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测试
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史书叙事有久远的传统,在叙述之范围、对象之抉择以及确保所叙之事的真实性品格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形成了史学特有的面貌。
从整体面貌来看,中国古代史书记事的范围广泛,从天象运动到人事变迁,从学术流变到典章经制,从一国盛衰到社会百态,都是史书叙述的对象。《汉书》称司马迁“驰骋古今,博极群书”,《后汉书》又称《汉书》“文赡而事详”。《隋书·经籍志》对史官提出博闻强识、疏通知远的要求都说明了中国史书叙事范围之宽广、内容之丰富。
当具体到某一部历史著作时,叙事范围往往受到史家见识、旨趣的牵引,所叙之“事”有大小、轻重之分。《左传》记事,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其要旨。司马迁概括《史记》的撰述范围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通过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网络历史变迁,在整体史的背景下揭示出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班固《汉书》意在包举一代史事,故其所叙之“事”皆围绕皇朝统治的方方面面展开。杜佑在《通典·自序》中申言“所撰《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凡此,皆表明史家主体思想倾向直接影响到史书叙事的范围。
古代史家对于史书所当书者又有理论性的探讨。荀悦写《汉纪》,于卷首明确提出“立典有五志”论,意在通过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五个方面,写出“天人之际”和“事物之宜”。东晋史家常璩、干宝两人深受荀悦影响,前者提出“书契有五善”并撰成《华阳国志》,后者提出“五志”并撰成《晋纪》。刘知几撰《史通·书事》篇,从荀悦和干宝关于“立典有五志”的论述展开,进一步讨论了史学家应如何确立史书内容的问题。刘氏认为,荀、干二人所论“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但难免有所未尽。于是,他尝试在荀、干之论的基础上,“广以三科,用增前目”,这三科分别是: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这些观点,无疑把前人关于“书事之体”的讨论扩充、深化了。如果说《史通·叙事》篇着重从文辞层面探讨“怎么叙”的问题,那么,《史通·书事》篇就是从事实层面探讨了史书应该“叙什么”的问题。
总之,古代史家对于史书叙事之“事”的范围所进行的探索,使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之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之“事”的品格》)
材料二:
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越应紧握事实。《史记·刺客列传》重信立义,笔端激烈,使人“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由于该篇所叙曹沫、豫让、荆轲等五刺客事迹跌宕起伏,世多传闻,于是太史公根据公孙季功、董生、夏无且的说法,判定荆轲刺秦故事中的是与非,在叙述荆轲刺秦一事时未取传言中类似“天雨粟,马生角”和“荆轲伤秦王”等不可信的情节。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于战事往往“夸胜讳败,国史固各记其所记”,在这种情况下,事件原貌难寻,若史家照本详叙,则易致抵牾,失于事实,故李延寿合南北史事于一书,便不详书南北交涉处,宁肯略去一些细节,也不愿与事实有违。可见,史书叙事越到细节处,越须谨慎,撰史者当反复思忖、多方考订方可下笔。
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这要求史学家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规划,使彼此间相互配合、条理分明。唐人刘知几称“《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在皇朝史中,国之大事是本纪的重点,人物功过则是列传的焦点,如此方可显隐有道,洪纤靡失。
诸体纪事有详略之分,具体到为哪些历史人物立传时,孰轻孰重,也需要一番综合考量。唐顺宗永贞元年九月初五日,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离世,按报送制度,史馆于是月书“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卒”于国史,不载其事迹。对此,史臣路随立议指出:“凡功名不足以垂后,而善恶不足以为戒者,虽富贵人,第书其卒而已。”在这个标尺之下,不能建立功名之人,虽位列将相、爵通于侯亦不立传;立节、养德、出奇、守道之人,虽终身匹夫亦能与管、晏同列,传事迹于后世。在路随之前,韩愈的门生李翱就发出了以“功德”为修史标准的倡议。李翱、路随提倡以“功德”为尺立传入史,使富贵者能有所屈,贫贱者亦能有所伸。可见,史书为何人立传,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也关系着史学教化功能的问题,体现出撰述者对全局和个体之关系的把握。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的恢宏与细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源自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的开创。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范围广,“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以及“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等科目即是证明。
C.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标准各异,自《史记》各有探索,遵循宏大叙事、求真精神、信史原则而忽略细微之处。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为何人立传,是因史家选择运用的体裁不同而作出的规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家对于史书理论性的探讨始于汉代荀悦的“立典有五志”之说,后代史家继其学说得以延续与发展。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怎么叙,二是叙什么。后者常常受史家主体思想倾向的影响。
C.中国古代史书为人物立传,有王侯将相可书,也有匹夫贫贱者可叙,李翱、路随认为主要取决于其人是否具有“功德”。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思考全局、综合考量,更是一个教化功能问题,需要确立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史书“叙事范围”的是()
A.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B.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
C.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D.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史书叙事具有的特点。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符合史书叙事的哪些标准?
1.B2.A3.C
4.①叙事范围广;
②所叙之“事”有大小、轻重之分;
③既讲究“怎么叙”,又讲究“叙什么”;
④叙事应有标准。
5.①真实性的标准;《烛》中“秦晋之好”和“秦晋围郑”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②选择历史事实的标准;《烛》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在这次战争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直接使得郑国免于灭亡,决定了郑国的未来。
③选择历史人物的标准。烛之武出奇制胜、力挽狂澜。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源自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的开创”错误。由原文“总之,古代史家对于史书叙事之‘事’的范围所进行的探索,使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之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可知,原文说的是“古代史家对于史书叙事之‘事’的范围所进行的探索”,而不是“源自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的开创”。
C.“……忽略细微之处”错误。原文为“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越应紧握事实”“史书叙事越到细节处,越须谨慎”,“细微之处”不是忽略而是应谨慎对待。
D.“是因史家选择运用的体裁不同而作出的规划”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为“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这要求史学家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规划,使彼此间相互配合、条理分明”,可知“史学家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规划”是要求不是原因。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始于汉代荀悦的‘立典有五志’之说”错误。原文为“古代史家对于史书所当书者又有理论性的探讨。荀悦写《汉纪》……”,前人已有探讨,不是从荀悦开始。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原文为“《史记刺客列传》重信立义,笔端激烈,使人‘浅读之而须目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表现的是中国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浅读之而须目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是读者的感受,不是“史书范围”。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从整体面貌来看,中国古代史书记事的范围广泛,从天象运动到人事变迁,从学术流变到典章经制,从一国盛衰到社会百态,都是史书叙述的对象”可知,叙事范围广。
结合“当具体到某一部历史著作时,叙事范围往往受到史家见识、旨趣的牵引,所叙之‘事’有大小、轻重之分”可知,所叙之“事”有大小、轻重之分。
结合“如果说《史通·叙事》篇着重从文辞层面探讨‘怎么叙’的问题,那么,《史通·书事》篇就是从事实层面探讨了史书应该‘叙什么’的问题”可知,既讲究“怎么叙”,又讲究“叙什么”。
结合“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越应紧握事实”“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这要求史学家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规划,使彼此间相互配合、条理分明。”“诸体纪事有详略之分,具体到为哪些历史人物立传时,孰轻孰重,也需要一番综合考量”可知,叙事应有标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烛》中“秦晋之好”和“秦晋围郑”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结合“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越应紧握事实”可知,真实性的标准。
《烛》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一场外交斗争,在这次战争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直接使得郑国免于灭亡,决定了郑国的未来。结合“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这要求史学家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规划,使彼此间相互配合、条理分明”可知,选择历史事实的标准。
烛之武出奇制胜、力挽狂澜。结合“诸体纪事有详略之分,具体到为哪些历史人物立传时,孰轻孰重,也需要一番综合考量”可知,选择历史人物的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说了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母亲说,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以及“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B.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C.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四十年,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
D.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既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而倍感欣慰,也饱含着父亲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写出了普通中的不普通。
B.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都与“海洋”有关,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C.小说取材本来是松散的,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父母在暴风雨的夜里守护航灯。
D.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雄浑大气,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9.《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6.C7.D
8.①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坚定执着、默默奉献的母亲,从侧面烘托出父亲作为一名守岛战士的执着坚强及其对祖国的忠贞不渝。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母亲到海岛探望未婚夫,后留在海岛,这才有了后面的情节发展。③丰富了小说内容:父亲为国守灯塔,母亲陪伴献青春,后代承志当海军。
9.①突出了父亲对祖国的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刻画了父亲为了祖国而勤学本领,不惧艰难困苦,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凸显了父亲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②表现了父母一辈人对祖国的无私奉献与忠诚。母亲因父亲苦中作乐的精神而坚决嫁给了他,夫妻二人同守孤岛而不悔,表现了父母那一辈人对祖国的热爱。③体现了爱国精神的绵延传承。“我”担任舰长在波斯湾护航,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代代相传。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说法错误。原文中叙述父亲学习了重要技能,并且尽职尽责的在海岛上守护灯塔40年。文中说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喜爱上了这座小岛”,部队裁军后,“他依然留在岛上”,由此可见父亲对海岛有深厚的感情。所以,父亲学习技能,守护海岛40年,表现的是父亲作为一名军人对祖国的忠诚,而并不是“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语言‘雄浑大气’”说法错误。本文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老兵一生坚守岗位的故事,用质朴的语言叙写了父亲参军、上岛、坚守40年的生活。文章多用短句,节奏鲜明,语言通俗,人物对话中杂以方言,叙事浅近。文中并没有雄浑开阔的意境,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势,没有大开大合的用语,反而是娓娓道来,显得质朴简练。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上看,父亲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母亲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母亲上岛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在信中描绘海岛“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而母亲则“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母亲上岛后,就“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面对风浪时,母亲“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可见母亲的坚定执着、默默奉献,从侧面烘托出了父亲作为一名守岛战士的执着坚强以及对祖国的忠贞不渝。
从小说结构上看,作为一名军人,父亲在孤岛坚守40年,固然令人钦佩;但母亲的出场,能从更多的角度体现守岛生活的艰辛。上岛的路途遥远,遇到风浪时“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岛上的生活寂寞清苦,闲来只能“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把钓的鱼晾干”;遇到特大风暴时,柴油机又出了故障,这样的情况下,母亲“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这些情节因为有了母亲的参与,更全面地展现出守岛的艰难,突出了父亲勇于担当、不畏艰险的可贵品质。同时,母亲上岛,才有后文的“我”的出现,母亲这一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主题上来看,父亲作为中国军人,坚守孤岛40年,即使“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但父亲还是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母亲作为军人的妻子,不离不弃,夫唱妇随,“没有上岛,就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上岛后,母亲就“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在守岛生涯中,母亲“就哭过那一次”。母亲的故事和父亲的故事相得益彰,突出了小说无怨无悔忠诚于祖国的主旨。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大赛的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题目要求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获奖理由,因此,要分析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我和我的祖国”这一大赛主题的。
从主人公“父亲”角度来看,父亲是小说的核心人物,文章围绕着父亲上岛、守岛、病重期间仍不忘小岛的故事,描写了父亲从“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到父亲“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再到父亲过了40年“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的生活,最后就算“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也依然留在岛上直到退休的整个人生,表现了父亲对祖国的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刻画了父亲为了祖国而勤学本领,不惧艰难困苦,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父亲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凸显了小说大赛的主题“我和我的祖国”。
从老一辈的角度上看,父亲和母亲是坚守孤岛的老一辈军人及家属的代表人物。父亲作为军人,坚守孤岛40年直到退休,病重期间也对小岛念念不忘;母亲因为“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而“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陪伴他在岛上生活,“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夫妻二人在岛上有了孩子,在特大风暴中共同坚守航标灯,“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老年时,父亲想念小岛,母亲说“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夫妻二人夫妻二人同守孤岛而不悔,表现了父母那一辈人对祖国的热爱,很好地诠释了小说主题“我和我的祖国”的内涵。
从下一代的角度上看,“父亲的名字叫海”,“我”出生于孤岛,“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而“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祖孙三辈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而且“我”长大后成为舰长,我也没有离开祖国的海洋,我“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这些情节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体现了爱国精神的绵延传承。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代代相传。
因此,小说的主旨分别从个体、老一辈军人和年轻的下一代入手,分别展现了“我和我的祖国”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凸显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贞坚守、勇敢坚忍的高贵品质,鲜明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获第一当之无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项梁败,又属项羽。汉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初,阳武人陈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眜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B.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C.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D.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称“参乘”。
B.“乃封其金与印”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封”字含义不同。
C.淮阴,因在准河以北得名,古代地名中“阴”与“阳”往往体现该地与其相邻山水的方位关系。
D.“间其君臣”与“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慧眼识英杰,认为韩信是个奇才。萧何听说韩信逃离了汉军,等不及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就亲自去追韩信了。
B.萧何认为,汉王刘邦如果想夺取天下,就得依靠韩信,刘邦最终也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
C.陈平最初在临济魏王手下做事,后来侍奉项羽,因立下战功,被任命都尉。最后陈平到修武去投奔了刘邦,并得到重用。
D.刘邦从谏如流,萧何认为如果诚心封韩信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事先斋戒,搭起一座坛台、场地,按照任命大将的相关仪式办理,那才可以。刘邦答应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②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10.A11.C12.A
13.①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
②大王您向来傲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了,就如同呼喝小孩儿一样,这便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啊。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汉王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任由他去做事,不再过问钱的去处。陈平多用金钱在楚国军队中施行反间计,宣扬说钟离眜等众位将领担任项王的大将,功劳太多了。
“与平”是动词“出”及其宾语“黄金四万斤”的宾语补语,表示汉王拿出四万斤黄金所给予的对象,故应在“平”后断开;“于楚军”是“纵反间”的后置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D。
“恣所为”是主语是省略的“平”,而“不问其出入”的主语则是汉王,两者中间应断开,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封”:动词,封装/名词,边界。句意:便把他所得的黄金和官印封裹好/又想向西扩展他的边界。
C.“因在准河以北得名”说法有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故淮阴应在淮河以南。
D.“间”:动词,离间/介词,从小道。句意:离间他的君主和臣民/从郦山下来,选择了通往芷阳的小路走。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等不及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说法有误。原文中的“不及以闻”是指来不及报告汉王刘邦,不是等不及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①“度”,估计,“数”,多次;“王不我用”,宾语前置句,应为“王不用我”;“亡”,逃跑。
②“素”,向来;“拜”,任命;“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
淮阴人韩信,家境贫寒,没有好的德行,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待到项梁渡过淮河,韩信持剑去投奔他。项梁失败后,韩信又归属项羽。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不同于常人(认为他是个奇才)。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告诉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发雷霆,仿佛失掉了左右手一般。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怒又喜。萧何道:“大王您如果只想长久地在汉中称王,自然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倘若您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汉王说:“我也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够忧郁沉闷地长久居住在这里呢?”于是汉王就想召见韩信授给他官职。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傲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了,就如同呼喝小孩儿一样,这便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啊。您如果要授给他官职,就请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置拜将的坛台和广场,准备举行授职的完备仪式,这才行啊。”汉王应允了萧何的请求。众将领闻讯都很欢喜,人人各自以为自己会得到大将军的职务。但等到任命大将军时,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惊讶不已。
起初,阳武人陈平在临济侍奉魏王咎,有人进谗言诋毁他,他就逃走了。后来侍奉项羽,项羽赐封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殷王反楚时,项羽即派陈平去攻打并降服了殷王。陈平领兵返回,项羽就授任他都尉之职。过了不久,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发怒,准备杀掉那些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陈平很害怕,便把他所得的黄金和官印封裹好,派人送还给项羽;随即持剑逃亡渡过黄河,到修武去投奔汉王。汉王于是召陈平进见,赐给他酒饭,然后就打发他到客舍中去歇息。陈平说:“我是为要事来求见您的,所要说的不能够延迟过今日。”于是汉王与他交谈,颇喜欢他的议论,问道:“你在楚军中任的是什么官职呀?”陈平说:“任都尉。”这一天,刘邦就授陈平都尉之职,让他做自己的陪乘官。汉王对陈平说:“现在天下纷乱,什么时候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的正直的大臣是亚父范增、钟离眜、龙且、周殷这些人,不过几个人而已。大王您果真能够拿出万斤的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的关系,让项王怀疑他们的忠心。项王的为人,心中忌恨并相信谗言,一定在营内诛杀他们,汉军可以趁机率领军队攻打楚军,夺取楚地是一定的了。”汉王说:“好!”于是汉王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任由他去做事,不再过问钱的去处。陈平多用金钱在楚国军队中施行反间计,宣扬说钟离眜等众位将领担任项王的大将,功劳太多了,这样却还是终究不能分裂楚地而称王,他们想和汉王结为一体,来消灭项王并且瓜分他的土地。项王果真心里不再信任钟离眜等人。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赏心亭①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②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解释〕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瓜步:即瓜步山。与建康隔长江相对。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回忆引出,写了自己外放四川、陕南,备尝艰辛,度过了不平常的岁月,以及奉召东行见孝宗,为自己将有再进忠言的机会而喜。
B.颔联中的一个“稳”,一个“醉”,呈现出诗人经险如夷、平安归来的心境。诗人因安然乘舟渡过黄牛峡,而深感幸运,故饮至半醉半醒。
C.颈联写诗人眼前所见为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面对的又是“瓜步”和“石城”这两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景此地,使诗人忧从中来。
D.本诗前四句由“兴”字点出,后四句为“忧”字包孕。“兴”为诗人赴阙召对,或宿愿得偿;“忧”则是诗人面对现实,希望渺茫的表现。
15.本诗与杜甫《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还写了“涕流”的情状。试比较这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4.B15.(1)相同点:都因时局动荡、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
(2)不同点:①所见之景不同:杜甫面对恢宏气象,引发个人孤独无依之感;陆游面对肃杀凄凉之景,由喜转忧,深感前途渺茫。②个人境遇不同:杜甫暮年独自漂泊西南,处境困顿;陆游奉召东游,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深感幸运,故饮至半醉半醒”错误。诗人确有“稳下黄牛峡”幸运之意,但更是“乘兴东游”,酒兴酣畅,欲登亭眺望,以抒怀抱。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陆诗,全诗的感情脉络,前半由一“兴”字点出“喜”,后半为一“忧”字包孕。“兴”乃因一线希望而引起——赴阙召对,将面陈恢复大计,或蒙采用,则宿愿得偿。“忧”,则是希望渺茫的表现——面对现实,他深知孝宗的软弱,国家前途如满目衰败之秋景。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远眺瓜步雨云黯黯,回看金陵落叶萧萧。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也算是,这次赴阙,固将再陈迁都之策,但孤忠忧时,而朝廷避战,又能有何结果。如今登上建康城头,念及迁都之事,不禁涕泪交流,不能自已。
可见,陆游念念不忘迁都建康,为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诗人面对现实,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由喜转忧。
杜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可见,诗人登楼抒怀,面对宏阔壮观图景,联想自己暮年困顿的处境,以及国家动荡,“凭轩涕泗流”为自己孤独无依,也是为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
16.名句名篇默写。
(1)诗人们瞻仰或凭吊古代遗迹,往往会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如李煜《虞美人》的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称自己用三年时间就能将“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治理得“有勇”且“知方”。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描绘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承载万物的磅礴气势、宏阔意境。
(4)《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虚心采纳臣下意见、端正自身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①.六朝旧事随流水②.但寒烟衰草凝绿③.摄乎大国之间④.加之以师旅⑤.因之以饥馑⑥.吴楚东南坼⑦.乾坤日夜浮⑧.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⑨.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衰”“凝”“摄”“旅”“馑”“坼”“乾”“坤”“壅”“谗”“黜”。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觉醒年代》热播“破圈”。百年之前革命先驱们的奋斗之路,引发许多年轻人共鸣。这部正剧拍得好看,好就好在一个“真”字。
剧中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方式没有________,他们的第一个镜头或意气风发,或________,或步履匆匆,十分用心。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初心之纯、信仰之坚贯穿始终。剧中的革命先驱,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难过悲愤,哀其不幸,但对未来之中国,又都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他们身上,理想主义________。剧中,长城之上,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带领下,进步学生朗诵《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场面令人________。
前有《山海情》,后有《觉醒年代》,都在年轻人当中“圈粉”无数。事实证明,主旋律可以“叫好又叫座”,真诚的创作,总是会有回报。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千篇一律漫不经心灿烂辉煌触目惊心
B.千篇一律不修边幅熠熠生辉热血沸腾
C.如法炮制漫不经心熠熠生辉触目惊心
D.如法炮制不修边幅灿烂辉煌热血沸腾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
B.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
C.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
D.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
19.“流行语”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其特点之一是“中西合璧”,请围绕这一特点对“圈粉”一词加以分析,并谈谈表述效果。
17.B18.D
19.“圈”,沿用了其“画圈”的动词词义,形象地表述出圈定和扩大范围的动作。“粉”,是“粉丝”的简称,而粉丝是英语“fans”的谐音,将两个词汇组合在一起,体现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个流行语形象地表述出吸引、扩大粉丝群体的过程,简洁通俗,具有时代特色。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办法办事。语境修饰对象是“人物的出场方式”,应使用“千篇一律”。
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常指不拘小节或生活懒散。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语境是形容剧中人物不拘小节,应使用“不修边幅”。
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灿烂辉煌: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语境是形容革命先辈身上的理想主义光彩闪耀,应使用“熠熠生辉”。
热血沸腾:身上的一腔热血都翻腾起来了,形容情绪高涨、激动。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语境形容场面让人情绪高昂,应使用“热血沸腾”。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语序不当,此处是说革命先驱在剧中形象的真实,故应先说“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再说“生活中各种烦恼”;
二是“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和“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结构不对称,造成语气不畅,与“慷慨陈词之大义”相对应的应该是“各种烦恼之小节”;
三是“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语序不当,“真实可信”是对前面人物形象特点的小结,应放在句末。
综上所述,修改最恰当的是D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表述效果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考生需要从“中西合璧”的角度来理解“圈粉”这一词语,并分析表述效果。
“圈粉”是动宾短语,“圈”作动词,有“在四周加上限制;画圈做记号”的意思;“粉”是名词,是“圈”的对象,是英语“fans”的谐音,即“粉丝”。“圈”为中,“粉”为西,两个词语的结合就体现了中西合璧这一特点,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圈粉”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通过某些方式吸引、扩大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粉丝群,意思表述简洁而通俗,体现了时代的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士大夫文化盛行。他在《论语(宪问)》中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他所提倡的“君子”,被他赋予了强烈的德行色彩。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同于自私自利的小人(指总为自己考虑的德行不高的人),需要通过克制自我欲望来提升道德水平。
孔子强调应当克制肆意妄为之私欲,正身直行,寻求惩治罪恶、消弭怨恨之方法,通过正当途径待其时而报之,以回护恩德。举例而言,轻微的口舌之争,①。倘使言辞激烈、行为过当,则可以起而行动,诉之于衙署,②,如江秋莲诉刘暖曦生命权纠纷案,就是靠法律来解决问题。有时也需要含蓄隐忍,待时而报,如孙膑两败庞涓以报失足之痛。当然,这并不是说倘若面对生命危险,③,孔子是很反对这种迂腐做法并非常重视生命的,我们应当视事情之轻重缓急,在符合直道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回报方式,正当防卫就是这类方式。
20.下列对材料第一段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宪问)》”中的括号应删掉,并在“论语”和“宪问”之间加间隔号。
B.“君子”的引号表示强调,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引号用法不同。
C.语段中三句引用属于并列,必须在每两句中间加上顿号,变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D.省略号和后面的“等”作用相同,属于重复使用,所以它们两者中应去掉一个。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C21.①一般可以不予回应②以律法解决之③君子就要坐以待毙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语段中三句引用属于并列,必须在每两句中间加上顿号”错误,并列的引号、书名号之间,通常不用顿号隔开。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语境之意,再结合“倘使言辞激烈、行为过当,则可以起而行动,诉之于衙署”可知,此处指轻微的口舌之争没有必要去回应,据此可写“一般可以不予回应”;
第二空,根据语境中的“诉之于衙署”“就是靠法律来解决问题”可知,此处说的是言辞激烈、行为过当时,要通过衙署以法律来解决,据此可写“以律法解决之”;
第三空,根据语境中“孔子是很反对这种迂腐做法并非常重视生命的”可知,此处指的是面对生命危险时不能坐以待毙,据此可写“君子就要坐以待毙”。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而《史记》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矜细行以立大德,顾小让而成大行
《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指出细谨言行,方成大德;而《史记》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成大事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典籍之言谆谆,蕴含的人生大智慧,有关“大德”与“细行”,不妨以子夏之语系之,“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大德”不逾矩,“小德”可变通。矜细行以立大德,顾小让而成大行。
立身于世,矜细行以立大德。大德之前,细行为谨:明礼知规遵制恪法,涵品养慧,立身立德。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先圣孔子言犹在耳,志与艺必依乎德仁。《礼记乐记》中说:“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德于人,为基,为根,为本。故大德不修,国乱、家破、人散。而修大德需从细谨开始,往古,“德”是我华夏文明常开不败之明花,孔融让梨,曾参杀豚,弈秋教射,有细行,才成就大德;观今,“德”是我炎黄子孙立德树人之旗帜,陶行知三糖育人,钱学森整装就餐,周恩来弊衣在身,细行是成就大德的基石。大德之前,不逾矩,矜细行,我辈才能立身立德,涵品养慧。
立身于世,顾小让而成大行。欲成大行,不纠结于枝节蔓叶,不牵绊于端倪肇始,敦化笃正,行稳致远。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味纠缠于过程中的分毫毕显,过于在乎蔓生的端倪,就会牵绊住前行的步履。当然“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并非不重细节,而是心有大事,从大局出发,整体服从全部,不为了个人的恩怨得失失去时代发展的方向。不是做事畏葸不前,而是夯牢基础,把握关键。试想,中国科研人员,如果没有高远的人生格局,宏阔的视野眼光,一味地盯住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如何能有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耀天的傲人成绩。大行之前,不纠结,砥砺前行,我辈才能敦化笃正,行稳致远。
处世需大德,志于大德以行稳;立身当细行,矜于细行以致远。
规范细行修养,走向更好自我;遵守大德界限,书写精彩人生。大德与细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左传》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之警语,《菜根谭》也说:“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村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若以权力得者,其萎可立而待矣。”我辈青年,立身处世,当时刻谨记,无大德无根基,无细行无功业,成大事笃定方向,推大礼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的我们,当引领风尚,传承文明,让道德的天空群星闪烁;让中华美德代代传承。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亚圣孟子曾言,浩然气长存,功成于细谨。风起于青萍,潮落于月畔。“德”与“行”之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我辈青年担时代使命,赓续前人星火,自当矜细行以立大德,顾小让而成大行。惟其如此,才能风雷震九州,斯须寰宇傲。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是关系类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是讨论“大德”和“小礼”的关系。《尚书》中“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思是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这里强调了修养“小节”对养成大德的重要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小的方面注意不够,修养不好,必将影响大的美好品德的养成。而《史记》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干大事不用顾及小的礼节,讲大礼节不用顾及小的责备。这里强调了不用过分注重“小节”,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必执着于细节;
二者的观点形成对比,却都有道理。正因为樊哙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道理劝服了刘邦在鸿门宴上不辞而别,才让刘邦保全了性命,刘邦最终东山再起。但从一个人的立身道德上说,平时不检点,不注意品德操行、生活作风方面的细末小事,久而久之,积细行而成恶习,必将影响到立身大节。也因我们能秉承“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准则,才让我们能够养成纯洁美好的品德。
以上论述对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考生成长颇具启示意义,值得考生仔细品味,深刻思考,积极实践。
写作时应从其中一个角度入手,围绕“大德”与“小礼”的关系来谈。可在文章开头结合材料明确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如论证“大德”不顾“小节”,可列举刘邦从鸿门宴不辞而别脱身的事例,韩信不纠结于“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等例子,有力地论证观点。与此相对,也可列举“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玩物丧志的事例来论证“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观点。最后可根据分析给出具体的建议。
立意:
1.修养身心需重小节,临危不惧不拘小节。
2.不修“小节”难成“大德”。
3.注重小节,加强自我修养。红星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测试
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史书叙事有久远的传统,在叙述之范围、对象之抉择以及确保所叙之事的真实性品格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形成了史学特有的面貌。
从整体面貌来看,中国古代史书记事的范围广泛,从天象运动到人事变迁,从学术流变到典章经制,从一国盛衰到社会百态,都是史书叙述的对象。《汉书》称司马迁“驰骋古今,博极群书”,《后汉书》又称《汉书》“文赡而事详”。《隋书·经籍志》对史官提出博闻强识、疏通知远的要求都说明了中国史书叙事范围之宽广、内容之丰富。
当具体到某一部历史著作时,叙事范围往往受到史家见识、旨趣的牵引,所叙之“事”有大小、轻重之分。《左传》记事,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其要旨。司马迁概括《史记》的撰述范围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通过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网络历史变迁,在整体史的背景下揭示出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班固《汉书》意在包举一代史事,故其所叙之“事”皆围绕皇朝统治的方方面面展开。杜佑在《通典·自序》中申言“所撰《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凡此,皆表明史家主体思想倾向直接影响到史书叙事的范围。
古代史家对于史书所当书者又有理论性的探讨。荀悦写《汉纪》,于卷首明确提出“立典有五志”论,意在通过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五个方面,写出“天人之际”和“事物之宜”。东晋史家常璩、干宝两人深受荀悦影响,前者提出“书契有五善”并撰成《华阳国志》,后者提出“五志”并撰成《晋纪》。刘知几撰《史通·书事》篇,从荀悦和干宝关于“立典有五志”的论述展开,进一步讨论了史学家应如何确立史书内容的问题。刘氏认为,荀、干二人所论“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但难免有所未尽。于是,他尝试在荀、干之论的基础上,“广以三科,用增前目”,这三科分别是: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这些观点,无疑把前人关于“书事之体”的讨论扩充、深化了。如果说《史通·叙事》篇着重从文辞层面探讨“怎么叙”的问题,那么,《史通·书事》篇就是从事实层面探讨了史书应该“叙什么”的问题。
总之,古代史家对于史书叙事之“事”的范围所进行的探索,使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之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之“事”的品格》)
材料二:
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越应紧握事实。《史记·刺客列传》重信立义,笔端激烈,使人“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由于该篇所叙曹沫、豫让、荆轲等五刺客事迹跌宕起伏,世多传闻,于是太史公根据公孙季功、董生、夏无且的说法,判定荆轲刺秦故事中的是与非,在叙述荆轲刺秦一事时未取传言中类似“天雨粟,马生角”和“荆轲伤秦王”等不可信的情节。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于战事往往“夸胜讳败,国史固各记其所记”,在这种情况下,事件原貌难寻,若史家照本详叙,则易致抵牾,失于事实,故李延寿合南北史事于一书,便不详书南北交涉处,宁肯略去一些细节,也不愿与事实有违。可见,史书叙事越到细节处,越须谨慎,撰史者当反复思忖、多方考订方可下笔。
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这要求史学家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规划,使彼此间相互配合、条理分明。唐人刘知几称“《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在皇朝史中,国之大事是本纪的重点,人物功过则是列传的焦点,如此方可显隐有道,洪纤靡失。
诸体纪事有详略之分,具体到为哪些历史人物立传时,孰轻孰重,也需要一番综合考量。唐顺宗永贞元年九月初五日,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离世,按报送制度,史馆于是月书“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卒”于国史,不载其事迹。对此,史臣路随立议指出:“凡功名不足以垂后,而善恶不足以为戒者,虽富贵人,第书其卒而已。”在这个标尺之下,不能建立功名之人,虽位列将相、爵通于侯亦不立传;立节、养德、出奇、守道之人,虽终身匹夫亦能与管、晏同列,传事迹于后世。在路随之前,韩愈的门生李翱就发出了以“功德”为修史标准的倡议。李翱、路随提倡以“功德”为尺立传入史,使富贵者能有所屈,贫贱者亦能有所伸。可见,史书为何人立传,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也关系着史学教化功能的问题,体现出撰述者对全局和个体之关系的把握。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的恢宏与细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源自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的开创。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范围广,“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以及“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等科目即是证明。
C.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标准各异,自《史记》各有探索,遵循宏大叙事、求真精神、信史原则而忽略细微之处。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为何人立传,是因史家选择运用的体裁不同而作出的规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家对于史书理论性的探讨始于汉代荀悦的“立典有五志”之说,后代史家继其学说得以延续与发展。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怎么叙,二是叙什么。后者常常受史家主体思想倾向影响。
C.中国古代史书为人物立传,有王侯将相可书,也有匹夫贫贱者可叙,李翱、路随认为主要取决于其人是否具有“功德”。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思考全局、综合考量,更是一个教化功能问题,需要确立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史书“叙事范围”的是()
A.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B.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
C.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D.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史书叙事具有的特点。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符合史书叙事的哪些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说了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母亲说,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以及“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B.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C.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四十年,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
D.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既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而倍感欣慰,也饱含着父亲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写出了普通中的不普通。
B.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都与“海洋”有关,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C.小说取材本来是松散,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父母在暴风雨的夜里守护航灯。
D.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雄浑大气,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9.《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项梁败,又属项羽。汉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初,阳武人陈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眜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B.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C.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D.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称“参乘”。
B.“乃封其金与印”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封”字含义不同。
C.淮阴,因在准河以北得名,古代地名中“阴”与“阳”往往体现该地与其相邻山水的方位关系。
D.“间其君臣”与“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慧眼识英杰,认为韩信是个奇才。萧何听说韩信逃离了汉军,等不及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就亲自去追韩信了。
B.萧何认为,汉王刘邦如果想夺取天下,就得依靠韩信,刘邦最终也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
C.陈平最初在临济魏王手下做事,后来侍奉项羽,因立下战功,被任命为都尉。最后陈平到修武去投奔了刘邦,并得到重用。
D.刘邦从谏如流,萧何认为如果诚心封韩信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事先斋戒,搭起一座坛台、场地,按照任命大将的相关仪式办理,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司机聘用合同
- 挖掘机租赁市场合同样本
- 2024年房屋经纪服务合同
- 2024竞价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5套【附答案】
- 2024【股权投资信托合同】股权投资合同
- 施工安全协议书案例分析
- 专业咨询委托协议参考
- 房屋买卖合同协议书委托人2024年
- 标准的汽车租赁合同范本
- 2023年江苏省无锡锡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危机概述》课件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书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 《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略梯度方法
- 54设计和开发验证记录表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卷 (超全)
- 二上【教学】《我们不乱扔》
- 研发流程(EVT-DVT-PVT-MP)实用文档
- 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清单
- 《中国梦我的梦》课件
- 药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