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习)_第1页
中考语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习)_第2页
中考语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习)_第3页
中考语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习)_第4页
中考语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考点专练)

一、诗歌鉴赏(共28分)

1.诗词鉴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⑴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⑵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深秋晚景图(2)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详解】

【小题1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要概括这几个词描绘的景象,关键在于抓住

这四个意象的修辞语,即枯、老、昏、夕,就可以确定为深秋傍晚的图景。

【小题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

知诗意的基础上,结合整首诗歌,抓住关键字句,联系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诗人的

情感。根据对秋天意象的理解,结合“断肠”一词,可知这首小令表达了天涯游子孤寂愁苦和思

念家乡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贾生①

【唐】李商隐

宣室②求贤访逐臣③,贾生才调④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⑤,不问苍生⑥问鬼神。

【注释】①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②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③逐臣:被放

逐的大臣。④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⑤:前席:指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

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⑥苍生:百姓。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歌咏叹了什么故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案】(1)“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

疾苦的批评之情。(2)这首诗歌咏叹了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被汉文帝召见的故事。诗歌着

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

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

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

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可

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

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

“知人论世”。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

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

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唐】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这首诗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

维住处所作。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

称。③青阳:指春天。

(1)诗人在两首诗中都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答案】不相同。《岁暮归南山》一诗中,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

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

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

求仕,渴望被举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

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

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

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这两首诗,情

感不相同。《岁暮归南山》一诗中,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

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

渴望被举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奋发进取、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

看见黄鹤直冲云霄的明丽秋景,诗人心情豁然开朗,引出豪迈诗情,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

朝”。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态度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

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

景、物、意象来体会。根据“我言秋日胜春朝”可知,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奋发进取、激越向上

的人生态度。第二问结合诗歌内容,注意语句通顺合理。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

鹤直冲云霄的明丽秋景,诗人心情豁然开朗,引出豪迈诗情,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二、选择题(共7分)

5.选出下列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诗的首联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字里行间饱含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诗的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

C.诗的颈联不仅充满哲理意味,还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答案】B

【详解】

B.有误。诗的颔联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是运用了“闻笛赋”和“王质烂柯”的典故,

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

三、诗歌鉴赏(共63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缪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

→+-

To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

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

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

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的基

础上,对诗歌的主要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感情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A选项分析错误。“清秋”应为“深秋”,而非“初秋”。

7.阅读

村行

王禹傅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抖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杳。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示例: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

群山万壑与棠梨养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2)示例: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

人的思念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诗的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声,再写

“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沉寂。作者选择了“棠

梨”与“养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

“棠梨叶落”的红色与“养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2)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词语的的理解,应留心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体会该词在诗中创设的

情景,学会该词传达出的感情,这里“兴长”“惆怅”表达作者从喜悦到思乡的惆怅。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

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

积在门外。

(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

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详解】

(1)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型,需要在会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

可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成: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

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通过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是因母亲去世而居住在长寿山

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通过“三十九年何限事”可知,当时金朝统治者日趋腐败,正在遭受

蒙古的侵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痛恨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只留孤影伴黄昏”表达了

诗人的孤寂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调,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遭赦,回到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9.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登高远望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B.颔联写大雁南飞,月出山口,诗人表达的是流放遇赦免的喜悦之情。

C.颈联极写岳阳楼高耸入云,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D.尾联写宴酣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凉风一起,心绪又不由得悲凉起来。

10.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言,意气豪放,境界阔达,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

B.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这既是客观景物的实写,也是诗人此时此景

下的主观感受。

C.颈联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

D.本句没有一句写正面写高楼,却无处不显楼高。

【答案】9.D10.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

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

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

D.有误,“心绪又不由得悲凉起来”理解错误,尾联写酣饮之乐,诗人最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

吹拂着诗人的衣袖,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后的喜悦心情,并无伤感之情。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

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

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

B.有误,“客观景物的实写”理解错误,“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是作

者的想象,应是虚写。故选B。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1.(甲)诗“”一词和(乙)诗“”一词突出了两首诗歌的军旅内容。

12.请分析两首诗歌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11.(1).⑴行军(战场)(2).征人

12.同:从“故园”“芦管”等词可以看出两首诗都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异:《行军九日思

故园长安》更寄托着作者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及内容主题的理解能力。首先要了解军旅诗的内容与主题上的特点。古时边

塞战事多发,诗人当时就是去边疆慰问将士的,或者戍边,然后写下自己所见所感的军旅生活。

解答本题,可以抓住诗中的反映军旅生活的形象或景物,如(甲)中的“行军”“战场”(乙)

中的“征人”等词语,可以得出答案。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本题比较两首诗歌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点,解答时需要读懂每首

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每位诗人的思想情感,再分析它们的异同。(甲)诗中

从“思”“故园”及“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来体会作者情感;(乙)诗中从“芦管”“尽

望乡”来体会作者情感。据此判断出异同,得出答案。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乙】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答案】两首诗歌都抒发了一种思念之情,不同在于甲诗还包含着离乡时内心的憧憬与喜悦,乙

诗还表现了羁旅的孤独及对团聚的渴盼。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

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