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YPERLINK双学位毕业设计(论文)我国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TheResearchofMonetaryPolicy’sInfluenceofSecuritiesMarketinChina目录内容摘要 =1\*ROMANIAbstract =2\*ROMANII1导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1.3研究现状 .21.4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32证券市场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42.1货币效应概念 42.2货币政策效应 42.3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 53证券市场与货币政策关系分析 63.1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价格关系 63.2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 73.3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84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94.1货币供给、货币信贷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94.2外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04.3房地产贷款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15增强证券市场货币政策效应的建议 135.1进一步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135.2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45.3促进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相结合................................................................ 156研究结论 16参考文献 17附录:开题报告 19致谢 22内容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证券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的深化发展使得货币调控的微观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而,证券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问题引起了理论界与政策当局的关注。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只有短短十多年的发展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却异常惊人,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逐渐为政策当局所重视。中国人民银行果断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下滑风险,实现保增长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及其效应的概念,并仔细分析了当前现状,然后引出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其次分析了证券市场与货币政策关系,主要介绍了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的价格关系、流动性以及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接着主要通过2010年三季度具体的相关数据对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能解决当前证券市场发展中的难题及对新形势下货币政策效应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证券市场;货币效应
Abstract:AftertheAmericaneconomiccrisisin2008,theglobaleconomyhasagreatchange.Alongwiththedeeperfunctionoftraditionalcommercialbank,securitiesmarkethasplayed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financialactivities.Theref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securitiesmarketandmonetarypolicyhascaughttheattentionofrelatedauthorities.ThesecuritiesmarketinChinadevelopedincrediblynotonlyinspeedbutalsoinscale.Sothetransmissionmechanismofmonetarypolicythroughsecuritiesmarkethasbeenofanessentialfunction.ThePeople'sBankofChinahastakenmeasuresofloosemonetarypolicy.Sotheycanpreventtheeconomygliding,andensuretheobjectivetocometrue.Thethesisfirstintroducestheconceptofmonetarypolicyanditsinfluence.Italsoanalysesthecurrentsituationcarefully,andleadtothecurrentmonetarypolicy'sinfluenceinChina.Thenitreferstotherelationshipbetweenmonetarypolicyandsecuritiesmarket.Itmainlyrecommendsthepricerelationship、liquidityandthetransmissionmechanism.Atlast,accordingtothedataofthethirdquarterin2010,thereisaanalysiswithdemonstrationaboutmonetarypolicy'sinfluence.Hopetofindawaytosolvethecurrentproblems.KeyWords:MonetaryPolicy;SecuritiesMarket;MonetaryInfluence1导论1.1研究背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信贷紧缩,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下滑风险,实现保增长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至12月,中央银行先后5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2次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以扩大货币供应量。2010年全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新增1.89万亿元,按年多增899亿元;占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比重由2009年的18.7%,提高到2010年的23.7%;年底余额按年增长35.7%,高于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15.8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看,新增个人消费贷款中,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分别为2935亿元和1.59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多增470亿元和429亿元。从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来看,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全年CPI上涨3.3%,符合市场前期预测。12月份CPI高位回落,同比上涨4.6%。业内认为,在翘尾因素以及季节因素、恶劣天气的影响下,短期通胀压力将有增无减。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3%。其中,12月份CPI上涨4.6%,涨幅有所回落。面对通胀压力不断加速上行和2010年下半年CPI的超预期增长,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在政府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与之相配合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弥补了出口下降的缺口。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回声现象初显,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出现,培植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1.2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速增加,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目前情况看,经济增速在2010年逐季回落,经济增速继续明显放缓并不合适,应注意让经济增长逐渐平稳,避免经济增长过快回落,这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任务。中央银行对社会货币供应数量、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间接影响股市资金量的变动实现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间接调控股市的结果,使证券市场的资金总量发生变化,最终改变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及其结构构成。可以说,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程度日渐加深。中央银行屡次调低利率,不仅有效分流了储蓄,而且增加了股市资金供给。货币政策旨在拉动投资、增加需求、刺激消费、实现经济增长。保证在稳妥防止泡沫经济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证券市场的规模、优化证券市场结构、完善证券市场体系、加强证券市场监管,使证券市场能够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经济效应。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当前国家实行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对我国证券市场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3研究现状对于货币政策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西方大量的经验研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如Darrat,1988;Friedman,1988;MeComae,1991;RarratandDiekens,1996等),但这种影响却是有限的,伯克曼(Berkman)发现,股票价格仅对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变化作出相反反应。皮斯和罗利(PearceandRoley)使用1977—1982年的周数据重新检验了股票价格对货币供应公告的反应,其结论是未预期到的货币存量的变化与股票价格变化是负向关系。股票市场并不能完全消化和反映该期间获得的货币政策信息(Lee,1994;Kwon,Shin,andBaeon,1997)。Lee(1994)将这个明显的非有效性归因于缺乏金融管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经济学家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货币供给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取得了比理论分析更加直观的结论。Sprinkel(1964)通过比较股票价格和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图形,提出股票价格是过去货币供应变化量的直接函数。Homa和Jaffee(1971)则通过建立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的回归方程,来说明货币供给对股票价格具有直接影响。然而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影响长期债券利率和公司收益来影响证券市场。Hamburge和Kochin(1972)却发现货币供给对证券市场不仅具有间接的影响(通过利率的间接冲击),而且具有重要的短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是独立于货币供给对于利率和公司期望收益的影响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该问题进行过研究。钱小安、易纲等人研究了资本价格变化对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冲击;一些学者在探讨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时涉及到了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机制的理论(朱元正2001;范小清2004;郑蝉君、王海涛2005);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2004年4月发表的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失去稳定的联系,文章的结论是,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己经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又一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它作为货币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应关注而不应盯住。随后我国学者先后开展了对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关系的研究(高莉、樊卫东,2001;陆蓉,2002;余明,2002;胡援成、程建伟,2003;等等);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渠道低效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熊鹏,2004;刘剑、胡跃红,2004;王学谦,2004;等等)。对于货币供应量影响股价变动的研究,我国学者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孙好华等(2003)发现所有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都没有影响,李文军(2002)发现货币供应量和股价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刘显松(2004)则认为货币供应量与股价并不存在长期的联系,但Ml对股价有明显影响。我国学者对于我国证券市场财富效应的检验结果普遍认为我国财富效应不明显。从以上经济学家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货币政策不仅通过对利率、通货膨胀和公司期望收益等的影响而间接影响证券市场,而且还对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有着直接、持续性的影响。但是对于证券市场资产价格能否有效的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国内外存在很大分歧。我国学者已有研究表明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在我国并没有显著的体现,证券市场传导货币政策至实体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在这方面所进行的研究数据样本区间选择没有兼顾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内外部运行环境的新变化,如QFll的实施以及以投资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和壮大,新的投资理念的导入和投资主体的进入,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等等,势必会对证券市场的传导作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作者通过具体介绍货币政策效应有关知识,集中对2010年近期内的证券市场及其所实行的货币效应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证券市场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部分建议,得到了更加现实准确的实证分析结果,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1.4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首先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当前证券市场上的各项指标不同变化,联系近期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图表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三种方法结合研究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的新时期,证券市场规范成长的新阶段,货币政策通过证券市场传导的有效性。其次,指出面对当前证券市场的各种多方向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进一步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考虑得出实时有效的建议,促进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2证券市场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2.1货币效应概念货币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债上。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又取决于公债认购的对象和资金来源。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公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且可以用公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等等。2.2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是指HYPERLINK\o"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滞效应。2.2.1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1)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2)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大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小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减慢,同时物价上升。(3)含义: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2.2.2货币政策时滞效应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即指从货币政策指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按范围可分为三类,如下图所示:其中中间时滞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实践过程。图1:货币政策时滞的分类2.2.3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1)衡量货币政策效应,一是看效应发挥的快慢;二是看发挥效力大小。(2)对货币政策数量效应大小的判断,一般着眼于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3)现实生活中,HYPERLINK\o"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往往有有赖于多种政策的配套进行。因此要准确地检验HYPERLINK\o"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必须结合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大小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困难的课题。2.3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现实中我们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长期看又面临这通货紧缩的压力,这是中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宏观经济失衡,是的货币政策的效率降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我国综合国力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避免也带来了不利方面。市场化更加深入导致整个经济资源各方面的配置纳入市场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对市场需求不足、相对资源过剩开始出现。中央银行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节市场的不均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1)利率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这就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以及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大利润增加,而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3证券市场与货币政策关系分析3.1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价格关系过去20年来,各国中央银行已经相当成功地抑制住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但是,伴随着全球性流动性的膨胀,又出现了多种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低通胀与高资产价格的同时出现并非偶然,BIS的经济学家甚至给这种现象取名为“中央银行信誉悖论”(paradoxofcentralbankcredibility),认为正是由于中央银行成功获得了反通胀的声誉,通胀的压力才从商品和劳务领域转移到资产领域,最终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目前世界各国央行多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资产价格波动往往脱离所谓的基础面,在特殊条件下,出现大幅振荡。另一方面,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不但会影响一级市场的定价,导致资源配置价格信号错乱,同时其本身也会产生所谓的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需求。此外,由于大多数资产价格的涨跌与信贷扩张收缩联系在一起,它的波动还会对金融体系进而对实际经济本身造成损失。中央银行应该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一道,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可能发生的资产资格大幅波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央银行和其他监管机构一道,要求金融机构保持充分的资本,做好分散化投资,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好资产组合的压力测试;为了防止资产价格暴涨暴跌,应该要求更加透明的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提高投资者的水平。当然,一旦出现了资产价格的大幅调整,威胁到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3.2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罗格·弗格森(RogerW.Ferguson,2005)指出,流动性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但是,在狭义上,流动性可由中央银行货币来度量;在更广义上,它应当反映乘数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有时候,也可以由政策利率水平来衡量。货币环境相对宽松,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时,流动性一定出现了“过剩”。资产流动性的变化,恰恰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流动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流通速度都变成不稳定,从而使得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就得不稳定起来。因此,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就会受到金融体系流动性变化的较大冲击。由于流动性状况的变化与人们对资产市场的收益与风险评价息息相关,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当及时地评估任何可能会引起资产市场价格与风险发生变化的技术、制度等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第一财经日报》在曾在报道中指出,9月份开始,央行将商业银行的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其中,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及邮储银行分三期缴存,从9月5日开始按月缴存,比例为20%、40%和40%;其他银行则从9月15日起,分六期缴存,前四期均为15%,后两期为20%。受此消息影响,当日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全线大幅上行,其中3天和14天品种的涨幅均超过100个基点;7天和14天Shibor利率分别上行34个基点和117个基点。存款准备金基数扩大实际上是央行采取了对冲的措施,降低了公开市场的回笼力度。但却在证券市场上产生了惊涛骇浪。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型,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也日益成为货币政策实施的中心内容之一。为了改善我国流动性管理,有效发挥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效应,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努力促成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打破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间的隔阂。2)建立流动性监测指标,使流动性是可测的,并能够易于被公众所理解。3)有效的流动性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中国的汇率机制与外汇管理体制。3.3证券市场的货币效应传导机制所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指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引起实际产出变化的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其中操作目标为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最终目标则为GDP和CPI。从下图所显示的理解框架看,资产价格确实可以从多方面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但是在实证研究中要区别这几种传导机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化往往对三种渠道同时存在影响;从总体上看,随着金融体系的变化,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日渐增加的。图2: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涉及企业、居民、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政府等诸多方面的体制和行为。其中,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商业银行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货币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从实际情况来看,以上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并且在理论上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是影响资本市场的重要政策变量,利率调低,应出现资本市场交易活跃的现象,但最近的几次利率调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比较有限,只表现为二级市场的暂时繁荣,未明显起到通过刺激股市带动投资的作用,表明资本市场对利率政策的反映尚不够理想,利率政策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传导的机制尚不完善,这也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在全流通背景下我国证券市场并不能很好的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作用。所以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继续大力发展和规范证券市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2)既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同时把经济增长、资产价格稳定以及就业增长也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3)注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建立货币政策对股价波动的反应机制。(4)协调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4证券市场的货币效应实证分析下列各图是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对证券市场产生的效应,进一步强调了货币条件要回归常态,央行应做好全面的准备来迎接未来可能出现的持续通货膨胀和资本流入的压力,提出及时有效的货币政策,注重流动性管理。4.1货币供给、货币信贷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图3:9月末货币供给和信贷增速较6月末有所反弹由图3可以看出三季度中当前货币供给和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反弹,货币总量增长有所回升,M1、M2也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图4:2000年-2008年M2平均增速为16.3%由图4可以看出2000年-2008年M2平均增速为16.3%,基于当前整体通货膨胀压力较高和流动性的管理要求,从货币政策来看,2011年货币政策应该会将货币供给增速定于进一步趋近于16.3%的长期平均值附近。所以要在将M2作为中间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稳定市场币值。4.2外汇数额增加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图5可以得出:三季度新增外汇占款数额增加较快,09年9月份超过4000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们可以看出,10年新增外汇数额持续攀升,说明我国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对应图6可知三季度货币乘数出现稳中有降的趋势,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很充裕。目前的外汇储备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导致大量货币流入市场,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图5:三季度新增外汇占款明显增加图6:三季度货币乘数稳中有降要想防范外汇风险最关键的是形成一个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抑制物价上涨。4.3房地产贷款变化以及所应采取的货币政策中小企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等贷款仍相对需求较强;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有所增长较快,特别是房地产贷款中基础设施占据很大比重。图7:三季度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在住户房贷债务较高的经济体,如果货币政策制定者针对房价变化采取力度更大的措施(特别是当房价迅速变化或与正常价格范围不一致时),稳定效果将得到改善。可以在更广泛的货币政策风险管理方法下采用这种方法,并需系统地加以运用。图8:三季度房地产贷款略有增加三季度房地产贷款均略有增加,进一步说明要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刻不容缓,以免造成过度的房产泡沫,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图9:央行企业商品价格维持高位随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市场力量被允许分配金融资源。通过货币市场执行,央行充分利用了在基础货币创造方面的垄断地位,通过影响央行货币潜在需求和供给的条件,控制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新兴经济需求尚不足,借此来弥补发达的经济体缺口,未来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这就导致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通胀及资本流入压力加大。当前市场上的商品都处在较高的价格,市场货币流通量比较大,预期有通货膨胀的可能,对于我国的通胀形势,价格走势趋于不确定,为了应对持续的通胀和资本流入压力,达到稳定市价的目标,进而获得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重点应着重于流动性管理,特别是同时强调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突出货币供给增速作为中间目标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其次,突出运用有弹性的市场化手段,稳定市场预期;最后,强化人民币资本“走出去”,有效对冲外部资本流入冲击。图10:季调后通胀预期相对稳定5增强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的建议根据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针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仍存在的现实,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更加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应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中央银行是一国的货币当局,负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责任。5.1进一步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1)规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市场经济的建立必须依赖健全和完善的资本市场,这样配置资源的作用才能突出。目前,我国应加快共同基金、养老基金、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建设,加快股市和债券市场的发展,让银行越来越多的参进资本市场,促使社会资本的市场化,这既有利于货币传导机制的畅通,也有利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金融进行宏观调控。继续完善货币市场架构,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拓展货币市场信用工具,提高资金流动效率;积极培育代理人、做市商、经纪人等中介机构,以满足不同交易主体的融资需求;开展债券柜台交易,提高货币市场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促使货币市场走向成熟与完善;同时,要注意平衡发展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一个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应由众多自身发育较成熟的子市场构成,各子市场间应相互关联、协调发展。2)建立两个市场正常的互动机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意义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分是相对的,两个市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有大量相同的金融工具和市场参与者,资金经常互相流动,货币市场利率与资本市场收益率共同形成了金融市场收益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化发展态势愈加明显,资金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转移流动更加频繁。在目前的条件下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就是在推进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注意相互间的协调配合以促进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正在进行重大变革的重要内容是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十分迅速,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创造的信用量不断扩大为此直接控制形式的货币政策实施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调节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利率水平,失去了对经济和金融的有效调控作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中央银行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将直接控制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转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利用间接调控方式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协调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一方面由于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信号,中央银行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并结合其它宏观经济指标才能制定出特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实施方案,同时中央银行还要在货币市场上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5.2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政策工具上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公开市场业务是市场经济国家最主要的宏观金融调控工具。今后,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也应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要,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预期,打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通道,使资金能够在两个市场间有序、适度流动。中介目标应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主逐步向以利率为主转变。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一种事后的总量指标,无论在为货币政策提供短期数量指导方面,还是提供中期数量指导方面,可靠性都在降低,而利率因为其所具有的即时性、可测性和可控性的特点,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良好可靠的指示性。当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变动时,会直接影响到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变化,银行可根据其融资成本及时调整贷款利率和资产结构。这样,中央银行一方面通过利率调整来改变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水平,另一方面利率可以作为一种政策信号改变投资者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未来收益预期,影响资金在不同市场的流动,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股市价格的涨跌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运行。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关注资产价格指数,将其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因素,并运用市场化手段对资本市场进行间接调控。建议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根据我国第三产业和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新的广义价格指数,增大服务产品、信息产品等所占比重,并适度考虑资产价格水平,将广义价格指数的稳定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一。5.3促进货币政策和其他策略相结合从国内情况看,前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已经积聚了较大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回升,但基础不稳,目前已出现缓慢下滑趋势。特别是在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输入性通胀等综合影响下,2011年中国经济可能持续面临通胀压力。如果货币政策紧缩力度过大,将导致经济增速下滑过快,有出现经济滞涨的风险。另外,中国内需增加的基础不平衡,民间投资和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都对2011年货币政策形成较强制约。继续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政策实施力度、节奏和重点;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继续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保持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宏观经济均衡增长。同时,要注意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减税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扩大内需和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管制,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6研究结论中国的证券市场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日渐成熟,但在充当货币政策传导职能方面却效应很低。沪深流通股票市价总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之间,不论是从长期来看还是短期来看,都不存在传导的同向波动效应;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动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之间也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只不过是短期指数的变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的变动存在一定的影响。这说明托宾的“q”渠道和莫迪格利亚尼的“财富效应”渠道等通过证券市场影响消费和投资,最终影响总产出和国民收入的传导机制在中国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中国证券市场从发展到现在时间很短,诸多机制还不健全,需要市场经济自动调节,当然更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来调节。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消费水平不断增加,各种不利因素也随之而来,通货膨胀和越来越明显的房产泡沫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宏观经济更加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合适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目前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准备金率来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实行增加房产税等策略来维持房市的稳定。总之,货币政策效应在证券市场的稳健运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可以尽善尽美,在实行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要和其他的政策相结合,看清局势发展状态,努力达到保增长的最终目标。参考文献[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李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李南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于洪波.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抉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丘卓.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统计与决策,2005(4)(下)[5]陈晓莉.我国股票价格和货币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与经济研究,2003(12)[6]楚尔鸣.中国证券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0)[8]柯冬梅.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第1期[9]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3)[10]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贷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9)[11]王国松.通货紧缩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4(5)[12]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5)[13]中国人民银行.2010:《201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4]白钦先,汪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与协调机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7(11)[15]邵国华.论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16]宋杰.中国证券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J].2008(10)[17]Chordia,T.,Roll,R.,Subrahmanyam,A,marketliquidityandtradingactivity.TheJour-nalofFinance,2001(56):501-530[18]MinnerS.Strategicsafetystocksinreverelogisticssupplychains.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6;71(3):417~428[19]KrumwiedeDW.SheuC.Amodelforreverselogisticsentrybythird-partyprovider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2005;34(8):830~840[20]Gergopoulos,G.,2001,/MeasuringRegionalEffectsofMonetaryPolicyinCanada,UniversityofTorontoWorkingPaper,2001.[21]ConradJ.GKaulTime-VarianceinExpectedReturns1988(04)[22]Goyenko,R.Y.,Ukhov,A.D.,StockandBondMarketLiquidity:ALong-RunEmpiricalAnalysis.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9(44);189-212附录:开题报告我国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1论文结构1.1总体结构的设想1.1.1研究背景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全年广义货币(M2)增长14%-16%,新增人民币贷款7.0-7.5万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控制在4%以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8%-9%。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3%。其中,12月份CPI上涨4.6%,涨幅有所回落。保持货币信贷合理投放,严格控制通货膨胀,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1.1.2主要内容证券市场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1)货币政策效应概念货币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债上。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又取决于公债认购的对象和资金来源。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公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且可以用公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等等。货币政策效应是指HYPERLINK\o"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滞效应。(2)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节市场的不均衡。此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1)利率(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证券市场与货币政策关系(1)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价格关系(2)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之间的关系(3)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证券市场的货币效应实证分析主要通过对三季度数据仔细分析从M2、新增外汇数额、居民贷款等几个方面分析,得出货币政策效应与证券市场不可分割的关系。1.2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在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效应其在证券市场发挥的作用,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了建议。2文献综述李南成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主要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介绍了货币政策在中国市场的效应。于洪波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抉择》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的回首,讲述了在这条道路上中国面临的货币抉择以及抉择之后的状况。丘卓在《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运用统计的方式归结了决策方法,从而说明了货币传导机制的重要性,进而指出中国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足,提出构想。陈晓莉在《我国股票价格和货币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分析各种股票不同时期的价格波动,将其与当时采取的货币政策相联系,通过分析实例来验证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楚尔鸣在《中国证券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图表等各种实例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说明自己的看法,指出中国货币政策的方向。3参考文献[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李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李南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于洪波.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抉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丘卓.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统计与决策,2005(4)(下)[5]陈晓莉.我国股票价格和货币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与经济研究,2003(12)[6]楚尔鸣.中国证券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0)[8]柯冬梅.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第1期[9]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3)[10]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贷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9)[11]王国松.通货紧缩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4(5)[12]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5)[13]中国人民银行.2010:《201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4]白钦先,汪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与协调机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7(11)[15]邵国华.论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16]宋杰.中国证券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J].2008(10)[17]Chordia,T.,Roll,R.,Subrahmanyam,A,marketliquidityandtradingactivity.TheJour-nalofFinance,2001(56):501-530[18]MinnerS.Strategicsafetystocksinreverelogisticssupplychains.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6;71(3):417~428[19]KrumwiedeDW.SheuC.Amodelforreverselogisticsentrybythird-partyprovider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2005;34(8):830~840[20]Gergopoulos,G.,2001,/MeasuringRegionalEffectsofMonetaryPolicyinCanada,UniversityofTorontoWorkingPaper,2001.[21]ConradJ.GKaulTime-VarianceinExpectedReturns1988(04)[22]Goyenko,R.Y.,Ukhov,A.D.,StockandBondMarketLiquidity:ALong-RunEmpiricalAnalysis.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9(44);189-212致谢双学位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借此机会,我要感谢生命中的老师、同学以及认识的各位朋友。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邵永同老师,我这篇论文从选题,资料查找直至最后定稿,邵老师都给予了十分细致的指导,邵老师时刻关注论文的进展情况,并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此外,邵老师还及时对我提出的疑问给予认真的解答。在此,向我尊敬的导师以及所有敬爱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衷心感谢各位老师在我本科学习期间的指导和谆谆教诲。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其次,我要感谢在我大学阶段对我给予关心帮助的朋友们,是你们给了我很多参考建议,在我迷茫烦闷时给予我热心的援助。最后,我要感谢父母二十多年来的养育之恩,你们的关怀与支持是我坚定信心,不怕困难,学有所成的最大动力,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孙晓阳2011年11月6日
集成的会计系统财务四大基础模块ERP系统是分模块的,在财务会计领域,一般总会有如下的4大模块:总帐,应收帐款,应付帐款和固定资产。如图1-1所示,这四个模块本身是相互集成的(图中以连接模块的线条代表模块间的集成),比如当用户对应收,应付和资产三个明细分类帐进行操作时,系统会自动更新总分类帐中的数据。图1-1财务四大基础模块这四大基础模块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会计软件–它具有和其他会计软件一样的特征:帐务处理和业务处理是分开的。所谓业务处理是指企业日常运作的具体业务,比如根据销售定单和定单履行情况开出销售发票;根据采购定单和收货情况校验收到的发票;以及所有的库存收发业务等等。而所谓帐务处理是指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包括外部的,如发票,和内部的,如入库单)编制会计分录,在系统中记录下来。对于一般会计软件而言帐务处理和业务处理是分开的,它们之间是通过单据在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财务部门间的传递和核对完成的,同时财务人员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分析业务和编制分录。同时除了最基础的借贷,科目和金额以外,财务人员可能还需要手工录入一些附加信息,以利于日后做一些简单的汇总分析,这些附加信息是以凭证输入时的附加字段体现的。图1-1右下角红色的粗箭头代表了这种分开处理的过程。虽然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软件之间在功能上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的,图1-1中列举了一些这四大基础模块的功能。模块外部的红色箭头是需要手工输入的功能,模块内部的则是系统可以自动完成的功能。事实上有些功能已经体现了ERP业务处理和帐务处理统一的特征,比如图1-1中的红圈所示的自动付款功能。集成下的财务会计如果ERP的财务会计模块仅仅是一般会计软件的功能延伸和加强,那它不会在最近的10年间对全球企业的财务实践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而ERP本身的集成性,决定了它的财务会计模块完全融入到了企业整体的流程中,图1-2描述了在集成环境下的财务会计模块。图1-2财务会计和物流的集成在物流领域有四个基本的模块:销售,生产,采购和库存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流程和功能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内容,图1-2中我们大致例举了一些物流模块的基本功能(在图中各模块内部)。在下面我们要着重介绍的是物流模块和财务会计的集成关系,本章主要介绍以下7个集成点:销售开票,销售发货,采购收货,发票校验,其他收发货,盘点和估价。销售开票销售开票的过程其实是在ERP系统中生成一帐开票凭证(BillingDocuments)。发票,形式发票,红字发票和贷项凭证都是不同类型的开票凭证。我们通常提到的发票(如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是根据系统中的开票凭证在金税系统中套打出来(或直接套打出来)的实物凭证。在下文中如果不特别指明实物发票,那“发票”都是指系统中保存的开票凭证。ERP系统是集成的,而销售开票又是销售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发票在系统中不是孤立的,它一般是参照先行的其他凭证(如销售定单或发货单)建立的,系统会根据一定的规则自动的复制这些先行凭证的信息,从而使得开票的过程尽可能的简单,也防止了错误的产生。发票的结构发票由一个发票抬头和多条行项目构成。在发票抬头系统保存了关于整张发票的信息,比如付款方(客户),开票日期,整张发票的净金额,币种,付款条款,国际贸易条件,售达方(有时候付款方和售达方是不同的),价格条款(比如针对整张发票的折扣)。行项目中保存了仅对该行有用的信息,比如商品,数量,该行净金额,重量和体积,参照凭证的编号(比如,该发票针对的发货单号),价格条款(比如货款,运费,折扣,增值税等等)。可以发现系统中的发票所保存的信息大大超过了实物发票所需要的,在套打实物发票时,系统会根据各国家和企业的规定选取相关的信息,按规定的格式打印出来。开票方式从参照凭证(定单或发货单)生成发票,系统提供了如下一些可能的方法:只要某些数据吻合,你可以合并多张不同的凭证(销售定单和/或发货单)的全部或一部分,开出一张发票。前提条件是:首先,需要从这些参考凭证中复制的发票抬头数据在这些凭证中都是一致的。其次,拆分开票的条件不成立。比如在处理到期的开票清单时,系统会合并那些具有相同的客户编号,销售组织和开票类型的参照凭证,如果上述的前提条件都满足,系统将开出一张发票。如果你希望在某些情况下发票是分开的,比如希望同一张交货单上的很多商品按不同的商品组分开开票,那么可以通过定义拆分开票规则来实现。当然你也可以针对每张销售凭证开一张发票,比如每张发货单一张发票。在具体执行开票时,系统提供了如下方法:定单或发货单个别开票。我们可以针对整张定单,个别行项目或行项目的部分数量进行个别开票。手工处理到期开票清单。我们可以使用到期开票清单来处理开票,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不需要针对某张销售定单或发货单单独开票。我们只需要输入选择条件,系统会自动挑选那些符合条件的定单或发货单,生成到期开票清单。经过手工编辑和模拟后就可以实际开票了。后台自动处理到期开票清单。为了减少处理时间和人力,可以将到期开票清单的处理安排在系统后台完成,比如每天下午4点由系统自动生成。财务会计过帐当开票这一业务处理在系统中完成后,通过ERP系统的集成功能,在财务会计模块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会计分录。图1-2中“开票”标签所指的箭头就代表了这种自动过帐。但是为了增强灵活性,也可以对于某些类型的开票凭证自动冻结过帐,这样在流程设计时在正式过帐前可以加入控制点。而当控制完成后,过帐也仅仅是一个按钮的工作了。对于会计科目,系统是综合4个数据自动判断的,它们分别是销售组织,客户组,商品组和价格条款。这样系统可以自动将货款和增值税分别计入“产品销售收入”和“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科目中。同样的,如果价格条款中还有运费和折扣,可以分别计入“产品销售收入”的二级科目中。此外这种科目确定的机制也使得我们可以根据销售组织,客户组和商品组设置二级或三级科目。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系统提供了这些灵活性,但是在实际实施中我们未必需要这样做,特别是当我们同时实施了盈利分析模块时,此类分析将没有必要通过科目来完成。盈利分析将在第4章中具体介绍。对于金额的确定,系统是根据发票中各价格条款的金额来决定的。定价功能是ERP销售模块的一个非常有力也非常有趣的功能。本书不做详细的介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我们在实施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决定开票时是直接从销售定单复制价格呢,还是允许修改或重定价(这种配置是基于发票类别的)。对于定价功能和科目自动确定功能的一个应用是消费税的计算和过帐,我们可以在销售定价模板中增加一增一减两个价格条款,它们的计算规则是货款的百分比,两者分别指向“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消费税”和“应交税金-消费税”科目,同时消费税率维护在和商品相关的定价表中。因为消费税是价内税,所以我们的实物发票中并不体现,但是财务会计上却即时地记帐了。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解决方法是月末定期地运行报表计算消费税额,并自动批输入过帐。两者都是可行的,也都可以自动生成纳税申报表,前者的好处是记录的实时性,从而有利于盈利分析。折扣和折让如果销售已经完成,但是客户对于产品的质量或者别的方面存在异议,双方协商以折扣和折让的方式处理。在系统中可以有如下3种处理方案:第一:用贷项凭证的形式来处理折扣和折让。贷项凭证在系统中和发票一样,是一种不同类型的开票凭证。贷项凭证可以参照发票或者贷项凭证申请来创建,而且既可以针对整张发票也可以针对部分行项目,还可以针对行项目中的部分数量。使用贷项凭证申请,我们可以走正规的客户投诉和扣款流程,保证完善的内部控制。如果我们不准备对实物发票,特别是增值税发票做任何处理,那么通过配置,可以让系统自动生成如下会计分录:借:产品销售折扣和折让贷:应收帐款-客户明细。对于这种处理方法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贷项凭证没有增值税发票作为原始凭证,因此在我国是不能减少增值税销项额的,因此折扣应该给不含税价,否则折扣中的增值税部分就只能由销售方作为费用多承担了。但是在实际业务中这往往会使双方的业务人员夹缠不清,无法理解。第二,正由于贷项凭证没有发票做原始凭证,在我国的实施中可能会引起企业所得税上的麻烦。但这种方案的优点是明显的:它不涉及对原增值税发票的处理,而众所周知,这类处理在我国是非常难的。第二:用取消发票并重开来解决折扣和折让的问题。取消发票在系统中会生成反方向的红字发票和冲销会计分录,业务人员取消原发票后重新开票,并更改价格条款。从实物发票的角度,会有如下两种情况:1如果对方能够返还两联增值税发票,我们可以开出红字发票,其中记帐联作为减少销项税的原始凭证。其他三联和返还的原发票的两联应妥善保管。2如果对方不能返还两联中的任何一联,必须做如下操作:客户应从当地税务部门取得退货或折扣证明单并交给销售方。销售方开出红字发票,其中两联作为其减少销项税的原始凭证,另两联交给客户。第三仍然用贷项凭证的功能,只是通过配置,让系统自动生成如下会计分录:借:产品销售收入借: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贷:应收帐款-客户明细,金额为折扣金额。同时开具实物红字发票,金额为原发票金额。再根据折扣后金额重开实物发票。将红字发票和重开发票同时作为贷项凭证的原始凭证。需要注意的是ERP中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贷项凭证,贷项凭证是直接以后续的调整金额记帐的。但是我国增值税管理要求对于增值税发票变更的处理,一般都是先用红字发票冲销,随后在对变更后的金额开具发票。所以在实施中要么仍然使用贷项凭证的方法,只是实物红字发票和重开发票两者一起作为贷项凭证的原始凭证,如本节中的第三种方案和下一节中的第二种方案。要么在ERP流程中也使用这种先冲销,再重开的方式,如本节中的第二种方案和下一节中的第三种方案。不过这两种方案都避免不了红字发票难开的问题,这已经不是ERP系统的问题,在实务中企业也会考虑其他的避免方法,比如本节第一种方案和下一节中第一种方案,以避免开红字发票。退货对于客户投诉的另一种解决方法是退货。在系统中有3种处理方案:第一:标准的退货流程。首先是建立退货凭证,退货凭证可以是针对销售定单或针对发票。当货物实际退回时,仓库参照退货凭证做入库处理,系统自动生成会计分录借:存货贷:产品销售成本。如果需要补货,那么做补货的发货处理,系统自动生成会计分录借:产品销售成本贷:存货。这种情况不影响开票和实物发票。第二:如果客户不要补货,而要退回货款,那系统将针对退货开出贷项凭证,并自动生成如下分录:借:产品销售收入借: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贷:应收帐款-客户明细,金额为退回部分的售价。同时财务人员开具红字发票,金额为原发票金额。再根据退货后余额重开发票。将红字发票和重开发票同时作为贷项凭证的原始凭证。第三:对于不要求补货的退货,我们也可以不建立退货凭证,而直接取消原发票(对应红字发票),退货入库后,再重新开出发票(对应重开的增值税发票)。返利返利是指根据客户或者经销商在一定期间里的购买量,而定期返还给他们的款项。在销售模块,我们需要维护返利协议。在返利协议中,必须指明:<1>谁可以得到返利。<2>返利的标准。<3>协议的有效期。<4>是否需要在会计上记提返利。同时销售部门需要维护各种产品或产品组的返利比例。返利比例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坎级的:对于越大的购买量,返利比例也越高。销售模块会跟踪所有和返利相关的开票凭证。根据返利协议计算返利的金额。在协议有效期内可以先定期结算部分返利,在最终结算时,系统会自动扣减累积的部分结算的返利。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返利会有如下影响:<1>根据预提比例,系统可以自动预提返利费用。分录如下:借:产品销售收入或销售费用贷:预提费用<2>当返利协议结算时,系统会自动生成贷项凭证申请(Creditmemorequests),申请批准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分录如下:借:产品销售收入或销售费用贷:应收帐款-客户明细。该笔贷方的金额或者直接和该客户原先帐户中的未清发票对清,或者在发生贷方余额时,纳入付款流程。同时自动冲销先前的预提凭证。由于返利和贷项凭证没有增值税发票作为原始凭证(以双方的返利协议结算报告作为原始凭证),在我国的实施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麻烦,因此企业有时候会用票面返利的形式处理,所谓票面返利是指返利不记录在表内科目里,而是在表外另行记录。返利的金额被用于扣减今后销售定单的价格而不是直接对清发票或者付款。但是这样的处理往往在系统配置上较为麻烦,对于今后的分析也不够清晰。收入的确认从上文的介绍,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ERP标准设置是在开票时确认销售收入,而在交货时结转销售成本。系统本身是不保证收入和成本配比的,这主要是因为两者各有支持的原始凭证(发票和出库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除非是行业特殊性造成的原因,收入和成本的配比,主要应当从流程的角度通过控制开票和交货的时机来解决,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开票直接指向交货,交货后即时开票或者定期(每天或至少月底)开票。我国的增值税法也要求企业在销售交货之后应当及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这种流程上的匹配,就需要一些别的功能和手段来实现这种匹配:<1>在期末执行收入确认程序调整收入。当使用这种方法时,开票时,系统不直接确认销售收入,而是计入“递延收入”科目:借:应收帐款-客户明细贷:递延收入贷: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如果是服务业,则没有税金行)。当期末执行收入确认程序时,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确定当期应确认的收入,做分录如下:借:递延收入贷:主营业务收入。具体的规则可以是根据实际交货或确认的服务,也可以是根据期间分配收入(如长期合同的收入)。<2>类似的处理是在交货时不结转成本,而是先计入“递延成本”,当实际开票时将“递延成本”确认为“产品销售成本”。<3>对于大型项目来说,收入和成本是通过项目定期的结果分析计算出来的,而不是开票以及成本的原始凭证决定的,两者之间的差额通过调整“预提”和“存货”等科目实现。关于项目管理和结果分析我们将在第10章中介绍。其他还有一些方法,比如走寄售流程,或者建立客户虚拟库,但是这些方法一方面会增加操作的步骤和复杂程度,另一方面也曲解了业务本身,变成了为了会计处理而改变业务流程,有点得不偿失。最后,仍然想重申的是:除非真正源自行业的特殊性,否则应尽量考虑从流程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实施ERP的目的之一是简洁流畅清晰的企业运作,舍弃一些模糊混乱带来的“好处”是值得的。销售发货销售定单的交货是销售定单执行的一个环节,通常会先于开票环节。在ERP中交货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包括交货单(交货申请),拣配,包装,装载,装运和发货过帐等步骤。其中大多数步骤属于物流管理的范畴,好的ERP软件提供了整个交货过程的全程监控,包括交货期管理,自动确定装运点等等功能。从财务会计的角度集成出现在发货过帐这个步骤,此时系统通过库存管理模块的自动记帐功能,生成了会计分录,更新了总帐。一般我们配置自动记帐功能时,让系统生成如下分录:借:产品销售成本贷:存货。存货的计价既可以是标准成本,也可以是移动平均价或个别认定的批次成本。但是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由于实际成本必须在月末才能得到,而发货是实时的,所以此时一般应使用标准成本,到月末再根据实际成本重估库存和产品销售成本。图1-2中“销售发货”标签指向的箭头就代表了这种集成。同时可以发现销售发货本身是销售模块和库存管理模块的一个集成点,它是由仓储部门完成的,实现的又是销售业务的一个步骤。采购收货采购定单的收货是采购定单执行的一个环节,通常会先于发票校验。和销售发货类似,采购收货本身是采购和储运部门的共同职责,同时系统通过自动记帐功能,生成会计凭证。一般手工或简单会计软件的记帐,要求收货要等到收到发票以后再入帐,如果月末发票未到就暂估入帐。这样做是为了方便会计工作,但是一方面这样容易造成库存帐实不符,另一方面虽然平时的工作简化了,但是却增加了期末的核对工作。ERP系统是一个实时的系统,同时又讲究帐实相符和集成。因此它采取了收货和发票校验两个业务都记帐,两者通过“商品采购”(或称为“货或发票未到”)科目对清,同时还能完成三单匹配(指采购定单,收货和发票校验)的内部控制机制。关于采购收货的系统自动帐务处理我们在下一小节发票校验中一起介绍。发票校验发票校验功能充分显示了ERP系统的高度集成性,图1-2中是以“发票校验”标签指向的箭头表示的。该功能从采购模块的采购定单和收货中获取信息。当发票校验完毕并过帐时,数据被自动传入财务会计模块。在发票校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参照采购定单和收货单,这样系统可以自动检查发票的内容,单价并计算准确性。当发票过帐时,系统会在供应商的帐户上创建一条未清项,它会在财务会计的付款业务中被结清。在配置系统时我们还可以规定每个系统操作者能够处理的最大发票金额。输入发票输入发票时可以有三种选择:<1>参照采购定单。此时我们只需要输入采购定单号。系统会自动建议发票的数量,金额,税率和付款条款(指到期日和现金折扣比率)。因为实际收到的发票可能和这些缺省值有差异,所以缺省值是可以更改的。当我们输入发票时系统会通知我们这些差异。我们可以设置对于单条发票行的差异的容差。如果差异小于容差,它们将被系统接受。如果它们大于容差,我们将收到系统的警告信息,通知我们检查该发票,但是仍然可以过帐。如果容差的上限被超出了,这张发票仍可过帐,但是对它的付款将被冻结。只有当财务会计通过另外一个操作释放这张发票后,这张被冻结的发票才可以被付款。当我们过帐发票时,系统将自动生成会计凭证。<2>参照采购收货单。此时应付帐款会计输入收货单号,系统查找并建议相应的数据。每笔收货单都将被这样结算。当然我们也可以输入采购定单号,系统会帮助查找此采购定单相关的收货单。<3>不做参照。最后也可以不参照任何凭证输入发票,这时可以手工输入发票项,分别计入总帐,存货或固定资产。财务会计过帐采购收货和发票校验完成后都会在系统中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科目可以在系统配置时预先设定。自动记帐的科目和金额的处理受到存货计价方法和收货与收发票的先后次序等因素影响。具体规则如下:ERP系统有两种典型的存货计价方法:标准成本和移动平均价。如果发票晚于收货,根据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自动记帐的科目和金额会有所不同:如果是标准成本法,价差将计入“发票价差”科目。价差包括收货时标准成本和采购定单价格的差异,也包括发票校验时采购定单价格和发票价格的差异。如果是移动平均价,收货时直接按采购定单价格计入存货价值。收发票时的价差,如果库存充足则直接更新库存价值,如果库存低于发票数量,则按比例一部分更新“库存”价值,一部分计入“发票价差”科目。如果发票早于收货,那么收发票时按发票金额计入“商品采购”科目,如果采用标准成本法,收货时价差计入“发票价差”科目。如果采用移动平均价,收货时按发票金额更新“库存”价值。这些规则听起来有点复杂,但主要是因为各种情况的排列组合比较多,所以只要看看下面的具体例子就很好理解了。例一标准成本法/先收货标准成本:1.2元/件 库存数量:100件采购定单:1.3元/件 数量:100件收货 : 数量:100件发票: 1.24元/件 数量:100件这种情况下,系统自动记帐如表1-1。表1-1“标准成本法/先收货”的自动记帐科目收货发票校验存货120+发票价差10+6-商品采购130-130+应付帐款-供应商明细124-此时,该物料数量,金额和成本的变化如表1-2: 表1-2物料数量,金额和成本变化数量金额标准成本开始时100件120元1.2元/件收货后200件240元1.2元/件收发票后200件240元1.2元/件例二移动平均法/先收货/库存充足初始移动平均价: 1.2元/件 库存数量:100件采购定单: 1.3元/件 数量:100件收货 : 数量:100件发票: 1.24元/件 数量:100件这种情况下,系统自动记帐如表1-3。表1-3“移动平均法/先收货/库存充足”的自动记帐科目收货发票校验存货130+6-商品采购130-130+应付帐款-供应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动音乐车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玲珑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玫瑰豆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熔金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湖南省邵阳市城区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生物试题理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解析含解析
- 衢州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5月模拟考试自选试题含解析
- 新疆科技学院《列车运行控制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春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知识归纳
- 长春工程学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某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汇报PPT模板框架
- 术前停药指南
- 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服务满意度测评
- 拉动式生产方案-课件
-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可行性报告
- 水资源利用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安理工大学
- 静脉给药错误演练脚本
- IE动作MOD法培训资料
- 一汽解放维修手册说明书
- 禽流感人流感人间禽流感培训课件
- MT 191-1989煤矿井下用橡胶管安全性能检验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