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生态环境问题_第1页
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生态环境问题_第2页
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生态环境问题_第3页
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生态环境问题_第4页
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生态环境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生态环境问题【内容提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产业层次的低下、结构的雷同、企业生产技术的低水平、区域产业布局的失当等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原因。为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构筑有利于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具体地讲,一方面要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与建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以往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取得显著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1.大气环境恶化,大气污染严重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世界银行1997年报告指出,中国一些大城市空气中的颗粒物和SO[,2]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国家标准的2~3倍,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33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人体健康。我国的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使得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烟尘和酸雨的污染危害最大。我国是世界上三大酸雨地区之一,酸雨面积不断扩大,约占全国面积的40%。酸雨对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据统计,仅江苏、浙江等省因酸雨而造成的农田减产面积约1000万公顷,每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受害面积128.1万公顷,年木材损失6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

2.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并存

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水问题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突出表现为我国的水资源短缺与各类水污染加剧并存。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在我国,缺水城市已达300个,其中严重缺水的达50个。目前,全国年总缺水量为360亿立方米。不仅如此,我国水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并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短缺。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三个,即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与农村废水包括乡镇企业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据1998年世界银行统计,1993年中国每日污水排放量分别是美国的2.15倍和日本的3.45倍,是世界上污水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3.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加剧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7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而且全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直接导致了土地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7%。据估算,我国大约有1.7亿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和威胁,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250亿元。

4.资源消耗总量大,资源存量锐减

自然资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稀缺性和部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主要资源大国之一,但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不如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0%。预计到2010年,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人口仍将持续增长,人均主要资源的占有量将进一步下降,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产业将经历资源与能源密集化过程,这会使各类人均资源消耗量迅速扩张,从而进一步加剧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财产,生态环境的破坏意味着国家巨额的财产损失即经济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5%,若再将森林资源锐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各类矿产资源的破坏与浪费等这些难以计算的生态环境损失计算在内,则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GDP总量的1/10,即相当于每年GDP的新增部分。

二、结构性矛盾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人们常常把生态环境的恶化归因于人们环保意识的薄弱、政府干预的弱化以及环保投入的不足等。实际上,我国产业层次的低下、结构的雷同、企业生产技术的低水平、区域产业布局的失当等结构性矛盾才是制约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原因。

1.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与结构雷同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各产业的自然资源消耗强度与排污强度相差很大,因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定程度地取决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一般而言,以农业和其他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体制对资源消耗的速率较快,如对原始森林的大面积砍伐以开荒以及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等,但工业污染的程度相对较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呈上升趋势,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与工业部门的总体规模以及工业内部结构有较强的联系,尤其是与化工和重工业在工业部门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重化工业在工业部门内所占份额也开始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与此相对应,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逐渐减少。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体系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水平,基础产业薄弱,一般加工业膨胀,第三产业不发达,三大产业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产业结构基本上属于资源开发导向型结构,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高,消耗量大。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重污染行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的“结构性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60%以上。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耗能高、污染重的行业仍是当前工业发展的重点。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但乡镇企业结构处于低层次工业水平,致使资源消耗量大、污染重。再加上其技术起点低,生产管理水平落后,对污染治理投入有限,因而乡镇企业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更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更严重。此外,我国产业结构的地区布局不合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重复引进导致结构雷同现象非常严重。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中工业结构的相似率相当高,东部与中部的工业结构相似率达93.5%,西部和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达97.9%,严重的产业同构造成了大量的生产能力的闲置,并导致资源和生产的集中度低下,难以形成合理的规模,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企业组织结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导致资源配置失调,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企业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一般而言,环境保护与企业规模是正相关的。污染物的产生具有“规模效益”,即治理规模越大,治理成本越低。因此,企业规模的扩张,不仅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原材料、能源的节约利用与污染物的综合治理。

我国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及地区结构的趋同加剧了城乡分割,导致我国企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难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企业间的关联度差,生产的协作化、专业化程度低下,存在低水平的过渡竞争,其结果是导致资源配置失调,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尤其是小企业对生产废弃物的经济再回收利用和处理能力弱,对污染物的治理成本高,使得小企业在对资源浪费的同时又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此外,企业布局的分散和不合理也使企业只能对单个污染源分散治理,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从而增加了污染治理成本。

3.产品结构不合理与产品的大量积压加剧了资源危机品,这必然迫使企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生产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环境友善产品——绿色产品。

4.加速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水平低,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大障碍。因而,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技术也有其负面效应。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批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等对技术的负面效应提出过尖锐的批评。技术进步多源于实际运用,因而也多集中于对环境与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进步从客观上促进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但不利于环境保护,往往忽略了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因而,我们要在注重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提高技术的生态含量,制定资源与环境利用的技术标准和准则,既要合理发挥科技在利用资源与环境创造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无比威力,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技在改善、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的巨大潜力,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体系向着无害生态环境和有利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企业应根据技术上的先进性、生产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资源利用上的节约性、对社会的有益性和生态上的平衡性原则来选择适宜的技术。当前,应加快发展高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