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设计_第1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设计_第2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设计_第3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设计_第4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程标准】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农业文明的起源与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教学难点: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的是指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以上均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系:①经济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②经济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③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还有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讲述】:选必修2一共有6个单元,前三个单元讲的是经济结构的主要三大部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后三章讲的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如第四章主题为人们的聚居,如何形成村落、城镇与城市(居住环境),第五章则是讲人类的移动,交通的变迁及其影响,第六章则是探讨当人类聚居生活后产生的一些问题,疾病以及如何预防与治疗等。讲述:本课的内容逻辑: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是怎么从一种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生活,当农业产生后,不同地区的农业现象是怎样的,最后推动社会组织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发展。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讲述】假如手无寸铁的你迷失于原始森林之中,你该如何生存?讲述:原始人类食物获取的方式主要还是采集,果子、树叶之类的,大部分还是单独行动的,此时的人类形态还是南方古猿,因为打不过大型猛兽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但是在大概距今200万年前的一个小冰期,导致原本的气候发生极大改变,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源被冰冻在高纬度地区,东非大峡谷一带森林退化,变成广袤而干旱的草原。于是这些古猿开始分化,一部分随着森林的退化而迁徙,而另一部分开始从树上下来到地上生活,逐渐发展为直立行走。这个进化过程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由于战争的需要,两个族群由于抢夺资源与食物,站起来会比较有气势;二食物匮乏时,当你能够解放双手便可以抢到更多的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所以直立的基因更容易传下去;三直立行走所消耗的热量比四肢活动所消耗的热量更少(四倍),现代科学家对黑猩猩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所以两足行走会比四肢行走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讲述:我们现在人类几乎都是智人的后代,智人就是距今约20万年出现的,原始农业是距今约1万年产生的,但是原始社会的时间是截止到前2070年(夏朝建立)。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只是文明时代到来的前提,而不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文明的出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人类才进入文明社会。所以原始社会早期1.采集与渔猎时代【生产】使用木、骨和石制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讲述: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虽然没有像其他猛兽一样长出具有攻击性的器官,但是几乎成为所有动物的天敌。原因何在?双手和大脑。工具的使用,以及一些防御性的器官(皮肤、毛发等)。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工具等。【生活】群居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不断迁徙讲述:群居生活也是有利于人类更好的生存下去,可以分工,防止被猛兽攻击。(小孩子啼哭基因的流传可能也是为了提醒人类不被猛兽攻击)【女性地位】: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母系氏族)讲述:因动物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狩猎所获得的食物不是固定的,所以大部分的食物来源于女性采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此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有研究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后期到新石器时代前期都是母系氏族社会。美国一个进化心理学家提出现代社会男女的行为方式不同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如男性购买东西直接,狩猎会直接追踪目标,女性会进行比较与搭配,因为采集时候需要辨别食物成熟度、颜色等。【设问】:那么原始人类的生活到底过的好不好呢?为什么人类掌握植物生长规律,但并不急于开展种植?为什么作者说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农业产生后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2.原始农业和畜牧的出现时间:约1万年前左右。讲述:农业狭义的指种植业,广义的包括渔业、畜牧业、种植业、林业。在距今约1.1万年冰期结束,气候变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时代。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西亚:农耕: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畜牧: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美洲:农耕: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中国:农耕: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南稻北粟)畜牧: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居民也饲养猪和狗。(家猫东汉时期引入中国,但当时已经形成十二生肖概念)特点:多元中心;多样性;独立发展;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3.农业出现的影响(1)生产力: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食物供应→人口增长)(2)生活方式:由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社会分工)(3)生产方式:手工业出现和发展(4)思想文化: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讲述: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使得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意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农业出现推动人类落地生根,是生产力的一次飞跃,也是人类历史的一次经济革命。(5)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二、焕然一新:从部落到国家——生产关系的变化讲述:(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产力进步可以推动农业发展,反过来农业发展中积累的经验也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农业革命——社会分工(可能就会导致男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与剩余产品出现(也就是私有制)(剥削会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因此一部分的统治阶级开始出现,他们的收入是靠被统治阶级,阶级产生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经一步分化)——阶级分化(部分人成为富人或统治者,而奴隶阶层人数越来越多,可能是本族群内部受到惩罚的人或为争夺资源别的部落的俘虏,于是为了调节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出现了一些强制性机关)——国家产生分析农业革命是怎样引发生产关系变化的。(1)男女分工和社会地位:男子占主导,妇女退居从属地位。(2)剩余产品,私有制和贫富分化:氏族部落首领地位上升,氏族内部平等关系被打破。(3)阶级分化:随着部落间战争与氏族内部分化,出现自由民和奴隶。(4)国家产生:为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三、枝繁叶茂:多元独立的农业生产——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地(局部)灌溉农业发达,孕育早期世界主要文明;各区域文明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促进农业发展。【过渡】农业诞生之后,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也不同。1.古巴比伦(1)特产:小麦、豌豆、橄榄、绵羊、山羊(公元前8500年)(2)农业发展特点:土地私有制推动、法律保护洪水泛滥,外敌入侵,威胁食物生产——(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国家治理)通过法律规范社会秩序(《汉莫拉比法典》)讲述:两河流域本身的气候条件并不是很适合发展农业,但是土耳其高原上的冰山融雪由西向东流入波斯湾形成两条河,这两条河的中间地带形成平原,孕育过不同的族群,古巴比伦是其中一支。讲述:土地经营方式多样,王室、神庙、官员、贵族、商人等都拥有土地,土地私有制确立因而有利于农业发展,因此古巴比伦农业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法律的保护,《汉谟拉比法典》里面就有很多条文是对农业的保护,如不能滥杀耕牛等。2.古埃及讲述:古代埃及是由尼罗河所灌溉出的文明,尼罗河从南向北流经埃及,为埃及带来了充足的水源。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大量上游的泥沙。这些泥沙来自非洲的热带草原,富含庄稼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等于每年给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土地普遍施了一次肥……公元前5世纪访问过埃及的希罗多德宣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晏绍祥《世界上古史》(1)尼罗河为食物生产提供充足水源和养料等——(国家治理)治理尼罗河,建灌溉体系,发展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讲述: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农业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历法的制定分为三个季节:泛滥、播种、收货。宗教核心是对尼罗河河太阳神的崇拜,尼罗河在埃及人心中是一条可以沟通人界和天界的河流是通往往生的道路。所以生活在尼罗河中的一些动物都会被视为可以带着人的灵魂通往往生的使者,如鳄鱼、河马等。太阳神在埃及被视为是世界的创造者,名字叫拉。土地占有形式丰富:王室、神庙、贵族和大臣、(使用奴隶耕种土地)农民私有土地(2)特产:无花果、油莎草、猫(埃及野猫是猛兽,能和响尾蛇进行搏斗,埃及月亮神的形象就是猫,死后会得到厚葬)、驴3.古代中国(1)种植格局:北方旱地粟麦农业区,南方水田水稻农业区(2)饲养:猪、狗等;(3)农业发展特点:A生产工具进步——(土地占有)土地由君主、贵族占有到地主、贵族、自耕农占有;(经营方式)从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讲述:商周时期土地国有,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慢慢形成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国家层面重农抑商;兴修水利工程B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水源——(国家治理)重农抑商;兴修水利工程【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种植格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2)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战国开始)。(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战国开始)。(4)国家治理: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5)耕作特点: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6)产业结构:以农业种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