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新闻法》立法[摘要][关键词]新闻法;新闻自由;可行性;必要性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中国正在以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国姿态积极融入这一浪潮中。但中国媒体在世界的话语权地位如何?我国现有的新闻法律法规能否适时的保护媒体和公民?我们没有新闻法的现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的媒体报道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在实践业务总结上,都产生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相比来讲,对记者在报道中的人身保护和公民的知情权及隐私权的保障研究的文章和论著并不多。虽然互联网给广大网民以充分的“新闻自由”,但对新闻自由的感受,最直观、最强烈的途径来自于像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这种新闻自由又充分显现出发挥新闻监督作用的意义越来越大。新闻立法既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新闻自由,同时又要防止新闻自由权力的滥用。加强新闻立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一、目前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现状(一)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新闻立法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断[2]。早在1975年5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在校庆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论文,率先提出了制定新闻法的问题。为新闻立法重新动议,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0年,赵超构、李子诵等新闻界学者在第五届政协会议三次会议期间首次呼吁制定新闻出版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1984年,六届人大和政协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制定《新闻法》。两个月后,新闻法学学科建设的发源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成立,并着手起草新闻法。1987年在新成立的新闻出版署的负责下,我国在上海建立了一个新闻法起草组,成立了由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全国记协、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新闻研究所等"9个单位14人组成的新闻法起草小组,1988年写出了三个《新闻法》文稿。1989年2月,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向新闻界宣布:《新闻法》草案力争于年底前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此草案明确提出:“国家保障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新闻自由权利,不受追究和侵害,同时依法制止滥用新闻自由的行为。”2002年11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接受《财经时报》专时表示,考虑到中国国情,目前还不会制订《新闻法》[3]。2008年11月3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出署名华清的文章称,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应加快新闻领域立法工作,继续完善与新闻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做好新闻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供法律保障[4]。(二)我国现行新闻法的相关规定及评析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宪法第35条、41条、47条分别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权”,公民还享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由此可以认为,尽管我国宪法中没有关于“新闻自由”这个词,但新闻自由内含于宪法上述条文之中,这是学者和民众公认的。我国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中也有关于新闻舆论活动适用的条款。民法中对保障公民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权利有专门的条款,刑法主要规定了对新闻传播活动犯罪的制裁。我国部分地方也有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地方性法规,这也在规范新闻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比如,《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管理条例》、《互联网管理条例》等。此外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都对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做了详细要求和规制,被新闻从业者广泛援引使用。各类传媒管理的行政法规和关于新闻传播的单项管理行政法规,使国家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管理有了具体的规范框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法律体系在确保新闻活动的积极社会效果和保障公民的表达权、知晓权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6]。二、国外新闻立法的借鉴与启示世界各国实行新闻法治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或新闻出版法,或者除新闻法外,还制定有广播法、电视法、大众传播法等[7]。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而是在宪法、刑法、保密法等法律中设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美、英、日等国家均属于这种情况。法国、德国、俄罗斯分别有成文的《新闻自由法》、《新闻法》和《大众传媒法》[8]。现就德国及意大利的新闻法立法模式做简单阐述。(一)德国新闻立法的启示在德国,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受宪法的明文保护,对新闻、出版、广播、与电影报道的自由予以保护,不受检查。同时,宪法赋予各州制定专门的新闻法。联邦宪法法院规定,不仅要保证新闻界享有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而且要保证它的“机构独立性……从资料的收集到新闻和观点的发布。”这就限制了所有州制定可能会以任何方式损害新闻自由的法律,从而使得德国成为整个欧洲对新闻界保护力度最大的国家。德国西部11个州的新闻法也以不同方式规定新闻媒介享有自由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如北莱茵一威斯特伐利亚州《新闻法》第3条规定:“新闻界履行一种特殊的公共职能,即采集并传播新闻,公开观点,提出批评以及以其他形式制造舆论。”汉堡州《新闻法》被认为最具代表性,该法第3条规定:“新闻界承担着一种通过收集和传播新闻、表达意见、批评或其他形式制造舆论或帮助教育的社会职能。”根据汉堡州新闻法,新闻界发挥着大众信息与意见交流媒介的功能,为了便于新闻界能够履行这一职能,德国公共事务部门有义务实行信息公开[9]。(二)英国新闻立法的启示英国属英美法系,是不成文法典国家,审判案件采用判例式,法官可以造法,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但其新闻法制模式对我国具有其借鉴意义。英国新闻自由及舆论监督的氛围比较浓厚,它的重要标志体现在1695年取消了新闻检查制度。英国没有成文宪法,也没有专门的、严格意义的关于新闻媒介的权利义务的新闻法,其新闻法律规范散见于大量的判例法和某些制定法中。如上所述,英国对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并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英国调整新闻舆论监督权与公民名誉权的法律主要是指《诽谤法》,体现为判例法。像其他国家一样,为了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英国法一般不允许报纸刊登诽谤性文章,但它规定在某些场合,为了公共利益,某些言论可以免于诽谤诉讼的危险,这就是法律赋予新闻界对公共权力舆论监督的特许权。同时,英国为了更好地保障新闻界的自由,其通过《官方秘密法》、《叛逆法》、《煽动法》、《煽动军人背叛和叛变法》、《政府档案法》、《藐视法庭法》等来界定新闻自由及舆论监督和保护国家秘密、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较大地扩展了英国的新闻自由。三、新闻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新闻立法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现行有关新闻传播和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文件不仅分散,而且缺乏周密性。新闻法规中的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闻法立法向纵深推进。1、制度不完善我国仍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新闻舆论活动的一些方面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已有的新闻法律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健全之处。新闻监督不具有司法监督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但由于其舆论影响的公开性、广泛性、复杂性,它在人们心中又是一种颇具权威的监督。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实现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责,不但要遵循职业道德保证采访者的自愿受访及隐私权,还必须要有充分的法律权利保障。而公民在媒体报道中既要求实现自己的知情权,又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此外,新闻传播活动法制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因此,制定一部完备的新闻法保障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明确新闻工作者及公民的权利义务,是一项紧迫的任务。2、新闻侵权和隐性采访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闻作品的方式,侮辱、诽谤他人(包括公民和法人)人格和名誉,或者违背他人意愿散布他人隐私、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或者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等侵权行为。在当代社会中,新闻报道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传播的,其传播速度异常迅捷,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含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一经播发,不仅会迅速传遍一个地区、一个省份,甚至会传遍全国和全世界。因而对新闻报道相对人造成的损害也是很大的[10]。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隐性采访中新闻媒体有利于避开采访中的障碍,获得真实、鲜活的新闻素材,同时还可以强化记者的参与意识,强化新闻报道干预生活、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泄露隐私。第二,引诱犯罪。第三,隐性采访往往比正常采访付出更大的艰辛,有时甚至还可能伤及记者的人身安全。第四,隐性采访还容易导致法律纠纷,引发诉讼。一个是采集素材不实,最终造成新闻报道失实;另一个是采集素材涉及公民隐私[11]。3、司法不公正我国没有完整的新闻法,而相关法律法规又不够明确、仔细,导致现行的关于新闻媒体的规范缺乏对新闻自由行使的具体规定。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其行使就不得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行使新闻自由所进行的限制都必须事先由法律规定。过于宽泛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司法机关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在遇到与其他权利的冲突时,容易造成由于缺乏具体操作标准而对公民的新闻自由权造成伤害的情形。4、传统思想消极影响“新闻法在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我认为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应该影响我国对新闻的立法。基于普通法系、大陆法系的区别而形成的英美等国家没有成文新闻法的情况,也不应该成为我国不制定新闻法的理由。普通法系国家以不成文的判例法形式为主要的法律存在形式,而近年来,即使是这样的国家,成文法也在增加。更重要的是,英美等国虽然没有成文的《新闻法》,但他们都是新闻法治国家。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新中国成立之后,解决了封建土地关系,但对封建意识未能彻底扫荡,民主和法制观念薄弱,包括新闻法制在内的法制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2]。(二)新闻立法的可行性1、政府政策支持新闻立法不但是公众、记者们的心声,也是中央的关注点。正当世界著名媒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裁员时,我国却不动声色地推出一项大手笔的媒体扩张计划。在刚不久结束的党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在中国共产党93年的历史上是首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必将为新闻立法带来全新的刺激[13]。2、全社会维权意识提高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相应地提高。虽然意识的提高不能完全和知识划等号,但如果没有法律知识做前提,所谓法律意识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有了法律知识不一定有好的法律意识,但法律意识肯定是以法律知识为前提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例子可以反映出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在提高。全社会的维权意识在普法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有了比较充分的积累,才能对新闻立法的进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鉴别,进而促使和提高新闻立法的正确性[14]。四、我国新闻立法设想现代法律从来都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新闻法治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不得滥用自由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和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如何制定《新闻法》,笔者认为:首先,《新闻法》应当从法律调整的层面给新闻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具有艺术创作性的拼凑性新闻理性对待,对虚假性新闻严厉禁止。其次,《新闻法》要确立新闻的表达自由和国家职权、其它公民权利的基本界限。因此,《新闻法》要厘清新闻采访报道权与公民法人等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住宅秘密、通信秘密以及商业秘密等民事权利的界限,确定合宪性与社会公益性的判断标准,在法律上为新闻的表达自由权利与其它可能发生冲突的权利之间明确界限。第三,《新闻法》对新闻表达自由的方式进行明确,规范新闻表达自由的行为。第四、《新闻法》在新闻监督中应对法制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应进行专门的规定,以协调司法权与舆论监督权之间关系,促进司法公正。第五、《新闻法》对法制新闻传播犯罪案件赋予特别采访的权利。第六、《新闻法》应对新闻工作者的表达行为从法律条文上分别就正当的表达自由、过限的表达自由、违法的表达自由作出合理的界定,并规定那相应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第七,对《著作权》、《出版法》等配套法律相应修改、完善。如在《著作权》中一定限制的鼓励艺术形式的创新,防止创新作品被确认为侵权作品[15]。五、结语 我国新闻立法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关于新闻立法的社会条件,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文明的发展,这必将加速有关新闻立法的进度[16]。依法治国不能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理所应当被纳入“依法治国”的框架。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与媒体没有明确受权有关,新闻媒体巫待走出无法可依的境况,制定《新闻法》,保护媒体的新闻监督权成为当务之急。参考文献:[2]史煜虹.新闻立法之我见[J].行政与法,2003,(12);[3]刘国明.中国新闻立法的进展与难点[J].新闻与法制,2003,(11);[4]华清.《人民日报》2008.11.3;[5]常卫霞.新闻自由在司法活动中的法律界线[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6]陈国琦.也说新闻立法[J].记者摇篮,2007,(01);[7][8]唐光怀.国外舆论监督立法的概要及其借鉴意义[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9][15]邵静娟.宪政视野下的新闻自由及新闻立法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1]徐迅.记者眼中的新闻法治与道德——《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出版[J].新闻记者,2002(9);[12]陈国琦.也说新闻立法[J].记者摇篮,2007,(01);[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10.28;[14]陈乐.新闻客观性原理的法律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张西明.新闻法制与自律的比较研究[M].新闻与传播研究,第十一卷第一期。浅谈征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左传》云:“君子之言,信而有征”,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说话是否算数,在以后是可以得到验证的”。典籍对于征信的记载,不仅是浪漫誓言的代言词,而且象征着“征信”二字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之中。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如今的征信被赋予了时代的定义:即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个人简历信用档案,依法采集、客观记录其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一种活动。我理解的征信文化的内涵应该是:信守诺言、践行约定的风尚在全社会尤其是经济领域得以树立,在社会舆论上广为传播,并具体体现在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中,最终成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征信文化主要内容(一)“唯信”是征信行业应当秉承的最坚实的理念,是征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业无信不兴”。尤其是在银行业,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尤其重要。“信”是指信任、相信,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可能发生一系列的经济关系,达成经济目标。以信取义,信守承诺,及时履约,凭借信任在经济活动中求得稳定发展。(二)“唯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与务实。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把事情做好。征信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价值观,时刻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征信业发展中寻求科学发展的规律。
(三)“团结”是征信事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已经不再提倡,团队精神才是时代的需求。“团结”就是人与人相互配合、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凝聚成一个整体。想要让征信事业蒸蒸日上,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就要求征信人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善于学习、善于分享的氛围,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团结有力量、团结促发展、团结促和谐。
(四)“创新”是促进征信事业发展的催化剂。想要征信文化能够势头不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在征信事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和创新体制机制,具体表现为征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宣传教育创新、文化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征信业务中,要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和方法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征信朝阳需要一批勇于开拓、富有创新精神的征信人来托起,要在科学发展中敢为人先,大胆探索。二、我国的征信文化体系发展主要经过三个阶段(一)萌芽期:1987年商务部研究生成立信用管理处。1990年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设立信用评级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二)发展期:1995年人民银行在全国推行贷款证制度。1997年人民银行牵头组建银行贷款登记系统。2000年,上海试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2001年,国务院联合十部委下发《信用管理制度意见》。2003年,人民银行组建征信管理局。2004年人民银行组建个人信贷征信服务中心。2005年,人民银行发布《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三)成熟期:2005年,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正式运营,并组建了征信中心。2010年,征信中心开始对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试行收费。2012年,人民银行推行机构信用代码证。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三、征信文化建设中的难点(一)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公众对征信文化重要性认识征信体系三阶段主要事件一览表不足由于经济落后,受教育程度不高,公众难以理解到征信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无法了解到征信文化对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的重要作用。(二)受管理体制的制约,征信文化影响力有待加强,目前,征信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管理体制。虽然各级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由本地区各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但实际上征信工作仅由人民银行的征信部门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没有真正形成部门合力,征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不大。(三)受可用资源的制约,征信文化传播力有待提升,海北州有历史悠久的赛马文化、放生文化,也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但是征信文化还没有找到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点,导致征信文化不能借助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强有力的传播。当前,征信文化在挖掘地方传统原生态文化资源上还相当肤浅,尚未被社会广泛接受。(四)受征信机制的制约,征信文化推动力有待加强征信文化的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保障,要有一批业务精良的干部队伍做先锋。目前,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较为完善的业务制度,而征信文化管理制度仅处于制定宣传方案、上报宣传总结等肤浅层面。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业务部门仅有一名专职征信人员,基层金融机构仅有1名兼职人员,无专人负责征信文化宣传,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四、征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是信用文化建设的基础。市场经济是经济基础,信用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信用文化建设的方向,而信用文化建设又会反过来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扩大再生产方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而信用交易是推动扩大再生产的最佳方式。可以讲,正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才产生出经济领域对信用文化建设的强烈需求。因此,信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是通过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为信用文化建设奠定经济基础。信用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完整的信用知识体系。现代金融是构建在信用之上的,现代商品交换也主要是构建在信用之上的,对公民的信用知识普及有助于推动经济健康发展,而知识的普及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信用知识体系。信用知识体系的建立包括针对专业人士的信用知识体系构建和针对社会大众的信用科普知识体系构建。从我国情况看,针对专业人士的信用知识体系构建完成得较好,有各种各样的关于信用知识的书籍,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法学等众多学科均对信用知识进行专门介绍,相关大学也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是,针对社会大众的信用科普知识体系构建得并不好,社会公众很难系统地获得这类知识。信用文化建设需要完善的日常教育来保障。信用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信用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尤其是要重视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加上信用知识内容。另外,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也应经常利用一些传播渠道,面向全体社会公众或自己的客户,开设信用知识教育课程。在我国,这方面的教育活动也已经开始推进,例如,人民银行每年开展的“征信宣传月”活动,各金融机构面向客户或潜在客户开展的各种讲座,等等。信用文化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非常快捷,社会公众很容易接触到各种思想,如果在信用文化建设上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就会出现社会信用缺失,就会助长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行为,使企业和个人的经营活动甚至生命财产面临极大的风险,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信用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公众的自律。对于个人来说,信用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接受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自我的不断归纳与吸收形成的,源自社会信用文化。而单个的个人信用文化又组成了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最终,人人讲诚信的风气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而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又会不断培养出守信的个体。信用文化建设需要拓展到非经济领域。在现代社会,信用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应适当扩大外延,将人们在非经济领域中是否信守承诺和践行约定纳入其中,例如,公民是否遵纪守法、公共部门是否诚信执法、社会公众在非经济领域是否诚实守信等。经济领域的文化意识与非经济领域的文化意识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些非经济领域行为还直接反映了经济主体在经济领域的信用状况。因此,随着时间推移,传统的信用文化内涵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使之成为一个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的多维概念,具有扩展性,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五、具体可有以下措施(一)农村及时跟进征信文化建设,信用乡镇覆盖面越来越大,只有征信文化建设及时跟进才能提升农牧区的整体征信文化水平,进一步巩固信用创建成果。一是建立信用村宣信站,建议以信用村为单位建立起征信文化宣传站,指定3-5人的固定宣传员,定期接受征信知识培训、按期开展农牧民培训班、收集和宣讲诚实守信典型案例;二是借助助农取款服务点,开展征信文化宣传,及时公布最新的征信文化知识。(二)企业继续加强征信文化建设,一是各金融机构加快执行《海北州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管理暂行办法》,多方面应用评级结果,增强海北州企业参与评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引入专业信用评级机构,让有信用有前景的企业参与到专业评级活动中,尽早累积信用财富,并以此带动示范,使全州企业树立一种遵守市场规则,履约信贷合同,共同建造海北好信用的大信用意识。三是海北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为企业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继续组织开设征信培训班,全面提升企业工作人员征信文化知识水平。(三)央行主动强化征信文化建设,一是将《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作为行员必修科目,让央行每位职工做到知征信、懂征信、用征信的水平。二是将征信岗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贯彻到每位征信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征信服务。三是以征信文化建设为主题,深化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切实提升征信文化在征信事业中的整合力和指导力。(四)宣传教育全面推动征信文化建设,一是唱响《征信组歌》。组织开展征信歌曲创作活动,弘扬诚实守信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征信人精神风貌,凝炼征信实践中的先进文化,将《征信组歌》作为征信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在整个行业中传唱,形成团结奋进、凝聚人心的良好征信文化氛围。二是加强征信文化出版物的编写工作。借鉴国内外征信领域的有关著作和研究文献,全面总结中国征信体系二十多年的发展实践,客观反映中国征信业发展成就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果,并形成系列征信文化书籍,促进征信文化的传播及征信人才培养。三是创新征信文化展示的表现形式。征集富有征信人特点的标示,融合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的传媒手段,积极推动征信文化传播,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完善并扩展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有效提高征信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四是优化征信工作的环境设计,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和对外服务环境。形象美、绿化好、环境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征信队伍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征信文化建设着力点是打造征信人才队伍,通过开展征信文化建设,激励征信人的工作热情,提升征信人的“精、气、神”,培养出一支团结进取、素质过硬、业务精良、风清气正的征信队伍,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中发挥坚实作用。(五)加大失信惩戒力度促征信文化大发展,一是继续开展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清欠专项联合行动,加大逾期贷款尤其是公务员逾期贷款清收力度。二是在选拔任用公职人员、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具体活动中参考信用报告,对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个人一票否决。三是建议进一步拉长失信保留记录年限,加大失信惩戒的威慑力。四是加大失信案例宣传力度,采取当事人亲身讲述、失信案例归集印发、新闻媒体集中公布等方式加大公众对失信代价的认识。(六)加强制度保障,征信文化的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是征信文化核心价值观和管理理念在制度层面的集中体现。管理制度是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保证了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金催款合同范本
- 私募基金合同三篇
- 大亚湾合同范本
- 幼儿园灯饰合同范本
- 怀柔区劳务派遣合同范本
- 预研发合同范本
- 申请解除服务合同范本
-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五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无答案)
- 锡山租房合同范本
- 商务合同范本封面
- 内镜进修汇报
- 心内科品管圈-提高规范化口服给药执行率
- 计算机那些事儿-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2024年《军事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含各题型)
- 湖北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通信电子计算机技能考试-中国联通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新修订公司法专题讲座课件
-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解读
- 会计技能大赛实训总结与反思
- 水利风景区项目策划
- 无人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草案)知识考试题库(85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