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这些文献()A.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 B.突出了农业的邦本地位C.说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 D.强调以民为本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抚万民,度四方’‘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载的内容体现了这些传话时期的贤明君主都关注人民,强调了以民为本的合理性,D项正确;黄帝等人不属于专制皇帝,材料中的观点与皇权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突出农业的邦本地位,排除B项;只有虞舜提及了教化民众,不属于这些文献的共同点,排除C项。故选D项。2.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里说:“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不分宗教领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A.开放包容 B.交流与改造 C.模仿与超越 D.传承与复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且不分宗教,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各界学者,使得这些文化熠熠生辉,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融合与吸收、开放包容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改造,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对不同文化的吸收,没有涉及对异域文化的模仿与超越,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拉伯对异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3.如表是不同时期古罗马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内容出处如若被释奴死后既无遗嘱,又无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而若该释奴立有遗嘱,或有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不得染指其遗产。《十二铜表法》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如果释奴临死时没有留遗嘱,保护人可以按法令规定对其半数遗产照取不误。《最高法官令》(公元2世纪初)A.法律条文不断人性化 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可知,奴隶的保护人就是奴隶主,因此表格反映出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D项正确;表格的内容无法体现法律条文的人性化,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排除B项;表格中的法律规定,一定程度上会激化奴隶与奴隶主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4.1843年,美国旅行家和考古学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尤卡坦纪闻》一书中描述了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古代金字塔遗址(下图),该遗址所属的文明()A.用当地特有的莎草制作纸张 B.王宫大门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C.具有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D.知道“零”的概念并创造出20进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很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故可知该文明为玛雅文明,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并采用20进制,D项正确;尼罗河的特产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排除A项;人首飞牛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排除B项;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排除C项。故选D项。5.考古学家在位于阿富汗北部的蒂拉丘地发掘了一批墓葬,年代约在前1世纪至1世纪之间,很多学者倾向于这是月氏人首领墓。其中出土的公羊金饰有着帕米尔高原上马可·波罗羊的典型特征,还有酒神狄奥尼索斯、女神维纳斯等古希腊神灵金饰品,一些扣饰上的动物图案则有中国元素。该墓葬群可见证①赫梯人入侵两河流域②古巴比伦王国的鼎盛③“凿空”西域后的互动④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鉴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①赫梯人入侵两河流域是在公元前16世纪。①错误。②古巴比伦王国的鼎盛是在公元前18世纪左右,②错误。从材料中的张謇第一次出西域的路线可得出这与“凿空”西域后的互动有关。③正确;从“其中出土的公羊金饰有着帕米尔高原上马可·波罗羊的典型特征,还有酒神狄奥尼索斯、女神维纳斯等古希腊神灵金饰品,一些扣饰上的动物图案则有中国元素。”可得出这体现了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鉴。④正确。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6.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之一的《伊戈尔远征记》,描绘的是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踞在黑海沿岸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的故事。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这说明A.《伊戈尔远征记》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B.作者对主人公伊戈尔的评价持双重态度C.伊戈尔远征加剧了基辅罗斯的解体危险D.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促进了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伊戈尔远征记》中,既描绘伊戈尔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又反映其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说明作者对主人公伊戈尔的评价持双重态度,B项正确;市民文学与《伊戈尔远征记》叙述封建贵族的英雄气概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伊戈尔远征加剧了基辅罗斯的解体危险,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促进了社会发展,D项错误。7.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主要体现了该官员()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C.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D.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丽王朝官员主张学习中国制度、文化,同时保留本地习俗,这种有选择地学习中国的做法,反映出其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项正确;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与“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高丽与中国关系,推断不出高丽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排除B项;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整体反映的核心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8.在15-19世纪,右图中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15-19世纪,右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可知,图示中甲地是北美洲,乙地是南美洲,丙地是欧洲,丁地是非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推动了人口的迁移,16世纪大量欧洲的新教徒主动移民前往北美洲,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了北美的近代化,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9世纪,北美洲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人口移入地,故A错误;南美洲这期间也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其他洲的人口移入地,故B错误;这期间,非洲人口通过三角贸易大量移出到美洲,故D错误。9.论及茶马贸易,《明史·食货志》中记载:“诸茶场地设茶客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以下选项不能从中得出的是()A.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B.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C.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D.该贸易本质上是贡赐贸易【答案】D【解析】贡赐贸易指周边各国派使臣向中原王朝进贡,中原王朝进行赏赐的一种贸易形式,材料并未体现茶马贸易是贡赐贸易,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诸茶场地设茶客司”可得出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可得出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定税额”可知,政府在贸易中征税,扩大了财政收入来源,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0.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 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可知,埃及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体现了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结合,D项正确;现代埃及文化受到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影响,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埃及文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1.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商品在欧洲掀起了“中国风”,说明商品经济交流带动文化传播,体现了商品的文化价值,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学西渐,而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与全球贸易网无关,排除B项;当时中国并未受到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1825年俄国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1830年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A.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后,俄国青年军官宣布要推翻沙皇政府,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发动了要求民族独立起义、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和制定宪法,这些意味着拿破仑战争使得这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被激发,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俄国沙皇和农奴制的影响,而不是说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自身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各国不同的斗争内容都是受到了拿破仑斗争的影响,是有关联的,排除C项;题干中只有波兰属于东欧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的自我觉醒不是这时才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变革的影响C.义务教育的贯彻 D.一五计划的执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图书馆数量的变化”可知,1949到1956年,图书馆数量一直在增加,增长最快的是在1955年到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后,国家对于图书馆很重视,1956年后,三大改造完成,图书馆激增,反映了社会变革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义务教育的贯彻是在80年代,排除C项;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与图书馆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建立,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9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危机A.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 B.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C.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 D.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风险【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中东战争导致了大量难民的产生,而且有大量难民等待援助,这些难民由于生活的困苦都将成为社会的危险因素,所以中东难民危机增加了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风险,故选D;中东难民危机增加了社会负担和风险,并不能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的完善,排除A;是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导致了难民危机,排除B;难民危机并没有导致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排除C。15.春秋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春秋末期,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这一变化()A.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B.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非常广泛C.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D.表明周王室企图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春秋末期,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书由原来的王室垄断转变为士阶层也可以读到书,有利于士阶层学习文化知识,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D项正确;礼崩乐坏指的是周朝的礼仪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排除B项;官书不是由王室主动分派给士阶层的,无法体现其礼贤下士,排除C项。故选D项。16.“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它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该学者意在强调A.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D.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所保护的遗产具有普世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运用全球其他领域的资源,故这体现出世界文化遗产从理念到操作都具有全球性,故D正确;需要国际合作不等于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故排除A;材料主要谈论的是保护,而不是其价值,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全球性,而不是民族性,故排除C。故选D。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答案】(1)原因: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传教士的推动;皇帝的支持;有识之士的推广。(2)特点: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段性);内容丰富;途径多样。(3)①内容:明末清初传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近代传入的除西方科技外,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②影响: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近代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1)原因:由材料“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可归纳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由材料“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可归纳为传教士的推动;由材料“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可归纳为皇帝的支持;由材料“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可归纳为有识之士的推广。(2)特点:由材料“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的西学东渐具有由被动到主动的特点;由材料“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知,近代的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由材料“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可知,近代的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且途径多样;由材料“哲学、天文……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可知,近代的西学东渐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3)由材料一“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和材料二“西方的哲学、天文……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的描述可知,明末清初传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而近代传入的除西方科技外,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由材料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和材料二“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描述可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而近代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18.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据材料一,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答案】(1)条件: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汉朝对匈奴的反击)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中亚和平的恢复)。(任意2点)内容:商品;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发展;海陆商路的发展(对外贸易通道的发展)国外市场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任意3点)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成为大宗商品。(3)特点:连续性(持续时间长)广泛性(涉及国家多)双向性(既有输出又有输入)丰富性/综合性(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互惠性(对中国和外国都产生积极影响)。(任意2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到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可得出,张骞出使西域;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可得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本题第二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一“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可得出,商品;根据材料一“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可得出,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小问2详解】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可得出,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可知,海陆商路的发展(对外贸易通道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可得出,国外市场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可分析出经济的快速增长;结合唐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可知,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本题第二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可得出,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根据材料二“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汉代开启丝绸之路到宋朝的海陆对外贸易可分析出连续性(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可分析出广泛性(涉及国家多);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可分析出双向性(既有输出又有输入);根据材料“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可分析出丰富性/综合性(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根据材料“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可分析出互惠性(对中国和外国都产生积极影响)。(任意2点)19.从一战结束到20世纪中期,美国直接介入世界殖民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间主张1919年成尔逊认为殖民国家不应作为殖民地的主人行事,而应作为当地居民和国际利益的委托人行事;因而提出以国联“责任统治”的方式改革欧洲殖民体系。结果只是将德国、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置于国联管理之下。1941年罗斯福认为应对托管区直接进行国际化管理,保证这些地区对所有国家开放,各国在这些地区的劳工、资本、企业的发展机会均等。1942年罗斯福主张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组织,在其监督下,把尚没有获得自治权的地区委托给一个或几个会员国暂时管理,托管地将在政治、经济、社会取得进步的条件下获得独立;美国应担当起领导责任。1950年美国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所有殖民地自治,促进殖民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在殖民地和其他国家之间扩展经济活动。1953年杜勒斯认为殖民地区已成为西方与苏联阵营进行激烈竞争的战场,美国应暂助殖民地获得自治或独立。1956年英法与埃及苏伊士运河之争中,美国谴责英法并施加压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政策演变。【答案】从一战后到20世纪中期,美国的殖民地政策经历了“委任统治”到“国际托管”,再到“非殖民地化”(支持殖民地自治或独立)的演变。一战后,美国希望凭借强大经济实力,扩大其影响,提出由国联“委任统治”的方式改革欧洲的殖民体系,以此削弱英法殖民帝国的势力。但因英法的反对,“委任统治”只局限于战败国的殖民地。大危机和凡尔赛体系对殖民地处理不当引发二战的教训;“委任统治”制度在战争中被破坏;美国在二战期间实力威望大增,希望以“国际托管”代替各殖民帝国的统治,借此机会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二战后,伴随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苏联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以及美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美国要求非殖民地化,因而向英法等国施加压力。由上述历程可以看出,美国殖民地政策的调整,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欧洲旧殖民体系的瓦解;但始终建立在自身利益和对世界霸权的追求之上,并没有真正考虑到殖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