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_第1页
试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_第2页
试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_第3页
试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_第4页
试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Reporting)因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力曾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报纸再生的希望之星",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它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在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揭露、曝光划等号,从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中可见一斑:美国学者大卫·安德生和皮特·本杰明早在1975年就提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美国的另一位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澳大利亚新闻学者皮特·戈拉博斯基和波尔·威尔森也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而且这种报道"常聚焦于不义、丑闻和违法活动"。《新闻日报》记者鲍伯·格林则说:"调查报道是对某人或某集团力图保密的问题的报道","报道的事实必须是你自己挖掘出来的"。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编写组的意见是:"调查性报道"指的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更要花费时间的报道","调查性报道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如果按照以上比较"正统"和权威的定义,调查性报道的全部宗旨就是关注社会上一切蓄意掩盖的丑恶和不道德的新闻并加以无情揭露。若仅以此来约束调查性报道,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的调查性报道,那么它的视域和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局限,也与我们奉行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有所悖逆。更何况,现实社会生活中许多事件、人物和话题具有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新闻价值,同样需要进行深度报道,需要发掘和调查。因此,笔者认为:调查性报道是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揭示不为人知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形式。它在表现非揭露性题材---即中性、正面题材方面同样可以大显身手---这也是调查性报道的中国特色的体现。因为:首先,中国的媒体性质给予调查性报道表现非揭露性题材的空间。媒体性质决定报道目的。在西方,媒体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服务的,它们掌握在大的财团手中,追求商业利润是其立身行事之终极目的。为提高收视率、制造轰动效应,媒体可以置社会负面影响于不顾,以至于有人指出:"广告制度已严重阻碍了美国新闻事业探求真理的道路"。于是,各媒体在揭露、调查丑闻上绞尽脑汁,而起源于20世纪初"黑幕揭发运动"(muchraking)的调查性报道在揭露丑闻、内幕上的独特优势自然使其成为"揭丑先锋"。在社会主义中国,媒体是作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喉舌存在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任务。即便是对"揭露性题材"的报道,其目的也是发现问题、揭示现象、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这与西方完全不同。大量中性、正面的题材需要新闻工作者去挖掘,这就给了调查性报道生存发展的空间。其次,调查性报道能够丰富非揭露性题材的表现方式。调查性报道在表现揭露性题材方面的能力已为实践所证明,那么,调查性报道是否可以用来表现非揭露性题材呢?回答是肯定的。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题材上的包容性。只要存在被隐藏的和不为人知的内容,就存在使用调查手法进行报道的可能。现实社会中,不仅揭露性题材中有需要揭露和公之于众的内容,中性、正面题材中,同样存在被隐藏、不为人知的内容,当其它体裁在容量和手段上不足以全面充分表现其复杂性时,调查性报道便可以发挥它强大的表现力。可以说,采用调查手段采写新闻,丰富了非揭露性题材的表现方式。第三,用调查性报道表现非揭露性题材是受众的需要。从受众的角度看,他们面对的新闻传媒所传达的信息是庞杂的、让人目不暇接又难以选择的越来越多的受众逐渐不满足于媒体中诸多对中性尤其是正面题材的传统的"说教式"报道方式,不满足于简单的陈述性报道,渴望看到由记者引领的更为详细、更为客观、更为彻底的深度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卡尔·霍夫兰认为:"当传播者被认为具有可靠和可信靠这两种品德时,就会产生最大效果"。而"可靠"和"可信靠"两种品德必须通过传播大量表现事件真实面貌的信息取得。调查性报道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它以层层推进的调查方法为主要报道手段,以能获得大信息量的调查手法使观众通过身在现场的记者"亲眼目睹"、"参加"调查的全过程。真与不真、信与不信,观众完全可以自己判断、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它一出现便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欢迎。第四,中国调查性报道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调查性报道是表现非揭露性题材的有效形式。在国外,调查性报道首先出现于报纸和杂志等平面媒体,在中国也不例外,报刊上的调查性报道远早于电视。大量的调查性报道为报刊赢得了读者,使报刊销量大增。央视调查中心"1998年主要城市阅读情况"调查显示: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较为深刻的看法,人们往往是从报纸、杂志等媒体中获得的。应该承认,调查性报道功不可没。不断涌现的众多佳作中,不乏非揭露性题材的优秀作品:钱钢的《唐山大地震》作为调查性报道影响十分广泛;《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刊登的调查性报道广受读者关注;后来居上的电视调查性报道中非揭露性题材更是佳作迭现:《新闻调查》开篇之作《宏志班》、获得国际大奖的《大官村里选村官》、《第二次生命》都是非揭露性题材;《新闻调查·监利税费改革》、《新闻调查·香港行政长官推举纪实》、《新闻调查·跨世纪的政府》、《新闻调查·张家港的故事》、《新闻调查·黑脸姜瑞锋》、《新闻调查·厄尔尼诺探密》、《新闻调查·面对分流的公务员》、《新闻调查·保卫荆江》、《新闻调查·恢复高考二十年》、《新闻调查·中国的品牌》等也都是中性或正面题材的代表作。据笔者统计,《新闻调查》2002年播出的节目中,非揭露性题材占了几乎一半,而且这些报道取得的社会效果并不逊于揭露性题材的报道。电视调查性报道因保持高收视率而进入黄金播出时段,开辟了调查性报道专栏的报纸发行量也节节攀升。这些都说明:调查性报道在表现非揭露性题材方面大有作为。那么在非揭露性题材中,什么样的选题更适合用调查性报道表现呢?《新闻调查》制片人塞纳认为:有真相可以探寻的题材,无论是内幕调查,还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都可进入调查性节目的选题范围。所谓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有的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我们狭窄的生活圈子和集体无意识遮蔽。如果仔细分析,这些真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属于通常所说的内幕和黑幕,那就是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那是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第一种状态归结为对假象的揭露---揭露性题材;把第二种理解为对真相的再现---非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