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9.屈原列传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审美鉴赏与创造精读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作品,体会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二、自主学习(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二)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因替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_____________,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题目解读《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传"与“评”相结合,是本文的特色。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年轻时受到楚怀王信任,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被疏远流放,最终悲愤交加,自投汩罗江而死。(四)楚辞后期,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体”。“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_____________,二是诗歌的名称。楚辞多运用的创作手法,其句法参差错落,变化灵活;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五)列传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列述和其他人物事迹的传记。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贞《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前者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后者如《明史》中的《外国·日本列传》。(六)中国史书体例①: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④: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叫纪传体,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七)纪传体与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叫纪传体,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兼以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表”以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等。历代封建王朝所修“正史"均采用这种体例。: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书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约3000年的史实;又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八)字词用法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屈平既绌:(4)齐与楚从亲:(5)乃令张仪详去秦:(6)厚币委质事楚:(7)宁赴常流:(8)皭然泥而不滓者:(9)又安能以晧(hào)晧(hào)之白:(10)被发行吟泽畔:(11)亡走赵,赵不内:(12)靡不毕见:2.词类活用(1)屈平正道直行:(2)明道德之广崇:(3)短屈原于顷襄王:(4)方正之不容也:(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6)蝉蜕于浊秽:(7)其后楚日以削:(8)悲其志:(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0)谗谄之蔽明也:(11)邪曲之害公也:(12)举贤以自佐:3.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颜色憔悴(3)形容枯槁(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5)方正之不容也(6)而设诡辩(说假话)于怀王之宠姬郑袖4.一词多义(1)道不以其道得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2)从齐与楚从亲: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小惠未遍,民弗从也:(3)归竟死于秦而归葬:后五年,吾妻来归:田园将芜胡不归:(4)患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疾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君有疾在腠理: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6)绝楚诚能绝齐: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5.特殊句式(1)判断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秦,虎狼之国:(2)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3)状语后置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大破楚师于丹、淅: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4)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物之汶汶”,(5)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自令见放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不凝滞于物:(6)省略句()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被发行吟()泽畔(7)固定句式奈何绝秦欢:又安能以晧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九)挖空练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十)理解性默写练习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屈原志向高洁,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这个判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和“”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5.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7.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连用“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信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冤情。1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12.一个人在辛苦疲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述这种情况。1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1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尖锐地指出了朝廷奸佞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1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1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自怨生",而导致屈原怨愤的直接原因是他“_____________,”。1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1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的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获世之滋垢,"。20.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这种情况。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2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其辞微,_____________,其行廉”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24.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2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然后用“故劳苦倦极,_____________;疾痛惨怛,"加以佐证。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2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句表现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引发屈原忧思创作《离骚》的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谗谄之蔽明也,_____________,方正之不容也”。3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为了论证“父母者,人之本也”这一观点,举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3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不为所容。3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3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被动句和反问句指出屈原心怀怨愤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向渔父交代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36.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以“_____________,"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三、合作学习1.屈原什么出身?才干如何?2.楚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3.《屈原列传》主要写屈原,却用了很多笔墨写楚怀王、顷襄王,这是为什么?4.第3段包括哪几层内容?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5.屈原为什么作《离骚》?6.第4—9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7.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8.课文第9段在表达方式与前几段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形象?9.第10段中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10.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屈原有何作用?11.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四、教考融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题。共12卷、560余万字的《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以下简称《集成》)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三代《史记》研究学人①__二十余载取得的成果。《史记》“以人系事",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集成》通过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发掘《史记》的价值,探索其丰富内涵。本书并不限于海量资料的汇聚,而是以汇校、汇注、汇评为其主体。“汇校”吸收校勘成果,以辑录他校为主;“汇注"罗列各家字词义诠释等,从不同角度予以申说;“汇评”涉及对文句文②_的资料进行辨识和容纳,是以学术为导向,③_、守段的评价。这样的设置能够对正创新的深度融合。《集成》从《史记》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点",使其得到深入阐发,又通过“点”的连缀与组合,丰富对具体问题的阐释与补充,使考证更为精审,历史叙事更加鲜活。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以下简称《集成》)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B.《史记》“以人系事”,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历史。C.“汇校"吸收校勘成果,以辑录他校为主。D.《集成》从《史记》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点”,使其得到深入阐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乙]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称病不朝,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删减)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B.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C.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D.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亲"即联姻,通婚结成姻亲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政治联姻来避免战争,稳定国家局势。B.“厚币委质事楚”的“质"与《触龙说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中的“质"词义不同。C.“王其为臣约车并币”的“约"与《过秦论》“约从离衡”的“约"词义不同。D.寡人,与孤、不穀在先秦时均被用作君主或诸侯的自称。其中,寡人和孤在后世仍有沿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欺骗楚国使者秦国允许割让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B.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不听屈原进谏,而听从子兰建议去往秦国,却被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最终客死秦国。C.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D.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於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8.甲乙两文均记载了关于楚怀王的史实,请从中概括出造成楚怀王悲剧结局的原因。五、参考答案二、自主学习(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二)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题目解读《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传”与“评"相结合,“传”中富“评"是本文的特色。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年轻时受到楚怀王信任,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被疏远流放,最终悲愤交加,自投汩罗江而死。(四)楚辞战国后期,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体"。“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多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其句法参差错落,变化灵活;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五)列传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列述将相和其他人物事迹的传记。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贞《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前者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后者如《明史》中的《外国·日本列传》。(六)中国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叫纪传体,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七)纪传体与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叫纪传体,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兼以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表"以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等。历代封建王朝所修“正史”均采用这种体例。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书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约3000年的史实;又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八)字词用法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受(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3)屈平既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4)齐与楚从亲:同“纵",合纵,联合抗秦(5)乃令张仪详去秦:同“佯”,假装(6)厚币委质事楚:同“贽",见面礼(7)宁赴常流:同“长”,“常流"即“长流”,指江水(8)皭然泥而不滓者:同“涅(niè)",染黑(9)又安能以晧(hào)晧(hào)之白:同“皓”。晧晧,皎洁的样子(10)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11)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12)靡不毕见:“见"同“现”,表现2.词类活用(1)屈平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2)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3)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4)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形容词作名词,忠臣(6)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境地(7)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8)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作状,在内;名作状,在外(10)谗谄之蔽明也:动作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11)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品行不正的小人(12)举贤以自佐: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3.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色彩(3)形容枯槁古义:外貌,模样今义:描述(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委婉得体今义:镇定沉着的样子(5)方正之不容也古义:端方正直的人今义:成正方形,不偏不歪;正直(6)而设诡辩(说假话)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假话今义:无理狡辩4.一词多义(1)道不以其道得之:名词,方法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动词,说、提到(2)从齐与楚从亲:动词,同“纵",合纵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随从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动词,听从、顺从(3)归竟死于秦而归葬:动词,运回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旧指女子出嫁田园将芜胡不归:动词,回来(4)患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动词,忧虑、担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词,忧患、灾祸(5)疾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痛心君有疾在腠理:名词,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大(6)绝楚诚能绝齐:动词,断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到极点的、独一无二的5.特殊句式(1)判断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者,……也”表判断秦,虎狼之国:无标志词的判断句(2)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即“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3)状语后置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正常语序为“卒使上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大破楚师于丹、淅:即“于丹、淅大破楚师”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即“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4)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物之汶汶",即“察察之身”“汶汶之物"。“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5)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表被动而自令见放为:“见"表被动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见”表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两个“于"都表被动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为”表被动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为……所……"表被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挫”“削"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打败,被分割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6)省略句(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被发行吟(于)泽畔(7)固定句式奈何绝秦欢:“奈何",怎么又安能以晧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安……乎,表反问,怎么……呢(九)挖空练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担任)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记),明于治(安定太平)乱,娴(熟练、熟悉)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信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之,屈平不与(给)。因(于是)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自夸,炫耀)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表顺承)疏屈平。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损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离,同“罹”,遭受)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困窘)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侍奉)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无,没有)不毕(全都)见。其文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近)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推赞,推许)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既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亲。惠王患(担忧)之,乃令张仪详(详:通“佯",假装)去(离开)秦,厚币(丰厚的礼物)委(呈献)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如果)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到)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全都)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终于)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第二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用)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趁机)厚币用事(当权)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怎么)绝秦欢?”怀王卒(最终)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逃跑)走赵,赵不内(同“纳")。复之(到)秦,竟(最终)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怪罪,责怪)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恨)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希望)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回归)之,一篇之中三(再三)致(表达)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无论)愚、智、贤、不肖(不贤),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出现),而圣君治(安定太平)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职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丢失)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诋毁)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放逐)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脸色)憔悴,形容(外貌,模样)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全都)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被)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某一类人)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称赞);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到某地去)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凭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十)理解性默写练习答案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两句,指出屈原志向高洁,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离骚’者,犹离忧也"这个判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盖自怨生也”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5.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7.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是“其文约,其辞微”。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连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信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冤情。1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12.一个人在辛苦疲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两句来描述这种情况。1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三句写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1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尖锐地指出了朝廷奸佞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1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1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自怨生",而导致屈原怨愤的直接原因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三句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1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的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20.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两句描述了这种情况。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2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24.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2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然后用“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加以佐证。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2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句表现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浊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引发屈原忧思创作《离骚》的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为了论证“父母者,人之本也”这一观点,举的例子是“疾痛惨怛,未尝不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 水利工程项目类保险方案与费率、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服务指南
- 参加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研修培训班心得体会
- 青岛2024年09版小学五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期末试卷
- 第四单元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 2023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资金需求报告
- 【北师】第一次月考B卷(考试版+解析)
- 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5篇)
- 母亲节致员工慰问信(5篇)
- GB/T 10855-2003齿形链和链轮
- 门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课件
- 影响媒介的社会因素课件
- 胜利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 智慧住建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 医疗研究报告规范CONSORT声明
- 关于成立工程建设检验检测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 第三章营养性添加剂氨基酸添加剂课件
- python期末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倍的认识》说课完整版课件
-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