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评估语文模拟试题(3月份)(含答案)_第1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评估语文模拟试题(3月份)(含答案)_第2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评估语文模拟试题(3月份)(含答案)_第3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评估语文模拟试题(3月份)(含答案)_第4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评估语文模拟试题(3月份)(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八年级下学期阶段评估模拟试题(3月份)语文注意事项: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10分)(1)读古诗文,不但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住蜀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慰友人: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关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而集中地体现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景象;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曲折悠远。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3分)【甲】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乙】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diǎn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dūn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派。(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散()碎diǎn()故格调()dūn()厚(2)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2分)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3)以上文段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乙】段中的“他”是唐代诗人,有“”的美誉。(3分)(4)联系《经典常谈》,说说《史记》与《汉书》的体例有什么不同。(4分)3、立德中学八(1)班开展以“走近民风民俗,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2分)(1)下面是小亮同学发言稿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他补充、修改。(8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至今,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诗中除夕的爆竹带来了新年的期盼;“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将思念织成锦帛……可以说,【A】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每一个佳节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B】,薪火相传,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丰富和创新节日文化的内涵,则是传统文化【C】的原动力。因而,面对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取其精髓,。去其糟粕,。①【A】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予以修改。(2分)②请根据句意,在【B】【C】两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合适的成语。(2分)③请在结尾处的横线上补充两句合适的话语。(4分)(2)请你为以下消息拟一个标题,要求概括主要事实,不超过20字。(4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重庆市綦江区石角社区迎来一群特殊游客,来自巴基斯坦、南非和津巴布韦等国的外国友人,在老街体验包粽子全过程,听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生讲述屈原的故事,参与吃粽子比赛、猜谜语、缝布猴和悬挂艾草等民俗活动,同当地居民一起共度“端午”,以此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走向世界。二、阅读(55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分)过年的滋味①过年,就是和过去的一场告别。不知是岁月催人老,还是生活条件好了,我越发觉得,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便时常会怀念儿时的年。②我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过年的时候,村子里的上空总是响起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落满一地红色的纸屑,犹如一片一片红色的地毯。点燃一串鞭炮,捂起耳朵迅速跑开,噼里啪啦,鞭炮声欢快地传遍乡野。挂起来的鞭炮像彩带一样飞溅四射。在地上燃起的鞭炮则像长龙一样蜿蜒绽开。二踢脚“咚”的一声拔地而起,又“砰”的一声在天空中爆开,大地和天空都微微震颤。在天幕中炸开的烟花,则像一群变化多端的蝴蝶在高空中飞舞,成为年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春节的底色,是隆重、喜庆的红。一副对联,一身新衣,那是我们对新生活最美好的回应与期盼。③过年前,母亲总是带领我们姊妹仨进行大扫除。我们家住瓦房,屋顶和墙壁是用石灰抹过的。打扫这样的屋子,主要靠两个姐姐。母亲把屋子里的每个边边角角都扫得干干净净,柜子下面,灶台边上,水缸后面,都不放过。大姐拿着长扫帚,站在凳子上,把墙壁上、房梁上积年累月形成的大蛛网,还有屋顶上像麦穗一样的灰尘条统统清除掉。玻璃擦得(),灯管擦得(),院子扫得(),把一切穷运、晦气都统统扫出门。④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围坐在一张木桌子上,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桌子上有鸡、有鱼、有肉、有豆腐、有血肠、有猪肉馅饺子。父亲把事先温好的酒壶拿出来,把酒倒进酒盅里,一边说着话,一边慢慢地啜饮,我们则喝着可乐或自酿的黄酒。年夜饭过后,开始看春晚。我们家有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家人,有的坐在炕沿上,有的坐在木凳上,一边嗑着瓜子,吃着炒花生,一边看着春晚。地上落满了瓜子皮、花生壳。守岁,守的不是光阴,而是家人的相聚。年三十晚上,家里的灯一宿都亮着,灯光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⑤大年初一,天色未亮,母亲便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洗菜、切肉、擀皮、包饺子饺子里通常放了洗好的钢镚。接着是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如今回味起来,那是家的声音。父亲往灶膛里添柴火,母亲用铁铲子轻轻翻动那些饺子。等饺子煮好了,我们就起来抢着吃有钢镚的饺子。及至天明,我们总是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叔叔、婶子、弟弟、妹妹,齐聚一堂,剥着橘子,嗑着瓜子,唠着家常,碎碎念念,其乐融融,嘈杂而亲切。奶奶每年都要给孙儿们压岁钱,希望我们一年平平安安。起初是2元,后来是5元、10元,在生活贫瘠的年代,奶奶的压岁钱常够我一学期的零花钱。奶奶给8个孙儿的压岁钱总是不偏不倚,这是奶奶一年省吃俭用,用卖鸡蛋、卖桃子换来的钱攒下的。如今想来,奶奶是多么伟大。⑥如今,对年的盼望还有些什么呢?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后半程,每一个年都带着饱满和凄凉,就像深秋的果实走向寒凛的冬天,似乎只有回忆浸染的年,才能于遥远的温暖里抵御岁月流逝的苍凉。⑦幸福啊,不過就是一蔬一饭、一朝一暮,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光亮如新 明亮如镜 一尘不染B.明亮如镜 光亮如新 一尘不染C.明亮如镜 一尘不染 光亮如新D.光亮如新 一尘不染 明亮如镜5、第②~④段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6、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点燃一串鞭炮,捂起耳朵迅速跑开,噼里啪啦,鞭炮声欢快地传遍乡野。7、为什么作者儿时对过年充满快乐和向往,年纪大了却不怎么期盼了?(4分)8、本文以《过年的滋味》为题,有何作用?(6分)【二】(17分)材料一:农历五月是一个大争之月。《礼记·月令》讲到五月,称“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端午作为农历五月最有代表性的节日,节俗中当然也充满了“争竞”“争斗”,是一个“大争之节”。端午节俗中的“争”与“斗”体现在方方面面。最常见到的大规模的“争”与“斗”是龙舟竞渡。古代赛龙舟,龙舟赛手代表着一个地方,哪方胜利意味着哪方一年的庄稼会丰收。更有好事之徒会赌胜负为龙舟赛加红戴彩;所以赛事极为激烈,不仅龙舟赛速度,而且多有人在比赛过程中互相以桨相击相斗。俗语云“南船北马”,端午节在北方最有代表性的节俗是比赛骑射。如唐末的“射柳”是军队中军士都要参与的活动,比赛时要“笼鸟于旗杆,走马用射” 除了赛龙舟、赛骑射这些大活动,端午还有很多以个人为单位参与的“争”与“斗”。如摔跤的习俗。《隋书地理志》记扬州“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再如女儿家的“斗百草”。 (节选自刘晓峰《端午的“争”与“斗”》)材料二:原本产生于民间的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一些节俗已不再见于民间,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过节,为什么过节,误以为过端午就是吃粽子。一些民俗专家分析认为,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遭此境遇,原因有以下这些:一是从1912年开始,公历成为法定历法,农历渐渐变得可有可无,而传统节日是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农历的衰微,使得传统节日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官民之分、朝野之分、雅俗之分,都参与到节俗活动中去。二是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节俗的形成与人们对农业社会的认知有关,随着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习俗渐渐从城市生活中消失。三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科学思想,科学成为认识社会的唯一正确方法,一些节日中的习俗被斥之为“迷信”“不科学”。民俗专家提出,中国传统节日一般都有信仰色彩。实际上,传统节日的魅力恰恰包含在这些有信仰色彩的节俗之中。对这些习俗,不应单单从迷信的角度去看,而应看到其中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寄托。 (节选自《有多少端午习俗被忘怀?》)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因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赋予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内涵,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如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节选自《人民日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下列对材料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大争之月的农历五月,导致中国传统节日都充满了“争竞”“争斗”,如端午节。B.龙舟竞渡、赛骑射、斗百草等活动,不管规模大小,都体现了端午习俗中“争”与“斗”C.传统节日是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能反映出人们对农业社会的认知。D.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0、材料一画线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如唐末的“射柳”是军队中军士都要参与的活动,比赛时要“笼鸟于旗杆,走马用射”。11、根据材料二,概括传统节日节俗“被忘怀”的原因。(4分)12、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6分)[三](16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节选自刘基《活水源记》)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心乐之乐:(2)日光下澈澈:(3)乃溢而西南流西南:(4)深不逾尺逾: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2)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译文:15、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16、【甲】【乙】两文都写出了水的特点;分别运用了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2分)17、【甲】【乙】两篇文章情景交融,流露出两位作者怎样共同的情感和志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55+卷面5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个繁花似锦的花园,不管曾经贫穷还是富裕,在那片土地上永远盛开着天真、快乐、幸福、甜蜜的花朵,值得用一生去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回忆起来,有太多的东西留在那个花园里。请将题目“留在童年花园里的________”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安徽省八年级下学期阶段评估模拟试题(3月份)语文参考答案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10分)(1)读古诗文,不但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住蜀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慰友人: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关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而集中地体现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景象;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曲折悠远。【参考答案】①欲济无舟楫②端居耻圣明③海内存知己④天涯若比邻⑤悠哉悠哉⑥辗转反侧⑦芳草鲜美⑧落英缤纷⑨斗折蛇行⑩明灭可见(每空1分,错字、增字、漏字均不得分)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3分)【甲】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乙】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diǎn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dūn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派。(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散()碎diǎn()故格调()dūn()厚(2)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2分)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3)以上文段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乙】段中的“他”是唐代诗人,有“”的美誉。(3分)(4)联系《经典常谈》,说说《史记》与《汉书》的体例有什么不同。(4分)【参考答案】2、(1)sǎn典diào

dūn(每空1分,4分)(2)难道他的写实的态度不是从乐府来的吗?(2分)(3)朱自清杜甫诗圣(每空1分,3分)(4)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4分)3、立德中学八(1)班开展以“走近民风民俗,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2分)(1)下面是小亮同学发言稿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他补充、修改。(8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至今,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诗中除夕的爆竹带来了新年的期盼;“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将思念织成锦帛……可以说,【A】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每一个佳节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B】,薪火相传,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丰富和创新节日文化的内涵,则是传统文化【C】的原动力。因而,面对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取其精髓,。去其糟粕,。①【A】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予以修改。(2分)②请根据句意,在【B】【C】两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合适的成语。(2分)③请在结尾处的横线上补充两句合适的话语。(4分)(2)请你为以下消息拟一个标题,要求概括主要事实,不超过20字。(4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重庆市綦江区石角社区迎来一群特殊游客,来自巴基斯坦、南非和津巴布韦等国的外国友人,在老街体验包粽子全过程,听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生讲述屈原的故事,参与吃粽子比赛、猜谜语、缝布猴和悬挂艾草等民俗活动,同当地居民一起共度“端午”,以此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走向世界。【参考答案】(1)①在“民族本性”后加上“的希望和祝愿”。②示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③示例:保留传统节日中的美德和情感摈弃传统节日中的陈规与陋习。(2)外国友人在中国过“端午”二、阅读(55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分)过年的滋味①过年,就是和过去的一场告别。不知是岁月催人老,还是生活条件好了,我越发觉得,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便时常会怀念儿时的年。②我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过年的时候,村子里的上空总是响起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落满一地红色的纸屑,犹如一片一片红色的地毯。点燃一串鞭炮,捂起耳朵迅速跑开,噼里啪啦,鞭炮声欢快地传遍乡野。挂起来的鞭炮像彩带一样飞溅四射。在地上燃起的鞭炮则像长龙一样蜿蜒绽开。二踢脚“咚”的一声拔地而起,又“砰”的一声在天空中爆开,大地和天空都微微震颤。在天幕中炸开的烟花,则像一群变化多端的蝴蝶在高空中飞舞,成为年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春节的底色,是隆重、喜庆的红。一副对联,一身新衣,那是我们对新生活最美好的回应与期盼。③过年前,母亲总是带领我们姊妹仨进行大扫除。我们家住瓦房,屋顶和墙壁是用石灰抹过的。打扫这样的屋子,主要靠两个姐姐。母亲把屋子里的每个边边角角都扫得干干净净,柜子下面,灶台边上,水缸后面,都不放过。大姐拿着长扫帚,站在凳子上,把墙壁上、房梁上积年累月形成的大蛛网,还有屋顶上像麦穗一样的灰尘条统统清除掉。玻璃擦得(),灯管擦得(),院子扫得(),把一切穷运、晦气都统统扫出门。④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围坐在一张木桌子上,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桌子上有鸡、有鱼、有肉、有豆腐、有血肠、有猪肉馅饺子。父亲把事先温好的酒壶拿出来,把酒倒进酒盅里,一边说着话,一边慢慢地啜饮,我们则喝着可乐或自酿的黄酒。年夜饭过后,开始看春晚。我们家有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家人,有的坐在炕沿上,有的坐在木凳上,一边嗑着瓜子,吃着炒花生,一边看着春晚。地上落满了瓜子皮、花生壳。守岁,守的不是光阴,而是家人的相聚。年三十晚上,家里的灯一宿都亮着,灯光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⑤大年初一,天色未亮,母亲便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洗菜、切肉、擀皮、包饺子饺子里通常放了洗好的钢镚。接着是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如今回味起来,那是家的声音。父亲往灶膛里添柴火,母亲用铁铲子轻轻翻动那些饺子。等饺子煮好了,我们就起来抢着吃有钢镚的饺子。及至天明,我们总是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叔叔、婶子、弟弟、妹妹,齐聚一堂,剥着橘子,嗑着瓜子,唠着家常,碎碎念念,其乐融融,嘈杂而亲切。奶奶每年都要给孙儿们压岁钱,希望我们一年平平安安。起初是2元,后来是5元、10元,在生活贫瘠的年代,奶奶的压岁钱常够我一学期的零花钱。奶奶给8个孙儿的压岁钱总是不偏不倚,这是奶奶一年省吃俭用,用卖鸡蛋、卖桃子换来的钱攒下的。如今想来,奶奶是多么伟大。⑥如今,对年的盼望还有些什么呢?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后半程,每一个年都带着饱满和凄凉,就像深秋的果实走向寒凛的冬天,似乎只有回忆浸染的年,才能于遥远的温暖里抵御岁月流逝的苍凉。⑦幸福啊,不過就是一蔬一饭、一朝一暮,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光亮如新 明亮如镜 一尘不染B.明亮如镜 光亮如新 一尘不染C.明亮如镜 一尘不染 光亮如新D.光亮如新 一尘不染 明亮如镜5、第②~④段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6、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点燃一串鞭炮,捂起耳朵迅速跑开,噼里啪啦,鞭炮声欢快地传遍乡野。7、为什么作者儿时对过年充满快乐和向往,年纪大了却不怎么期盼了?(4分)8、本文以《过年的滋味》为题,有何作用?(6分)【参考答案】4.B(3分)5.①过年放鞭炮;②过年大扫除;③吃年夜饭,边吃东西,边看春晚。(6分)6.这句话运用了“点”“捂”“跑”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燃放鞭炮的过程,表达了“我”对春节到来的喜悦之情。(3分)7.儿时无忧无虑,喜欢玩,过年能吃到好吃的,还有压岁钱;现在年纪大了,条件好了,也不在意吃的玩的,过年除了忙,就是应酬。(4分,言之成理即可)8.①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②是文章的行文线索;③表达了作者对儿时过年的怀念之情。(6分)【二】(17分)材料一:农历五月是一个大争之月。《礼记·月令》讲到五月,称“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端午作为农历五月最有代表性的节日,节俗中当然也充满了“争竞”“争斗”,是一个“大争之节”。端午节俗中的“争”与“斗”体现在方方面面。最常见到的大规模的“争”与“斗”是龙舟竞渡。古代赛龙舟,龙舟赛手代表着一个地方,哪方胜利意味着哪方一年的庄稼会丰收。更有好事之徒会赌胜负为龙舟赛加红戴彩;所以赛事极为激烈,不仅龙舟赛速度,而且多有人在比赛过程中互相以桨相击相斗。俗语云“南船北马”,端午节在北方最有代表性的节俗是比赛骑射。如唐末的“射柳”是军队中军士都要参与的活动,比赛时要“笼鸟于旗杆,走马用射” 除了赛龙舟、赛骑射这些大活动,端午还有很多以个人为单位参与的“争”与“斗”。如摔跤的习俗。《隋书地理志》记扬州“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再如女儿家的“斗百草”。 (节选自刘晓峰《端午的“争”与“斗”》)材料二:原本产生于民间的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一些节俗已不再见于民间,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过节,为什么过节,误以为过端午就是吃粽子。一些民俗专家分析认为,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遭此境遇,原因有以下这些:一是从1912年开始,公历成为法定历法,农历渐渐变得可有可无,而传统节日是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农历的衰微,使得传统节日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官民之分、朝野之分、雅俗之分,都参与到节俗活动中去。二是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节俗的形成与人们对农业社会的认知有关,随着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习俗渐渐从城市生活中消失。三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科学思想,科学成为认识社会的唯一正确方法,一些节日中的习俗被斥之为“迷信”“不科学”。民俗专家提出,中国传统节日一般都有信仰色彩。实际上,传统节日的魅力恰恰包含在这些有信仰色彩的节俗之中。对这些习俗,不应单单从迷信的角度去看,而应看到其中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寄托。 (节选自《有多少端午习俗被忘怀?》)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因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赋予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内涵,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如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节选自《人民日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下列对材料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大争之月的农历五月,导致中国传统节日都充满了“争竞”“争斗”,如端午节。B.龙舟竞渡、赛骑射、斗百草等活动,不管规模大小,都体现了端午习俗中“争”与“斗”C.传统节日是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能反映出人们对农业社会的认知。D.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0、材料一画线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如唐末的“射柳”是军队中军士都要参与的活动,比赛时要“笼鸟于旗杆,走马用射”。11、根据材料二,概括传统节日节俗“被忘怀”的原因。(4分)12、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6分)【参考答案】9、(3分)A10、(4分)运用举例子(1分),具体说明了比赛骑射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节俗(3分)。11、(4分)①历法的变更②城市化的发展③科学思想逐渐形成,一些习俗被斥为“迷信”“不科学”。12、(6分)①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了解②正确看待传统节日中的精华和糟粕③赋予时代内涵④创新表达形式。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元宵节来临时,社区可以举办包元宵、猜灯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