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高中语文 山水田园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_第1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高中语文 山水田园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_第2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高中语文 山水田园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_第3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高中语文 山水田园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_第4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高中语文 山水田园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高中语文山水田园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山水田园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南邻朱山人水亭

杜甫

相近竹参差,相过人不知。

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

归客村非远,残樽席更移。

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南邻,杜甫草堂南侧有一位姓朱的隐士邻居,号锦里先生。杜甫曾在《南邻》诗中称之为“锦里先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重在叙事,写诗人拜访朱山人经过水亭,水亭附近绿竹参差,以致人来了他都不知道。

B.三、四句写景,“欹”字使人犹见花儿倾斜可爱之态,“细”字则道尽细水蜿蜒回转之状。

C.第五句中的“归客”是指朱山人从外面刚回来,“村非远”则点出诗人与朱山人相距不远。

D.第六句既表明了诗人与朱山人喝酒时间长,又从侧面体现了二人酒逢知己,相谈甚欢。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田园乐七首

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①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①颜回:即颜渊,孔子的得意弟子。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叠词“萋萋”“落落”,不仅表现了芳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清凉感受,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应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孤烟”“独树”相对,“远村”“高原”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

4.结合诗句,分析“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这两句诗分别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渭川田家①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②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

5.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诗。

6.以下对作品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墟落”、“穷巷”表现了乡村环境的破败和荒凉。

B.依据由物及人的顺序描绘田园景象和乡村生活。

C.末尾两句表现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惆怅、无奈与苦闷。

D.全诗描写细腻,语言华美,情感强烈,发自肺腑。

7.有人认为一个“归”字可以总领全诗,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归园田居(其六)

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解释: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8.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两首诗都表述了诗人追求自然,不违本心的愿望。

C.两首诗描写的田园画面,都富有生活气息,让人感觉祥和安宁。

D.两首诗都写到了诗人的田园劳作,暗含了劳动的愉悦。

9.“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这两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行(节选)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是对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的艺术再创造。

B.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C.诗歌描绘的画面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D.诗的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隐含了《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内容。

11.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且为饭;诗,则酿而且为酒也。”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请你谈谈,与《桃花源记》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春日即事(其二)

耿湋

数亩东皋宅,青春独屏居。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

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

耿湋(wéi)于唐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不久任周至(今陕西周至)尉,四年任满后,罢居在家。此诗大约就写于其罢居在家时。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其一)》前八句写诗人因鄙弃仕途而归田。后十二句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的愉快心情。

B.《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既无华丽的词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狗吠”“鸡鸣”等,语言朴素自然,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C.《春日即事(其二)》颈联写诗人幸而尚可畅饮沽来的美酒,家里的藏书也很丰富,不必翻来覆去读破书。

D.以隐居为题材的诗歌往往着重表现生活的闲适与恬静,但《春日即事(其二)》这首诗可谓大异其趣。

13.同样是归隐田园,《春日即事(其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试作简要比较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

[宋]吴潜

家山好,好处是三冬。梨栗甘鲜输地客,鲂鳊肥美献溪翁。醉滴小槽红①。

识破了,不用计穷通。下泽车安如驷马,市门卒②稳似王公。一笑等鸡虫。

①小槽红,一种红曲糯米酿制的酒。②语出《汉书·梅福传》:“变名姓,为吴市门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栗甘鲜”、“鲂鳊肥美”紧扣“好”字来写家乡物产之丰饶,勾画了一幅风俗画面。

B.词人认为做个农人乘坐轻便板车在田间劳作或者做个看守市门的小吏也和贵族一般惬意。

C.上片“醉滴”和下片“一笑”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作性,流露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

D.这首词语句浅白有味,雅俗相宜,善用对偶,自然生动,将故乡田园生活描写得很温馨。

15.本词蕴含的情感很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

钟芳

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斗富饶。

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

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D.陶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17.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述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晏村居

石介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臛:肉羹。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述出了喜悦之情。

B.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

C.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

D.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

1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①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海鸥”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运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田家生活,雨后炊烟,田间送饭,生活气息浓郁,透露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B.颔联写自然景色,色彩浓烈,视觉听觉相结合,“漠漠”“阴阴”与“积雨”呼应。

C.颈联叙述了诗人独处空山的日常生活: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D.尾联借用了“野老”和“海鸥”两个典故,表现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是单纯名词罗列,意象丰富。

B.七、八两句正用典故,表现出的心境,正是颈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C.这首七绝格律精严,每联对仗工整,两两相对,体现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D.全诗集中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形象鲜明,兴味深远。

22.这首诗的颔联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意境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23.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璧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情感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勾勒出深秋时节黄昏渡口一幅和谐幽静而又有几分苍凉寂寞的图画。

B.“墟里上孤烟”,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炇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C.诗歌首联、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摹田园风光;颔联“倚仗柴门外”展现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自在的神态;尾联写自己赏佳景的闲居之乐被一个醉酒狂歌的朋友所扰,虽小有遗憾,又增添了一份田园生活的真实乐趣。

D.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将裴迪与接舆对比,反衬出裴迪的隐逸悠闲,意在表述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

26.文艺评论家谢冕曾说:“欣赏诗歌,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的少量字词包孕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寻求它诗句外包含的不尽韵味。”你认为首联中的哪两个字最传神有味,请结合诗句赏析其独特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兴①

陆游

小雨迎藜杖,微风入葛巾。

宁甘结袜②系,不作拜车尘③。

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

家山又初夏,好在不赀身。

①诗歌写于诗人被罢官多年的晚年时期。②结袜:《史记·张释之传》记载:“王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王生:处士,谓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③拜车尘:《晋书·潘岳传》记载:“岳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藜杖”“葛巾”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竹杖芒鞋”“蓑”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相同。

B.诗歌以自叙的口吻,述说诗人在微风细雨之中,身背药囊,四处为乡邻施药、治病的情景。

C.“忘机鸟雀驯”借写山间与世无争的鸟雀明确表述诗人即便去官多年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

D.“初夏”写诗人给百姓看病的季节,但诗人认为自己不是高贵的人,所以并不害怕天气热。

28.作为诗歌“诗眼”的第二联,除了使用典故,还用了什么手法?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诗人对人生怎样的深刻理解?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幽居

陆游

日长巷陌晒丝香,雨霁郊原割麦忙。

小担过门尝冷粉,微风解箨看新篁。

傍篱邻妇收鱼笱,叩户村医送药方。

欲到湖边还懒动,悠然扶杖立斜阳。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写巷陌只有晒丝香的静谧,正是因为人们都到郊原忙着割麦。

B.诗歌用微风吹开竹笋,长出新的竹子,来暗喻自己也渴望像竹笋一样被微风解救。

C.诗歌用邻妇立在篱笆边收鱼笱、村医扣门送药方等细节表现乡村生活的闲适。

D.“悠然扶杖立斜阳”既写出了诗人的悠闲,也写出了一个孤单、落寞、无奈的形象。

30.这首诗处处围绕题目“初夏幽居”展开,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

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①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注]①孟公:刘龚,字孟公,东汉人(见《后汉书·苏竟传》)。当时有文士张仲蔚,家里很穷,住的地方蓬蒿没人,时人都不注意,只有刘龚知道他(见《高士传》)。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少年罕人事”可与“少无适俗韵”相互阐释,“好六经”是平生安身立命的根本。

B.诗歌二、三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虽年过半百,但一事无成,虽饥寒交迫却选择坚守节操。

C.第五联“敝庐”“悲风”“荒草”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破败的意境,与的心境相吻合。

D.此诗语言简练自然,包蕴着渊明一生的心路历程与心灵境界;辞气和婉,而精神凛然。

32.读此诗,读出了渊明在黑暗时代之中的莫大孤独寂寞,但同时,又读出了一种超越回上之精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林卧

岑参

偶得鱼鸟趣,复兹水木凉。

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臼中西山药①,袖里淮南方②。

唯爱隐几③时,独游无何乡。

①西山药:仙药。②淮南方:一说为失传医药著作。一说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书中内容有神仙黄白之术。③隐几:靠着几案。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题目仅有两字却蕴含丰富,“林”点明地点,“卧”摹写出诗人的情态。

B.“鱼鸟”是隐逸诗中常见景物,第一句写偶然体会到观赏山林中鱼鸟的趣味。

C.“兹”指现在、此时,第二句从触觉来写诗人此时又感受到水木带来的阴凉。

D.颈联中的“西山药”“淮南方”表明了诗人立志修仙从而脱离凡世的决心。

34.这首诗颔联和尾联分别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渔家傲

谢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35.“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表述技巧。

36.综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渔家”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3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起于隋唐,盛于宋,又叫诗余、曲子词。按照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B.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人尊称其荀卿,先秦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荀子》,为荀子与其门人所著。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

C.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谥“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D.《想北平》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等四大“历史的都城”对比,突出北平的动中有静、布局得当等特点,表现出热爱北平、愿意居住在北平的深厚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①常晏②,饮犊西涧水。饥劬③不自苦,膏泽④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⑤。

①景:日光。②晏:晚。③劬:过分劳苦。④膏泽:贵如油的春雨。⑤闾里:乡里,泛指民间。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描写春雨、春雷、花草、蛰伏的动物,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之景,为接下来描写农人忙碌春耕作了铺垫。

B.“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语气道出了农民劳作的忙碌紧张。

C.五六句描绘了壮年劳动力们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之景,而七八句则描写了傍晚时分,牲畜在溪涧边饮水,劳动者们踏着夕阳余晖归来的美好画面。

D.本诗平实质朴、晓畅通俗,既描绘了农人艰辛的劳作画面,也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理感受。

39.对比杨万里的《插秧歌》和韦应物《观田家》,哪一首诗歌表述的情感更为丰富?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

1.C2.①朱山人居住之处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画,表述对朱山人所居住的优美环境的羡慕。

②尾联“看君多道气”直接称赞朱山人超凡脱俗,表述对朱山人超凡脱俗的道气的赞美。

③朱山人隐居在优美的山水之间,诗人“从此数追随”,表述出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归客’是指朱山人从外面刚回来”错误,这里的“归客”是诗人自指,表明诗人外出刚回来。再由诗中第二句“相过人不知”可知,朱山人应在家中,故这里的“归客”不是指朱山人,而是指诗人自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近竹参差”,朱山人居住之处绿竹参差,“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满树的小花美丽茂盛通向池塘的小沟流水细细,花之欹,水之曲,于倾斜曲折中表现了花与水的独特的丰姿,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画,表现了诗人对朱山人所居住的优美环境的羡慕之情。

尾联“看君多道气”直接称赞朱山人超凡脱俗,于是相谈甚欢,喝酒还要移席,表述了对朱山人超凡脱俗的道气的赞美之情。

朱山人隐居在优美的山水之间,诗人回来之后,酒逢知己,“从此数追随”,从而表述出向往隐居山林的情怀。

3.D4.①“牛羊自归村巷”通过写牛羊自己回到村巷,体现村庄的和平与安宁,表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一瓢颜回陋巷”通过用典写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述了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以及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孤寂冷清”的意境说法有误,结合全诗来看,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并无孤寂冷清之感。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

其四中,“牛羊自归村巷”意思是: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这句诗为我们展现了牛羊自己回到村落小巷子的画面,从而表现了村巷宁静、安详、毫无城市喧嚣的繁华,从而表述了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

其五,“一瓢颜回陋巷”运用典故,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意思是想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表述了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同时也向往颜回和陶潜那样的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

5.古体(五言古诗)6.B7.同意、不同意皆可。但都需要在诗文中找出“归”的具体体现。

本诗描写牛羊回归村巷,老人等候牧童归来,蚕儿吐丝作茧为窝,农夫扛锄回家等景象,紧扣一个“归”字,句句表现“归意”。从这些归景反衬无所归的惆怅和无奈,表述了他对乡村生活闲适安逸的羡慕和向往,以及自己归隐田园的追求和志趣。

5.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这首诗共十句,每句五个字;其中第六句“稀”字不押韵;只有五六句对仗,其他都不对仗。由此可见此诗用韵、对仗比较自由。由此判断是古体五言诗。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破败和荒凉”错。“墟落”是村庄,“穷巷”是深巷,其中“穷”不能理解为贫穷。这两个词写出了乡村傍晚特有的景象,不能体现破败和荒凉。

C.“对归隐生活的惆怅、无奈与苦闷”错。“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说,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的吟起《式微》。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因此他羡慕的是农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对自己身在官场的生活感到惆怅、无奈与苦闷。

D.“语言华美,情感强烈”错,全诗语言质朴,不事雕绘,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内容、分析诗眼的能力。

如认为“归”能总领全诗,可以从诗歌内容、感情角度分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一幕,感染了诗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田里的野鸡叫的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的小道上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本诗描写牛羊回归村巷,老人等候牧童归来,蚕儿吐丝作茧为窝,农夫扛锄回家等景象,紧扣一个“归”字,句句表现“归意”。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如不认可,言之成理亦可。

8.B9.平淡:语言朴实,生活场景。情感:充满生活的趣味、人情的温暖。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B.“都表述了诗人……的愿望”错误。《归园田居(其六)》,写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是诗人真实的田居生活,不是愿望。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人”,自指;“烟火”,炊烟;“檐隙”,檐下。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写“归人”“烟火”“稚子”“檐隙”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本诗的语言朴实平淡。

“稚子候门”,是常见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场景给人以温暖、幸福之感,充满生活的趣味。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给人一种温暖之感。

10.D11.①《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本诗语言凝练。“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几句高度凝练,概括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

②《桃花源记》长于叙事,本诗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本诗通过“繁花”“茂竹”等画面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述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桃花源记》更侧重叙事,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

③《桃花源记》语言自由灵活,音乐性相对低;本诗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音乐性更强。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错。“樵客初传汉姓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是从桃源人的视角写的;“居人未改秦衣服”写渔人乍见“居人”,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是从渔人的视角写的。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本诗语言凝练。如《桃花源记》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语言明白如话,平淡简洁。而本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渔舟逐水”“两岸桃花”“夹古津”,高度凝练,概括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

《桃花源记》长于叙事,本诗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如《桃花源记》作为散文有很多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交代原因,中间又写了过程等,总之《桃花源记》更侧重叙事,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本诗则侧重营造意境,如“两岸桃花夹古津”,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又如“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通过“繁花”“茂竹”等画面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述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

《桃花源记》毕竟是散文,语言自由灵活,音乐性相对低,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长句短句随意使用,也不讲究押韵;本诗音乐性更强。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

12.C13.①《春日即事(其二)》着重表现诗人青春隐居的抑郁不平及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惆怅和伤感。诗人是任满而罢居在家,不得已而隐居。②《归园田居(其一)》则真切地抒发了诗人归隐山林、躬耕田园的自由和喜悦之情,以及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快慰、惬意与欢欣。诗人是主动辞官归隐,他本就热爱山林(田园),虽误入官场、但一直渴望归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诗人幸而尚可畅饮沽来的美酒,家里的藏书也很丰富,不必翻来覆去读破书”理解错误。诗句“强饮沽来酒”是写诗人沽酒浇愁,并不快乐;“羞看读破书”是说仅有的藏书已翻来覆去读破,实在羞于再看。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春日即事(其二)》一、二两句开门见山,写他此时过着隐士般的田园生活。“青春独屏居”这句话透露出了他心里的烦闷:这样的年华,这样的时节,正是应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应该饱尝生活乐趣的时候,而自己却不得不独自被排斥在这种生活之外,这是不平的表现。这句诗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这是从人的关系方面说的。由于失去了官俸,仅靠几亩薄田生活,家境困窘,连僮仆都怠慢自己,不那么听使唤了。因为没有了权势,连朋友都渐渐疏远自己,不那么来往了。“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这是从贫居生活方面说的。“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处处不如意,事事不称心,偏偏又看到落花满地,平添一段伤春的惆怅,韶光易逝,时不我待,这样的惆怅,不能不叫人伤怀。结合解释内容可知,诗人是任满而罢居在家,不得已而隐居。

《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述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诗人是主动辞官归隐。

14.C15.①“甘鲜”“肥美”表现对家乡物产丰饶的喜爱;②“输”“献”表述对乡民辛勤劳作的赞美;③“醉”显示对纯朴乡情和民风的恋念;④“识破”显示内心对得失不计较的豁达;⑤“安如”“稳似”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⑥“一笑”体现对权贵的蔑视。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流露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错误,体现的是诗人安享田园生活,蔑视权贵的情感。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梨栗甘鲜输地客,鲂鳊肥美献溪翁”,家乡出产梨子、栗子等甘鲜的食品,又有渔翁送来各类肥美的鱼。“甘鲜”“肥美”代指家乡物产,表现对家乡物产丰饶的喜爱;“输”“献”表明家乡百姓的劳动换来了这些丰富的物产,表述了对乡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醉滴小槽红”,酒喝醉了,洒在杯外。表面是醉于酒,“醉”实则显示的是对纯朴乡情和民风的恋念;

“识破了,不用计穷通”,看破名利,不再计较穷通得失,“识破”显示内心对得失不计较的豁达;

“下泽车安如驷马,市门卒稳似王公”,我的下泽车像四匹马拉的车一样安稳,隐居乡间无名无利身心安然似王公贵胄。“安如”“稳似”,表明此时身心放松,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一笑等鸡虫”,“一笑”,表明不再为名利牵绊,而安于乡间生活的自在、闲适,体现了对权贵的蔑视。

16.B17.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洋溢着归隐的恬适。钟诗最后两句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错误。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劳作艰辛,但这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陶诗中,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陶渊明是士大夫出身,但其厌倦了官场的黑暗现实,所以自愿归隐乡间。这里写劳动中露水沾湿衣服,但并不以此为意,表明自己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诗句中洋溢着归隐的恬适和理想实现的坚定。

与陶诗不同的是,钟诗最后两句“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斗富饶”,意思是晚上酒醉归来,与妻子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是陶朱之富也比不了的。这句诗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

18.C19.对这样一个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也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同时与下文的真不羡形成巧妙对比,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1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C.“长势不佳,令人担忧”错误。“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冬天过后菜苗苗开始发绿了,阳春将至茶苞苞也露出鹅黄。表现“春近”的大地生机与活力,寄予的喜爱与期望。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首联点题,写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颔联写天虽冷而酒可御寒,还联想到藿头的美味可口。颈联写“菜”“茶”等植物,均冲破寒冷的地面,迎接春天。写出了农村丰收后丰裕、安然、愉悦的生活情境,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

尾联“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表示自己不会因平民身份而去羡慕那些膏粱之徒,而他岁晏村居,能有此享受,已经心满意足。表述了诗人对村居生活喜爱之情。结构上,前三联所描绘的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与“真不羡膏粱”形成对比,“膏粱”不足羡慕,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20.B21.D22.本诗颔联中,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状夏木之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开阔而深邃,画意盎然,意境幽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空旷、旷远、辽阔、广袤)壮美的意境,以此表述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色彩浓烈”说法有误。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的差异,但这两种颜色并不浓烈。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都是单纯名词罗列”说法有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漠漠”“阴阴”是形容词,其中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而且“飞”“啭”是动词。

B.“七、八两句正用典故”说法有误。第八句“海鸥何事更相疑”讲的是因为人类的心术不正而导致海鸥对人类产生怀疑,但诗人在此是想反衬自己毫无心机,远离尘嚣的愿望,应属反用。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C.“每联对仗工整”说法有误。首联“烟火迟”为主谓结构,“饷东菑”为动宾结构,二者并不对仗。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能力。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说,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大漠”一句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大漠”写出了沙漠的广阔;“孤烟”写出了烽烟的少,写出了景物的单调,同时暗示了内心的孤独;“长河”写出了黄河的长;“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句诗歌描绘了一幅壮阔、异、苍凉而又温暖的画面,营造了苍茫旷远的壮美意境,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也写出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

23.A24.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由诗中最后一句“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可看出,“清风吹拂,新月出现的黄昏时分”是诗人作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西村》《游山西村》都描写了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过对“箫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的喜爱之情;《西村》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25.B26.“转”和“日”用得巧妙传神。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蕴含了诗人的闲居之乐,传神而有味。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苍凉寂寞”错误,应是淡泊宁谧。

C.“尾联写自己赏佳景的闲居之乐被一个醉酒狂歌的朋友所扰,虽小有遗憾”错误,“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意思是“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展现友人的狂士之态。

D.“对比,反衬”错误,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具有相似性,此处为正衬。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着一“转”字,突出了时间、光线、色彩的变化,化静为动。白天流逝,傍晚降临;夕阳西下,光线越来越暗;山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日,每一天。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潺潺作响;流动的水是,着一“日”字,令人感觉它日夜流淌不停,始终如一的守恒。诗句化静为动,视听结合,简单十个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充满生机的安闲宁谧的画面,蕴含了诗人的闲居之乐,传神而有味。

27.C28.①对比的手法。用张释之为王生结袜和潘岳谄媚高官对比,表述了诗人宁愿像张释之礼待王生那样为乡邻做些有益的事情,也不学习潘岳之流趋炎附会权贵;②表述出诗人归隐山林、厌恶官场、保持高洁品格的情感。③人的一生,要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高尚的情怀、人生的追求,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了人生的价值。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错误。表现诗人在帮助相邻后得到的回报和满足,以及在山林生活的惬意、闲适等,没有希望被朝廷重用的情感。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诗人情感等能力。

诗歌颔联的意思是宁愿心甘情愿地做像张释之为王生结袜那样的人,也不作像潘岳那样谄媚高官的人。这里将张释之为王生结袜和潘岳谄媚高官进行对比,通过后文可知,诗人在罢官期间为乡邻施药,就像山间的鸟一样与世无争,所以通过对比,表述了诗人宁愿像张释之礼待王生那样为乡邻做些有益的事情,也不学习潘岳之流趋炎附会权贵。同时也表述了自己隐居山林、不愿做官、不趋炎附势、保持高洁品质的情感。这首诗写于诗人被罢官多年的晚年时期,但是诗人为乡邻施药让自己很快乐,就像山间那与世无争的鸟一样,所以人的一生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生活的乐趣,即使不能身居高位,也要有高尚的情怀、人生的追求。

29.B30.①首联,“日长”“晒麦”等反映了“初夏”的季节现象和农事现象。诗人嗅到“晒丝香”也反衬了村居生活的“幽静”。

②颔联,“尝冷粉”纳凉消暑,再次扣“初夏”;而看到微风“解箨”,也说明诗人的心态是恬适的、闲雅的。

③颈联,邻妇收鱼笱、村医扣门送药方等生活情景,反映了乡村田园生活的恬淡,扣了“幽居”。

④尾联,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夕阳下,拄杖湖边看风景的诗人形象。表现的是一种闲适的生活,也紧扣了“幽居”。

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暗喻自己也渴望像竹笋一样被微风解救”的说法牵强附会。从标题“幽居”,以及诗歌描写的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来看,虽然赋闲乡村,但并不是被“幽闭、囚禁”于此,所以也就谈不上渴望“像竹笋一样被微风解救”。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全诗对诗歌标题内蕴的分析理解能力。

诗歌题目是“初夏幽居”,我们作答的方向就是从诗歌文本找到印证“初夏”“幽居”的语句。

从首联“日长巷陌晒丝香,雨霁郊原割麦忙”中的“日长”,可知进入初夏是昼长夜短的情形;而“割麦”正是初夏时节的农家的活计。而之所以嗅得到“晒丝香”,正是因为农人都到田园干活了,反衬了诗人居住环境之“幽”。

从颔联“小担过门尝冷粉,微风解箨看新篁”中“尝冷粉”,看出:正是因为时值初夏,天气有点炎热,通过货郎的小担带来的“冷粉”来纳凉消暑。而闲闲地看着竹笋被微风解开笋壳,也体现了环境的“幽”。

颈联“傍篱邻妇收鱼笱,叩户村医送药方”,写的是:邻妇立在篱笆边收鱼笱、村医扣门送药方。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表现的也正是“幽居”的闲适。

尾联“欲到湖边还懒动,悠然扶杖立斜阳”刻画了:夕阳下,一个悠悠闲闲地拄杖湖边赏风景的诗人形象,这些都能看出生活的“闲适”“恬淡”,印证了诗歌标题“幽居”。

31.B32.①孤独寂寞表现在首联。渊明天性与世俗不合,故极疏于人事交际,而“游好在六经”,正谓渊明之志趣在潜心研习古代经籍,表述了特立独行的孤独寂寞。

②孤独寂寞表现在尾联。用孟公赏识张仲蔚之典,以张仲蔚自比,认为没有像孟公那样能了解自己的人,所以心中真情就始终不能表露,表述了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

③超越向上之精神表现在第三联。渊明自谓始终抱定固穷之志节,纵然饱经饥寒交迫之困苦,亦决不向黑暗势力屈服。

④超越向上之精神表现在第五联。披衣坐守长夜,长夜漫漫,晨鸡不肯报晓。此二句诗,富于象征意味,可以说正象征着时代的黑暗与志士的操守。时代愈黑暗,志士愈孤独。

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B.“年过半百”错误,“不惑”指四十岁。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中的“罕人事”表明陶渊明少年时就很少与外界交往,可见其天性与世俗不合,疏于人事;“游好在六经”表明他所喜好的就是儒家六经,可见其志趣在于潜心研究古代经书。因而,首联表明陶渊明在黑暗时代特立独行,是孤独寂寞的。

尾联“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中“孟公”指东汉人刘龚,曾赏识家贫的文士张仲蔚,借用典故,以张仲蔚自比,言孟公不在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自己的真情无法表露。因而,首联表明陶渊明在黑暗时代知音难觅,是孤独寂寞的。

第三联“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中“固穷”指安于穷困,“饱所更”指备历饥寒之苦,陶渊明饱经饥寒交迫之困苦,仍然始终坚守固穷之志节,不向黑暗势力屈服。因而,第三联表明陶渊明在黑暗时代具有超越向上之精神。

第五联“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中“守长夜”“晨鸡不肯鸣”指坐守长夜,长夜漫漫,晨鸡不肯报晓,很难熬到天明。陶渊明是因为夜寒而无眠,还是由于心情而不寐,或二者兼之。这两句诗象征着时代的黑暗与志士的操守,纵使时代黑暗,志士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因而,第五联表明陶渊明在黑暗时代具有超越向上之精神。

33.D34.颔联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通过远峰和落日来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抒发自己对山间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的愿望。

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法式来表情达意,直接抒发自己对林中生活的喜爱之情。

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人立志修仙从而脱离凡世的决心”错误。“西山药”“淮南方”表明自己想要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