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段模块考试高二语文学科(选择性必修中)模块试卷(试题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晀,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摘编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理距离”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不同,它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B.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总要与实际人生拉开距离,于是竹篱瓜架旁黄粱浊酒的滋味常为读书人所羡慕。C.不以实用的态度而是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才能看出事物本身的美。D.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不即不离”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盾”,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诗化、陌生化、变形、程式化等原则来拉近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B.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的个人经历的吻合度有关,而吻合度越高未必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C.蔡琰写的《悲愤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在写切身情感时,他是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D.一般人即使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也不能够创作出艺术作品,因为他们不能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3.下列选项中,符合文中审美体验“不即不离”境界的一项是()A.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词,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B.《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主张“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C.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D.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莱特》中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那剑有毒!”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述材料的理解。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四年后,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答案】1.D2.A3.B4.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引出“心理距离”这一概念;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③然后,分析审美距离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最后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5.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③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错误,材料一“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可见二者都重要,原文没有比较轻重主次。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拉近审美心理距离”错误,偷换概念。由材料一最后一句“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可知,是“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不即不离”理论是说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A.“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距离太近。B.“在痛定之后”,这是“出乎其外”的艺术创作,符合“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这一观点。C.“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距离太近。D.“看到……时”,距离太近。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五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材料一第一段“‘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可知,作者首先介绍时空距离,二者进行比较,进而引出“心理距离”;②由材料一第二段“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在‘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可知,文章在此列举古代诗人在心理距离作用下进入艺术境界,获得美的意味;③由材料一第三段“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以及第四段“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由此可知,文章在此分析审美距离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由材料一第五段“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由此可知,文章在此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既不因湘西凤凰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湘西凤凰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结合材料一“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有关”和题干材料“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可知,《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③结合材料二“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和题干信息“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4年,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可知,作者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杀楼孙犁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虽说兵荒马乱,人们不能像平常那么心里干干净净地过节,可是因为近来围困炮楼,鬼子既不敢轻易下来,再加上庄稼也收割得差不多了,想一想这一年过得真不容易,格外愿意热热闹闹。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炮楼上的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不敢下来抢,城里又没接济,实在苦恼。就三番两次托人捎信给“维持村长”柳老新,说无论如何,八月十五这天,给送点东西上来。十四这天夜里,有一队穿便衣的队伍开到五柳村庄里来了。轻轻叫开一家的大门,进去住了。十五这天,吃了早饭,柳老新置备了二十斤梨,五只杀好的鸡,十斤月饼,十五斤葡萄,装好四个大篮子,两个小篮子,派了四个年轻人提着大篮子,他和十三岁的小星提了小篮子到炮楼上去送节礼。到炮楼跟前,打了个照面。炮楼上的鬼子伪军一见柳老新带着人来送礼,心里早就高兴得了不得。小队长金田在炮楼上嚷道:“什么的干活?”柳老新说:“给皇军送过节礼的干活。”鬼子把吊桥放下来,让柳老新和小星先过去,鬼子獭尾上来,气势汹汹地把他两个浑身上下搜了一遍,又把篮子翻上翻下地搜查一遍,看看没有暗藏武器,才抓了一把葡萄,往嘴里塞。金田在上面招呼柳老新快上去。柳老新回头一看,那四个人跟上来了,就指挥着说:“这两篮子是给警备队先生们吃的。”说着把他和小星手里的两个小篮子,放在地下。平房里的伪军赶紧出来,拿回去吃,獭尾也跟进去。柳老新这才带着四个人上楼。在楼顶上站岗的木田,看见小星送东西来了,一个劲招呼小星上去。小星在篮子里抓了一些葡萄和月饼捧着,上楼顶去了。柳老新领着四个青年人到了炮楼上,对金田说:“小队长,你看看吧,今天送来的东西,都是好成色。你先看看这几只鸡肥不肥?”那个提鸡篮子的青年赶紧把鸡提到金田面前,拿出一只来叫金田过目。金田一看,忍不住脸上的笑容。金田以外,楼上还有四个鬼子。柳老新指挥着,叫皇军们吃。鬼子们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塞梨,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塞月饼,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填葡萄。柳老新大声笑着说:“今年这个中秋节,你们可过美了!”一句话没了,只见提鸡的那个青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抽出一把明亮亮、冷森森的宰猪刀来,左手揪住金田的衣领,右手一按一抹;金田的半个脖子已经下来。那青年一面轻轻把金田放倒,回头一看,只见他的三个伙伴也已经把四个鬼子杀倒在地,简直没出一点声音。大家赶紧把楼上的枪支武器收好,就见小星手里拿着一枝三八枪从楼顶跑下来,木田嚼着月饼在后面紧追;进屋一看,并排放着四个鬼子的死尸,吓得回头就跑,一个青年上去把他一抓,杀猪刀在他脸上一晃,说:“乖乖的,不要动!”木田也实在动不了了,就立在那里。两个青年和小星在钟楼看守,两个青年搬着一挺轻机枪轻轻走下楼来,对准伪军的平房。这时候柳老新已经上到楼顶放哨的地方,呐喊一声,说道:“伪军弟兄们,八路军已经把金田和上面的鬼子全杀了,你们快快反正,谁反抗谁就倒霉!”伪军们正在房里抢东西吃,一听这话,往外就跑,一阵机枪扫射,把他们打回去。一齐嚷:“我们反正,我们反正!”忽然獭尾端着枪从平房里窜出来,没命地往外跑,机枪一扫没扫住,他跑过吊桥,奔着城里跑去了。一会就听见炮楼南面的野地里响了一枪。柳老新望着那里拍手大笑说:“我估计你这兔崽子就跑不脱!”原来埋伏在村里的正规军,全开出来截击城里出来的敌人。队伍在街上这么一走,站在街上的人们才看出,领队的就是本村那个在十七团当连长的柳英华。再往队伍里看看,很多是他们的子弟。到了晚上,大圆大亮的月亮升起来,五柳庄的人们和他们的子弟兵,就在那祠堂门前广场上开了一个庆祝会。在五年前,柳英华率领了全村二十个青年伙伴,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冀中有名的十七团。这些青年成分好,进步快,几年部队生活,改变了他们幼小时的样子,站在爹娘面前,爹娘只有目不转睛地微笑着望着他们。祠堂门前这片广场,抢秋的时候,碾成了一个大场,四边堆着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子弟兵就靠在上面休息了。在三个月以前,炮楼上的鬼子屠杀了五柳庄的人,就在这个广场上刀砍柳英华年老的父亲,枪挑死他七岁的孩子,推进那广场旁边的死水坑里,只剩下孩子的母亲整天在家里哭泣。几个长辈劝英华家去看看,都说:“英华,家去看看吧。你家里不知道你负着这么大责任,也不好意思来叫你。自从你爹和那孩子叫鬼子杀了,她够难受的了。你家去劝解劝解她们也好。”英华苦笑着说:“虽说拿了炮楼,明天的情况还不能估计。外面又放着哨,不时要有事情,今天我不家去了,以后再说吧!”老人们也只好叹气称赞。夜深了,柳英华把队伍整理好,就命令靠在柴禾堆上休息。大家也就散了。在回家的路上,那些父亲劝想给孩子送被子的母亲们说:“算了吧,他们是这样惯了的。孩子就像小鸟,长全了毛出了窝,你就叫他随便到处飞去吧!”真的,他们的孩子们,背靠着那绵软的柴禾,怀抱着上好子弹的枪支,不久就舒舒服服地睡着了,睡得那么香甜。月亮转到西北角,落到村边大柳树的阴影里去了,银河斜斜地横在他们的头顶,把半夜以后的清凉的露水,慢慢滴下来,落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枪膛上,他们也没有觉得……1945年4月于延安(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队长金田在炮楼上的盘问和鬼子獭尾气势汹汹的搜查,说明鬼子的狡猾。B.小星虽然只有十三岁,却知道拿了月饼和葡萄上楼,这说明他考虑事情周到。C.在祠堂门前广场上开庆祝会,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富有乡土气息。D.连长柳英华在父亲和儿子被敌人杀害后开始觉醒,并走上了坚决抗日的道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月十四夜里有穿便衣的队伍开到村庄里来,轻敲开一家大门,令人感觉到一种隐约生变的气氛。B.本文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如柳老新与鬼子的对话,如柳英华拒绝长辈家去的劝告等。C.孙犁这里写中秋习俗,同茹志鹃《百合花》中写故乡的中秋节一样,都展现了乡土社会的生活。D.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转”“落”等词,写出时间的推移;“阴影”则暗示敌人还将发动反攻。8.小说开头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9.钱谷融说:“孙犁最可贵的艺术品质,就是对美的崇尚与追求。读过孙犁作品的人,都难免被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所打动。”请结合文本,分析“独特的艺术美”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6.C7.D8.①人们热闹过节的场景,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节和八路军围困炮楼这一背景。②与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实在苦恼形成对比。③为下文端掉鬼子炮楼作铺垫。9.①语言美:文字清淡朴素,通过方言和直白的描写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如柳老新与日军的对话,如杀掉鬼子的动作描写,让文字有了张力。②人物美:塑造了人格美丽的抗日的军民形象,如柳老新,小星,柳英华。③人情美:几位长辈了解柳英华家里的情况,劝柳英华去家里看看,显示了邻里之间人情美。④风俗美:开篇部分对于过中秋节的描写体现了冀中人民过中秋节的美好风俗。⑤环境美:结尾段对月亮和银河的描写,比拟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一场胜利过后环境的宁静美好。【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说明鬼子的狡猾”的说法错误。不论是金田的盘问还是鬼子獭尾的搜查,都只是例行公事,而且他们最终没有发现任何破绽,还放了行,并不能说明他们狡猾。B.“这说明他考虑事情周到”的说法错误。说明他有斗争的智慧,善于掩藏自己的真实动机。D.“连长柳英华在父亲和儿子被敌人杀害后开始觉醒,并走上了坚决抗日的道路”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在五年前,柳英华率领了全村二十个青年伙伴,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冀中有名的十七团”,说明连长柳英华在父亲和儿子被敌人杀害之前就有了革命觉悟。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暗示敌人还将发动反攻”的说法错误。画波浪线的句子只是客观地描摹环境,选项过度解读,显得牵强附会。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在全文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可从小说的文体特征,环境塑造、情节结构、读者感受等层面思考。开头的画线句是一段景物描写。其中“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虽说兵荒马乱,人们不能像平常那么心里干干净净地过节,可是因为近来围困炮楼,鬼子既不敢轻易下来……”等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中秋;背景:抗战时期。正是村民们趁此时机准备过一个欢快、丰盛的中秋节,才引出了后文“炮楼上的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不敢下来抢,城里又没接济,实在苦恼”,两相对比,凸显了日军贪婪、可鄙的嘴脸。“鬼子既不敢轻易下来,再加上庄稼也收割得差不多了,想一想这一年过得真不容易,格外愿意热热闹闹。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等句,具体描写冀中地区百姓的中秋氛围,虽然是战争时期,但由于敌我处于牵制状态,所以有了片刻的缓和。而这种缓和的氛围恰巧引起后文“杀楼”这一惊心动魄的情节,因此此处的环境描写有蓄势(作铺垫)的作用。从读者层面来看,读者独到“秋收”“兵荒马乱”“鬼子”等词语,无疑都会引起强烈的兴趣,了解先辈抗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语言风格的评价和分析能力。首先读懂钱谷融的评价。这句话说明孙犁的艺术品质是美的,是独特的。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语言美、人物美,人性美、风俗美、环境美等方面分析。从语言角度看,这篇文章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都充满语言的诗意,整个文字描写细腻而不华美,大多通过方言、口语来体现,增强了真实感。比如“给皇军送过节礼的干活”“小队长,你看看吧,今天送来的东西,都是好成色。你先看看这几只鸡肥不肥?”等语句,都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方口语特色。从人物的塑造角度看,小说塑造了“维持村长”柳老新、十七团当连长的柳英华等抗日英雄群像,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都是恨之入骨,他们根据自己的身份特点,都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是千千万万抗日民众的代表。从人物之间的纯朴人性来看。柳英华在大伙劝他回去看看妻子时,他苦笑着说“虽说拿了炮楼,明天的情况还不能估计。外面又放着哨,不时要有事情,今天我不家去了,以后再说吧!”反映出作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心系大家,而舍弃小家的牺牲精神,令人仰慕。大家对柳英华的劝慰彰显的是领里之间的和谐与人性的纯朴善良。从描绘的风俗来看。开篇“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格外愿意热热闹闹。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描写了五柳庄人们过中秋的生活画面,很有乡村气息,有淳朴自然美。中秋佳节是传统节日,本身是寓意阖家团圆,即便是处于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下,勤劳的冀中民众还是要热热闹闹的过中秋,表现的是他们对传统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从环境描写来看,都是非常具有诗意和乡土气息的。不论是开篇的准备中秋佳节,还是“杀楼”之后,在祠堂开庆祝会的环境描写,都是如此。比如“到了晚上,大圆大亮的月亮升起来”“祠堂门前这片广场,抢秋的时候,碾成了一个大场,四边堆着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等环境描写的语句,给人一种残酷战争背后的片刻宁静和祥和之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不超过两处。故其子孙虽有至A愚不肖者足以B亡国C而天卒不忍D遽亡之E此虑之远者也1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祭祀社稷,于是社稷就成了国家或政权的代称。B.“庶孽”指姬妾所生的子女,在本文中指刘邦即位后分封的燕、代、齐等十个同姓王。C.“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D.本文中“区区”一词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方面,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B.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得出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C.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一定宿命论色彩。D.本文说理深入透彻,语言明白晓畅,这一特点在他评论前代帝王的部分体现得尤为充分。13.把文本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14.“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请从“人事”的角度概述本文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答案】10.CE11.D12.B13.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14.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有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至愚不肖者”作后面句子的主语,“足以”作状语,“亡国”作谓语和宾语,所以在宾语后C处断句;“天”作主语,“不忍”和“亡”作谓语,“之”作宾语;后文主语是“此”,所以在E处断句。故选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都是被动句。句意:哪料想子孙后代竟被敌国困扰,逐步衰亡。/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沉溺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D.错误。区区:微不足道。/区区:小,自称的谦辞。句意: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我内心不胜仰慕至极。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得出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错误。得出的结论是“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具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工”,善于;“活”,使动用法,使……活,救助;“拙”,不善于;“谋”,图谋,营求,救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根据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所以要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根据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知古代的圣人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要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感化百姓。参考译文:深虑论方孝孺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被敌国困扰,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6分)15.《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被带进大观园,向林黛玉学习写诗。黛玉让她以“昨夜的月”为吟咏对象练习,她先后赋诗三首。(A)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B)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C)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评价]D.黛玉笑评“措辞不雅”E.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句句倒是月色……”F.众人评“不但好”还“新巧有意趣”请将这三首诗按照写作时间先后排序,然后选出与之对应的评价,并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诗歌排序15.()16.()17.()对应评价18.()19.()20.()【答案】BCADEF【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A.这是第三首。这首诗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所以众人评“不但好”还“新巧有意趣”。B.这是第一首。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常思玩”太俗太露,所以黛玉笑评“措辞不雅”。C.这是第二首。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句句倒是月色……”。故诗歌排序应为:B
C
A
;对应评价应为:
D
E
F。(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离骚》中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2)贾谊《过秦论》中,写嬴政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4)古人常想象动物竟能闻乐起舞,以此来突出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_______________”。(5)陆游《书愤》中,感慨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载,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情况是“_______________”。(7)《礼记·礼运》中,写人们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举类迩而见义远②.履至尊而制六合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⑤.老鱼跳波瘦蛟舞⑥.塞上长城空自许
⑦.镜中衰鬓已先斑⑧.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⑩.不必为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识记和默写能力。考生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迩、履、笞、祸患、蛟、衰鬓、倜傥。三、语文积累与运用(18分)1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B.《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后者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C.报告文学《包身工》记述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D.《荷花淀》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土味”的语言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小二黑结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笔触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荷花淀》……‘土味’的语言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小二黑结婚》……笔触清新,充满诗情画意”错误,《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小二黑结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土味”的语言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二者理解反了。故选D。1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愿坚《党费》故事扣人心弦,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和革命者对党的热爱与忠诚。B.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以赋体写史论,纵说盛衰之理,文字生动灵活,气势充沛,感慨遥深。C.易卜生《玩偶之家》表现了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的鲜明立场,开创了“社会问题剧”的样式,具有世界性的影响。D.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以赋体写史论……文字生动灵活,气势充沛……”的说法错误。正确的说法是:《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故选B。1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所持的“节”,即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B.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C.连衡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合纵则是六国通过盟约,联合对付秦国的策略。D.庄宗是后唐皇帝李存勖的谥号。谥号是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褒扬性质的称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给予的褒扬性质的称号”错误,谥号分表褒扬的“美谥”、表批评的“恶谥”和表同情等的“平谥”,不全是“褒扬性质”。故选D。20.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寥落牒血菲薄(fēi)长歌当哭(dàng)B.桀骜执拗围剿(jiǎo)殒身不恤(xùn)C.噩耗竦身被难(nàn)挈妇将雏(qiè)D.罅隙蹒跚吮吸(yǔn)义愤填赝(yīng)【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音、字形的能力。A.“牒血”的“牒”应写作“喋”;“菲薄”的“菲”应读作fěi。B.“殒身不恤”的“恤”应读作xù。D.“吮吸”的“吮”应读作shǔn;“义愤填赝”的“赝”应写作“膺”。故选C。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治理)B.惠等哭,舆归营(用车载送)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C.隳名城,杀豪杰(毁坏)序八州而朝同列(朝见)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全,整个)【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意义的能力。A.治:太平。句意:屈原写作草稿还没有写完。/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B.正确。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按常惠教的话来责备单于。C.朝:使朝见。句意: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D.本:推究。句意: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同他抗争。故选B。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B.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义安所见乎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能力。A.不同。炫耀;攻打。句意: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B.相同。均译为“越发、逐渐”。句意:单于越发傲慢。/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C.不同。被;通“现”,体现、表现。句意: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哪里还能表现出你的信义呢。D.不同。介词,同,跟;动词,交给、留给。句意:屈原对内与楚怀王谋划商议国事。/交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故选B。23.下面各项中,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天下云集响应A.反欲斗两主 B.天雨雪C.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D.席卷天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句意: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他。A.斗,使动用法,使……相斗。句意:反而想使两国国君相互攻打。B.雨,名词做动词,下。句意:天下雪。C.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即使遭受被刀斧砍杀或被汤镬蒸煮这样的极刑,我也确实心甘情愿。D.席,名词作状语,像用席子一样。句意:像用席子一样占有天下。故选D。2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追亡逐北,伏尸百万B空自苦亡人之地前以降及物故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非及乡时之士也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句意: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B.“亡”,通“无”,没有/“以”通“已”,已经。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C.“乡”通“向”,从前的,以前的;句意: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D.“决”通“诀”,诀别;句意: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故选A。25.下面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B.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C.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因此才会被放逐。B.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C.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始皇既没,余威于殊俗震。句意: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在远方震慑。D.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故选C。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复活》是托尔斯泰在晚年耗时十载,①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一个曾经纯洁真诚的贵族青年,在②的上流社会中放纵;一个曾经美丽天真的姑娘,在长达七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可以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但当两人在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上重逢时,聂赫留朵夫再也不能③地面对玛丝洛娃的眼神。他深感自己才是玛丝洛娃堕落的原因,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他决定帮玛丝洛娃重获自由。在一次次的探监过程中,他目睹了太多的社会不公。当他想要以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斩获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斯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26.请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找出并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6.①呕心沥血 ②混混沌沌 ③心安理得27.当他想要以与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得到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解析】【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所填成语修饰托尔斯泰创作《复活》的艰辛,可用“呕心沥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和精力。第②空,所填成语修饰《复活》中的上流社会,可用“混混沌沌”。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第③空,结合后文“他深感自己才是玛丝洛娃堕落的原因,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可知,聂赫留朵认识道理自己行为的错误,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山学院《电子与电工学》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黄山学院《雕塑浮雕技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信号与系统》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网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秋天课件大学教学课件
- 淮阴师范学院《海洋地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数据挖掘I》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商务局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及详解
- DB4117-T+411-2024中药材栽培技术规程 仙鹤草
- 溧阳的导游词
- 冬季安全生产特点及预防措施
- 视频短片制作合同范本
- 结构加固改造之整体结构加固教学课件
- 高中数学-3.3 幂函数教学课件设计
-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课件
- 创新思维与创业实验-东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第九讲 全面依法治国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内部控制学李晓慧课后参考答案
- RTL8365MB-CG-DataSheet-1.2英文完整版本
- 《岳阳楼记》《蝜蝂传》2014年黑龙江大庆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与翻译)
-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