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含解析)_第1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含解析)_第2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含解析)_第3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含解析)_第4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一.选择题(共25小题)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诗中“秦王扫六合”指的是()A.秦统一全国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分析】本题考查了秦始皇统一全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解答】“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颂扬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故诗中“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统一全国。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相关评述。2.“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许多措施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材料体现的“时代”是()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国家强大,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文化繁荣,疆域广阔【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开创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时代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题干关键信息是“秦始皇的的许多措施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开创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时代的相关史实。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体。3.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某同学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A. B. C. 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4.秦朝廷尉李斯认为:周制定的这个政策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周王室的亲戚获得土地后,便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为避免再次出现政治灾难,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统一全国文字 C.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颁布“推恩令”【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建立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等知识。【解答】根据题干“秦朝廷尉李斯认为:周制定的这个政策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周王室的亲戚获得土地后,便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避免再次出现政治灾难,秦朝采取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建立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5.官僚政治指机能专业化、讲资格、按规章办事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权力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分封制的推行 B.“皇帝”制度确立 C.郡县制的确立 D.禅让制的出现【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解答】据题干“官僚政治指机能专业化、讲资格、按规章办事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权力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秦始皇把全国划分成36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总管一郡的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下设县,县的长官叫县令,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帝的旨意可以从中央直达地方,从上到下地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主要措施与影响。6.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由此可见这主要说明了()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C.君权神授 D.皇帝独尊【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皇帝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皇帝制度的特征。【解答】据题干材料所述,秦始皇赢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实质上即反映出皇帝独尊的特点,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C两项材料主旨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皇帝制度,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合和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7.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郡县制的设立()A.消除了地方的割据隐患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D.成为历代地方行政模式的典范【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解答】据题干“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郡县制的设立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秦始皇把全国划分成36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总管一郡的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下设县,县的长官叫县令,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下还设有亭、里等等,构成了一套系统而严密的地方机构。郡县官吏和中央官吏一样,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的旨意可以从中央直达地方,从上到下地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主要措施与影响。8.《尚书》中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固邦宁。”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秦朝统一度量衡 C.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 D.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本思想。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解答】根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固邦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内容体现的是民本思想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五六十年,自汉高祖刘邦到汉文帝、汉景帝都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的措施,体现了民本思想的主张。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民本思想。9.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6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比较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能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廩堆满了粮食,这说明()A.汉初沿用秦朝制度 B.文景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汉初国内没有战乱 D.汉武帝大一统政策收效显著【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汉初至武帝即位的6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比较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能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廩堆满了粮食,这说明文景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表述错误,排除;汉初至武帝即位的60年间不仅仅是汉武帝大一统政策收效显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的相关史实。10.《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随之而来的是文帝和景帝之治,两帝的性格和成就长期以来引起了中国作者的景仰。他们由于井然有序地治国和治民而受到赞誉。”下列让他们受到“赞誉”的做法是()A.统一度量衡制度 B.延续休养生息政策 C.统一铸造五铢钱 D.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知识。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西汉时期,重视“以德化民”是在()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西汉时期,重视“以德化民”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12.西汉文帝曾立下《薄葬诏》,提出“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使薄葬之风盛行一时;汉景帝阳陵中的陪葬品也数量较少且形制简朴,不似秦朝陵墓中的那样气势恢宏。这体现了汉初()A.彻底摒弃秦朝的政治制度 B.诸侯王严重威胁中央 C.“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D.“光武中兴”的政治局面【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秦朝厚葬相比,汉初实行薄葬,这是汉初统治者爱惜民力的体现,体现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C项正确;A说法错误,排除A项;B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13.如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为解决图中所示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 B.彻底铲除地方豪强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盐铁专营【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着重把握汉武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解答】本题图表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诸侯国势力的威胁情况,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使封国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不费一兵,就巧妙地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推恩令”的内容和影响。14.西汉儒学大家董仲舒曾向汉武帝进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根本动机是()A.发展社会经济 B.巩固封建统治 C.提高人民文化 D.增加国家收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时正确解读材料。【解答】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根本动机是巩固封建统治。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5.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各置刺史一人。刺史巡行郡县,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据此可知,刺史的主要职责在于()A.镇压诸侯谋反 B.监察郡县官吏 C.掌管军政大权 D.分割郡县权力【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刺史的主要职责在于监察郡县官吏。【解答】题干材料说明刺史的主要职责在于监察郡县官吏。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如表为西汉时期铸币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发行时间名称是否垄断发行建元元年三铢钱不准私铸元狩五年郡国五铢由郡国垄断元鼎二年赤侧五铢由中央垄断A.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B.完全取消了私营手工业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势力 D.完成了思想的大一统【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解答】如表为西汉时期铸币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势力。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建立太学,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这说明太学()A.注重儒学教育传承 B.以道家思想为核心 C.培养了大量人才 D.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解答】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建立太学,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这说明太学注重儒学教育传承。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8.如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部分目录,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第9课秦统一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知道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解答】《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的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史实,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该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9.东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说正直无私的人下场悲惨,邪曲之徒却享尽富贵)。”这首童谣反映出当时()A.政治腐败 B.社会矛盾尖锐 C.经济繁荣 D.自然灾害严重【分析】本题掌握外戚宦官专权的相关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它带来的危害是它使东汉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走向衰亡。【解答】“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的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本题掌握宦官专权的相关知识。20.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之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要赠送大量粮食和布匹。到汉武帝时,开始大举反击匈奴。西汉对匈奴政策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B.汉武帝统治时期政局稳定 C.西汉国力的逐步强盛 D.卫青、霍去病作战的勇猛【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解题关键是知道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解答】汉朝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是能够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的根本原因。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2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分恰当,如果说“花”是指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那么“柳”是指()A.解决了汉初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 B.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C.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分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解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使命,因此“有心栽花花不开”;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因此“无心插柳柳成荫”。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22.“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重镇。“都尉”是汉朝官名。“檠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从如图文物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汉代()A.有效管辖河西走廊 B.官吏设置复杂多样 C.丝绸之路商业繁荣 D.公文均用楷书书写【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解答】由题干中“都尉”“汉朝官名”可知汉代在张掖地区实行行政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都尉是郡的官员,说明西汉对张掖已置郡管理,说明西汉有效管辖河西走廊,故A项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时期的社会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3.“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他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夯实了中华版图的雏形,架起中原与西域友好交流的桥梁。这评价的是()A.卫青反击匈奴 B.张骞凿空西域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分析】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知道“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评价的是张骞凿空西域。【解答】“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评价的是张骞凿空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4.2020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纪念日,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5周年纪念日。当前,新疆正在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加速推进自治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以下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A.宣政院的设立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出使西域【分析】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知道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是西域都护的设置。【解答】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是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5.在河南南阳有一座“医圣祠”,它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的墓祠纪念地。这位医学家的主要贡献是()A.创立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B.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C.发明“麻沸散”,创造出“五禽戏” D.著《本草纲目》,总结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分析】本题考查了张仲景的贡献,注意识记人物生活年代与成就。【解答】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B项正确;扁鹊创立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排除A项;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排除C项;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主要贡献。二.材料题(共15小题)26.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材料二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材料三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剪伯赞《中国史十五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名称。(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材料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分析】本题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三代时期、秦朝统一、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解答】(1)据材料“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其政治目的是中国重新迈向大一统。(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的区别是,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并对中央政府负责。(3)据材料三“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材料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是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答案为:(1)以德治国;中国重新迈向大一统。(2)郡县制。(3)在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分析归纳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材料三以下是某学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3)材料一、二只摘取了翦伯赞和司马迁对秦始皇某个方面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翦伯赞评价秦始皇的知识点.(2)本题考查的是司马迁评价秦始皇的知识点.(3)本题考查的是评价秦始皇的知识点.【解答】(1)由材料“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2)由材料“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可知司马迁认为秦始皇实行暴政,是暴君.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秦朝的赋税劳役沉重,导致了财匮力尽,民不聊生.(3)由材料“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可知材料三采用的是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即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故答案为:(1)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2)认为他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3)特点:全面性;一分为二.【点评】本题以对秦始皇的评价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秦始皇评价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28.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要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社会信用在中央而不在民间。﹣﹣摘编自“王小五﹣松鼠财智”的微博材料三汉宣帝的时候,就曾经非常高兴地说,汉家有制度,霸王道杂之。霸道就是法家,王道就是儒家,这已经不是孔子提倡的那种思想了。但朝廷不管那个,只要强调为巩固统治,为政权服务就行。﹣﹣﹣﹣﹣﹣袁腾飞《这个历史挺靠谱》(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实行哪一行政制度?这一行政制度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经济生活国有化”的三个相关史实。(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如何推行“王道”的?他的这一做法目的何在?(4)综上所述,三则材料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这些做法对当时有何积极作用?【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答】(1)结合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要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这一行政制度的实施的重大意义在于打破了地方管理中的血缘宗族传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体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秦统一后,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这些都是秦汉时期“经济生活国有化”的史实。(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推行“王道”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使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他的这一做法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4)综上所述,三则材料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这些做法对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答案为:(1)郡县制;打破了地方管理中央的血缘宗族传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体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秦朝: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汉朝: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4)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点评】准确识记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29.古代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之以持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是谁为汉武帝提出的什么建议?该建议的采纳有何作用?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秦始皇和郡县制。识记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的史实。(2)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把握是董仲舒为汉武帝提出的建议和该建议采纳的作用。(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和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4)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解答】(1)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我们可判断这种制度指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这种制度的创立者是秦始皇(嬴政),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郡县制。(2)依据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董仲舒为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这一机构的设立,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那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1)秦始皇(嬴政);郡县制。(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新疆;西域都护;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西域都护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30.“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中国”认同溯源】材料一:“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国”管理追踪】材料二:【“中国”情怀定型】材料三:“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2)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一中A和图二中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A、B两个朝代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别在a、b两地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清朝驻藏大臣的设置、元朝与清朝管理台湾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依据材料一“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和所学可知,秦朝统一,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理西藏地区事务机构。因此A是元朝;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置管理西藏地区机构,故B是清朝;依据所学可知,元朝在台湾地区社会澎湖巡检司管理;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理。(3)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等回答。故答案为:(1)秦朝统一,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A是元朝;B是清朝;a设置的是澎湖巡检司;b设置的是伊犁将军。(3)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清朝驻藏大臣的设置、元朝与清朝管理台湾的措施等知识。31.秦汉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是一位教师讲授秦朝历史时的板书设计。(1)根据材料一,说明该板书反映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制度中的哪一举措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材料二这一措施既不用火烧,又不用活埋,却比活埋、火烧厉害十倍。他不像秦始皇那样,盲目地毁灭文化,而是利用权力把对专制统治者有利的文化抬举到一尊的地位,把于其不利的文化指为邪说而皆绝其道。这是汉武帝的高明之处。﹣﹣摘自尚斌《中国儒学发展史》(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秦始皇“火烧”“活埋”与汉武帝“皆绝其道”“抬举到一尊”的措施,两者有何共同目的?材料三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匈奴大部分的内徙和汉化,少部分羌人的归服和内徙,对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摘自杨东晨《论秦汉王朝向西方开拓政策的成败与得失》(3)材料三中,西汉“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的标志是什么?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分析】本题以“秦汉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为切入点,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影响、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以及共同目的、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明确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解答】(1)通过图示中的“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火烧”“活埋”的措施是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汉武帝“皆绝其道”“抬举到一尊”的措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两者有何共同目的都是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自己的统治。(3)根据材料“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西汉“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的标志是西域都护的设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根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故答案为:(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2)措施: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目的:都是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自己的统治。(3)西域都护的设置。历史发展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影响、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以及共同目的、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3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材料一:秦实现统一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示意图补充完整。材料二:(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任选其一,说出所选图片对应的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材料三:汉武帝时期部分施政措施①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②汉武帝下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诸侯不得参与政事。③兴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学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④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府库因而大大充实,财政状况有了显著改善。⑤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⑥汉武帝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夺爵者达106人。(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完成表一、表二。要求: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研究主题和材料。示例:序号主题①提高儒学地位②表一:序号主题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⑥表二:序号主题④增加朝廷财力⑤材料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形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的文化。——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4)依据材料四,谈谈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三公九卿,因此A处应是皇帝;三公九卿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因此B处应是丞相;地方实行郡县制,因此C处应是地方政府。(2)本小题属于较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注意题干要求,即“图片中任选其一”,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图一,图一中战国时期不同国家对“马”字有不同的写法,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体现了秦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该措施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同时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我国汉字的发展;可以选择图二,图二中不同的货币在秦朝时期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这体现了秦采取的统一货币的措施,该措施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经济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选择图三,根据图三“铜量、铜权”等信息可知,体现了秦采取的统一度量衡的措施,该措施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3)表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如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规定诸侯不得参与政事,同时通过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夺爵者达106人,因此表一序号是②,主题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二,汉武帝时期采取盐铁官营专卖制度,府库因而大大充实,财政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同时把铸币权收归为中央,这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因此表二序号为④、⑤,主题是增加朝廷财力。(4)根据材料“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形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可知,秦汉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是统一。故答案为:(1)A:皇帝;B:丞相;C:地方政府。(2)措施:图一是统一文字;有利于维护秦朝的统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图二是统一货币;有利于各地经济之间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三是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治。(任选一)(3)表一:序号是②,主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二:序号是④、⑤。(4)时代精神: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等知识。33.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材料一:(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目的。材料二:(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哪一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哪项制度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摘自凤凰网(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论证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度以及目的、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据材料一图片以及鲁、齐、燕、宋、晋等诸侯国可知,中国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扩大疆土。(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创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氶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依据所学可知,在地方,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3)根据题目材料“中国古代的……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扩大疆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3)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度以及目的、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等知识。34.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材料三:以下是某校初一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指出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并结合书本知识指出秦始皇的乱政在思想上有何具体体现?(3)材料一、二只摘取了翦伯赞和司马迁对秦始皇某个方面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4)请依据材料三的评价方法试着从出使目的与达成的效果两个方面对张骞出使西域作出全面评价。【分析】(1)本题考查了翦伯赞对秦始皇的评价及其依据。(2)本题考查了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及秦始皇的乱政在思想上的体现。(3)本题考查了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的特点。(4)本题考查了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评价。【解答】(1)由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其依据是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2)由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可知,司马迁认为秦始皇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据所学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上的控制,实行了“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恐怖,摧残了人才。(3)由材料三可知,相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对秦始皇的评价注重了两个方面,采用了一分为二的方法,更加全面,既看到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4)利用材料三中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来评价张骞出使西域,我们应看到,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未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却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了解,客观上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故答案为:(1)评价: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2)评价:认为他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焚书坑儒”。(3)特点:全面性;一分为二。(4)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未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却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了解,客观上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点评】本题以不同的人对秦始皇的不同评价,考查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掌握情况。35.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材料三: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外事四夷……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资治通鉴》材料四:(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何时?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一盛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3)材料三认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4)请写出材料四中《史记》的体例以及医圣的代表著作。(5)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秦朝的建立、西汉时期对新疆的管辖、文景之治、汉武帝和秦始皇的异同点、《史记》的体例、张仲景的医学贡献的相关史实。【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齐国,最终完全了全国的统一。对比秦汉地图可知,西汉在新疆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标志新疆地区第一次纳入了中央管辖中。(2)根据材料二“汉文帝……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汉的文景之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蓄养了强大的国力,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3)材料三认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由此可知,这是指汉武帝与秦始皇的统治有许多共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承秦制,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在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使地方直接受控于中央;在经济上,二者都统一了货币。秦始皇发行了秦半两,汉武帝则发行了五铢钱;在思想上,二者都实行了文化专措施,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民族关系上,秦汉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5)根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故答案为(1)公元前221年;新疆。(2)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蓄养了强大的国力,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3)汉武帝与秦始皇在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使地方直接受控于中央;在经济上,二者都统一了货币。秦始皇发行了秦半两,汉武帝则发行了五铢钱;在思想上,二者都实行了文化专措施,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民族关系上,秦汉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四者任选其二即可)(4)纪传体通史;《伤寒杂病论》。(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建立、西汉时期对新疆的管辖、文景之治、汉武帝和秦始皇的异同点、《史记》的体例、张仲景的医学贡献的相关史实。36.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材料二观察如图示意图:(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其中的哪一制度影响最为深远?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3)依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又有哪些新创新措施?【分析】本题以“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为切入点,以二幅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图示为背景依托,重点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影响、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影响、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也实行分封制;内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同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根据材料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3)依据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经济方面,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答案为:(1)制度:分封制;影响: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西周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答出两条即可)(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影响、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影响、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措施。37.“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中国人自古崇信“大一统”,“大一统”成为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理想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重用人才,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南征越族,北击匈奴,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时间是哪一年?请你概括说说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面临什么问题?概括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3)请你说说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任举两点)(4)根据所学的知识,说说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5)从以上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以及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面临的问题是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实行“推恩令”。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4)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5)从以上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统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是短暂的。故答案为:(1)前221年;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2)问题: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措施:实行“推恩令”。(3)经济: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任答二点)(4)儒家思想。(5)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是短暂的。【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以及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等知识。38.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不断地巩固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中国历史》材料二“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三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代、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为了管理庞大的帝国,秦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分析】本题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