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

教材简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

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

表明自己的志向。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

方法。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

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

共鸣。

设计理念:

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古诗的吟诵、品味、

想象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徜徉在诗中,习得方法,拓展延伸,架起

语文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

神品格。

3.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了解送别诗,感悟不同的送别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

神品格。

2.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对比学习送别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精彩两分钟《我眼中的王昌龄》(学生介绍诗人作品及生平事迹)

(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生的介绍,为古诗的学习做铺垫。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利用网络媒介搜集资料,并有

效进行整合。)

一、激情导入,释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

渐》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芙蓉)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

么?(人物、地点)

(意图:直奔主题,定好基调,明确人物关系,认识学习生字。)

二、关注景物,读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1.指名读。(师生评价)

2.男女生读。

3.齐读。

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

汇报交流:雨、江、楚山

借助地形图介绍楚地和吴地的地理位置,解析送别场景。

抓住“寒”体会秋天的萧瑟、落寞,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一个“孤”点出了诗人落寞、孤寂的心情。正如独坐敬亭山的李白一

样。

(意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

师生的评价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欣赏诗中的景,品味诗中的

情,走进诗人的心。)

三、想象画面,品诗。

带着孤寂的心情读前两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景色和人的心情。)

(意图: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入情入境融入诗人的情感世界。用

自己的语言,描绘送别的感人场景。)

四、补充资料,悟诗。

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与友人分别之时,嘱托了什么?(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境想象:家人会问友人……朋友会问友人……

王昌龄托付友人转达的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O

冰心:像冰Ι一样晶莹、纯洁的心O

玉壶:装酒的壶,晶莹剔透。

像冰一样清澈,像玉一样纯洁,诗人拥有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补充资料:当时正处于唐朝中晚期,朝廷政治斗争愈演愈烈,王昌龄

本为唐朝高官,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坚守做官为民的原则,

不为贪官污吏所容,因迫害被贬,离开国都洛阳到江宁(今南京)县

任县丞。他的朋友辛渐路过南京到洛阳,顺道来看望他,于是就有了

这首送别诗。

此时,谁能真正读懂诗人的心,诗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向权贵低头,

刚正不阿,正直清廉)他要表明自己的心志和品格。

这份情,这样高贵的品质就藏在语言中。

引读:

难怪面对家人殷切思念,王昌龄坚定地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

面对朋友的关怀,王昌龄充满豪情地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情吟诵一下这首诗。

(意图:通过抓住“冰心”“玉壶”来感悟诗人那颗高尚的心。在情

境对话中,升华情感,产生共鸣。在感悟诗情的同时,落实单元主题

和语文要素,在送别的话语中,凸显人物高贵的品质。)

当王昌龄再次遭贬,他的挚友李白寄诗相赠,堪称千古佳。请大家自

由读一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指名读

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左迁:被贬龙标:王昌龄被贬后的官

职)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以怎样的方式相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杨花、子规、五溪、明月、风、夜郎西等景物。诗人千里明月寄相

思,以月相送。表达了对诗人的思念,不舍,牵挂,安慰之情。)

(意图:习得古诗阅读方法,在品读中拓展运用。从王昌龄的送别诗

引出李白的送别诗,架起了送别诗教学的桥梁,为后面的对比学习作

铺垫。)

五、拓展延伸,比诗。

过渡:悠悠中华史,千古送别情。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凄美的话题,

请同学们自读学习单上的三首古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完成表

格。

交流汇报:

诗题

人物

景物

送别方式

心情

《赠汪伦》

汪伦李白

桃花舟潭水

以歌谢别

感谢赘美

《别董大》

高适董大

黄云白日

北风大雁雪

以话送别

惜别劝慰激励

《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

朱大

五陵

宝剑

以剑壮别

豪情寄托

这节课我们徜徉在送别诗中,大家对照下面的表格来比较不同。

诗题

人物

景物

送别方式

心情

《赠汪伦》

汪伦李白

桃花舟

潭水

以歌谢别

感谢赞美

深情厚谊

《别董大》

高适董大

黄云北风日雁大雪

以话送别

惜别劝慰

激励

《送朱大人秦》

孟浩然

朱大

五陵

宝剑

以剑壮别

豪情寄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辛渐

雨江楚

以话告别

孤寂

表明心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王昌龄

杨花子规

明月风

以月惜别

相思牵挂

安慰

你发现送别诗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交流:送别的人物、时间、地点、景物、方式、感情不同。相同

的是都是借景抒情,离不开景物的描写。

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送别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我们再次漫

步送别诗的画卷,感受那一份份真情。

桃花时节,李白在歌声中激动地吟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送我情。”

高适满怀信心地对董庭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孟浩然将自己的治国抱负,寄托于朱大,满怀豪情道:”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王昌龄惜别之时,以言明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忧心忡忡,千里明月寄相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

(意图:读中想,想中品,品中悟,悟中比。采用点面结合,扶放有

尺度,设计有梯度,拓展有深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作业超市:

1.运用“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比表达”的方法,自读自悟《芙

蓉楼送辛渐其二》。

2.背诵默写课内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实践活动:制作一本送别诗集。(绘制封面封底配插图,目录,诗

文)

(意图:语文教学建构的知识体系上习得阅读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真正的“授之以渔在知识的累加上,提升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学

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让语文融入生活。)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读古诗

寒孤想画面

冰清玉洁悟诗情

比表达表明心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2篇】

《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

诗人王昌龄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下面是关于《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

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

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泗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

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

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

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

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

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

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

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

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

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

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

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

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

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

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

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

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

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

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

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

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

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

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

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

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

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

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

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

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

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

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

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辘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_________,,

-O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

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

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

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

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

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

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

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

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送别诗)

寒孤

冰心玉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

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

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

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看看这首诗又告诉了我

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

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

的培养尤为重视。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

畏惧,乐纳新。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

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

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这些都在“润物细无

声”中流淌。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

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

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

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

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业”组成。注意上面是

“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

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

导学生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视频演示“壶”

字的演变,生动直观地让学生记住“壶”上面是土字头,从而做到正

确识记、正确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

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

西》

《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

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

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

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

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

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

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