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孟浩然诗词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语文高考复习孟浩然诗词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①
孟浩然
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陂。
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
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所作。陂,水边或山坡;东陂,泛指田野。谢南池,诗人在越州结识的友人。②土宜,不同的土性,对于不同的人和物各有所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贻”有赠送之意,诗人在田野突遇降雨,便匆匆写下这首诗赠送给朋友谢南池。
B.诗歌首联运用赋的手法,交代了时节、地点以及人事,暗示农民的苦难已经开始。
C.春雷滚滚,春雨蒙蒙,覆盖原野,领联运用叠词,形象地概括了春耕的季节特点。
D.这首诗描写农家春日趁雨耕作的情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也饱含诗人的情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①本诗是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出来。
B.第二句一“急”字,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
C.颔联写景,视觉和听觉结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
D.颈联使用“落笔对方”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给读者无限遐想和回味。
4.有人认为这首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①
孟浩然
逆旅②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③邻蛟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余里,失路④一相悲。
[注]①张八子容,即张子容,排行第八,是同乡好友。来此游历之前,曾赴举不第。开元二年冬天,孟浩然来此游历,与张子容相遇(当时张子容被贬为乐清尉),好友结伴游赏,遂有此诗。②逆旅:旅馆。③廨宇:官署,衙门。④失路:比喻不得志。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旅相逢处”照应标题,点明了诗人与朋友张子容相遇的具体场所,叙事中寓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
B.“江村日暮时”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都是借景物的描写抒发浓郁的思乡情怀。
C.“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写出了诗人与旧友饮酒、题诗,有群山为伴,有孤屿相陪,高标异韵,超凡脱俗。
D.全诗短短四十字,有记叙,有写景,有抒情,情融于景,诗人将微妙心绪寓于诗中。
6.“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主要使用对比手法,写山的静,渡头的“喧”,以及诗人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心境。
B.“开”字精妙生动,写出朦胧迷离的林木被月光照映,暮霭消散、树影变得清晰的景象。
C.诗人将心志与情感融入自己的行动与周围景物中,在平淡中见出优美,情感抒发委婉微妙。
D.后四句从视听、动静、虚实等方面由远及近进行描写,描绘了远离尘世、只有山林松径相伴的隐居环境。
8.请结合全诗,赏析诗句“惟有幽人自来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语出《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9.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水曲”表明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孤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图的矛盾心理。
10.该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游凤林寺西岭
(唐)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11.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曲子词
1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典雅绮丽B.清新明快C.豪迈奔放D.空灵飘逸
13.全诗是怎样表现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①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①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②羊公碑:《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笔调宏阔,道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和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B.颔联语句平实,由实入虚,承古启今,阐明登临之事,内涵丰富。
C.尾联中的一个“尚”字内蕴丰厚,面对古迹,诗人可谓百感交集。
D.全诗用典贴切,语淡味浓,体现出了孟浩然诗作古朴清远的风格。
15.本诗与杜甫《登高》都为登临之作,但思想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两句,既写夕阳余晖匆匆而落,又写池上月亮渐渐东升,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
B.诗歌第三、四句,写自己为了享受夏夜的凉爽,沐浴后披散头发,打开窗户,闲卧凉榻,这也暗点出了诗题中的“南亭”。
C.诗歌第七八句,写诗人受环境影响,想要取琴来弹奏,可是却生出“恨无知音赏”的感慨,流露出自己怀想友人的情愫。
D.诗歌最末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到了夜半时分都还在梦中苦苦地思念老友,表述出对友人深切地关怀。
17.孟浩然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写出真切的感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发掘出了哪些自然和生活之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欲有问”,是《论语》中的故事。孔子带学生们周游列国,迷路了,让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18.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水曲”表明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它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D.“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19.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主要使用对比手法,写山的静,渡头的“喧”,以及诗人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心境。
B.“开”字精妙生动,写出朦胧迷离的林木被月光照映,暮霭消散、树影变得清晰的景象。
C.诗人将心志与情感融入自己的行动与周围景物中,在平淡中见出优美,情感抒发委婉微妙。
D.后四句从视听、动静、虚实等方面进行描写,描绘了远离尘世、只有山林松径相伴的隐居环境。
21.请结合全诗,赏析诗句“惟有幽人自来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案岸傍密。
鲛人①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②,归来恨如失。
①晋代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②鹿门山:在襄阳城南三十里,王迥家住于此。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和《屈原列传》都借“渔父”这一形象表述了对现实的不满。
B.诗歌七至十句回忆了与友人泛舟汉江的情景,兴致无穷,不一而足。
C.最后两句中的“望”和“恨”写出了自己悠然神往又怅然若失的心绪。
D.全诗脉络清晰,诗人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3.沈德潜评价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这首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池送朱二①
孟浩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毵毵②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③。
①本诗为孟浩然晚年归隐所作。朱二,孟浩然友人。高阳池,即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凤凰山南龙,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私家池塘。晋代山简镇守襄阳,名之曰高阳池,盖取郦食其高阳酒徒之意。②毵毵:形容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③松子,即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后为道教所信奉。松子家,隐者之家,代孟浩然隐居处。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第一、二句点出送别友人朱二的地点“习家池”,巧妙地呼应了标题。
B.第三到六句精选对象着力描写,凸显习家池从前的绮丽繁华,印证襄阳当年的兴盛之状。
C.第九、十句由以前的“意气豪华”过渡到描写眼前景物,表述了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感慨。
D.本诗语言自然纯净而简洁隽永,诗境平淡清远而意蕴无穷,充分体现了孟诗的风格特点。
25.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表述效果?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引用陶弘景的诗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B.三、四两句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C.七、八两句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逐渐归来,他们或行走于沙滩上,或坐歇于渡头,从容悠闲。
D.“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对张五的思念,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27.沈德潜评孟诗曰:“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②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③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①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②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③北土:指秦中。
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为寄赠远方友人之作,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含蓄的抒情诗。
B.首联中“一丘”和“三径”都是借典故以表明隐逸思想,颇为自然贴切。
C.颈联进而书写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表现了诗人旅况的穷困和心意的灰懒。
D.“凉风”“蝉鸣”等既表现出秋天一派萧瑟的景象,又回扣诗题“感秋”,“益悲”之情油然而生。
29.《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说诗人不仅要内心有诗情,还要把情感传达出来。诗人是怎样把内心的情感传达出来的呢?请简要分析。
3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宿业师①山房②期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②山房,山中的屋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结尾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字,蕴含着见证朋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几句。其中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夕(夜)凉”,但表意效果又有区别。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②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解释]①广陵:今江苏扬州。旧游:即故交。②维扬即扬州。③海西头:扬州近海,所以说是海西头。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点明这首诗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友人之作。诗人孤舟于月夜停泊在江边,由所见所闻而引起对广陵的朋友们的思念。
B.首句写月夜时候的景色,此时此景本来就容易引起孤客的愁绪,这时又听到猿猴凄切的鸣叫。在听猿之后加上一个愁字,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C.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风吹江岸上的树叶籁籁作响,给人以萧瑟之感;而月夜下江边停泊的一只小船,更像是自身的写照。
D.后四句化用王粲《登楼赋》中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表述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之情,同时诗人希望自己痛苦的心情被朋友所了解,以求得慰藉。
32.这首诗表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作①
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②,植果盈千树③。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④,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⑤。
①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时诗人30岁左右,隐居襄阳田园。②《三辅决铩》载:西汉末年蒋诩隐居后,于舍中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交往。③《襄阳记》载:吴丹阳太守李衡在故乡龙阳县龙洲上“种甘橘千株”。④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⑤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为式。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叙写家园房屋破旧,远隔尘世,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养”与“隔”相映,表现了家居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状况。
B.“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两句写诗人愿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不与凡夫俗子交往,凸显家园环境的清幽宁静,反衬出高雅勤劳的个性。
C.“冲天”二句,连用比喻,以“鸿鹄”比喻志向远大之人,“鸡鹜”比喻凡俗平庸之辈,形象地表述了诗人胸怀大志、耻与世俗争利的情怀。
D.这首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显示了孟浩然诗歌平易、朴实而清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对诗人自身内心世界的抒写细致入微,亲切而真实。
34.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后六句是如何表述思想感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
3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述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颔联写诗人因“不才”“多病”而被明主弃用、故友疏远的凄凉之景。
D.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述了一腔怨悱之情。
36.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寒有怀①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②,平海夕漫漫。
[注]①当时正在长江下游漫游求官。②此处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入世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双方是隐居和入世的不同选择。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点题。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B.首联借景抒情,以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的深秋景象,引起客居思乡之情,很自然地进入颔联。
C.颔联“我家”一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自豪,“遥隔”一词让人体会到诗人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深深哀伤。
D.颈联虚实结合抒发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诗人的思乡;“归帆天际看”想象家人遥望天际归舟,盼望自己回家。
38.从孟浩然的《早寒有怀》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来看,两位诗人在归隐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凤林寺西岭
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
B.颔联想象山中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
C.颈联对仗工稳,直抒胸臆,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遄飞。
D.本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0.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
41.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宿业师①山房②期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②山房,山中的屋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与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中“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一句中的“琴”蕴含的意思是相同的。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结合全诗分析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巳①洛中②寄王九迥
孟浩然
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
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③连。
不知王逸少④,何处会群贤。
①上巳:旧时节日名,农历三月初三日,人们在郊外游春,水边饮宴。②洛中:古都洛阳。诗人于开元十四年滞留于此。③翠幕:古时人们于水边宴游时所张的棚幕。④王逸少:王羲之,此处借指王九迥。
4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诗人以占卜的方式择居在周王朝东都之地洛阳,上巳节大办游筵,浮杯连连。
B.颔联运用互文手法,表述的意思是寒食节人们在堂前或以鸡相斗或驰马射箭取乐。
C.颈联对仗工整,柳条低垂盖满金堤,平阔沙滩翠幕连成一片。“金”“翠”状其华贵。
D.前三联用蒙太奇手法,一联一景,写洛阳上巳节、寒食节的热闹情景,为尾联做铺垫。
43.诗的尾联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想象开篇,“北山”“白云”交代张五居住的环境,烘托出他恬然自得的心境。
B.雁在古代作品中常作为信使代称,诗中“心随雁飞灭”一句暗示与友人音信难通。
C.清秋的山里风景宜人,尽管因时近黄昏,心头泛起哀愁,但他却饶有观赏的兴致。
D.诗歌创造了高远清幽的境界,平淡自然而意味隽永,具有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色。
45.这首诗的七至十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与“寄张五”有何关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洛之越①
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②
①孟浩然素怀功名之心,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求仕无果;于是到东都洛阳游览,滞留半年有余;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本诗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②《晋书·文苑·张翰传》有句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4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中含情,回顾过往,慨叹人生的失意无奈,读之令人油然而生悲凉沧桑之感。
B.颔联每句句中倒装,两句前后又倒装。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
C.颈联“扁舟泛湖海”一句紧承颔联,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暗扣诗歌的标题。
D.从诗歌标题及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是赠别诗,类似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47.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后两联表述的思想感情。
48.阅读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2)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3)请概括这首诗表述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①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②,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①上人:旧时对僧人的尊称。②童子偈:佛经中常称菩萨为童子。偈:指佛经中的唱词。
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象,“梅初暖”和“柳尚青”均是早春迹象。
B.首联的景物描写体现佛守的清静环境,为与诗人参偈听经的感受做铺垫。
C.颔联照应了诗歌标题,点明了游寺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虔敬之心。
D.颈联写诗人听经后的感受,“知无我”“厌有形”表现出诗人对自身渺小的迷茫。
50.尾联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
1.B2.(1)含意:我想在这里从事耕稼,于是向你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
(2)思想感情:
①表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
②表明了诗人的归隐之志。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暗示农民的苦难已经开始”错误。这里是表明忙碌的春耕已经开始,整首诗并没有体现农民的苦难。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意思是,我想在这里从事耕稼,于是向你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理解句意时把握两个关键词。耕凿:耕田凿井,指田园生活。土宜:不同的土壤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耕凿”代指田园生活,“予意在耕凿”,表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
结合解释,“土宜”,不同的土性,对于不同的人和物各有所宜。诗人“因君问土宜”表面上是说向友人谢南池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实则通过前文农家春日趁雨耕作的情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描写,饱含了对农家生活的喜爱,表明了诗人的归隐之志。
3.D4.①身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建德非吾土”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表述了一种身处异乡的惆怅;②对扬州老友的深切怀念。“维扬忆旧游”遥想扬州旧日友人;“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给在海西头(扬州)旧友。③仕途失意的抑郁苦闷。本诗是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全诗笼罩在仕途失意的苦闷之中,意境清寂,感情凄恻。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落笔对方”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没有用落笔对方的手法。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诗歌中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急夜流”“一孤舟”的意象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绵绵愁思。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意思是: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一方面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的意思是: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突出思乡伤感,无可奈何的人生之感。
再结合解释“本诗是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可知,诗人应举不第,离开长安后,漫游吴越,是为了排解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之情。
5.B6.①对万里之外故乡家园的思念之情;②科场失意的寥落惆怅之情;③对故乡好友张子容被贬的理解与同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B.“都是借景物的描写抒发浓郁的思乡情怀”错,“江村日暮时”是说在乡愁最浓的日暮时分,与同乡故知相逢,表现人间充满真情的一幕,抒发的是故知相逢的真情,不是思乡之情。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失路一相悲”,失路:比喻不得志。指诗人科场失意。本句抒发了在科场失意后的寥落惆怅之情。
“乡园万余里”,乡园指家乡,本句意为家乡远在万里之外。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结合“廨宇邻鲛室,人烟接岛夷”可知,廨宇是指张子容所在乐成官舍,僻处海滨,人烟荒凉。“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孟浩然为自己才华正茂的同窗好友被谪迁至远离故乡而且是如此荒僻之地深表同情和惋叹。
7.D8.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庞公曾经栖隐的地方,只有隐士自在来去。这里的“幽人”指诗人自己。②“幽人自来去”的场景与“鹿门月照”“岩扉松径”融为一体,营造了清幽静谧的氛围,表述了诗人恬淡超脱的心境。③“自来去”一词,体现了诗人对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出诗人在隐居之地寂寥的生活状态。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虚实”错,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后四句并无“虚写”。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理解诗句内容,然后可从意象选取、字词选择、艺术技巧、情感等角度具体分析。诗句内容,“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意思是,在庞公曾经栖隐的地方,只有隐士自在来去。这里的“幽人”指诗人自己。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意象意境角度,本句中的“幽人自来去”恰和前句的景物相融合。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营造了清幽静谧的氛围,表述了诗人恬淡超脱的心境。词语选择及情感角度,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自来去”一词,体现了诗人对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出诗人在隐居之地寂寥的生活状态。
9.C10.①尾联通过化用典故和借景抒情巧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矛盾)与愁苦之情。②“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生动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③“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诗人以这样的景色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自己的愁苦心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形象地写出了站在客船上”错,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意思是: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迷津欲有问”,结合解释可知,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化用典故,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述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迷茫的心情。
“平海夕漫漫”最后又以景作结,写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11.A12.B13.此诗写春游山野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石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尾联写大家陶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
1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首诗共有8句,每句五字,字数对应整齐,不符合律诗4句和曲子词长短句的字数特征,故可排除B、D。从诗中“间”“山”“闲”“还”可知,诗歌押“an”韵。而古体诗押韵自由,不如此严格,如此规范押韵应是律诗。排除C。故选A。
12.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首诗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清新明快的风格最适合形容本诗。故选B。
1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和技巧的能力。《游凤林寺西岭》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与年轻的伙伴们同游的逸兴。这次春游,正当良辰美景,所以心情极好。移情于景,于是满目青山,一片明丽。“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一个“喜”字直接表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美丽景象,景中融情,赏景的乐趣在对景物生动的描写中展现了出来。“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颈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遄飞。诗人既通过对乐事的记叙表述愉悦,还通过“洽”“闲”这两个形容词表现了出来。“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尾联中“莫愁”不仅通过议论直接表明观点,“招”字还将月亮拟人化,移情想象,不仅表述了诗人愉人悦己的心情,而且也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用得传神,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
14.B15.①《与诸子登岘首》:诗人与诸人登临岘山,说明胜迹犹存,光阴流逝的真理;借羊祜典故,追悼先贤名垂千古;对照自己,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哀。
②《登高》:诗人垂暮之年只身登台,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国运不济的悲哀,也在自我劝勉中蕴含着对生命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由实入虚”错,颔联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应是由虚入实。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诗歌思想感情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登高》首联写景,渲染悲凉气氛。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给人沉郁悲凉感。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本诗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颔联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烘托了心情的伤感。在岘山看不到梦泽,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尾联包含了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此诗因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述怀才不遇之悲伤。
综合以上信息确定解析。
16.A17.夕阳西下,素月东升;披发闲卧,开窗乘凉;荷花飘香,露滴清响;感慨良宵,梦见故人。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错误,“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景象变化之间表现了诗人纳凉时满足的心理快感。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内容情感的能力。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的意思是: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他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的实际感觉,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对此诗人表现出了一种纳凉时满足的心理快感。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的意思是: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是: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纳凉的快感。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意思是: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许多惆怅。这种怀念故人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
18.D19.①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内心的失意悲凉。③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形象地写出了站在客船上……”理解有误,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
故选D。
19.本题考查叙述赏析句子的能力。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木”,就是“落叶”,“雁”“长江”等意象,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不仅是秋天的天气情况,也是内心的感受,烘托了内心的失意悲凉。
同时“寒”字也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就更是如此了。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
20.D2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庞公曾经栖隐的地方,只有隐士自在来去。这里的“幽人”指诗人自己。
②“幽人自来去”的场景与“鹿门月照”“岩扉松径”融为一体,营造了清幽静谧的氛围,表述了诗人恬淡超脱的心境。
③“自来去”一词,体现了诗人对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出诗人在隐居之地寂寥的生活状态。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虚实”错,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后四句并无“虚实”描写。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意思是,在庞公曾经栖隐的地方,只有隐士自在来去。这里的“幽人”指诗人自己。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营造了清幽静谧的氛围,表述了诗人恬淡超脱的心境。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自来去”一词,体现了诗人对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出诗人在隐居之地寂寥的生活状态。
22.A23.①诗歌的语言自然简淡、平白如话,体现“语淡”;
②诗歌写了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多角度表现了汉江的美丽神奇,体现“味不薄”;
③诗人回忆了与友人泛舟的无限快乐,凸显了对友人浓烈的思念之情,体现“味不薄”。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表述了对现实的不满”错误。本诗写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诗歌的语言自然简淡、平白如话,如“归来恨如失”等句,直抒胸臆,体现“语淡”;
其次,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体现“味不薄”;
最后,“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诗人回想起与朋友分手的时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诗人回忆了与友人泛舟的无限快乐,凸显了对友人浓烈的思念之情,体现“味不薄”。
24.C25.①多用对比,工笔细描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
②借景抒情,借习家池之景寄寓了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人生之慨。
③巧用典故,最后两句化用“桃花源”之意蕴和赤松子的神话故事,表述了在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述了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感慨”错误。这两句是感叹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打湿了游人的衣襟,表述了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多用对比。“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写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工笔细描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
借景抒情,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借习家池之景寄寓了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人生之慨。
巧用典故,最后两句“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意思是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化用“桃花源”之意蕴和赤松子的神话故事,表述了在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
26.A27.孟诗语言平淡,但内涵丰富。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以及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开头两句引用陶弘景的诗句”错误。开头二句从南北朝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应该是化用。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语淡而味终不薄”,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开头二句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用朴素的语言,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28.A29.①直抒胸臆,诗人用“苦无资”直说自己想隐居而无力隐居的困苦;用“非吾愿”直说自己不愿意做官。②借景抒情,借“凉风”“蝉鸣”等意象表现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③用典。“一丘”“三径”的典故表述了归隐的思想。④对比。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正反相对,更能突出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
28.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A.“是一首含蓄的抒情诗”错,通过“苦”“怀”“悲”等词可知,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所以这应是一首直率的抒情诗。
故选A。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述技巧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
①这首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直抒胸臆。诗人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②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在营造悲凉意境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这是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③“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一丘”和“三径”都是借用典故,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隐逸思想。
④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
30.(1)C
(2)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描绘出一幅凉爽、静谧的山中晚景图。
(3)《夏》诗两句写诗人散发乘凉,高卧闲静宽敞之地,重在表现诗人身形不受拘束的畅快;《宿》诗两句写诗人观松月而觉夜凉,听流泉而怡然,侧重表现诗人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的适意。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错误。五六两句写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夜深时山间的静谧气氛,突出时间晚了,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没有表述乡愁。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的意象有“松”“月”“风”“泉”,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山中夜晚凉爽、静谧的意境,写出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
(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夏》诗“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中“散发”“卧”为外貌和动作描写,“闲”表现诗人无事在身的闲适,两句诗表现诗人在夏日的南亭乘凉的闲适状态,表现诗人身形不受拘束的畅快。
《宿》诗“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中的意象有“松”“月”“风”“泉”,诗句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山中夜晚凉爽、静谧的意境;“凉”是的触觉感受,“听”是的动作,诗人将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写出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的适意感受。
31.D32.①旅途艰辛,无所归依的羁旅之感。②客居异乡的悲苦、孤寂之情。③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思念。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表述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之情”理解错误,“建德非吾土”化用王粲《登楼赋》中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意思是建德虽美,却不是我的家乡,并没有表述有家不能回的痛苦之情。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两联借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两联抒情,具体交代了愁思的内容。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意思是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诗人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所以,此诗还表述了仕途失意,前途迷茫的抑郁苦闷。
33.B34.①巧用对比,“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将急欲入仕做官、为国出力的心愿与只能唱着劳动之歌,往来于樵采之路的现实进行对比,活画了诗人的失意惆怅和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②运用对偶,“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通过对偶句式,陈说自己身处穷乡僻野,没有做官的知己朋友,朝廷重臣中无亲无故,是诗人对迫切求仕而无人举荐的深沉呼喊和痛苦哀叹。③化用典故,最后两句发表感慨:谁能替才比扬雄的诗人,推荐文章,以被识用。诗人以扬雄自况,慨叹自己希望走以辞赋干谒人主进入仕途的道路却无人推荐,不能早日实现雄心壮志。
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反衬出高雅勤劳的个性”错。一不是反衬,而是衬托;二并非“勤劳”,而是“高雅恬淡的个性”。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对着金马门望穿双眼,唱着劳作歌走在采樵路。“望断”二字十分传神,将诗人那急欲入仕的迫切心情活脱脱地抒写了出来,跃然纸上,如现目前。唱着劳动之歌,往来于樵采之路,与“望断”的迫切心情强烈对比,其失意惆怅和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亦活画了出来,鲜明生动。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身处穷乡僻野,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重臣中无亲无故。这两句句式上对偶,写家乡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之上又缺乏有力的亲朋故旧,这是诗人对迫切求仕而无人举荐的深沉呼喊和痛苦哀叹。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谁能替才比扬雄的人,推荐上一篇《甘泉赋》!结合解释: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为式。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这是用典,没有人像当年爱惜扬雄那样,在君王面前替他推荐《甘泉赋》。这里诗人以扬雄自况,也希望走以辞赋干谒人主进入仕途的道路,因而慨叹无人推荐他入朝,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其迫切求仕的欲望与怀才不遇的惆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深沉的呼喊威和痛苦的哀叹,回肠荡气,十分感人。
35.A36.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
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表述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述的正是“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心中所望者有机会“上书”,奈何现实不给自己机会,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本非所愿,而是不得已,便无从谈起“坚决意志”。
故选A。
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意境的能力。
尾联“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意思是,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结句“松月夜窗虚”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作答本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意境”,抓住主要意象“夜”“松月”“窗”,展开联想进行描述并概括景物特点,可写为“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
指出手法,手法为“以景结情,语意双关”;紧扣题干中的“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艺术效果,由表及里分析的思想情感,表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的客观描写”,深层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艺术效果“含蓄委婉,极有韵致”。
37.C38.①孟浩然迷惘拿不定主意。尾联“迷津欲有问”诗人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表明自己正处在就此归隐还是继续奔走求官的“迷津”中;“平海夕漫漫”,借景抒情,以漫漫无边的江水、昏暗的天色烘托自己迷茫的心情。
②陶渊明坚定归隐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表现出对官场的强烈抗拒,将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将在官场中的自己比作被困住的“羁鸟”“池鱼”,感觉官场是牢笼;并描绘了恬静闲适、自由放松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强烈赞美和热爱。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自豪”错误,颔联的是说“我的家乡,在那襄水湾,远隔此地,犹在楚天云端”,诗人把“我家”比作在“楚云端”,结合解释①“当时正在长江下游漫游求官”,突出距离之远,抒发了思乡之情。
故选C。
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孟浩然《早寒有怀》的尾联是说“迷茫中想寻问,我的出路在何方?日落黄昏看不清,齐岸的江水浩漫漫”。尾联通过化用典故和借景抒情巧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是借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生动点出孟浩然内心的迷茫,即处在选择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之中。“平海夕漫漫”借景抒怀,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诗人以这样的景色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自己此时的迷茫愁苦的心情。
而陶渊明则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鲜明的表述了自己热爱田园生活、欣然归隐的情怀。陶渊明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同时,陶渊明还描绘了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田园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充满了无穷的情趣。让人可以从中真切感受到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喜爱与怡然陶醉。
39.B40.尾联采用了拟人手法,招”字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是善解人意的伙伴。用“招”字不仅表述了诗人愉人悦己的心情,而且也看出年轻人即使在夜晚走山路也不犯愁,反映出无所不能的朝气,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述技巧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B.“想象山中……”错,此联是实写,写诗人与友人同游山水时看到的美景。
故选B。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尾联说“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招”意思应是“招呼”“召唤”,诗人说“不要为归路的昏暗而发愁,我们可以招呼月亮伴着我们一起回家”,“招”的对象是“月亮”,这就把月亮当人来写了,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写成善解人意的伙伴,诗人写明月相照,下一“招”字,这是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游赏之乐,可见此时诗人心情之愉悦,也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
41.(1)C
(2)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描绘出一幅凉爽、静谧的山中晚景图。
(3)①对山间景色的喜爱之情;
②闲适之情;
⑧对朋友的期待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浓浓的乡愁”错误。“归”“栖”二字中流露出的是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挂念与信任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选取了“松”“月”“风”“泉”四个意象,写出了月夜之下山间的景象,一个“生”字写出了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一个“满”字写出了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所以颔联描绘出一幅凉爽、静谧的山中晚景图。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前六句写尽了山中的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表现了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歌的最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所以表述了对朋友的期待之情。
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静谧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所以表述了诗人的闲适平和之情。
42.A43.尾联直抒胸臆,询问远方的朋友王九迥:不知你在哪里举办如王羲之那样的兰亭集会,召集群贤宴乐。表述了诗人想念朋友、向往与群贤相聚之情;饱含着诗人在洛阳的寂寞孤独之感和苦闷之情。
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首联描写诗人以占卜方法择居在周王朝东都之地洛阳”错误,第一句的意思应是西周王朝以占卜的方式选择洛阳建立了东都。
故选A。
4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不知王逸少,何处会群贤”,不知道远方的朋友王九迥,在哪里举办像王羲之兰亭集会那样的盛典机会呢?用问句来表述对朋友的想念、关心等,直抒胸臆。期待朋友举办那样盛大的集会,表述了自己对那样盛大集会的向往之情,也抒发了渴望与朋友相聚的相思之情。
解释交代“诗人于开元十四年滞留于此”,也就是羁旅在外。此时是寒食节,人们在堂前或以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颈椎手术术前护理
- 商业街环境管理
- 银行辅导保密协议书
- 六年级遵守纪律协议书
- 银行上门收款协议书
- 配套设施移交协议书
- 轻微工伤和解协议书
- 车辆租用解除协议书
- 护理用药安全培训
- 酒庄设备转让协议书
- 广东省佛山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政治试题 含解析
- 圆通快递员劳务合同协议
- 2025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综合测试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水务部门考试题及答案
- 人工智能导论课件 第十三章 类脑智能
- 人工智能比赛试题及答案
- 公卫健康教育试题及答案
- 软包电池安全防护技术-全面剖析
- 9.1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分级保护技术标准bmb17-2024
- 土地共同使用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