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实录_第1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实录_第2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实录_第3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实录_第4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实录《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实录1一、导入并检测前置性作业师:很高兴来到明德高中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来时从紫薇阁前经过,紫薇阁是吴健雄博士来明德高中讲学时修造的寓所,是明德高中薪火相传的至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有文化遗产,就会有一些传统的积淀。不知同学们对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了解多少,请写出你的见解。(学生在学案中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随机和同学们小声交流,并提醒同学把见解写在学案上)二、检测交流生1:传统文化注重的是文化,文化传统注重的是传统。生2:传统文化是指所有地方的文化,文化传统是指某一个地方长期所形成的传统。师:他是从地域方位或者说空间来说出自己的见解的。生3: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文化传统是长期积累下来到现在依旧有价值的传统。师:你是从哪个角度来考虑的。生3:时间。师:刚才三位同学谈了自己初步的见解,有两位同学分别从时空角度来表明见解的。请看屏幕,上面有一些我国的艺术样式。我的问题是,国画属于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文人雅士们的“高风亮节”又属于哪一类,我们以举手的方式来选择。师:请打开书,小声读出作者对这两个概念的见解,读的同时并用笔标出。(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能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师:同学们打得准确、读得认真、标得清晰。现在回到刚才的两个判断,是否认可。(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认可。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使学生对两个概念有初步的理解。)三、研习文本师:既然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就需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请看学案中“学中讨论”,清楚学习要求。(师读3、4段,生4读5、6段,生读完师简要提醒:读书不要改动原文字句。)师:四人一小组要明确一位小组长,主要是召集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说出小组讨论后的意见。(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一是了解同学们的思考方向、讨论内容,以便交流有具有代表性,二是指导同学们怎么去讨论,适当点拨,引向深入。)四、交流碰撞生5: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我们小组认为文化传统形成了传统文化。师:为什么?生5: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书上所提到的蜜蜂与蜂蜜,是蜜蜂产生了蜂蜜。因为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得到大家认同,注入民族精神,有了凝聚力,这样才能积淀下来成为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小组从文化遗产与的民族精神关系来判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生6:我们小组认为先有传统文化,才有文化传统。师:为什么?可以请小组成员来补充。生7:因为传统文化有好的样式、也有不好的样式,而文化传统,既然是传统,它必然经过长期发展,大浪淘沙后积留下来存在于人们心灵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某种意义上“好的”居多。所以传统文化产生了文化传统。师:两个小组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产生与被产生”这个层面上,两个小组的意见不太一致。其实,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哪一小组有更合理的解释。生7:我经过思考后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仅仅定位于“产生与被产生”的层面上,就仿佛“先有鸡后有蛋”这样一个令人因惑不清的命题。我觉得,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相互包含,关键看我们的立足点在哪一个。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见地,他的观点其实来源于文本中,学案中具体标明了同学们仔细研读的段落,请同学们在相对应的段落中画出佐证两者“辩证统一”关系的语句。(生再次研读文本,画出对应语句。有的学生重新看学案上的学习要求)师:学案上还给我们呈现了4道判断题,这4道判断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用对与错来界定,需要我们思考判断的依据,自圆其说。因为题目较多、答案多元,我们需要分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生8:我们小组认为第一道判断题是正确的,文章第9段开头作者是这样写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这里的“它”指代的是“文化传统”,言下之意,就是“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而传统文化具备有形的实体”。生9:我还可以进上步补充,作者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既然用了“就是”,表明作者排除了其他可能性,民族精神是存在于人们心目中,并且通过行动呈现出某种精神。而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一般来说具有某些有形的东西让人们去继承。生6:我并不这么认为,文章中还说“传统文化的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实体是有形的,我好理解,那么,文化意识是有形的吗?师:这个疑惑提得好,我注意到文中还列举一引起例子,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我也想反问同学们,“生活习俗、忠孝观念是有形的实体吗”?(同学们议论纷纷)生9: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文化传统肯定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而传统文化既可以呈现为有形的实体,也可以表现为不具备有形的实体,当然,刚才所提到的“生活习俗、忠孝观念”等等,古人一般用文字把它们记载下来,并加以评述,那么它们就具备了有形的实体,毕竟文字和纸张也是有形的。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较为全面,也较为符合文章的本义。那么第二道判断题呢?生10:我们小组认为这道题目不准确,刚才我们已经明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无所谓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所以第二道不准确,第三道也是如此的逻辑,不应该算正确。师:那么第四道呢?生10:根据文章“文化传统”的这部分论述,文化传统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共同生活,二是共同语言,人们通过共同生活相互交流,才能与时俱进,剔除一引起不好的东西,保留并继承一些得到大多数人承认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又会制约着人们的一些现在的行为,它还会与其他文化产生交流,再进行交融或消亡。所以,我认为这道判断题是正确的。师:他的发言更多侧重于文化传统,那么文化传统呢?生11:文章在“传统文化”这一部分说,传统文化是文化,也具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作者还说“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也就是说,我们来看传统文化,一般是它先存在,后人去分析它的影响,并且有选择性地批判或继承。某种意义上,传统文化更侧重于结果。师:刚才四道判断题,答案确实不是太好把握的。我们借助于这些判断题,能够走进文本,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们的学习目标就达成了。生活中有许多时候,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因为生活是复杂的,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随着我们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们曾经作出过的判断必须更正答案,这也是正常的。其实本文的写作真正的目的是当时有许多人对“传统”与“文化”经常混淆不清,做出了许多不合时宜的事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PPT展示写作背景)师:由此可见,本文主要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面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样说来,本文的第三部分“财富和包袱”尤其重要。我们齐声读第三部分,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作用。(生齐读第三部分)师:老师在学案上整合了一份资料,有关清明节的,设置了四道探究题。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学案上的《拓展探究》部分。(生看材料约5分钟,开始对探究题小声讨论。这时下课铃声响起。)师:时间真快,不知不觉就下课了。因此,四道探究题让同学们课后去分组探究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实录2【教学目标】明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特征,比较这两者的异同。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交流,学习语言特色,白话表达的严密性,论证时思维,尤其比喻【教学重点】传统的文化、文化传统的发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你们理解“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吗?谁能例举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具体有哪些?武术、戏剧(京剧)、中医、书法、美食、语言、文学(诗词歌赋文)、历史……但我们如何来看待传统文化,我们学过鲁迅的拿来主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今天我们来学一学,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二、初读课文先让学生快速地浏览,找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其特征。落实一些词语。明确: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民族精神——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词语:稂莠、明日黄花、昙花一现、攻讦、钳制、斑驳陆离、惟古是尚、有史可稽三、讲传统文化我们明白了传统文化的概念后,文章接着讲解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最后讲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还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析课文时,要让学生把握一段里的中心句,中心句里的关键词,其实中心语。读书,这一点很重要。四、讲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中国文化是儒佛道三者,在历史长河中相融合而成。接着又将民族的统一的生活和语言,及其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特征,而共同的心理存在着一种惯性,即文化传统有一种惰性力量,体现在传统、保守、守旧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而发展离不开彼此交流,互相学习。如此,我们的文化才会得到传承更新。五、讲“财富和包袱”传统文化是遗产,是财富;但由于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量,保守因素,也是包袱。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好坏相生。我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财富和包袱”,才能很好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否则,会形成“xx”一样的文化危机。六、语言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