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上《老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本单元都是以“凡人小事”为主题,表现普通⼈的爱。《⽼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篇散⽂,作者杨绛⽤平淡如⽔的语⾔给我们介绍了⽼王的⾝世和她与⽼王交往的⼏个⽣活⽚段,以及⽼王死后她的愧怍⼼理,集中刻画了⽼王这个⼈物形象。虽然⽂章中所记叙的事情琐碎,但⽼王的苦与善充溢在字⾥⾏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关爱和尊重,体现了作者平等的观念和⼈道主义精神。提出了⼀个引⼈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道主义精神来关⼼不幸者。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本设计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不过由于他们社会阅历并不丰富,让他们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精神,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初生成:初读文章,认识老王,感受他的“苦”与“善”。2、合作探究再生成:精读文章,理解老王的“苦”与“善”。3、教师导思三生成:品味文章,理解作者。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知识分子的情怀和爱的伟大,陶冶美的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结尾句中的“愧怍”之情。教学难点结合背景资料,发现杨绛先生的人性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单元导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例如,粗俗却善良的阿长、熟能生巧的卖油翁、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只为建造台阶渴望获得尊重的父亲。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却闪现着优秀品格,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同学们,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有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等一些标榜史册的大人物之外,更有一大批渺小如沙漠中的微尘,卑微如荒野里的小草的普通人。他们从未有过轰轰烈烈的业绩,却有人世间最美的真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一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二、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初生成:初识老王。1.多媒体展示(生读并识记):伛(yǔ)骷髅(kūlóu)荒僻(pì)攥(zuàn)塌(tā)败取缔(dì)滞(zhì)笨愧怍(zuò)惶(huáng)恐2.本文是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观察和写作的,假如你是杨绛,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眼中的老王。(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并概括信息。任选一行同学,用拉火车方式挨个儿补充完整有关老王的信息。)明确:1)、老王的生活很苦:(1)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2)“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3)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4)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5)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6)被人中伤,被社会抛弃。2)、老王很善良:(1)给我们送冰,车费减半。(2)送默存去医院,却不肯拿钱。在我的坚持下收下钱后却还不大放心。(3)临死前来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并不愿收钱。合作探究再生成:理解老王。精读文章,走进老王的内心,理解一个穷苦之人,为何屡次帮我还不愿收钱。尤其在将死之际还去送了香油和鸡蛋。请同学们试着转换身份,你就是老王,谈谈你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精读文章,勾画批注有关信息,揣摩老王内心,写下自己的理解。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互相补充,形成一份完整的探究结果在班级汇报交流。)明确:我身有残疾,生活贫困,无依无靠,穷苦卑微,从不被人重视,我渴望向人诉说,有人倾听,渴望有人来关心。杨先生出现了,她不嫌弃我的穷,经常照顾我的生意,还与我拉家常,关心我的生活,我很感激她。所以能帮的尽量帮,不想要她的钱。但她总怕我吃亏,总要给我钱,我怕她为难,而且我也需要钱也就收下了。后来我知道自己要死了,就把我这儿最好的香油和鸡蛋送了过去,都要死了还要钱做什么呢?可她非要给,我知道如果不收,她会托人捎来,还是不麻烦她了,就拿着吧。我会记得她对我的好的,这是我在人世间最后的一点惦念,她就是我的亲人,希望她一切都好。好人一生平安。教师导思三生成思考: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仅仅是给我们讲述有着不幸命运的老王的故事吗?还是仅仅要告诉我们世上有这样一批本质真诚、善良的人呢?让我们继续从文章中探寻答案。1.提问:在送来鸡蛋和香油的第二天,老王就离开了人世。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杨绛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杨绛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明确:换一个角度想,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读后思考,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补充资料: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生活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波折。(学生思考作答)明确:老王是如此善良,又是如此不幸,作者却无法给他更多的帮助,无法改善他的处境,无法改变他的命运,更无法改变千千万万个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的命运,这在她,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里,会是怎样的不安和愧疚。我们知道,当时作者身处逆境,她其实无法给予老王更多的帮助,但她仍能淡化自己的痛苦,体谅别人的愁苦,以悲悯的情怀关注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弱者。这是一种怎样博大的胸怀!这是怎样无私而伟大的爱!时隔多年之后,杨绛终于明白了老王的内心渴望,知道自己作为给予一方对于受施一方老王的意义。因为她是给予了老王温暖的一方,因为她是让老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际还有挂念的人。或许,这也才是杨绛发出感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真正原因所在。探究文章背后1.了解作者,划出书本P64注释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1911年,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学者。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洗澡》等,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的丈夫是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著有小说《围城》。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是文坛的佳话。2.2.了解杨绛之苦善良的杨绛,在老王死后却总觉得心上不安,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那么,她是个幸运的人吗?课前,咱们布置了预习作业,通过阅读《杨绛传》节选片段,了解了杨绛一家在文革时期的遭遇,谁来说说?预设: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1969年,钱锺书夫妇先后下放到干校接受劳动改造。1972年3月,钱锺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知识分子的关爱【屏显】卢望军老师说:“杨绛的愧怍里有知识分子的担当、良知和自省。知识分子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改造人类的灵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鲁迅一样,批判国民性,改造别人的灵魂;一种是像杨绛一样,刀刃向内,通过改造自己的灵魂,来达到净化全社会的灵魂的目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反思、自省——杨绛是在反思自己,也是在呼唤整个社会的反思,这是对全社会的一种警醒——唯有不断自省,才能使灵魂摆脱污浊,走向高贵。课堂总结:单元导语提示我们: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结尾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让我们一起读读文章结尾部分。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