全球称霸的需要,排除B项;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战略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充当“世界霸主”,壮大英日等海权国家是手段而非目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967年的美国。根据题干可知,1967年,美国正在亚洲进行越南战争,漫画将约翰逊的疤痕画成了正在进行战争的越南地图,表达了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B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与日本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体现了西方阵营的分化,材料中没有西欧与日本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美苏对抗,排除C项;本材料主要体现反战的内容,没有体现人权,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世界处于两大阵营对抗的状态,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方式。因此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及关键信息“此外它还会极大的消减苏联对欧洲和卫星国家广播的有效覆盖范围”可知,美国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具有冷战的思维特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抗,非文化领域上的合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冷战思维,非美国试图缓和美苏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技上的竞争,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依据材料“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峙,对第三世界抱有强烈的兴趣,说明第三世界是美苏争取的对象,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对第三世界的拉拢和扩展,不能得出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排除B项;新兴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两极对峙,无法得出多极化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冷战时期进行粮食援助是为了拉拢中间国家,扩大政治影响力,带有政治目的,D项正确;A项是美国政府粮食政策出台的背景,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美国在冷战时期进行粮食援助主要是跟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并没有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家多方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于1945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该会议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信息可知,材料强调针对如何处置德国和日本,美苏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避开中英等二战战胜国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说明二战后大国利益影响了战后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中国抗战的贡献得到世界的肯定,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不被认可”的表地述本身是错误的,并且从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A项;与材料现象对应时段的美英关系、中美关系还是处于合作关系的,没有“走向了恶化”,排除B项;冷战始于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戴高乐积极推进以法国为主导的欧洲联合,在两极格局的对峙之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调整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关系,目的是谋求世界大国地位,B项正确;据材料“推进以法国为主导的欧洲联合”可见,戴高乐主张建立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想要主导欧洲大陆秩序,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内容,不能涵盖材料中的所有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说的是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没有涉及化解欧洲各国矛盾,排除C项;戴高乐推出这些举措有利于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但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第三世界国家发出了“积极中立主义”“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声音,D项正确;中立主义是这次与会国通过的决议案,不能代表亚非所有国家,排除A项;中国总理周恩来呼吁“求同存异”,得到与会国家的重视,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最大特点就是美苏冷战,题干反映了在1976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的选举中,苏联的莫斯科最终被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击败,这说明冷战的斗争已经扩展到了体育领域,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霸主地位就受到了日本和西欧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反映冷战已经扩展到体育领域,世界局势依然紧张,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世界讲述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特别是我们对文化差异和个人自由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卡特总统组建的国际通讯社意在向国外输出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这体现了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D项正确;仅从该机构无法直接得出美苏冷战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该机构对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状况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该机构的设立意在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法国戴高乐拒绝美国和苏联的计划、条约,反映法国外交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对两极格局的冲击,C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而非瓦解,排除A项;20世纪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关系紧张,而且材料中并未提到苏联和西方的关系,排除B项;法国的做法是为了摆脱美苏的影响,维护本国利益,这不属于民族利己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根据材料“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亚太区战略框架报告》......1990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也首次强调‘地区威胁’的问题。此后,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可知,二战后,美国谋求全球霸权,但是随着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阻碍了美国全球霸权战略,致使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多极化趋势对美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美苏问题,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多极化趋势对美国的影响,亚太地区只是一个方面,而且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也无法判定亚太地区是否和平稳定,排除B项;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土崩瓦解,而1990年苏联尚未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根据材料,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美国在莫斯科展览的主要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说明美国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苏联在美国举办的文化交流中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其意图是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说明苏联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影响和效果,得不出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美苏两国,不能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重工业情况,不能得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除D项。故选B项。16.D【详解】根据材料“在20世纪,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前,民众对于国家体制的不满,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东欧民众生活水平,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封建专制制度早已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17.B【详解】依据材料“联邦德国领导人果断决定大幅度限制本国的武装力量,答应苏联推动北约改变战略和结构,并向苏联提供120亿马克的无偿援助和总计100亿马克的无息和低息贷款”可知,联邦德国在国际事务中注重拉拢苏联。依据材料时间“1990年6月”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东欧剧变时期,德国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国家统一进程,B项正确;“消弭苏联的战略威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增强德国国际影响力”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欧盟产生是在1993年,1990年时欧美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18.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欧剧变中波兰政府的倒台背后是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包括美国的经济制裁与秘密资助,诺贝尔和平奖的授予等非暴力的经济文化措施。故选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东欧剧变并不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独立自主斗争的结果,美苏冷战也不必然会引发东欧剧变,美苏冷战的根源是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排除CD。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于冷战终结的说法不同,体现了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博弈,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C项正确;冷战的终结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于冷战终结的说法不同,不能说明冷战终结扩大了西方世界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冷战的终结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未体现密切西方与俄罗斯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据题意可知,东欧剧变后两德实现统一;华约解散后原有的部分华约组织成员国加入北约,由此可知世界力量出现了分化和充足,B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世界局势日趋紧张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排除AC选项;欧洲尚未走向自主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21.(1)本质目的不同:“一带一路”是为了推进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而提倡,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经济重建,解决美国自身问题,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抗衡苏联。辐射国家和难度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实施难度更大;“马歇尔计划”国家是美国和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时代背景不同:“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的;而“马歇尔计划”提出时,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主要内容不同:“一带一路”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而“马歇尔计划”内容是向西欧的国家提供资金、劳务、产品等,最重要的还有政治的支持,想要削弱社会主义力量。(2)影响:提高了“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提升了沿线各个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符合世界多极化趋势,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全球治理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本质目的不同:根据“‘马歇尔计划’是在经济发达的欧洲进行经济重建,而‘一带一路’则主要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推进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带一路”是为了推进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而提倡,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经济重建,解决美国自身问题,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抗衡苏联。辐射国家和难度不同:根据“由于涉及国家数量众多、协调困难,‘一带一路’的整体实施难度远大于‘马歇尔计划’”,得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实施难度更大;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国家是美国和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时代背景不同:根据“当今世界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危机、恐怖主义等时刻在威胁世界经济的发展”,得出“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的;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提出时,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主要内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一带一路”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而“马歇尔计划”内容是向西欧的国家提供资金、劳务、产品等,最重要的还有政治的支持,想要削弱社会主义力量。(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当代的世界。根据“这既提高了沿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提升了沿线各个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出提高了“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提升了沿线各个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根据“当今世界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在这种局势下主动贡献中国智慧,提出承载了全球治理和经济全球化梦想的‘一带一路’倡议”,根据所学,得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符合世界多极化趋势,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全球治理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2.(1)特点:以反战、反核为主要诉求(主题);群众基础广泛;持续时间较长;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成效较为显著。(答出三点即可)(2)不同:诉求更加多元化;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手段更加注重实效。(答出两点即可)原因: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冷战时期(世界)。根据材料“反战、反核作为世界和平运动的主要诉求,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可知,以反战、反核为主要诉求(主题);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和平运动的先驱者先后在斯德哥尔摩、柏林和维也纳发动了三次保卫世界和平的签名运动,签名人数都超过了5亿人次”可知,群众基础广泛;根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连续召开了四届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之后,世界和平运动几乎从未间断过”可知,持续时间较长;根据材料“由于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平运动也有东、西之分。西方和平组织视东方和平组织为宣传政府外交政策的工具,东方和平组织对西方和平组织也抱敌视态度”可知,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根据材料“冷战时代的世界和平运动相互联系,出现了多次跨越国界的行动,支持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可知,成效较为显著。(2)不同: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冷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尽管争取核裁军仍是和平运动的首要主题,但不少和平组织开始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作为和平运动的主要目标”可知,诉求更加多元化;根据材料“东西方和平运动组织由于不再有根本性的分歧,双方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可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根据材料“和平运动的斗争手段也有所调整,除了继续与其他社会运动结合外,更重实效,不再停留在一般性和平示威和抗议活动上,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向有关政府和国家社会提出具体建议”可知,手段更加注重实效。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冷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和平运动的开展面临着新情况、新困难”和所学知识,可从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密切了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